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來不及說再見。


    沒有驚醒夢中的可兒。


    葉風悄然踏上飛往中海的飛機。


    中海徐文揚市長、中芯國際創始人張如京,紛紛聯係他,讓他盡快回國。


    中芯國際陷入了國際官司,一旦輸掉,就會萬劫不複。


    這次,來接葉風的,是很久沒露麵的王建國。


    中芯國際的事情,還是如葉風記憶中那樣,鬧大了。


    甚至連王建國在車上都來問葉風,“葉董,中芯國際是不是要輸了?”。


    臨到了,王建國還問了一個終極命題,“我們自己簡產的芯片,到底行不行?”


    葉風點點頭,又搖搖頭。


    這讓他想起一個號稱“央視最牛采訪的視頻”。


    記者:目前為止我們鋼鐵產能情況怎麽樣?


    馬科長:鋼鐵我們的曆史發展比較長,產業工人比較豐富。


    記者:那到目前為止我們鋼鐵產能情況怎麽樣?


    馬科長:我們實施精鋼戰略是想在調整布局的過程中,提高裝備水平,做好節能減排,搞好循環經濟發展。


    一個是真的敢問,一個是真的沒辦法答。


    一旦中芯國際倒下,華國大陸芯片的真實現狀就是,重回落後西方20年的境地,甚至更多。


    芯片生產大致分芯片設計、芯片製造、芯片封測三大環節。


    芯片設計的工具,用的都是國外的eda軟件,就連華國最好的芯片設計公司也隻是剛剛開始“去美國化”,可以說在這一環節,華國無一家挑得起大梁的公司。


    芯片製造環節,全球最大最好廠商就是台積電。台積電現在已經實現21納米工藝製式的量產,而大陸最好的芯片製造公司中芯國際,剛剛完成45納米的量產。


    華國表現最好的,是封測環節。但這個環節的利潤和技術含量,並不高。


    真實的情況就是,落後。


    如果非得加上兩個字,那就是,極其落後。


    沒有人在乎芯片行業是個極其燒錢的行業,什麽幾十億,幾百億投進去,連個水花都看不見。


    也沒人在乎芯片行業是個需要時間的行業,可能幾年、十幾年都看不到成績。


    也沒有人在乎國產芯片行業的人才缺口,達到了30多萬。


    也沒有人在乎芯片行業是個“贏者通吃”的行業——老大吃肉,老二喝湯,老三老四舔舔碗底,至於後邊的,全看命。


    更沒人在乎,由於1996年的《瓦森納協定》,華裔的工程師無法進入歐美半導體公司的核心部門,華國公司買不到近二代的設備。


    我們的最新研究,就是人家已經過時二代的技術。


    根本沒人在乎這些,既然國外的芯片有得買。


    國產的芯片,罵就對了。


    但即便這樣,仍有一大批人,堅守在這個行業,從未離開。


    ……


    中海張江高科。


    中芯國際產業園。


    60歲的張如京博士,白發蒼蒼,手握著胸前的十字架,口中念念有詞。


    他就站公司門口,迎著涼涼的秋風,等待著葉風的到來。


    中芯國際迎來關鍵時刻,他想一個扛下所有,但是現在,他發現自己扛不住了。


    “或許,應該把這一切都交給年輕人吧。”


    張如京微眯著眼睛,看了看身邊的年輕人宋遠亭。


    宋遠亭正巧也望了過來,他看著身邊德高望重的老爺子,回想起和中芯國際一起奮鬥的點點滴滴。


    心情複雜。


    世人常常誤解他們,怪他們沒有振興華國芯片產業。


    但是,他很想對大家說,“這個行業的差距,是越拉越大的——市場占有率的前兩位,會把錢都賺走。這樣,也能支持它們在研發端投入更多的資金。如果你們發現,大陸芯片行業在縮小這個差距,那希望你們明白——我們付出了,比汗水更沉重的東西。”


    張如京博士當初為了表明決心,他把太太和孩子,甚至90歲的老母親,都一起遷居至中海。


    初來中海,建廠的人才、設備、資金、需要引進的技術,什麽都缺。


    但當得知張汝京要在大陸建廠時,除了他在德州儀器和世大之前100多位海外同事願意追隨他,還有300多位灣灣同胞,也跟著他來到了中海。


    大家都看到了張如京身上的使命感,家國情懷、回國報效,這一次,終於有了機會。


    這些,讓張如京驚喜萬分,建廠初期的骨幹,有了。


    在資金方麵,張汝京把他20年積攢的資源和口碑全用上了。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神奇般的籌到了9億美金,外加葉風主動投資的1億美金,正好10億美金。


    要知道,華國建國以來最大的電子工業項目——909工程,最開始的投入是100億人民幣。


    一個張如京,抵上了一個國家工程。


    在解決了人才、資金問題後,技術和設備,又成了最大的問題。


    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在美國的主導下,簽署了《瓦森納協定》。這個協定中限製了先進材料、電子器件、軍品等各種商品或技術的出口。


    而華國,則是這個協定的“禁運國家”。即便華國購買技術的價格讓其他國家難以拒絕,美國也會出麵幹涉,直接中斷這次交易。


    為了能買到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張如京找遍了美國五大教會,為其人格背書。


    並再三承諾,中芯的產品隻用於商業用途,不用於軍用等領域,這才拿到了美國的出口許可。萬事俱備,隻待開工。


    2000年8月,中芯國際開始動土,短短13個月後,到2001年9月,中芯國際正式投產。13個月,也刷新了晶圓加工廠建造速度的世界紀錄。同時,中芯國際的0.25微米以下生產線,也將華國大陸芯片,第一次推進至納米級。


    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和華人回國,張汝京在廠區周圍,建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中芯國際學校。並且,一部分工人還能到上海微電子學院進修——這是他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與此同時,1500多個單元的住房也同時建了起來。家庭、夢想、事業,在中芯國際,都能找得到。在這種氛圍下,中芯國際不斷地吸納著海外人才。


    有了歸屬感,工作效率自然也變得高效。


    短短3年時間,中芯國際就擁有了4條8寸產線和1條12英寸生產線。


    毫不誇張地說,這3年,把大陸芯片產業拉快了30年。


    到了2003年,萬眾一心的中芯國際,傲然豎起六座工廠,做到90納米集成電路線寬,躋身全球第三大代工廠。


    華國大陸芯片製造業,迎來了最高光的時刻。


    然而,灣灣的競爭對手——台積電一直在關注張如京。


    其實不僅是台積電,當張如京帶著300多人離開時,灣灣也慌了神。


    2000年,灣灣當局罰了張汝京15萬美金,並警告他馬上從大陸撤資。


    但張汝京不認慫,宣布放棄灣灣戶籍。


    灣灣氣得抓不到人,拿他沒辦法,隻得嚴禁所有灣灣科技公司進入內地。


    與此同時,台積電也開始了自己的操作。


    他們一直在默默準備,等待給張如京,給中芯國際,致命一擊。


    2003年8月,中芯國際即將在香江上市。台積電突然在美國加州起訴中芯國際,並索賠10億美金。


    台積電並不是狀告中芯國際侵犯它的專利,因為雙方早就在專利上進行了交叉授權。


    台積電起訴的是,中芯國際員工,盜取台積電商業機密。


    中芯國際的工程師,很多都來自台積電,這本身就讓張如京陷入了劣勢——工程師或有意、或無意,都會在某些項目上用到台積電的菜單等信息。


    這些,誰都說不清楚。


    要知道,2003年中芯的收入僅有3.6億美金。這場官司輸了,相當於要了中芯國際的老命。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富一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燒豬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燒豬手並收藏我成了富一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