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洋其實自己也不確定,不過她天生不喜歡糾結,不管什麽事情,努力過後能行就行,不能行也不至於後悔。
“哎哎哎,別說我了,還有林琅這個叛徒你們怎麽沒發現,他可是要去滬市呢!”
“什麽?”
“真的假的?”
所有人都震驚了,還真是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插曲,林琅要去滬市?
見大家都盯著他看,林琅也不淡定了:“別瞪我啊,我是無辜的,我小叔在滬市日報社工作,他一直跟我爸說那邊怎麽怎麽好,正好我是學文科的,以後分配工作他能幫忙。而且我媽老家就在滬市,雖然外公外婆都不在了,但我媽對滬市還是有種特別的感情,所以就成這樣了唄,這幾天我爸媽一有空就在那兒研究報哪所滬市的大學好。”
無論是左洋還是林琅,話語中都提到了將來工作分配的事兒,季芸芸好想說一句,別做這種夢了,真的,靠不住的。
如果沒記錯的話,1996年1月9日,人事部將會印發《國家不包分配大專以上畢業生擇業暫行辦法》,正式打破國內包分配的格局。
而四年後的1996正好是她們這一屆畢業的年份,也許有少數專業比如軍事院校或者航空航天之類的學校還能有對口的工作分配到人,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將麵臨自己找工作的難題。
政策實行的頭一兩年還有回旋餘地,例如回原籍就包分配,但要想留在大城市,隻能自己找機會。
1998年後這項政策開始大規模施行,到2000年全麵停止了包分配製度。
教育部要求從2000年起停止使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派遣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派遣報到證》,啟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報到證》。
即從2000年開始,全國所有大學不在實行包分配政策。
這樣的曆史洪流是左洋和林琅家裏無法抵抗的,即便他們的家長是江市市w宣傳部的小官員,即便林琅的小叔就在《滬市日報》上班,可全國這樣的家庭何其多,再想一畢業就抱著“鐵飯碗”,卻是不能夠了。
當然了,江市並不是什麽十八線小鄉村,不存在畢業生死活不願意回家的情況,但包分配的慣例一旦被打破,往後的幾十年時間裏,資金和人才都會逐步向大城市轉移,從而形成特大型超一線城市,心向世界的學子們又有誰不想去大城市看看呢?
左洋雖然一向比較粗神經,但絕對不是那種得過且過的人,一畢業就開始過喝茶看報的老幹部生活,她能願意才怪了。很明顯,在接受父母安排和自己出去看看這兩個選項中,左洋傾向於後者。
而林琅雖然一直以來存在感不那麽強,但誰要認為他是個心裏沒成算的,那隻能說看太天真了。無論最後去不去滬市,林琅心裏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方麵他反倒比左洋成熟一些。
但是無論去哪裏念書,四年後所有人都將會麵對同樣的現實,季芸芸覺得還是有必要提前給大家打個預防針——持續了十幾年的包分配製度即將成為過去。
當初是因為國家正處於百廢待興的時期,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巨大,隻要能從大學畢業,不管你是經商還是從政,都有很好的機會。
作為優秀人才的大學生,在整個80年代都屬於稀缺的社會資源,畢業生分配製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一方麵滿足了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麵保障了大學生的就業。
??然而,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政策的弊端開始顯露。
分配政策強調“服從國家分配”,對個人的能力、特長和興趣不太重視,容易造成人才與崗位的不適應,束縛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影響高校的課程設置,且缺乏就業市場的信息反饋。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大學生就業從供需對應逐漸向雙向選擇過渡,“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新機製開始出台。
在不久的將來,拿著簡曆東奔西走,見到招聘會就一窩蜂往裏鑽,也許重複上十次仍然在就業的大門外徘徊,這樣的場景會逐漸成為常態。
雖然招聘會上的企事業單位很多,找工作不難,可找到合適的工作就比較難了。
“天之驕子”們會發現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月薪隻能拿六七百,相比之下效益好的大單位每個月到手的錢已經超過一千甚至更多,這樣的落差,讓剛出象牙塔的學子們很不適應。
可不適應又能如何?
曆史的洪流向前推進,任何人都阻擋不了。
想在大學裏隨便混日子的學生們會越來越焦慮,當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們也一起湧向人才市場,普通學校出身的學生會發現,原來並不是有個大學文憑就有了一切。
當綜合能力越來越凸顯,一切憑實力說話的時候,成績、腦袋還有背景將同樣重要。
“你們有沒有想過萬一以後畢業了不包分配,或者分配的工作不喜歡怎麽辦?”
季芸芸冷不丁拋出個炸彈,直接把一群十八歲的少年們問懵了。
還能不包分配?
那工作怎麽辦?自己找?怎麽找?
一時間大家都愣住了,不知道季芸芸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疑問。
見沒人說話,季芸芸隻能繼續展開:“很正常啊,往後大學生會越來越多,但每年空出來的崗位就那麽些,總不能都往裏塞吧,而且塞給你的東西你也不一定喜歡,或者不一定合適,那怎麽辦?”
“所以啊,不可能一直這樣下去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肯定是必然,你看不上人家、或者人家看不上你的情況肯定會越來越多,競爭上崗才是大勢所趨。”
“到時候,很多應聘者爭一個好職位,或者好幾個用人單位爭搶一個優秀人才的事肯定不會少。所以上什麽大學,念什麽專業,大學四年怎麽度過,就很重要了,總不能事到臨頭再去著急吧?”
“哎哎哎,別說我了,還有林琅這個叛徒你們怎麽沒發現,他可是要去滬市呢!”
“什麽?”
“真的假的?”
所有人都震驚了,還真是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插曲,林琅要去滬市?
見大家都盯著他看,林琅也不淡定了:“別瞪我啊,我是無辜的,我小叔在滬市日報社工作,他一直跟我爸說那邊怎麽怎麽好,正好我是學文科的,以後分配工作他能幫忙。而且我媽老家就在滬市,雖然外公外婆都不在了,但我媽對滬市還是有種特別的感情,所以就成這樣了唄,這幾天我爸媽一有空就在那兒研究報哪所滬市的大學好。”
無論是左洋還是林琅,話語中都提到了將來工作分配的事兒,季芸芸好想說一句,別做這種夢了,真的,靠不住的。
如果沒記錯的話,1996年1月9日,人事部將會印發《國家不包分配大專以上畢業生擇業暫行辦法》,正式打破國內包分配的格局。
而四年後的1996正好是她們這一屆畢業的年份,也許有少數專業比如軍事院校或者航空航天之類的學校還能有對口的工作分配到人,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將麵臨自己找工作的難題。
政策實行的頭一兩年還有回旋餘地,例如回原籍就包分配,但要想留在大城市,隻能自己找機會。
1998年後這項政策開始大規模施行,到2000年全麵停止了包分配製度。
教育部要求從2000年起停止使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派遣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派遣報到證》,啟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報到證》。
即從2000年開始,全國所有大學不在實行包分配政策。
這樣的曆史洪流是左洋和林琅家裏無法抵抗的,即便他們的家長是江市市w宣傳部的小官員,即便林琅的小叔就在《滬市日報》上班,可全國這樣的家庭何其多,再想一畢業就抱著“鐵飯碗”,卻是不能夠了。
當然了,江市並不是什麽十八線小鄉村,不存在畢業生死活不願意回家的情況,但包分配的慣例一旦被打破,往後的幾十年時間裏,資金和人才都會逐步向大城市轉移,從而形成特大型超一線城市,心向世界的學子們又有誰不想去大城市看看呢?
左洋雖然一向比較粗神經,但絕對不是那種得過且過的人,一畢業就開始過喝茶看報的老幹部生活,她能願意才怪了。很明顯,在接受父母安排和自己出去看看這兩個選項中,左洋傾向於後者。
而林琅雖然一直以來存在感不那麽強,但誰要認為他是個心裏沒成算的,那隻能說看太天真了。無論最後去不去滬市,林琅心裏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方麵他反倒比左洋成熟一些。
但是無論去哪裏念書,四年後所有人都將會麵對同樣的現實,季芸芸覺得還是有必要提前給大家打個預防針——持續了十幾年的包分配製度即將成為過去。
當初是因為國家正處於百廢待興的時期,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巨大,隻要能從大學畢業,不管你是經商還是從政,都有很好的機會。
作為優秀人才的大學生,在整個80年代都屬於稀缺的社會資源,畢業生分配製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一方麵滿足了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麵保障了大學生的就業。
??然而,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政策的弊端開始顯露。
分配政策強調“服從國家分配”,對個人的能力、特長和興趣不太重視,容易造成人才與崗位的不適應,束縛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影響高校的課程設置,且缺乏就業市場的信息反饋。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大學生就業從供需對應逐漸向雙向選擇過渡,“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新機製開始出台。
在不久的將來,拿著簡曆東奔西走,見到招聘會就一窩蜂往裏鑽,也許重複上十次仍然在就業的大門外徘徊,這樣的場景會逐漸成為常態。
雖然招聘會上的企事業單位很多,找工作不難,可找到合適的工作就比較難了。
“天之驕子”們會發現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月薪隻能拿六七百,相比之下效益好的大單位每個月到手的錢已經超過一千甚至更多,這樣的落差,讓剛出象牙塔的學子們很不適應。
可不適應又能如何?
曆史的洪流向前推進,任何人都阻擋不了。
想在大學裏隨便混日子的學生們會越來越焦慮,當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們也一起湧向人才市場,普通學校出身的學生會發現,原來並不是有個大學文憑就有了一切。
當綜合能力越來越凸顯,一切憑實力說話的時候,成績、腦袋還有背景將同樣重要。
“你們有沒有想過萬一以後畢業了不包分配,或者分配的工作不喜歡怎麽辦?”
季芸芸冷不丁拋出個炸彈,直接把一群十八歲的少年們問懵了。
還能不包分配?
那工作怎麽辦?自己找?怎麽找?
一時間大家都愣住了,不知道季芸芸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疑問。
見沒人說話,季芸芸隻能繼續展開:“很正常啊,往後大學生會越來越多,但每年空出來的崗位就那麽些,總不能都往裏塞吧,而且塞給你的東西你也不一定喜歡,或者不一定合適,那怎麽辦?”
“所以啊,不可能一直這樣下去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肯定是必然,你看不上人家、或者人家看不上你的情況肯定會越來越多,競爭上崗才是大勢所趨。”
“到時候,很多應聘者爭一個好職位,或者好幾個用人單位爭搶一個優秀人才的事肯定不會少。所以上什麽大學,念什麽專業,大學四年怎麽度過,就很重要了,總不能事到臨頭再去著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