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太監
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 作者:格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blockquote>笑樂院本扮下去,就是李銘、吳惠兩個小優兒上來彈唱。一個 箏,一個琵琶。周守備先舉手讓兩位內相,說:“老太監分付,賞他二人唱那套詞兒?”劉太監道,“列位請先。”周守備道:“老太監,自然之理,不必過謙。”劉太監道:“兩個子弟唱個‘歎浮生有如一夢裏’。”周守備道:“老太監,此是歸隱歎世之辭,今日西門大人喜事,又是華誕,唱不的。”劉太監又道:“你會唱‘雖不是八位中紫綬臣,管領的六宮中金釵女’?”周守備道:“此是《陳琳抱妝盒》雜記,今日慶賀,唱不的。”薛太監道:“你叫他二人上來,等我分付他。你記的《普天樂》‘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夏提刑大笑道:“老太監,此是離別之詞,越發使不的。”</blockquote>
——第三十一回
此一段妙絕天下的文字,值得我們細細玩味。
西門慶升做副千戶指揮使之職務,同時李瓶兒生下官哥,加之西門慶本人的生日,可謂三喜臨門。當地達官貴人、四衙同僚都紛紛前來賀喜。西門慶即錦屏羅列,綺席鋪展,在家中大擺宴席。在送禮賀喜的官貴之中,還夾著兩位太監,一個姓劉,一個姓薛。
按照一般常識,讀者或許會問,太監不好好呆在宮裏,跑到遙遠偏僻的清河縣來幹什麽?實際上,太監因外派或退休返籍,流寓京城之外的例子其實很常見,明代更加普遍。《金瓶梅》中寫到的太監,還不止這兩位。比如說與李瓶兒有私的花太監,此人死後留下大批的金銀寶物,雖有宮廷賞賜,看來也沒少在地方上搜刮民財;與李三、黃四過從甚密的徐內相,在清河公然放起了高利貸,更是令人咋舌。
此處的劉、薛兩位太監,一位是朝廷派來打理磚廠的,另一位則是皇家田莊的管理者。常言道,三歲內宦,居於王公之上。太監的傳統地位,自非一般官員可比。所以,在西門慶家的宴席上,周守備、夏提刑、荊都監諸人,在禮數上不敢差池,必要兩位太監上座,點戲也讓太監居先。可朝廷外放的太監(管理磚廠和皇莊),自然也不能與宮中內相相提並論。地方官員對他們的尊重,僅僅停留在禮儀上,內心的輕慢和不屑十分明顯。其中的微妙,從周守備兩次當眾拂逆劉太監點戲,微微露出嘲諷之意,夏提刑在薛太監點戲後居然朗聲大笑等情節中,可以看出究竟。
《金瓶梅》文字的曼妙多姿,不僅在“事件敘事”的春秋筆法上有所反映,更多地體現於人物“話語敘事”的精確、自然與生動。就後者而言,即便是《紅樓夢》也有所不及。《金瓶梅》寫商人有商人的口吻,寫幫閑有幫閑的口吻,官員有官員的口吻,孩童、腐儒、妓女也都各有其聲口。這裏寫到了太監,雖然著墨不多,但口角逼肖,形象生動,令人稱奇。
劉、薛二位太監在點戲時,往往先說出戲文小曲的詞句,而漏掉了曲目名稱(薛太監雖提及《普天樂》,但印象最深的仍然是“想人生最苦是離別”),這說明太監多有觀賞演劇的機會,耳濡目染,對戲詞內容已能夠脫口而出,但對於哪出是哪出,全是一筆糊塗賬。其口角之懵懂,正是這些人昏聵遲鈍,對詞曲一類的時髦玩意既熟悉又陌生、全不在意的真實寫照。再者,劉太監在西門慶“三喜臨門”的宴席上,竟然連點兩出悲苦之戲來煞風景,也說明他對人情世故非常隔膜。薛太監眼見得老劉兩番出醜,為避免尷尬,隻得搶過話來,可他所點的“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則更加不倫不類,終於引發了夏提刑控製不住的大笑。
太監點戲這一情節,從小說的主旨和結構上來說,亦非僅僅為了點染人物身份,聊發讀者一笑,其中也包含著重要的言外之意和韻外之致:“歎浮生有如一夢裏”,可謂是全書悲涼之旨的總綱。而《陳琳抱妝盒》雜記,則暗示著官哥的不幸夭亡——這出戲是元代雜劇,全名《金水橋陳琳抱妝盒》,讀者所熟知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即本於此。陳琳本人就是太監,所以劉太監點這出戲並非無緣無故。而“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則暗示了李瓶兒、西門慶諸人的死亡。這也可以說是另外一個意義上的“提前敘事”。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並非為了表達的需要,隨手虛構出這樣的歎世離別之詞來襯托主題,其實所有的戲詞皆有真實底本。《陳琳抱妝盒》自不用說,“想人生最苦是離別”這句詞,原出於《普天樂》,而在小說的第六十五回李瓶兒死後,這則《普天樂》再度出現: <blockquote>洛陽花,梁園月。好花須買,皓月須賒。花倚欄杆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 夜。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世最苦離別。花謝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來也? </blockquote>
我們知道,小說中所引詩詞歌賦、雜劇唱詞,絕大部分皆有出處,這是《金瓶梅》敘事上極為重要的一個特點。而《普天樂》在《金瓶梅》中兩度出現而略有錯綜——前為“熱場”,由太監隨口引出;後為“冷局”,西門慶聽得滿眼含淚。足見作者針腳之細密,照應之周全,章法之謹嚴。
說太監昏聵、遲鈍則可,說太監對世俗人情隔膜或全不著意亦可,但若說太監全無功利之心和待人處世的機心,則也不盡然。其實作者重點描寫的這兩個太監,雖說形影不離,同進同出,有二人合傳之意,但劉、薛二人之秉性、做派,各不相同,絕不混淆。兩位太監因點戲而出盡洋相之後,夏提刑仗著他提刑官的名分,隻得親自出馬,點了一出《三十腔》,並賣弄說,今天是西門慶加官進祿的日子,又是生日,且兼弄璋之喜,理應唱這套《三十腔》。這裏的弄璋之喜,突然點醒了薛太監。從他追問“怎的是弄璋之喜?”一語便可知道,薛內相隻知西門慶加官及生日,並不知李瓶兒生下了官哥。正因如此,他此前的禮物——一壇內酒,一牽羊,兩匹金緞,一盤壽桃,一盤壽麵,四樣嘉肴,並無官哥降生之賀禮。在獲悉真實情況後,薛太監立即對劉太監說:“劉家,咱每明日都補禮來慶賀。”
那麽劉太監事先是否知道弄璋之喜這一消息呢?小說故意沒有交代。而對於薛太監“明日補禮”的倡議,劉太監也沒有接話。到了第二天,薛太監果然早早就來補禮。這一次,薛太監送來的禮物,包括: <blockquote>熌紅宮段一匹</blockquote><blockquote>福壽康寧鍍金銀錢四個</blockquote><blockquote>追金瀝粉彩畫壽星博郎鼓兒一個</blockquote><blockquote>銀八寶貳兩</blockquote>
值得留意的是,這裏的“彩畫壽星博郎鼓”,不僅僅是一般禮品的陳列,在小說中還有特殊的功能。至第五十九回,官哥死後,李瓶兒見棺材起身,悲痛欲絕,一頭撞在門底下,金釵墜地,眾人好不容易才將她勸回房中。瓶兒見炕上空落落的,隻有孩子玩耍的壽星博郎鼓還掛在床頭,便再度拍桌大哭。此處的博郎鼓在喜慶場景中悄悄出現,早已在暗中伏下冷案。所謂吉凶相伏,禍福相倚,小小物事點綴其間,正可謂以樂景寫哀,而倍增其哀也。
話又說回來,劉、薛二位太監,相比較而言,劉太監顯然要吝嗇得多。小說中兩次詳細列出薛太監所送之禮,而對劉太監則一字不提。薛太監或許對老劉的吝嗇十分了解,故在補禮時見到西門慶,劈頭一句話就是:“劉家沒送禮來?”西門慶的回答是:“劉老太監送過禮了。”誰都知道這是一句客套話,無論劉太監是否送過禮來,從禮節上說,西門慶都隻能這麽回答。那麽劉太監到底送過禮沒有呢?這雖是枝節,但小說的後文還是對此進行了補敘。《金瓶梅》的寫作就是這樣,該有的,一句都不會少。
在第三十二回的後文,通過吳月娘與李桂姐的對話,讀者終於確切地知道,“那姓劉的沒來”。但吳、李之間的對話,在補映前文的同時,卻又牽扯出了另外一件事。
薛太監補禮來賀之後,照例留下來飲酒聽曲。席間薛太監十分變態,對身邊伴唱的李桂姐又是掐,又是擰,把李桂姐嚇得魂都沒有了。可笑的是,吳月娘在李桂姐向她訴苦之後,對她的安慰竟然是:“左右是個內官家,又沒甚麽,隨他擺弄一回子就是了。”月娘的口角醜中有俊,世故中有幽默,令人叫絕。這段補敘,可謂針腳細密,錯落有致。
——第三十一回
此一段妙絕天下的文字,值得我們細細玩味。
西門慶升做副千戶指揮使之職務,同時李瓶兒生下官哥,加之西門慶本人的生日,可謂三喜臨門。當地達官貴人、四衙同僚都紛紛前來賀喜。西門慶即錦屏羅列,綺席鋪展,在家中大擺宴席。在送禮賀喜的官貴之中,還夾著兩位太監,一個姓劉,一個姓薛。
按照一般常識,讀者或許會問,太監不好好呆在宮裏,跑到遙遠偏僻的清河縣來幹什麽?實際上,太監因外派或退休返籍,流寓京城之外的例子其實很常見,明代更加普遍。《金瓶梅》中寫到的太監,還不止這兩位。比如說與李瓶兒有私的花太監,此人死後留下大批的金銀寶物,雖有宮廷賞賜,看來也沒少在地方上搜刮民財;與李三、黃四過從甚密的徐內相,在清河公然放起了高利貸,更是令人咋舌。
此處的劉、薛兩位太監,一位是朝廷派來打理磚廠的,另一位則是皇家田莊的管理者。常言道,三歲內宦,居於王公之上。太監的傳統地位,自非一般官員可比。所以,在西門慶家的宴席上,周守備、夏提刑、荊都監諸人,在禮數上不敢差池,必要兩位太監上座,點戲也讓太監居先。可朝廷外放的太監(管理磚廠和皇莊),自然也不能與宮中內相相提並論。地方官員對他們的尊重,僅僅停留在禮儀上,內心的輕慢和不屑十分明顯。其中的微妙,從周守備兩次當眾拂逆劉太監點戲,微微露出嘲諷之意,夏提刑在薛太監點戲後居然朗聲大笑等情節中,可以看出究竟。
《金瓶梅》文字的曼妙多姿,不僅在“事件敘事”的春秋筆法上有所反映,更多地體現於人物“話語敘事”的精確、自然與生動。就後者而言,即便是《紅樓夢》也有所不及。《金瓶梅》寫商人有商人的口吻,寫幫閑有幫閑的口吻,官員有官員的口吻,孩童、腐儒、妓女也都各有其聲口。這裏寫到了太監,雖然著墨不多,但口角逼肖,形象生動,令人稱奇。
劉、薛二位太監在點戲時,往往先說出戲文小曲的詞句,而漏掉了曲目名稱(薛太監雖提及《普天樂》,但印象最深的仍然是“想人生最苦是離別”),這說明太監多有觀賞演劇的機會,耳濡目染,對戲詞內容已能夠脫口而出,但對於哪出是哪出,全是一筆糊塗賬。其口角之懵懂,正是這些人昏聵遲鈍,對詞曲一類的時髦玩意既熟悉又陌生、全不在意的真實寫照。再者,劉太監在西門慶“三喜臨門”的宴席上,竟然連點兩出悲苦之戲來煞風景,也說明他對人情世故非常隔膜。薛太監眼見得老劉兩番出醜,為避免尷尬,隻得搶過話來,可他所點的“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則更加不倫不類,終於引發了夏提刑控製不住的大笑。
太監點戲這一情節,從小說的主旨和結構上來說,亦非僅僅為了點染人物身份,聊發讀者一笑,其中也包含著重要的言外之意和韻外之致:“歎浮生有如一夢裏”,可謂是全書悲涼之旨的總綱。而《陳琳抱妝盒》雜記,則暗示著官哥的不幸夭亡——這出戲是元代雜劇,全名《金水橋陳琳抱妝盒》,讀者所熟知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即本於此。陳琳本人就是太監,所以劉太監點這出戲並非無緣無故。而“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則暗示了李瓶兒、西門慶諸人的死亡。這也可以說是另外一個意義上的“提前敘事”。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並非為了表達的需要,隨手虛構出這樣的歎世離別之詞來襯托主題,其實所有的戲詞皆有真實底本。《陳琳抱妝盒》自不用說,“想人生最苦是離別”這句詞,原出於《普天樂》,而在小說的第六十五回李瓶兒死後,這則《普天樂》再度出現: <blockquote>洛陽花,梁園月。好花須買,皓月須賒。花倚欄杆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 夜。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世最苦離別。花謝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來也? </blockquote>
我們知道,小說中所引詩詞歌賦、雜劇唱詞,絕大部分皆有出處,這是《金瓶梅》敘事上極為重要的一個特點。而《普天樂》在《金瓶梅》中兩度出現而略有錯綜——前為“熱場”,由太監隨口引出;後為“冷局”,西門慶聽得滿眼含淚。足見作者針腳之細密,照應之周全,章法之謹嚴。
說太監昏聵、遲鈍則可,說太監對世俗人情隔膜或全不著意亦可,但若說太監全無功利之心和待人處世的機心,則也不盡然。其實作者重點描寫的這兩個太監,雖說形影不離,同進同出,有二人合傳之意,但劉、薛二人之秉性、做派,各不相同,絕不混淆。兩位太監因點戲而出盡洋相之後,夏提刑仗著他提刑官的名分,隻得親自出馬,點了一出《三十腔》,並賣弄說,今天是西門慶加官進祿的日子,又是生日,且兼弄璋之喜,理應唱這套《三十腔》。這裏的弄璋之喜,突然點醒了薛太監。從他追問“怎的是弄璋之喜?”一語便可知道,薛內相隻知西門慶加官及生日,並不知李瓶兒生下了官哥。正因如此,他此前的禮物——一壇內酒,一牽羊,兩匹金緞,一盤壽桃,一盤壽麵,四樣嘉肴,並無官哥降生之賀禮。在獲悉真實情況後,薛太監立即對劉太監說:“劉家,咱每明日都補禮來慶賀。”
那麽劉太監事先是否知道弄璋之喜這一消息呢?小說故意沒有交代。而對於薛太監“明日補禮”的倡議,劉太監也沒有接話。到了第二天,薛太監果然早早就來補禮。這一次,薛太監送來的禮物,包括: <blockquote>熌紅宮段一匹</blockquote><blockquote>福壽康寧鍍金銀錢四個</blockquote><blockquote>追金瀝粉彩畫壽星博郎鼓兒一個</blockquote><blockquote>銀八寶貳兩</blockquote>
值得留意的是,這裏的“彩畫壽星博郎鼓”,不僅僅是一般禮品的陳列,在小說中還有特殊的功能。至第五十九回,官哥死後,李瓶兒見棺材起身,悲痛欲絕,一頭撞在門底下,金釵墜地,眾人好不容易才將她勸回房中。瓶兒見炕上空落落的,隻有孩子玩耍的壽星博郎鼓還掛在床頭,便再度拍桌大哭。此處的博郎鼓在喜慶場景中悄悄出現,早已在暗中伏下冷案。所謂吉凶相伏,禍福相倚,小小物事點綴其間,正可謂以樂景寫哀,而倍增其哀也。
話又說回來,劉、薛二位太監,相比較而言,劉太監顯然要吝嗇得多。小說中兩次詳細列出薛太監所送之禮,而對劉太監則一字不提。薛太監或許對老劉的吝嗇十分了解,故在補禮時見到西門慶,劈頭一句話就是:“劉家沒送禮來?”西門慶的回答是:“劉老太監送過禮了。”誰都知道這是一句客套話,無論劉太監是否送過禮來,從禮節上說,西門慶都隻能這麽回答。那麽劉太監到底送過禮沒有呢?這雖是枝節,但小說的後文還是對此進行了補敘。《金瓶梅》的寫作就是這樣,該有的,一句都不會少。
在第三十二回的後文,通過吳月娘與李桂姐的對話,讀者終於確切地知道,“那姓劉的沒來”。但吳、李之間的對話,在補映前文的同時,卻又牽扯出了另外一件事。
薛太監補禮來賀之後,照例留下來飲酒聽曲。席間薛太監十分變態,對身邊伴唱的李桂姐又是掐,又是擰,把李桂姐嚇得魂都沒有了。可笑的是,吳月娘在李桂姐向她訴苦之後,對她的安慰竟然是:“左右是個內官家,又沒甚麽,隨他擺弄一回子就是了。”月娘的口角醜中有俊,世故中有幽默,令人叫絕。這段補敘,可謂針腳細密,錯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