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在敘述時暗中歸繕這流浪中的所得。在吐蕃那一年她學會耕種,這可說是人初誕時得以自保的第一經驗;到南詔境內時,她便開始旅商,這是學會自保後的各種人初初交流;劍南道所見的兵政尊卑,是各色人等在世俗中隨著時間推移、角逐出的勝負;長安府上情愛欲望,則是人能將以上所有經驗代代相傳的根本。如此種種,都是人既存於世時自然相伴的經驗。
而第一道刻痕記錄了人對這種種經驗的懷疑,此世或亦可是彼世;
第二道刻痕,七情亦是虛妄,人言各有千秋,美女蟒蛇本是一體;
第三道刻痕,貧賤尊貴、短命長生共存於一爐,風來時聚散無常;
第四道刻痕,是愛欲悲喜皆為自尋末路,癲狂之人或竟含笑而終。
她的經曆本身就能成一輪回,而不知這經曆是否已經結束;她可預見這還不是完整的人生,因那玉牌上麵還空著一道,或說兩道刻痕。
上官武已聽完她的敘述,此時平複了一下心情,手指在桌上輕輕地敲了敲。有好幾次他似乎都已想開口了,卻又將話意收回。如此來回一番,他起身先將蠟燭點起,這房中才算光明起來,鶯奴能看清他臉上的表情了。
而閣主麵上並沒有什麽激動或彷徨的顏色,但也可能在點起明燭之前就已經調整好了。
“鶯奴,你已悟到、我亦說過,逝者不可追,所犯的錯並不能重新來過;假若你早已見過生死八象,那麽未來再次見到,將會明白那也不過是舊日之事。既然如此,昨日與今日、與明日竟是沒有分別的,吾等從來都在過著早已度過的日子,普羅眾生,循循如此,以往我從未想過真相實是這樣的,乃是你啟示了我。
“那麽,逝者難追之語,至此就應當變化。你看,既然昨日與明日並無不同,那麽逝者也長存於此於彼,因我早見過她的丟失,故我即刻阻止其再次丟失,刻舟求劍易如反掌。我這樣說,不知你能不能明白我的意思。”
鶯奴微微地點頭:“閣主是說,雖則厄運從來都刻在石上,但也因為它刻在石上,所以吾等才能加以幹預,因此逝者已被追到。”
他欣許地頷首,續道:“但你或許會問,假如我們如此無盡地追下去,以一己之力必有窮時,所以對這報應因果,我們究竟有無反抗的餘地。於是你就想去砸碎那塊石刻,換言之你想殺了‘她’,假如你能殺了‘她’,石刻就能被打碎,眾生逃出輪回各得歡喜,是不是?”
鶯奴卻也從沒想到那麽遠的地方去,驚異中點了點頭。
因此那還未完成的第五道刻痕,正對應著對命運的抗擊。
上官武便頓了一頓,雙目直視著她,手中則緊緊攥著那塊留著六道刻痕的玉牌;他說道:“少教主已對武說過許多肺腑之言,是武愚鈍,次次都返以癡語,這不是我心懷猶疑的緣故,而是乍然聽到靈通之說,醍醐灌頂下一時喑啞。
“我不能繼續這樣喑啞下去,擇在此時此地,將未能說明的心跡詳說與你,多有自以為是處,少教主且勿見怪,武是一介俗人,所見所感無不囿於自身,必有短缺。
“我知你對蝕月教的過往並不了解,或許連前任教主黃樓是何人也未必聽說過;那是我的姐姐。那時,教中對姐姐還是秦棠姬接任薇主頗有爭議,而我時任北方閣大閣主,是姐姐的親人,也是你師父的戀人,自然身陷左右為難的泥沼中。那時我數次來回倒戈,自始至終沒有堅定過立場,終於於建中四年奉天之難中失去我的姐姐。
“我怎能不恨棠姬,然而事後某日我忽然明白一切既是多方意外的重合,卻也早有預兆,假如我最初便做出某個決定,那麽我的姐姐其實不必死,或者不必與棠姬衝突;倒也不是武強責於己,將自己在其中的回旋看得太重,然而無論如何,終究永失吾愛。
“非但如此,因為這三四代教主之爭,我自然也失去棠姬,到最後兩者都離我而去;你也說過棠姬要你來殺我,可見得我們之間再無緣分,而這原本遠不該到此地步。
“但武豈是頭一回眼見這樣徹底的折損嗎,豈是因為沒有經驗才不知所措?我的姐姐死前,指責武優柔寡斷,是因為她早就看出我的弱點,我從來如此,所以那石刻上的厄運便不斷來侵襲我。
“武總以為,以我一己之力,難以阻擋多數事情、更難阻止權勢武功高於我的人,因此每每妥協於厄運,臨到敵手麵前,總是功虧一簣。姐姐的命途如此,棠姬亦是,而鶯奴你也一樣因我的卑怯,十一歲時遠赴昆侖山,更因此喪命。而你重生歸來,向我揭示這浮生厄運輪回不休的真相,假如這一次武仍聽之任之,必定還要再失去一次。
“已成刻符之事,縱難追回,而人竟奮力破之,乃至將石刻本身捶為飛灰。愚公移山,未成功先得誌,我現今就要與你聯手除去‘她’,絕不再三失去所愛之人。為此,現世的困難終其艱難都不能分離你我,無有超越這決心的事物,隻因她們皆已赴石刻之約,除你之外,我已無所可失了。”
他說到這裏,便從椅上起來,要向鶯奴行跪禮。鶯奴也立刻屈膝扶住上官武,要他免去此舉,並將他的脖頸抱住。鶯奴明白的,鶯奴明白,閣主不必對我再三說明。
他心裏卻覺得她是不明白的,連自己也是不明白的——她不明白棠姬已經死了,他曾說棠姬死了他也去死;她不明白。而正如過去那許許多多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一樣,他願意縱身而入,將其餘的顧慮全部拋開。
或許那也是他對鶯奴的信任,或許他也死過了,同是鶯奴的信念將他喚回。因而那玉牌上的第六道刻痕,正是超越一切世俗理解的博愛。
現在,他同意與之一起雕琢這個新的世界,縱然粉碎厄運的誓言狂妄自大,而既然那是她的希望,便不是癡人說夢。
而第一道刻痕記錄了人對這種種經驗的懷疑,此世或亦可是彼世;
第二道刻痕,七情亦是虛妄,人言各有千秋,美女蟒蛇本是一體;
第三道刻痕,貧賤尊貴、短命長生共存於一爐,風來時聚散無常;
第四道刻痕,是愛欲悲喜皆為自尋末路,癲狂之人或竟含笑而終。
她的經曆本身就能成一輪回,而不知這經曆是否已經結束;她可預見這還不是完整的人生,因那玉牌上麵還空著一道,或說兩道刻痕。
上官武已聽完她的敘述,此時平複了一下心情,手指在桌上輕輕地敲了敲。有好幾次他似乎都已想開口了,卻又將話意收回。如此來回一番,他起身先將蠟燭點起,這房中才算光明起來,鶯奴能看清他臉上的表情了。
而閣主麵上並沒有什麽激動或彷徨的顏色,但也可能在點起明燭之前就已經調整好了。
“鶯奴,你已悟到、我亦說過,逝者不可追,所犯的錯並不能重新來過;假若你早已見過生死八象,那麽未來再次見到,將會明白那也不過是舊日之事。既然如此,昨日與今日、與明日竟是沒有分別的,吾等從來都在過著早已度過的日子,普羅眾生,循循如此,以往我從未想過真相實是這樣的,乃是你啟示了我。
“那麽,逝者難追之語,至此就應當變化。你看,既然昨日與明日並無不同,那麽逝者也長存於此於彼,因我早見過她的丟失,故我即刻阻止其再次丟失,刻舟求劍易如反掌。我這樣說,不知你能不能明白我的意思。”
鶯奴微微地點頭:“閣主是說,雖則厄運從來都刻在石上,但也因為它刻在石上,所以吾等才能加以幹預,因此逝者已被追到。”
他欣許地頷首,續道:“但你或許會問,假如我們如此無盡地追下去,以一己之力必有窮時,所以對這報應因果,我們究竟有無反抗的餘地。於是你就想去砸碎那塊石刻,換言之你想殺了‘她’,假如你能殺了‘她’,石刻就能被打碎,眾生逃出輪回各得歡喜,是不是?”
鶯奴卻也從沒想到那麽遠的地方去,驚異中點了點頭。
因此那還未完成的第五道刻痕,正對應著對命運的抗擊。
上官武便頓了一頓,雙目直視著她,手中則緊緊攥著那塊留著六道刻痕的玉牌;他說道:“少教主已對武說過許多肺腑之言,是武愚鈍,次次都返以癡語,這不是我心懷猶疑的緣故,而是乍然聽到靈通之說,醍醐灌頂下一時喑啞。
“我不能繼續這樣喑啞下去,擇在此時此地,將未能說明的心跡詳說與你,多有自以為是處,少教主且勿見怪,武是一介俗人,所見所感無不囿於自身,必有短缺。
“我知你對蝕月教的過往並不了解,或許連前任教主黃樓是何人也未必聽說過;那是我的姐姐。那時,教中對姐姐還是秦棠姬接任薇主頗有爭議,而我時任北方閣大閣主,是姐姐的親人,也是你師父的戀人,自然身陷左右為難的泥沼中。那時我數次來回倒戈,自始至終沒有堅定過立場,終於於建中四年奉天之難中失去我的姐姐。
“我怎能不恨棠姬,然而事後某日我忽然明白一切既是多方意外的重合,卻也早有預兆,假如我最初便做出某個決定,那麽我的姐姐其實不必死,或者不必與棠姬衝突;倒也不是武強責於己,將自己在其中的回旋看得太重,然而無論如何,終究永失吾愛。
“非但如此,因為這三四代教主之爭,我自然也失去棠姬,到最後兩者都離我而去;你也說過棠姬要你來殺我,可見得我們之間再無緣分,而這原本遠不該到此地步。
“但武豈是頭一回眼見這樣徹底的折損嗎,豈是因為沒有經驗才不知所措?我的姐姐死前,指責武優柔寡斷,是因為她早就看出我的弱點,我從來如此,所以那石刻上的厄運便不斷來侵襲我。
“武總以為,以我一己之力,難以阻擋多數事情、更難阻止權勢武功高於我的人,因此每每妥協於厄運,臨到敵手麵前,總是功虧一簣。姐姐的命途如此,棠姬亦是,而鶯奴你也一樣因我的卑怯,十一歲時遠赴昆侖山,更因此喪命。而你重生歸來,向我揭示這浮生厄運輪回不休的真相,假如這一次武仍聽之任之,必定還要再失去一次。
“已成刻符之事,縱難追回,而人竟奮力破之,乃至將石刻本身捶為飛灰。愚公移山,未成功先得誌,我現今就要與你聯手除去‘她’,絕不再三失去所愛之人。為此,現世的困難終其艱難都不能分離你我,無有超越這決心的事物,隻因她們皆已赴石刻之約,除你之外,我已無所可失了。”
他說到這裏,便從椅上起來,要向鶯奴行跪禮。鶯奴也立刻屈膝扶住上官武,要他免去此舉,並將他的脖頸抱住。鶯奴明白的,鶯奴明白,閣主不必對我再三說明。
他心裏卻覺得她是不明白的,連自己也是不明白的——她不明白棠姬已經死了,他曾說棠姬死了他也去死;她不明白。而正如過去那許許多多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一樣,他願意縱身而入,將其餘的顧慮全部拋開。
或許那也是他對鶯奴的信任,或許他也死過了,同是鶯奴的信念將他喚回。因而那玉牌上的第六道刻痕,正是超越一切世俗理解的博愛。
現在,他同意與之一起雕琢這個新的世界,縱然粉碎厄運的誓言狂妄自大,而既然那是她的希望,便不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