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能那麽想,最好不過,不然,哀家有的是法子讓她聽話。”
語氣是慵懶的,神態是高貴的,可從那一張嘴裏說出來的話卻叫人聽著不怎麽舒坦。
隻見其身後老嬤的神色閃了閃,很快,那點異樣便被掩蓋於無形,就像從未出現過一般。
與難得滿意的壽康宮相比,承乾宮這位的神情則顯得極為精彩,瞧著侍奉多年的主子臉上難得這般豐富,小陶子的麵容則很快擠成了個苦瓜。
下頭的兵部尚書還在匯報呢,可皇上的心思已經不在這邊了,自己是應該提醒一番呢還是應該提醒呢,一時間,桃子成了個熟透的,瞬間陷入糾結。
作為陪伴皇上年頭最久的人,小陶子無疑在理解皇上這件事之上最有發言權,一打眼,再明其分外專注,便知皇上此刻心中所想的除了鳳儀宮那位娘娘外再無旁人了。
可是帝後二人一向感情甚篤,有何事是能夠引發皇上思索如此之久的呢?
竟是連兵部近日事宜都暫時擱在一邊,這完全出乎意料。
小陶子想不通。
那麽別人就別想想通了,就比如這兵部尚書。
一雙濃黑的眉毛在銅鈴般的眼珠子上擰成了個麻花,兩頰肌肉緊繃,可見其如今的心情並不怎麽好,然而對方畢竟是皇上,饒是有再大的怨氣他也是萬萬不敢發作的,故而諸多不滿都憋在了胸腔。
看著兵部尚書那副仿佛隨時要炸開卻定然不會有所變動的表情,小陶子定了定神,從一側端了碗茶過去。
“大人,說了這半天,想必您早已口幹舌燥了,不若先喝口茶潤潤喉?”
看似是讓其住口,實則是給個台階下,換作正常人也就妥協了,接過茶一喝、人往邊上一坐,且安心等著便是,而今兒個在的偏偏是那不肯變通的兵部尚書,隻見其極為不爽地擺了擺手,又用略有嫌棄的目光看了小陶子一眼。
話是沒說出來,可那個中含義哪裏會有人不懂,可不就是嫌陶子此舉礙事麽……小陶子暗自扶額,深覺無言,心裏頭想著,以後這兵部尚書再有什麽台階下不來,自己是再不去做那解圍的了。
伸手打了笑臉的好心人不說,還平白遭了埋怨,這算是個何等道理?
好在鍾離卿這番心思沒有走動太久,不過半柱香的工夫便回過了神來,將那前不久傳來的信兒往袖口暗袋一塞,抬手道:“民間征兵一事,不知愛卿有何看法?”
一個問題倒是給兵部尚書給問懵了。
原因還是在於兵部尚書與小陶子眼見著皇上的眼神飄遠,心頭都下意識以為皇上思索著旁的,哪裏會想到,皇上不僅心思在這兒,還將方才匯報的事宜給聽了個明明白白。
否則便不會有那一問。
隻因,兵部尚書此來,所為的就是向皇上提出民間征兵的建議。
本來這事應該喊著兵部侍郎一同到場,然而那老頑固近日不知怎的,說是受了風寒不得不於家中養病,其實兵部尚書最了解,那家夥的身子,可硬朗著呢!風寒什麽的都是屁話。
事實上,風寒也確實不存在,不過,那兵部侍郎,近幾日也是在塌上度過的。
一半同子矛盾下不來台,一半則是心病給熬的。
所以不得不硬著頭皮獨自求見皇上的兵部尚書,在經曆了被無視與發現自己貌似並沒有被無視之後,麻花一樣的眉毛總算是解開了。
“臣以為,正當特殊時期,此法必行。”
特殊時期,說的還是與蠻國之北那些個邊陲小國的戰爭日益激化,雖說趙阮二人的出征使得大戰告捷,可秉承著仁之一字的大昌並沒有給其造成多大損失。
換句話說,起初目的不過是敲打敲打,讓那些小國心中有數,即使他們聯合在一起也不會是大昌的對手。
然而,大昌低估了他們的臉皮。
戰敗如落水狗,卻是又毫不介意地拍拍身上的土,並著聲稱大昌地廣如斯,何不相讓少許土地留得己方生存空間——打起了印象中好欺負一方的主意。
相近的蠻國惹不起,南地的湘國太遠,生活在草原久了的人們也無法適應那邊濕潤的氣候,思來想去,隻有依舊將矛頭對準了處於中部的大昌。
說白了還是因為氣候惡劣待不下了。
本就是土地貧瘠不適合產糧,常年水分也就夏季還能看得過去,不敢再拖到冬天,否則那時候就隻有餓死凍死的下場,隻有趁著現在儲備尚且堪用,趕緊訛下來一片生存之地。
最晚的極限,便在秋末。
可以說,如果不是蠻國一方突然腦抽了同意給他們讓地方,蠻國之北幾小國與大昌的戰爭,恐怕就要於秋末之際打開序幕。
問題就出在這裏。
大昌不是沒有能用的軍隊,也並非無將才,可那都是用來駐守邊境的,貿然動用的情況下難免會令本就虎視眈眈的別國產生心思,甚至趁機發起攻擊,確有威脅國之領土的極大可能。
這種險不能冒,也無法冒。
再加上先皇在政時期戰火連綿,國內遭到劇降的人口數還沒來得及回溫……打仗,豈是那般易於之事。
不敢打麽,不,是沒兵。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沒有強大的人口基數作底,一切的雄圖壯誌都是空談,即使大昌如今龍椅上的這個男人已經足夠出色。
可再出色又有何用,能平白變出來數十萬壯丁麽?
何況就算是鼓勵民間生育,從孕育到產出以及長大成人,又要經曆多少個歲歲年年,等到那時候,人是足夠了,戰爭,也早就落下了帷幕。
民間征兵或許能解燃眉之急,可治標不治本,隻有表麵上瞧著好看,實則內裏空虛。
所以,想要真正贏得戰爭的勝利,隻有派遣一名作戰經驗極其豐富的將領,將戰線不斷拉長,逐漸在過程中消磨敵方人數,直到雙方人數幾近對等,再憑借其靈敏的審時度勢的能力予以應對不同戰局的籌謀,方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給敵方以沉重打擊。
看著都不簡單,更別說實現起來,當真可說是難如登天。
再者,還要隨時防備別國的落井下石。
又怎一個難字了得?
語氣是慵懶的,神態是高貴的,可從那一張嘴裏說出來的話卻叫人聽著不怎麽舒坦。
隻見其身後老嬤的神色閃了閃,很快,那點異樣便被掩蓋於無形,就像從未出現過一般。
與難得滿意的壽康宮相比,承乾宮這位的神情則顯得極為精彩,瞧著侍奉多年的主子臉上難得這般豐富,小陶子的麵容則很快擠成了個苦瓜。
下頭的兵部尚書還在匯報呢,可皇上的心思已經不在這邊了,自己是應該提醒一番呢還是應該提醒呢,一時間,桃子成了個熟透的,瞬間陷入糾結。
作為陪伴皇上年頭最久的人,小陶子無疑在理解皇上這件事之上最有發言權,一打眼,再明其分外專注,便知皇上此刻心中所想的除了鳳儀宮那位娘娘外再無旁人了。
可是帝後二人一向感情甚篤,有何事是能夠引發皇上思索如此之久的呢?
竟是連兵部近日事宜都暫時擱在一邊,這完全出乎意料。
小陶子想不通。
那麽別人就別想想通了,就比如這兵部尚書。
一雙濃黑的眉毛在銅鈴般的眼珠子上擰成了個麻花,兩頰肌肉緊繃,可見其如今的心情並不怎麽好,然而對方畢竟是皇上,饒是有再大的怨氣他也是萬萬不敢發作的,故而諸多不滿都憋在了胸腔。
看著兵部尚書那副仿佛隨時要炸開卻定然不會有所變動的表情,小陶子定了定神,從一側端了碗茶過去。
“大人,說了這半天,想必您早已口幹舌燥了,不若先喝口茶潤潤喉?”
看似是讓其住口,實則是給個台階下,換作正常人也就妥協了,接過茶一喝、人往邊上一坐,且安心等著便是,而今兒個在的偏偏是那不肯變通的兵部尚書,隻見其極為不爽地擺了擺手,又用略有嫌棄的目光看了小陶子一眼。
話是沒說出來,可那個中含義哪裏會有人不懂,可不就是嫌陶子此舉礙事麽……小陶子暗自扶額,深覺無言,心裏頭想著,以後這兵部尚書再有什麽台階下不來,自己是再不去做那解圍的了。
伸手打了笑臉的好心人不說,還平白遭了埋怨,這算是個何等道理?
好在鍾離卿這番心思沒有走動太久,不過半柱香的工夫便回過了神來,將那前不久傳來的信兒往袖口暗袋一塞,抬手道:“民間征兵一事,不知愛卿有何看法?”
一個問題倒是給兵部尚書給問懵了。
原因還是在於兵部尚書與小陶子眼見著皇上的眼神飄遠,心頭都下意識以為皇上思索著旁的,哪裏會想到,皇上不僅心思在這兒,還將方才匯報的事宜給聽了個明明白白。
否則便不會有那一問。
隻因,兵部尚書此來,所為的就是向皇上提出民間征兵的建議。
本來這事應該喊著兵部侍郎一同到場,然而那老頑固近日不知怎的,說是受了風寒不得不於家中養病,其實兵部尚書最了解,那家夥的身子,可硬朗著呢!風寒什麽的都是屁話。
事實上,風寒也確實不存在,不過,那兵部侍郎,近幾日也是在塌上度過的。
一半同子矛盾下不來台,一半則是心病給熬的。
所以不得不硬著頭皮獨自求見皇上的兵部尚書,在經曆了被無視與發現自己貌似並沒有被無視之後,麻花一樣的眉毛總算是解開了。
“臣以為,正當特殊時期,此法必行。”
特殊時期,說的還是與蠻國之北那些個邊陲小國的戰爭日益激化,雖說趙阮二人的出征使得大戰告捷,可秉承著仁之一字的大昌並沒有給其造成多大損失。
換句話說,起初目的不過是敲打敲打,讓那些小國心中有數,即使他們聯合在一起也不會是大昌的對手。
然而,大昌低估了他們的臉皮。
戰敗如落水狗,卻是又毫不介意地拍拍身上的土,並著聲稱大昌地廣如斯,何不相讓少許土地留得己方生存空間——打起了印象中好欺負一方的主意。
相近的蠻國惹不起,南地的湘國太遠,生活在草原久了的人們也無法適應那邊濕潤的氣候,思來想去,隻有依舊將矛頭對準了處於中部的大昌。
說白了還是因為氣候惡劣待不下了。
本就是土地貧瘠不適合產糧,常年水分也就夏季還能看得過去,不敢再拖到冬天,否則那時候就隻有餓死凍死的下場,隻有趁著現在儲備尚且堪用,趕緊訛下來一片生存之地。
最晚的極限,便在秋末。
可以說,如果不是蠻國一方突然腦抽了同意給他們讓地方,蠻國之北幾小國與大昌的戰爭,恐怕就要於秋末之際打開序幕。
問題就出在這裏。
大昌不是沒有能用的軍隊,也並非無將才,可那都是用來駐守邊境的,貿然動用的情況下難免會令本就虎視眈眈的別國產生心思,甚至趁機發起攻擊,確有威脅國之領土的極大可能。
這種險不能冒,也無法冒。
再加上先皇在政時期戰火連綿,國內遭到劇降的人口數還沒來得及回溫……打仗,豈是那般易於之事。
不敢打麽,不,是沒兵。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沒有強大的人口基數作底,一切的雄圖壯誌都是空談,即使大昌如今龍椅上的這個男人已經足夠出色。
可再出色又有何用,能平白變出來數十萬壯丁麽?
何況就算是鼓勵民間生育,從孕育到產出以及長大成人,又要經曆多少個歲歲年年,等到那時候,人是足夠了,戰爭,也早就落下了帷幕。
民間征兵或許能解燃眉之急,可治標不治本,隻有表麵上瞧著好看,實則內裏空虛。
所以,想要真正贏得戰爭的勝利,隻有派遣一名作戰經驗極其豐富的將領,將戰線不斷拉長,逐漸在過程中消磨敵方人數,直到雙方人數幾近對等,再憑借其靈敏的審時度勢的能力予以應對不同戰局的籌謀,方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給敵方以沉重打擊。
看著都不簡單,更別說實現起來,當真可說是難如登天。
再者,還要隨時防備別國的落井下石。
又怎一個難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