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玉雖安撫了陸遙,到底還是有些擔心,送走陸遙後,幹脆收拾好東西帶了人回城去。
至少城裏的消息會更靈通些。
然而事態的發展,遠比她所以為的更加嚴重。
呂夷簡身為首相,又經營了這麽多年,勢力更是樹大根深,諫官禦史並不敢上書,唯有集賢院校理餘靖冒死進諫,被貶為筠州酒稅。
館閣校勘尹洙與範仲淹亦師亦友,視為朋黨,貶為郢州酒稅。
同為館閣校勘的歐陽修,貶為夷陵縣令。
………………
一時之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連上朝時,都目不斜視,各官員見麵時,隻對個眼神便罷。
好在宋太.祖曾立下了誓碑,傳召子孫,後世有為帝王者,不得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這些人才隻是遭遇貶謫罷了。
景佑三年五月初,已過了立夏,尚未至端午,天氣愈發的熱。
範仲淹隻帶了兩個隨身小廝,一輛馬車,即將離開汴梁,去往饒州。
汴梁城外十裏亭。
亭裏站立著倆位穿著便服的中年男性。
一靛藍一深青,都是文質彬彬美髯公的模樣。
正是天章閣待製李紘、集賢校理王質。
範仲淹下了馬車,與倆人寒暄幾句。
在這個人人對他唯恐避之不及的時候,這倆人能來送行,足以見其情誼。
尚未道別,便又有一馬車從汴梁方向行出,直往十裏亭而來,停在幾人的馬車旁邊。
並不起眼的車輿,那匹馬倒是不俗。
亭中幾人都猜度著來者何人,卻見一雙白色的繡花鞋冒出來,接著是一位穿著打扮毫不出眾的小娘子邁下車。
後邊跟著一位身穿灰淡藍色勁服的年輕婦人。
楚玉一下馬車,便抬頭看著亭中眾人,臉上帶著笑疾步走到幾人麵前。
先是行禮,然後笑著對範仲淹道:“我還擔心會遲了,緊趕慢趕,還好趕上了。”
範仲淹與楚玉不過一麵之緣,卻對她非常有印象。
畢竟不是每個人在初見麵時便要他的字。
“小娘子前來,可有要事?”
楚玉笑道:“送行!”
說的鏗鏘有力。
還未等幾人反應過來,楚玉又對王質倆人行禮:“我是四為樓的楚玉,倆位大人有禮了。”
她本來習慣性地想推銷一下四為樓,又覺得情景不對,便又對範仲淹道:“範大人前去饒州,山高路遠,我便準備了一些幹糧,還請範大人不要嫌棄。”
範仲淹正想推辭,楚玉已經示意大武將馬車上的東西搬下來,交給範仲淹的小廝。
很大一個麻布袋。
範仲淹看著楚玉閃著期冀的目光,推辭的言語便說不出來。
楚玉道:“不過是莊子上自產的一些東西,並不值當,範大人不嫌棄便是。”
以範仲淹的官職俸祿,他根本就不會缺銀錢,楚玉若是送那些東西,他也不會收。
範仲淹笑著頷首:“那便多謝楚娘子好意。”
那小廝才將東西放到車上。
楚玉回以一笑,又道:“陸大人並未前來送行,還請範大人莫怪。”
範仲淹理解道:“說來此次亦是我連累了眾人,範某深感不安。”
“不是的。”楚玉搖頭:“陸大人與其他一些大人還在那跪著呢。”
從早朝結束便一直跪在崇政殿前,雖隻幾人,倒也讓趙禎和呂夷簡暗怒。
楚玉並不推崇這種方式。
有點類似脅迫。
以弱者的姿態強求對方讓步。
並不是什麽好方法。
還不如直接上書痛罵趙禎幾句還爽快一點。
若是那樣,受罪的又不是自個的膝蓋。
還是陸遙在宮門口等著送陸知安去開封府,等了半天沒見著人,一打聽才知道這事,暗想了一番,又讓人與陸府和楚玉說了。
範仲淹撫須歎道:“幾位大人這又是何必?”
王質倆人本因送行的隻他們,心裏對各官員有些不滿,此時倒是有些感概:“原以為我們便是重情義,與那幾位大人比起來,倒是不值一提。”
李紘道:“範公正直無私,敢說敢言,為臣之道,莫過如是!”
楚玉道:“政局一事,並無對錯之分,不過所在立場不同。且我相信,範大人有一顆為國為民的心,此時不過一時挫折,他日定淩雲壯誌,騰飛於天。”
範仲淹本因此事有些挫敗,聞言,心境卻似開闊了許多。
眼見時辰已不早,楚玉便道:“範大人與倆位大人或有話語要說,楚玉便不打擾,隻願範大人此去一路平安,萬事順遂!”
說罷又與幾人行了禮,方才離開。
李紘道:“這位小娘子便是在京城頗有名氣的才女?”
他也略有耳聞。
範仲淹搖頭道:“並不是。隻能說出此番話,想來也是個剔透玲瓏之人。”
又感慨一番後,便與倆人告別。
馬車行駛在官道上,搖搖晃晃的。
等到了歇馬亭休息時,那小廝才將楚玉送的麻袋打開。
東西不少,真如她所說的,都是莊子上的東西。
葡萄、寒瓜、桃子等水果。
還有一些幹糧。
價值不菲。
倒是比金銀更得人心。
楚玉並沒有回莊子,仍是進了城。
莊子上的事情都交給郭蒙和鄒子文,楚玉便隻要顧著城裏的事情便好。
好在高老漢與何大幾人並沒有要做什麽的意思,仍舊老實地待在莊子上,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外人看來,就遇與陸知安是一條繩上的螞蚱,陸知安若是有個不對,她也討不了好。
所有的事情,並沒有因為範仲淹的離京而塵埃落定。
西京留守推官蔡襄與歐陽修是好友,年輕氣盛,見此情形,心中不平,幹脆寫了《四賢一不肖》五首詩。
四賢詩稱讚範仲淹、餘靖、尹洙、歐陽修四人為賢人,
一不肖則是痛斥落井下石的右司諫高若訥。
一時之間,京中民眾爭相傳抄。
連蕭洪晝都拿了一份。
事情愈發鬧大。
忠言逆耳。
趙禎被搞得頭都大了。
一聲令下,在崇政殿前跪了兩天的和官員,都被趕了出去。
沒想到第二天,那些人吃飽睡足後,又跪下去了……
趙禎是大怒。
該貶的貶,該攆的攆。
身為帶頭人的陸知安,則是被下了大牢。
至少城裏的消息會更靈通些。
然而事態的發展,遠比她所以為的更加嚴重。
呂夷簡身為首相,又經營了這麽多年,勢力更是樹大根深,諫官禦史並不敢上書,唯有集賢院校理餘靖冒死進諫,被貶為筠州酒稅。
館閣校勘尹洙與範仲淹亦師亦友,視為朋黨,貶為郢州酒稅。
同為館閣校勘的歐陽修,貶為夷陵縣令。
………………
一時之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連上朝時,都目不斜視,各官員見麵時,隻對個眼神便罷。
好在宋太.祖曾立下了誓碑,傳召子孫,後世有為帝王者,不得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這些人才隻是遭遇貶謫罷了。
景佑三年五月初,已過了立夏,尚未至端午,天氣愈發的熱。
範仲淹隻帶了兩個隨身小廝,一輛馬車,即將離開汴梁,去往饒州。
汴梁城外十裏亭。
亭裏站立著倆位穿著便服的中年男性。
一靛藍一深青,都是文質彬彬美髯公的模樣。
正是天章閣待製李紘、集賢校理王質。
範仲淹下了馬車,與倆人寒暄幾句。
在這個人人對他唯恐避之不及的時候,這倆人能來送行,足以見其情誼。
尚未道別,便又有一馬車從汴梁方向行出,直往十裏亭而來,停在幾人的馬車旁邊。
並不起眼的車輿,那匹馬倒是不俗。
亭中幾人都猜度著來者何人,卻見一雙白色的繡花鞋冒出來,接著是一位穿著打扮毫不出眾的小娘子邁下車。
後邊跟著一位身穿灰淡藍色勁服的年輕婦人。
楚玉一下馬車,便抬頭看著亭中眾人,臉上帶著笑疾步走到幾人麵前。
先是行禮,然後笑著對範仲淹道:“我還擔心會遲了,緊趕慢趕,還好趕上了。”
範仲淹與楚玉不過一麵之緣,卻對她非常有印象。
畢竟不是每個人在初見麵時便要他的字。
“小娘子前來,可有要事?”
楚玉笑道:“送行!”
說的鏗鏘有力。
還未等幾人反應過來,楚玉又對王質倆人行禮:“我是四為樓的楚玉,倆位大人有禮了。”
她本來習慣性地想推銷一下四為樓,又覺得情景不對,便又對範仲淹道:“範大人前去饒州,山高路遠,我便準備了一些幹糧,還請範大人不要嫌棄。”
範仲淹正想推辭,楚玉已經示意大武將馬車上的東西搬下來,交給範仲淹的小廝。
很大一個麻布袋。
範仲淹看著楚玉閃著期冀的目光,推辭的言語便說不出來。
楚玉道:“不過是莊子上自產的一些東西,並不值當,範大人不嫌棄便是。”
以範仲淹的官職俸祿,他根本就不會缺銀錢,楚玉若是送那些東西,他也不會收。
範仲淹笑著頷首:“那便多謝楚娘子好意。”
那小廝才將東西放到車上。
楚玉回以一笑,又道:“陸大人並未前來送行,還請範大人莫怪。”
範仲淹理解道:“說來此次亦是我連累了眾人,範某深感不安。”
“不是的。”楚玉搖頭:“陸大人與其他一些大人還在那跪著呢。”
從早朝結束便一直跪在崇政殿前,雖隻幾人,倒也讓趙禎和呂夷簡暗怒。
楚玉並不推崇這種方式。
有點類似脅迫。
以弱者的姿態強求對方讓步。
並不是什麽好方法。
還不如直接上書痛罵趙禎幾句還爽快一點。
若是那樣,受罪的又不是自個的膝蓋。
還是陸遙在宮門口等著送陸知安去開封府,等了半天沒見著人,一打聽才知道這事,暗想了一番,又讓人與陸府和楚玉說了。
範仲淹撫須歎道:“幾位大人這又是何必?”
王質倆人本因送行的隻他們,心裏對各官員有些不滿,此時倒是有些感概:“原以為我們便是重情義,與那幾位大人比起來,倒是不值一提。”
李紘道:“範公正直無私,敢說敢言,為臣之道,莫過如是!”
楚玉道:“政局一事,並無對錯之分,不過所在立場不同。且我相信,範大人有一顆為國為民的心,此時不過一時挫折,他日定淩雲壯誌,騰飛於天。”
範仲淹本因此事有些挫敗,聞言,心境卻似開闊了許多。
眼見時辰已不早,楚玉便道:“範大人與倆位大人或有話語要說,楚玉便不打擾,隻願範大人此去一路平安,萬事順遂!”
說罷又與幾人行了禮,方才離開。
李紘道:“這位小娘子便是在京城頗有名氣的才女?”
他也略有耳聞。
範仲淹搖頭道:“並不是。隻能說出此番話,想來也是個剔透玲瓏之人。”
又感慨一番後,便與倆人告別。
馬車行駛在官道上,搖搖晃晃的。
等到了歇馬亭休息時,那小廝才將楚玉送的麻袋打開。
東西不少,真如她所說的,都是莊子上的東西。
葡萄、寒瓜、桃子等水果。
還有一些幹糧。
價值不菲。
倒是比金銀更得人心。
楚玉並沒有回莊子,仍是進了城。
莊子上的事情都交給郭蒙和鄒子文,楚玉便隻要顧著城裏的事情便好。
好在高老漢與何大幾人並沒有要做什麽的意思,仍舊老實地待在莊子上,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外人看來,就遇與陸知安是一條繩上的螞蚱,陸知安若是有個不對,她也討不了好。
所有的事情,並沒有因為範仲淹的離京而塵埃落定。
西京留守推官蔡襄與歐陽修是好友,年輕氣盛,見此情形,心中不平,幹脆寫了《四賢一不肖》五首詩。
四賢詩稱讚範仲淹、餘靖、尹洙、歐陽修四人為賢人,
一不肖則是痛斥落井下石的右司諫高若訥。
一時之間,京中民眾爭相傳抄。
連蕭洪晝都拿了一份。
事情愈發鬧大。
忠言逆耳。
趙禎被搞得頭都大了。
一聲令下,在崇政殿前跪了兩天的和官員,都被趕了出去。
沒想到第二天,那些人吃飽睡足後,又跪下去了……
趙禎是大怒。
該貶的貶,該攆的攆。
身為帶頭人的陸知安,則是被下了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