現在揚州由張竑領銜,按照大漢政府條例設置官吏,管的是各郡縣農業生產。


    鎮北將軍府除了訓練,還有建設金陵項目,金陵項目組卻是張易按照後世管理模式設定的,分配得特別細致,比如土地從事荀衍已經帶人來測量鍾山周圍土地,把整個鍾山周圍分為二十八個區,原越城被劃定為越城區,目前維持原狀,暫時不做開發,緊鄰越城的三個區都被分割成小塊,免費贈送給潁川來金陵的世族豪強。


    荀衍當初從步行計算裏程時,就喜歡上算術,到海島後,丟棄經學來學習算術,又跟著張易專門學習測繪,後來一直是海島上的測繪教授。


    這次被張易調來金陵,麵授機宜後,征為鎮北將軍府土地從事,專門分配金陵土地。


    金陵項目組還有公路從事,水利從事,營造從事,林業從事,環保從事等等,都是當初那些潁川士子擔任,這些人來海島時,就有深厚的經學基礎,跟著張易學習算術,物理等知識後,已經有別於傳統儒家士子。


    張易把建造金陵城作為一個試點,通過發展工商,輔助外來世族豪強進駐,推動城市建設,迅速確立金陵為揚州的政治經濟中心,隨後其他地塊就成了搖錢樹,吸納江北人口的同時,還把中原所有文明都在江南複刻出來。


    隻要試點成功,張易就會把這種模式推廣到揚州各郡,政務模式自然進行升級換代。


    海島數千專業人士帶著各種新穎工具來到金陵,兩萬新兵也被打散交給他們,磚瓦窯,石灰窯,竹木器廠這些用於基建的工廠,最先建立起來,隨後就開始投入生產。


    同時,從洛京請來的大批工匠,也被營造從事荀諶組織起來,開始建設金陵標誌性建築群,金陵博學院。


    因為毛竹搭建腳手架的技術已經成熟,建設高樓不再成問題,金陵博學院最高點是兩座三十米高的六層建築,其他都是二十米高的四層樓,沒有雕梁畫棟,卻有鬥角飛簷。


    拿到後世,這些建設就是尖頂筒子樓,當形成規模後,光憑巍峨肅穆的氣勢就足以震懾一切外來者。


    筒子樓裏麵房間都不不大,因為采用大木框窗戶和石灰粉刷牆麵的工藝,每一間采光都非常好,尤其適合讀書人使用。


    當金陵博學院的主體建築完工後,磚瓦窯這些公營產業的產能也到了最大的時間,這個時候也是潁川世族開始搭建自家住宅的時期。


    因為土地是無償提供的,這些豪門世家要蓋房子卻要購買材料,因此公營的窯場工廠訂單雪片一樣飛來。見識過博學院的高樓大廈後,他們當然不會再建平房,主宅往往選擇營造部提供的三層建築圖紙。


    這是張易親自設計的草圖,三層的屋頂是鬥角飛簷,兩層外麵有遊廊環繞,一層外麵是粗大圓形立柱支撐著上麵的遊廊,整個建築還是建築在一米多高的磚石平台上。


    江南溫暖,卻多雨濕潤,這種建築不僅通風透氣,還可以最大限度保證外牆體幹燥,憑欄還能眺望鍾山美景。


    想建這些華屋,不僅要有錢,還得請這些營造部的工匠才行,隨後,營造部的兩萬多熟練工匠直接分解成數百支建築隊,開始了撈金之旅。


    有了這些盈利後,張易才有錢修橋鋪路,也就能賣出更多的建設用地。


    因為是統一規劃的,金陵城從一開始就有別於洛京這些老舊的城市,城內街道整齊寬闊,河流縱橫密布,各座平橋不僅連接相鄰街區,橋兩側還建有橋頭堡,形成自然禁戒點。


    分布多處的磚瓦窯廠挖出的深坑很快形成蓄水池,和這些河道勾連後,成了舟楫停駐的水碼頭,城市裏有河道和道路相隔,即使有火災,也無法蔓延。


    因為鍾山水係豐富,城中這些人工河都是活水,即使遇到山洪,也能很快注入大江。河道不僅保護城市不被淹沒,平時還可以把城中汙水帶走,保證城市幹淨整潔。


    金陵城是樣板,城市中有很多張易力圖推廣的東西,比如公廁,公共浴室,還有密布地下的汙水溝,這些大城市最需要的東西,都在金陵城中出現了。以後也會隨著城市的蔓延,一直擴展下去。


    金陵城規模太小,張易不舒服,城牆規模太大,張易品級不夠,又會逾製,因此張易壓根就不準備建城牆,最終金陵城將環繞鍾山,成為天下第一大城。


    士兵才是保衛城市的力量,如果加上大江天險都擋不住敵人入侵,金陵就作為不設防城市,完整交給對方好了,總比毀於戰火要好。


    在金陵博學院建設期間,也是揚州各郡縣佐吏更迭期,許多從沒聽說過的士子,被這些郡守縣令簡拔為郡縣屬官,很快接手工作,那些陳年老吏下台後,連看笑話的時間都沒有,家族就被遷徙到金陵,全部打亂後重新安置。


    揚州窮困,這些吏員家族卻都富得流油,都是地方豪強,張易當然不能留他們在本地繼續作威作福,特意在金陵給他們準備了兩個區。


    張易雖然霸道,卻沒有豪奪,隻是采用置換的辦法,用金陵兩個區的高價位土地,換掉他們在各郡縣的田地,讓他們從鄉下土地主變成金陵城裏人。


    除了贈送給潁川豪族的三個區,其他區土地都不是免費的,現在價格雖然定得很高,卻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假以時日,這些被強行遷過來的老吏家族,至少在土地置換上能賺上一筆,如果能在城市建設期間,把家裏餘財投入到產業上,他們就能真正轉型為大商家。


    漢代商人地位低,生活中有各種限製,比如隻能乘牛車,不能乘馬車,不能穿絲綢,隻能穿麻布,子孫即使讀書,也隻能做吏員。


    在大漢,商人唯一上升渠道就是軍功,這也是糜竺兄弟倆從小就苦練騎射的原因。


    張易把這些吏員家族全部遷到金陵,是因為他們壓根就是商人家族,靠巧取豪奪才占有很大土地,把他們集中起來,金陵可以讓他們發揮所長,他們再想壟斷經營,卻根本不可能,因為金陵的經濟體量太大了,還有這麽都公營產業,隨便就能衝垮他們的壟斷。


    把他們強製遷過來,各郡縣沒有這些老吏家族的阻礙,張竑的政策也能很快落實下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試練東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靈山尊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靈山尊者並收藏試練東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