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奴懷抱著亡嬰追上送葬的隊伍時,雪正是最大的時候。這隊苯教徒是從安多和康區夙夜趕來的,為首的則是一名蔡邦氏的公子,乃是當朝皇後蔡邦梅脫仲的小侄兒。一行人皆衣苯教葬禮中最為隆重的喪服,四名教徒抬著狐奴的棺槨走在中間。
鶯奴從後麵匆匆趕上,靴子和前方送葬人的一樣濕冷。她不想開口驚擾了靜謐,所以趕上後隻是緩緩地走在後麵;跟著走了有一段路,她發覺隊伍裏似乎有一名故人,定睛看了片刻才發覺那是娘定埃增。
她大驚,雖然知道娘氏在宮廷政治中如魚得水,與蔡邦氏也相處融洽,但他身為佛門弟子前去參加苯教徒的葬禮仍然是極大的逾矩,即便是讚普對他多有偏愛,得知此事怕也會降罪於他的。
她悄悄跟在隊伍後,殿後的幾名苯教徒已經發覺了她,紛紛回頭來看。不多久娘定埃增也就察覺鶯奴的存在,躊躇片刻,從隊伍裏抽身出來,對她囑咐道:“你既然見我在此,應當也明白我本不該來,還望施主不要將此事傳播出去。”
又道:“你帶了外人過來,大德飛升時怕會進錯了容器,拋下吧。”
鶯奴反應過來他所說的是自己懷中的小嬰兒,驚訝於他又一次看透了所有底細,支吾道:“他已死了,算不得外人了。這孩子與狐奴大德也有緣份,我特意帶他前來,以借狐奴的修為安撫亡嬰。”
娘定埃增搖頭歎息:“也罷,但為防萬一,請施主葬禮後帶著這隻瓶,沿著臧河一路離去,從劍南道回到唐朝的東都。因為狐奴大德原是洛陽的漢人,既然說死後要向著故土飛去,不能又讓他被瓶壁困住。”
她的目光一閃:“大師知道狐奴的來曆?”
娘定埃增道:“這事你不如去問蔡邦公子,貧僧也隻是聽了一耳。”但他立即按住了心急的鶯奴,要她在此肅穆的時刻不要擾亂秩序。
鶯奴頭一次知道了狐奴的籍貫,這是如此模糊的故事中為數不多的清晰信息;狐奴曾說過“他原是漢人”,甚至一直到會說漢語時還在漢地,隨後才由於某些原因被蔡邦氏“收養”或說“訓練”,被他們交予一群苯教大師教育。如果那三十六個人都有著類似的經曆,就可以說鶯奴自己也很可能出身於洛陽,這群奴隸是從洛陽被“賣出”的。
她抓住了這點信息,既激動又欣喜,急於向蔡邦氏的公子詢問更多的細節。但娘定埃增說的也沒錯,她不能打擾葬禮的秩序,隻能強忍著躁動。
隊伍最後在一處寧靜的低穀停下來,看樣子就是選定的墓穴所在之處了。四人抬棺,十餘人奏起恢弘法樂;這法樂一響,整個藏南河穀都在回蕩靈音。站在棺前的一位大師端坐到雪地上,揚聲道:
“奄!願仙官色界眾多善逝之助,吾禪定、猛咒及手印之威力,遂願盡享受用。”
眾人向狐奴獻上靈帳與各色受用,祭上三牲。用牲畜祭祀的形式為佛教所不容,但娘定埃增仍然十分平靜地看著儀式完成。鶯奴曾偷偷地向他看去,這位高僧麵容上既沒有流露出同情,也沒有流露出無謂,隻是滿含著一種純淨的嚴肅。
在此之後,需要敬六伏、十三辛與四大善逝,許多繁瑣的禮節;即便如此也還未結束,接下來才是最重要的部分。狐奴雖然自稱已經成就了虹身,成佛之身不需要加以諸多凡禮,但因為此事是蔡邦皇後主張舉辦的,一切都按照最高規格的程序進行,因此最終要對狐奴重重灌頂,以幫助靈魂超脫。
方才念懺的主持站起身,開始與助手在雪中繞著棺施法移動。層層灌頂下來將有數個時辰之久,要堅持到葬禮結束,天色就將趨暗了。
隻見那位主持十分專注地念念有詞,一邊將需要進獻的受用一一呈上。起初一切都很順利,抬棺者也已按著儀式繞圈走過吉地;直灌頂至最終時,那位主持忽然眉頭緊鎖,在嚴寒的天氣下流下一頭冷汗來。眾人見他臉色不妙,也都緊張起來,但又不敢開口詢問。
主持堅持了半刻,無論如何做法都不能繼續下去,終於悲道:“難哉,仍有執念,揮散不去。”
始終站在一旁的娘定埃增似乎料到有這一著,歎道:“眾位大德若是不介懷,我可一試。”
其餘的苯教徒本就對這混在其中的佛家子弟心懷不滿,此時都用一種充滿敵意的目光看向娘定埃增。他卻不在意這些敵視的眼神,隻是將目光定定地投向為首的蔡邦公子。
對方沉默地看了娘定埃增一眼,隨後無聲地點了點頭。
鶯奴也想知道狐奴為何無法跨過最後的一道門檻,因此抿緊了發紫的嘴唇,緊盯著娘定埃增的一舉一動。
他並未走向棺木,而是轉過身向著一座小雪丘合掌道:“肉身也將散去,魂靈為何還留戀在此?若是厭惡我這佛徒在場、壞了菩薩的潔淨,貧僧自當悔罪、即刻離去。”
話畢,他闔目背對著眾人,準備返回對岸。鶯奴暗中擔心風雪太大,大師獨行或會吃苦,將他的衣袖扯住了。正在此時,那座小雪丘後卻傳來一陣極輕的吱吱聲,眾人定睛去看時,在漫天的飛雪中看見一隻白狐,張著烏黑的眼睛朝這群不速之客看來,如同兩粒黑曜石落在雪裏。
鶯奴幾乎一瞬間就流下淚來,這隻狐狸就是狐奴留下的最後一絲執念,那“夢境”還未結束!
她始終沒有從那個夢裏出來,睜眼看到的這些景象裏,或多或少都是假的。她又一次明白師父曾經說過她的對手功夫都高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所謂的匪夷所思究竟是哪種地步。與之相比,自己從師父那裏習得的“電”已經是極其淺顯癡蠢的蠻力。
送葬隊伍裏的其餘人也都震驚了,紛紛向著那頭雪狐狸行禮。狐狸天真地朝此處看了片刻,轉頭揚起四爪,悄然消失在另一座雪丘後,隻留下一串小小的足印。
鶯奴從後麵匆匆趕上,靴子和前方送葬人的一樣濕冷。她不想開口驚擾了靜謐,所以趕上後隻是緩緩地走在後麵;跟著走了有一段路,她發覺隊伍裏似乎有一名故人,定睛看了片刻才發覺那是娘定埃增。
她大驚,雖然知道娘氏在宮廷政治中如魚得水,與蔡邦氏也相處融洽,但他身為佛門弟子前去參加苯教徒的葬禮仍然是極大的逾矩,即便是讚普對他多有偏愛,得知此事怕也會降罪於他的。
她悄悄跟在隊伍後,殿後的幾名苯教徒已經發覺了她,紛紛回頭來看。不多久娘定埃增也就察覺鶯奴的存在,躊躇片刻,從隊伍裏抽身出來,對她囑咐道:“你既然見我在此,應當也明白我本不該來,還望施主不要將此事傳播出去。”
又道:“你帶了外人過來,大德飛升時怕會進錯了容器,拋下吧。”
鶯奴反應過來他所說的是自己懷中的小嬰兒,驚訝於他又一次看透了所有底細,支吾道:“他已死了,算不得外人了。這孩子與狐奴大德也有緣份,我特意帶他前來,以借狐奴的修為安撫亡嬰。”
娘定埃增搖頭歎息:“也罷,但為防萬一,請施主葬禮後帶著這隻瓶,沿著臧河一路離去,從劍南道回到唐朝的東都。因為狐奴大德原是洛陽的漢人,既然說死後要向著故土飛去,不能又讓他被瓶壁困住。”
她的目光一閃:“大師知道狐奴的來曆?”
娘定埃增道:“這事你不如去問蔡邦公子,貧僧也隻是聽了一耳。”但他立即按住了心急的鶯奴,要她在此肅穆的時刻不要擾亂秩序。
鶯奴頭一次知道了狐奴的籍貫,這是如此模糊的故事中為數不多的清晰信息;狐奴曾說過“他原是漢人”,甚至一直到會說漢語時還在漢地,隨後才由於某些原因被蔡邦氏“收養”或說“訓練”,被他們交予一群苯教大師教育。如果那三十六個人都有著類似的經曆,就可以說鶯奴自己也很可能出身於洛陽,這群奴隸是從洛陽被“賣出”的。
她抓住了這點信息,既激動又欣喜,急於向蔡邦氏的公子詢問更多的細節。但娘定埃增說的也沒錯,她不能打擾葬禮的秩序,隻能強忍著躁動。
隊伍最後在一處寧靜的低穀停下來,看樣子就是選定的墓穴所在之處了。四人抬棺,十餘人奏起恢弘法樂;這法樂一響,整個藏南河穀都在回蕩靈音。站在棺前的一位大師端坐到雪地上,揚聲道:
“奄!願仙官色界眾多善逝之助,吾禪定、猛咒及手印之威力,遂願盡享受用。”
眾人向狐奴獻上靈帳與各色受用,祭上三牲。用牲畜祭祀的形式為佛教所不容,但娘定埃增仍然十分平靜地看著儀式完成。鶯奴曾偷偷地向他看去,這位高僧麵容上既沒有流露出同情,也沒有流露出無謂,隻是滿含著一種純淨的嚴肅。
在此之後,需要敬六伏、十三辛與四大善逝,許多繁瑣的禮節;即便如此也還未結束,接下來才是最重要的部分。狐奴雖然自稱已經成就了虹身,成佛之身不需要加以諸多凡禮,但因為此事是蔡邦皇後主張舉辦的,一切都按照最高規格的程序進行,因此最終要對狐奴重重灌頂,以幫助靈魂超脫。
方才念懺的主持站起身,開始與助手在雪中繞著棺施法移動。層層灌頂下來將有數個時辰之久,要堅持到葬禮結束,天色就將趨暗了。
隻見那位主持十分專注地念念有詞,一邊將需要進獻的受用一一呈上。起初一切都很順利,抬棺者也已按著儀式繞圈走過吉地;直灌頂至最終時,那位主持忽然眉頭緊鎖,在嚴寒的天氣下流下一頭冷汗來。眾人見他臉色不妙,也都緊張起來,但又不敢開口詢問。
主持堅持了半刻,無論如何做法都不能繼續下去,終於悲道:“難哉,仍有執念,揮散不去。”
始終站在一旁的娘定埃增似乎料到有這一著,歎道:“眾位大德若是不介懷,我可一試。”
其餘的苯教徒本就對這混在其中的佛家子弟心懷不滿,此時都用一種充滿敵意的目光看向娘定埃增。他卻不在意這些敵視的眼神,隻是將目光定定地投向為首的蔡邦公子。
對方沉默地看了娘定埃增一眼,隨後無聲地點了點頭。
鶯奴也想知道狐奴為何無法跨過最後的一道門檻,因此抿緊了發紫的嘴唇,緊盯著娘定埃增的一舉一動。
他並未走向棺木,而是轉過身向著一座小雪丘合掌道:“肉身也將散去,魂靈為何還留戀在此?若是厭惡我這佛徒在場、壞了菩薩的潔淨,貧僧自當悔罪、即刻離去。”
話畢,他闔目背對著眾人,準備返回對岸。鶯奴暗中擔心風雪太大,大師獨行或會吃苦,將他的衣袖扯住了。正在此時,那座小雪丘後卻傳來一陣極輕的吱吱聲,眾人定睛去看時,在漫天的飛雪中看見一隻白狐,張著烏黑的眼睛朝這群不速之客看來,如同兩粒黑曜石落在雪裏。
鶯奴幾乎一瞬間就流下淚來,這隻狐狸就是狐奴留下的最後一絲執念,那“夢境”還未結束!
她始終沒有從那個夢裏出來,睜眼看到的這些景象裏,或多或少都是假的。她又一次明白師父曾經說過她的對手功夫都高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所謂的匪夷所思究竟是哪種地步。與之相比,自己從師父那裏習得的“電”已經是極其淺顯癡蠢的蠻力。
送葬隊伍裏的其餘人也都震驚了,紛紛向著那頭雪狐狸行禮。狐狸天真地朝此處看了片刻,轉頭揚起四爪,悄然消失在另一座雪丘後,隻留下一串小小的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