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的震澤湖麵要比後世大得多,江南這裏主要靠船隻運輸貨物,張易把大本營放在吳郡,通過水路勾連金陵和會稽,把整個震澤地區作為帶動大漢經濟的帶頭羊。
通過這麽多年努力,現在這裏已經是大漢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流通大漢的奢侈品,九成出自會稽。張易把大本營放在吳郡,就是要在這裏擴大產業規模,從奢侈品轉到日用品上。
當初和烏桓人互市後,就約定用糧食換羊毛,因為隻需養羊剪毛,幾年下來,烏桓人的羊群越來越壯大,生活也越來越穩定,冬季已經有了固定的過冬場所,相比於遊牧,這種農場化養殖,能產出的羊毛更多。
為了消化這些羊毛,特意設計出羊毛衫,給軍人作為貼身冬衣,張易不會織毛衣,隻能說出大概,而羊毛加工還處於摸索階段,毛線較粗還刺人,需要內襯絲綢才能貼身穿。
結果經過巧手工匠改良後,很快就推出手工針織品,和後世毛衣已經沒有區別,根本不需要推廣,剛出現就供不應求。
張易冒天下之大不韙,把洛京宮城大量宮女帶回江南,可不是為了她們婚配,到了江南後,就送到吳郡城裏,學習羊毛衫編織。
這些宮女是一路走過來的,管理她們的,都是張讓帶著的嫡係太監,一直到了吳郡城,進了封閉的大莊園裏,這些驚懼不安的宮女,才看不到遠遠監視他們的騎兵。
張讓終於出現,召集宮女中的女官,捏著尖細的嗓子說:“咱家是誰,你們都清楚,這個莊園裏,除來教你們的師傅,全是咱家帶來的宦官,沒有人能壞了你們的名節,把你們安置在這裏學習打毛衣,是等著給你們婚配,咱家手裏有的是鴻都門學的學子,驃騎將軍府有的是能征慣戰的勇士,別的不敢說,咱家可以保證你們是明媒正娶的正妻,你們學得快的,表現好的,可以提前婚配,嫁的就可能是縣令都尉。”
張讓在宮裏是大太監,積威已久,這些宮女在他麵前,連笑都不敢,更不要說交頭接耳,聽張讓做出保證後,這些女官才放下心來。她們能被放出宮城結婚,嫁給縣令或者都尉這一級的官員,就是莫大的造化。
見到這些女官都表情豐富,張讓繼續說:“現在你們每人去選擇五十宮女,居住一個院子裏,跟一名老師學習,每個月我要看看你們生產多少毛衣,做得毛衣好,數量多的有獎勵,三個月後開始婚配,你們這些女官表現好,就能優先挑選夫婿。”
胡人的互市掌握在張易手裏,吳郡也就壟斷了羊毛,毛線廠是張易投資的,目前獨此一家,被張易送給張讓,隻有來吳郡投資買園林的商人,才能獲得羊毛線的配額,而園林本身就是合適的羊毛衫加工廠,他們隻需招募仆婦在園林裏打毛衣就行,專門有商人上門收購成衣。
僅靠這些商人,還遠遠不夠,推廣毛衣生產,就是推銷毛線,張讓隻要把這些宮女教出來嫁出去,羊毛衫技術就能被帶進千家萬戶,他的毛線廠才能真正的日進鬥金。
張易來自後世,知道成衣產業體量大,門檻卻很低,羊毛衫僅僅是樣板,隻要把絲綢,麻布,還有棉布納入進成衣產業中,不僅大量婦女參與進來,成衣的價格也會變得親民,連平民都有了換洗衣服後,推廣個人衛生的運動才可以提上日程。
張易把羊毛衫的生意弄出來後,就把精力放在船廠發展上,他的那點理工科的知識早就被學生挖空,現在能做的就是掏錢建廠,然後培育船廠上下遊產業。
他用園林把大商人聚集在吳郡,可不僅僅是為了推廣羊毛衫,船廠上下遊產業都要借重這些家族的財力物力。
靡竺作為張易的學生,這些年一直在會稽擔任工業從事,替張易主持完園林建設後,被張易委任為吳郡船廠主事。
在船廠落成典禮後,就把出席典禮的大商人召集起來。
“各位響應吳候,積極落戶吳郡,羊毛衫製作僅僅是送給各位的見麵禮,從虞鄉到海邊的船廠才是投資重點。”
“靡主事,船廠我們也能入股?”
“船廠是吳候獨資建設的,沒有入股的事,但是,船廠也隻管造船,木材鐵器卻是靠采購,船廠不要原木,而是采購定好尺寸的幹燥板材,有意伐木做板材的,可以去木料司洽談。”
“這木材采購有配額嗎?”
“隻要符合材質、尺寸和質量要求,你能送多少來,船廠就購買多少。”
“哈哈,這生意可做,我去看看。”
“我也去看看,隻要提供尺寸,我可以在林場裏加工好運來。”
……
張易這些年發展江南工商業,獲巨利的主要是揚州商人,其他州商人隻能跟著揚州商人後麵賺錢,這次張易在吳郡大建園林,就是要吸引其他州豪商來吳郡,利用他們的財勢和渠道,分擔掉最費人力的原料加工環節,彌補揚州人力不足的境況。
靡竺見到還有不少人按兵不動,就接著說:“造船除了木材,還需要鐵釘,鐵鏈,鐵板和鐵錨等等,因為量大,船廠需要每一種鐵器都是單獨采購,原料我們可以提供,東萊的煉鐵廠產粗鐵,把粗鐵加工成船廠需要的鐵器,可以交給在座各位,不過鐵器是管製品,從東萊采購粗鐵,隻能在江淮之間建鐵器廠,產品也隻能銷售給船廠,不得挪用到兵器上,更不能走私到關外。”
在純手工打製鐵器的時代,要想量產出標準件,隻能把材料細化每一種,簡單的造型,單一的品種,投資小,見效快,可以讓各家族迅速培訓出合格的工人,然後以老帶新,逐漸把產業規模發展起來。
靡竺分配出去的都是最初級的材料加工,造船還得靠自己人,經過虞家船廠和東萊船廠的兩極進化,揚州已經有了造大船的技術積累,那些技藝高超的工匠,到了吳郡的船廠都變成技術人才,他們隻需要把造船工藝分解成一道道工序,由初學的熟練工去組裝船隻。
張易在洛京,不顧吃相難看,硬生生把何進的兩萬多兵誘拐回江南,還有十二營的北軍全部收縮到吳郡,就是讓他們來造船。在造船中熟悉船隻,逐漸把他們培養成船工,水手和海軍。
通過這麽多年努力,現在這裏已經是大漢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流通大漢的奢侈品,九成出自會稽。張易把大本營放在吳郡,就是要在這裏擴大產業規模,從奢侈品轉到日用品上。
當初和烏桓人互市後,就約定用糧食換羊毛,因為隻需養羊剪毛,幾年下來,烏桓人的羊群越來越壯大,生活也越來越穩定,冬季已經有了固定的過冬場所,相比於遊牧,這種農場化養殖,能產出的羊毛更多。
為了消化這些羊毛,特意設計出羊毛衫,給軍人作為貼身冬衣,張易不會織毛衣,隻能說出大概,而羊毛加工還處於摸索階段,毛線較粗還刺人,需要內襯絲綢才能貼身穿。
結果經過巧手工匠改良後,很快就推出手工針織品,和後世毛衣已經沒有區別,根本不需要推廣,剛出現就供不應求。
張易冒天下之大不韙,把洛京宮城大量宮女帶回江南,可不是為了她們婚配,到了江南後,就送到吳郡城裏,學習羊毛衫編織。
這些宮女是一路走過來的,管理她們的,都是張讓帶著的嫡係太監,一直到了吳郡城,進了封閉的大莊園裏,這些驚懼不安的宮女,才看不到遠遠監視他們的騎兵。
張讓終於出現,召集宮女中的女官,捏著尖細的嗓子說:“咱家是誰,你們都清楚,這個莊園裏,除來教你們的師傅,全是咱家帶來的宦官,沒有人能壞了你們的名節,把你們安置在這裏學習打毛衣,是等著給你們婚配,咱家手裏有的是鴻都門學的學子,驃騎將軍府有的是能征慣戰的勇士,別的不敢說,咱家可以保證你們是明媒正娶的正妻,你們學得快的,表現好的,可以提前婚配,嫁的就可能是縣令都尉。”
張讓在宮裏是大太監,積威已久,這些宮女在他麵前,連笑都不敢,更不要說交頭接耳,聽張讓做出保證後,這些女官才放下心來。她們能被放出宮城結婚,嫁給縣令或者都尉這一級的官員,就是莫大的造化。
見到這些女官都表情豐富,張讓繼續說:“現在你們每人去選擇五十宮女,居住一個院子裏,跟一名老師學習,每個月我要看看你們生產多少毛衣,做得毛衣好,數量多的有獎勵,三個月後開始婚配,你們這些女官表現好,就能優先挑選夫婿。”
胡人的互市掌握在張易手裏,吳郡也就壟斷了羊毛,毛線廠是張易投資的,目前獨此一家,被張易送給張讓,隻有來吳郡投資買園林的商人,才能獲得羊毛線的配額,而園林本身就是合適的羊毛衫加工廠,他們隻需招募仆婦在園林裏打毛衣就行,專門有商人上門收購成衣。
僅靠這些商人,還遠遠不夠,推廣毛衣生產,就是推銷毛線,張讓隻要把這些宮女教出來嫁出去,羊毛衫技術就能被帶進千家萬戶,他的毛線廠才能真正的日進鬥金。
張易來自後世,知道成衣產業體量大,門檻卻很低,羊毛衫僅僅是樣板,隻要把絲綢,麻布,還有棉布納入進成衣產業中,不僅大量婦女參與進來,成衣的價格也會變得親民,連平民都有了換洗衣服後,推廣個人衛生的運動才可以提上日程。
張易把羊毛衫的生意弄出來後,就把精力放在船廠發展上,他的那點理工科的知識早就被學生挖空,現在能做的就是掏錢建廠,然後培育船廠上下遊產業。
他用園林把大商人聚集在吳郡,可不僅僅是為了推廣羊毛衫,船廠上下遊產業都要借重這些家族的財力物力。
靡竺作為張易的學生,這些年一直在會稽擔任工業從事,替張易主持完園林建設後,被張易委任為吳郡船廠主事。
在船廠落成典禮後,就把出席典禮的大商人召集起來。
“各位響應吳候,積極落戶吳郡,羊毛衫製作僅僅是送給各位的見麵禮,從虞鄉到海邊的船廠才是投資重點。”
“靡主事,船廠我們也能入股?”
“船廠是吳候獨資建設的,沒有入股的事,但是,船廠也隻管造船,木材鐵器卻是靠采購,船廠不要原木,而是采購定好尺寸的幹燥板材,有意伐木做板材的,可以去木料司洽談。”
“這木材采購有配額嗎?”
“隻要符合材質、尺寸和質量要求,你能送多少來,船廠就購買多少。”
“哈哈,這生意可做,我去看看。”
“我也去看看,隻要提供尺寸,我可以在林場裏加工好運來。”
……
張易這些年發展江南工商業,獲巨利的主要是揚州商人,其他州商人隻能跟著揚州商人後麵賺錢,這次張易在吳郡大建園林,就是要吸引其他州豪商來吳郡,利用他們的財勢和渠道,分擔掉最費人力的原料加工環節,彌補揚州人力不足的境況。
靡竺見到還有不少人按兵不動,就接著說:“造船除了木材,還需要鐵釘,鐵鏈,鐵板和鐵錨等等,因為量大,船廠需要每一種鐵器都是單獨采購,原料我們可以提供,東萊的煉鐵廠產粗鐵,把粗鐵加工成船廠需要的鐵器,可以交給在座各位,不過鐵器是管製品,從東萊采購粗鐵,隻能在江淮之間建鐵器廠,產品也隻能銷售給船廠,不得挪用到兵器上,更不能走私到關外。”
在純手工打製鐵器的時代,要想量產出標準件,隻能把材料細化每一種,簡單的造型,單一的品種,投資小,見效快,可以讓各家族迅速培訓出合格的工人,然後以老帶新,逐漸把產業規模發展起來。
靡竺分配出去的都是最初級的材料加工,造船還得靠自己人,經過虞家船廠和東萊船廠的兩極進化,揚州已經有了造大船的技術積累,那些技藝高超的工匠,到了吳郡的船廠都變成技術人才,他們隻需要把造船工藝分解成一道道工序,由初學的熟練工去組裝船隻。
張易在洛京,不顧吃相難看,硬生生把何進的兩萬多兵誘拐回江南,還有十二營的北軍全部收縮到吳郡,就是讓他們來造船。在造船中熟悉船隻,逐漸把他們培養成船工,水手和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