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聞聲立刻從氈房內湧出來,一早圍在產房裏的那些奴隸婦女也都還未離開,掀開簾來看見這家寄宿的美女昏死在帳前,都驚慌起來。這女子也是新生兒的魂器之一,男孩好不容易才降生,不能又給其餘人帶去厄運。
好在此時益喜旺波在場,知道鶯奴今日受了太多敲打,現在看到塵埃落定,所以一時撒手昏了過去。他命人將鶯奴迅速抬回臥榻,當發覺鶯奴竟然和綿羊一起住在倉房裏的時候,不禁驚歎了一聲,不知是憐惜還是敬佩。
益喜旺波在庸瑪家中守了鶯奴半夜,又替庸瑪的小弟弟念了段經懺,直到天色發白時才獨自離去。庸瑪一家不過是奴隸,若是益喜旺波的供養製度執行起來,就連奉養的資格都沒有,不敢挽留大師在家休息。他留下一句“鶯奴無事,但需少思”就走了。
鶯奴一醒來,仍然悵然若失。睜開眼,庸瑪就趴在枕前,手裏拿著那把家裏唯一的短刀。
鶯奴看到這把刀,整個人像被閃電劈中,直直翻身坐起,大聲問道:“誰帶回來的?誰給你的?”
庸瑪從未見過鶯奴這樣警覺的模樣,也沒聽過這樣凶惡的語氣,吃了一驚,遲鈍了片刻,問出一句沒頭沒腦的話來:“阿加……你殺掉那妖孽了嗎?”
她方醒來又覺得天旋地轉,良久憋紅了臉,說道:“哪裏來的妖孽,誰告訴你的?”
庸瑪也混亂而茫然地看了看她:“阿加回家的時候裘衣上全是血跡,難道不是殺掉了那個妖孽嗎?短刀不是掛在阿加的腰邊嗎?益喜旺波大師跟在身邊,難道不也說阿加完成了‘功德’嗎?”
鶯奴終於放棄了分辨現實和夢境,重新喪氣地躺回榻上。她用毛毯將自己裹緊,甚至心想若此時也是夢,那麽狐奴就還沒有死,這樣反而令她舒心一些。如果這世界真是唯心的,為什麽不能心想事成?她現在就要狐奴活過來!
庸瑪見她悶悶不樂,也不敢說什麽別的,回到臥室將弟弟抱了過來。自打他出生,鶯奴還未觸碰過他。他們的性命互相牽係,應當親密一些。
鶯奴雖然煩惱,但見到孩子卻還是不自覺地被吸引過去,將小男嬰置於身側,輕輕地去逗那赤紅的小手。小嬰兒也尤其愛戀她,仿佛將她當成另一位母親,用雙手去捉鶯奴的手指。
鶯奴長到這個年紀,已經完全明白自己不必做任何事,周圍人就會不自覺地愛她,連尚未睜眼的嬰兒也不例外。因她同樣地愛著他人,所以對他人的愛也並不覺得愧疚虧欠,但年歲一久,她日漸長大,也慢慢開始懷疑這裏究竟有幾分公平了;沒有人應當被所有人愛,也無人應該愛所有人,這是她的怪異之處,總有一天會給她帶來困擾。但這又不像惡習可以改正、疾病可以治愈,這特質與生俱來,就像臉上這張被人驚歎的麵容一樣,如同揮之不去的噩夢一般黏在她身上。
話雖這樣說,可若是回過頭去憎惡自己的容顏和慈愛,又成了更奇怪的事情,因此她每次隻是止於擔憂,不再深思。
她逗著這小孩兒直到兩人又慢慢入睡,心情像是平複了許多。幸而在狐奴之死後還有這小男嬰的降生略作慰藉,生死交替,使她在恍然中又覺得安穩;她甚至會想著小男嬰的身體裏托生的就是狐奴的靈魂,因為他們的交替實在過於緊密。
鶯奴在庸瑪處繼續休養,順帶著幫助庸瑪母親照顧小兒。待她身體和心情稍微好轉,趁著天晴又去了桑耶寺。
桑耶寺一切如常,她找到娘定埃增,這位麵色沉靜的高僧告訴她,狐奴的屍身已經停厝在秘密之處,隻有蔡邦氏的貴族知道所在。到了葬禮的日子,她可以悄悄地送一送狐奴。
鶯奴咬著嘴唇沉默了片刻,捏緊拳頭問了一句:“大師,你告訴我,他是真的寂滅了,是也不是?”
娘定埃增平靜的瞳子裏也露出一絲波瀾,隨後微笑道:“自然是的。”
她明知這句話或許也可以是一縷心想,仍然不能證明狐奴的生死,但還是有些失望,想要轉身離去。娘定埃增在身後喊住她:“施主,是真是幻本就無從判決,正是因為活在俗世才會無從判決。你若是無從判決,腳便還在地上,萬勿陷得太深。”
她驚駭於娘定埃增每次都讀破了她的心思,若眼前這個人不是她的一縷心想捏造出來的,怎麽會這麽快就知道自己正在想什麽?她像魚一樣翕動了一下嘴唇,但最後並沒有說什麽。無從判決就證明了她還活在俗世,也許這自成一環的回答也不失為一種好回答。
但鶯奴心中對娘定埃增還是懷著幾分芥蒂,要對他敬而遠之,因此慢慢地從桑耶寺裏退出來。她問了問掃地的雜役,都說這幾日不見益喜旺波大師的身影。她原本計劃向蔡邦氏問一問狐奴的來曆,因他曾說過“我與你都是奴隸”之語,狐奴的過去或許可以對照自己的過去。
但她不想過於靠近娘定埃增,總覺得這位高僧身上帶著過於冷酷的出世之質,但又同時帶著極其殘忍的入仕之勢,那種矛盾使得他看上去有幾分不近人情。娘氏的確是一位修為極高的佛徒,早已看透許多連益喜旺波都不能看透的虛像,他留在桑耶寺定會獲得讚普的肯定。但鶯奴不想借助娘定埃增的力量去接近蔡邦氏,益喜旺波又絕不可能與狂熱於苯教的蔡邦一族來往,鶯奴的選擇就相當於切斷了這條詢問的通路。
她悻悻然回到庸瑪處,想著隻能等到狐奴出殯的日子,才有機會再見那些想見的人,所以不再回到桑耶寺那傷心之處去。
已經入冬,庸瑪一家也要遷移到更溫暖的地方,免得綿羊受餓受凍。搬遷之後,離桑耶寺更遠了,隻有香客尤其昌盛的日子,能在山頭遙遙望見青煙升起。鶯奴就常常出神地望著那座小小的金頂,太陽升起的時候,會有短暫的一刻也同時映亮那座輝煌閣頂,她看到這縷神妙之光,便會為一種傷感攫住。
這傷感並非來曆不明,庸瑪家的生活也被一種憂愁纏繞著。那名小男孩兒已經是庸瑪母親所生的第三個孩子,雖然出生時多有艱險,但都說後來的孩子走的路要順暢一些,會一個更比一個健康。三子出生的時候確實是個健壯鮮紅的好孩子,但半個月後就開始吃奶困難,夜啼不止,讓才高興不到十幾天的父母姐姐重新跌回沉重的現實中。
好在此時益喜旺波在場,知道鶯奴今日受了太多敲打,現在看到塵埃落定,所以一時撒手昏了過去。他命人將鶯奴迅速抬回臥榻,當發覺鶯奴竟然和綿羊一起住在倉房裏的時候,不禁驚歎了一聲,不知是憐惜還是敬佩。
益喜旺波在庸瑪家中守了鶯奴半夜,又替庸瑪的小弟弟念了段經懺,直到天色發白時才獨自離去。庸瑪一家不過是奴隸,若是益喜旺波的供養製度執行起來,就連奉養的資格都沒有,不敢挽留大師在家休息。他留下一句“鶯奴無事,但需少思”就走了。
鶯奴一醒來,仍然悵然若失。睜開眼,庸瑪就趴在枕前,手裏拿著那把家裏唯一的短刀。
鶯奴看到這把刀,整個人像被閃電劈中,直直翻身坐起,大聲問道:“誰帶回來的?誰給你的?”
庸瑪從未見過鶯奴這樣警覺的模樣,也沒聽過這樣凶惡的語氣,吃了一驚,遲鈍了片刻,問出一句沒頭沒腦的話來:“阿加……你殺掉那妖孽了嗎?”
她方醒來又覺得天旋地轉,良久憋紅了臉,說道:“哪裏來的妖孽,誰告訴你的?”
庸瑪也混亂而茫然地看了看她:“阿加回家的時候裘衣上全是血跡,難道不是殺掉了那個妖孽嗎?短刀不是掛在阿加的腰邊嗎?益喜旺波大師跟在身邊,難道不也說阿加完成了‘功德’嗎?”
鶯奴終於放棄了分辨現實和夢境,重新喪氣地躺回榻上。她用毛毯將自己裹緊,甚至心想若此時也是夢,那麽狐奴就還沒有死,這樣反而令她舒心一些。如果這世界真是唯心的,為什麽不能心想事成?她現在就要狐奴活過來!
庸瑪見她悶悶不樂,也不敢說什麽別的,回到臥室將弟弟抱了過來。自打他出生,鶯奴還未觸碰過他。他們的性命互相牽係,應當親密一些。
鶯奴雖然煩惱,但見到孩子卻還是不自覺地被吸引過去,將小男嬰置於身側,輕輕地去逗那赤紅的小手。小嬰兒也尤其愛戀她,仿佛將她當成另一位母親,用雙手去捉鶯奴的手指。
鶯奴長到這個年紀,已經完全明白自己不必做任何事,周圍人就會不自覺地愛她,連尚未睜眼的嬰兒也不例外。因她同樣地愛著他人,所以對他人的愛也並不覺得愧疚虧欠,但年歲一久,她日漸長大,也慢慢開始懷疑這裏究竟有幾分公平了;沒有人應當被所有人愛,也無人應該愛所有人,這是她的怪異之處,總有一天會給她帶來困擾。但這又不像惡習可以改正、疾病可以治愈,這特質與生俱來,就像臉上這張被人驚歎的麵容一樣,如同揮之不去的噩夢一般黏在她身上。
話雖這樣說,可若是回過頭去憎惡自己的容顏和慈愛,又成了更奇怪的事情,因此她每次隻是止於擔憂,不再深思。
她逗著這小孩兒直到兩人又慢慢入睡,心情像是平複了許多。幸而在狐奴之死後還有這小男嬰的降生略作慰藉,生死交替,使她在恍然中又覺得安穩;她甚至會想著小男嬰的身體裏托生的就是狐奴的靈魂,因為他們的交替實在過於緊密。
鶯奴在庸瑪處繼續休養,順帶著幫助庸瑪母親照顧小兒。待她身體和心情稍微好轉,趁著天晴又去了桑耶寺。
桑耶寺一切如常,她找到娘定埃增,這位麵色沉靜的高僧告訴她,狐奴的屍身已經停厝在秘密之處,隻有蔡邦氏的貴族知道所在。到了葬禮的日子,她可以悄悄地送一送狐奴。
鶯奴咬著嘴唇沉默了片刻,捏緊拳頭問了一句:“大師,你告訴我,他是真的寂滅了,是也不是?”
娘定埃增平靜的瞳子裏也露出一絲波瀾,隨後微笑道:“自然是的。”
她明知這句話或許也可以是一縷心想,仍然不能證明狐奴的生死,但還是有些失望,想要轉身離去。娘定埃增在身後喊住她:“施主,是真是幻本就無從判決,正是因為活在俗世才會無從判決。你若是無從判決,腳便還在地上,萬勿陷得太深。”
她驚駭於娘定埃增每次都讀破了她的心思,若眼前這個人不是她的一縷心想捏造出來的,怎麽會這麽快就知道自己正在想什麽?她像魚一樣翕動了一下嘴唇,但最後並沒有說什麽。無從判決就證明了她還活在俗世,也許這自成一環的回答也不失為一種好回答。
但鶯奴心中對娘定埃增還是懷著幾分芥蒂,要對他敬而遠之,因此慢慢地從桑耶寺裏退出來。她問了問掃地的雜役,都說這幾日不見益喜旺波大師的身影。她原本計劃向蔡邦氏問一問狐奴的來曆,因他曾說過“我與你都是奴隸”之語,狐奴的過去或許可以對照自己的過去。
但她不想過於靠近娘定埃增,總覺得這位高僧身上帶著過於冷酷的出世之質,但又同時帶著極其殘忍的入仕之勢,那種矛盾使得他看上去有幾分不近人情。娘氏的確是一位修為極高的佛徒,早已看透許多連益喜旺波都不能看透的虛像,他留在桑耶寺定會獲得讚普的肯定。但鶯奴不想借助娘定埃增的力量去接近蔡邦氏,益喜旺波又絕不可能與狂熱於苯教的蔡邦一族來往,鶯奴的選擇就相當於切斷了這條詢問的通路。
她悻悻然回到庸瑪處,想著隻能等到狐奴出殯的日子,才有機會再見那些想見的人,所以不再回到桑耶寺那傷心之處去。
已經入冬,庸瑪一家也要遷移到更溫暖的地方,免得綿羊受餓受凍。搬遷之後,離桑耶寺更遠了,隻有香客尤其昌盛的日子,能在山頭遙遙望見青煙升起。鶯奴就常常出神地望著那座小小的金頂,太陽升起的時候,會有短暫的一刻也同時映亮那座輝煌閣頂,她看到這縷神妙之光,便會為一種傷感攫住。
這傷感並非來曆不明,庸瑪家的生活也被一種憂愁纏繞著。那名小男孩兒已經是庸瑪母親所生的第三個孩子,雖然出生時多有艱險,但都說後來的孩子走的路要順暢一些,會一個更比一個健康。三子出生的時候確實是個健壯鮮紅的好孩子,但半個月後就開始吃奶困難,夜啼不止,讓才高興不到十幾天的父母姐姐重新跌回沉重的現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