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妞臉色僵了一下。
在心裏把花媒婆從頭到腳罵了一遍,又是一個準備來截胡的,這些人怎麽也死不幹淨呀?
花媒婆卻沒有發現吳大妞的異常,喋喋不休的跟她說起袁家如何如何的不識抬舉,她說的那麽好的人家,居然還拒絕。
花媒婆的話讓吳大妞暗自竊喜,媒沒說成,她還有機會。
不過轉瞬又有些擔憂,花媒婆說的這麽好的人家都沒成,再比較袁家大孫子說下的那家,隻怕她還是沒什麽機會。
跟花媒婆匆匆說了幾句就走開了。
裙角的那口唾沫雖然已經擦幹淨了,但是依舊讓她渾身不自在,得趕緊回去洗洗。
吳大妞一邊洗著換下來的裙子,一邊謀算著該怎樣鼓動家裏人幫著她去袁家說親。
女家很少有主動向男家提親的,除非挾恩圖報,隻怕家裏人不會願意。
因為思索,吳大妞搓洗裙子的動作越來越慢。
她祖母催促她:“洗快點,磨蹭什麽呐?”
擋著別人舀水。
吳大妞往旁邊挪了挪,垂下眼瞼,擋住眼睛裏對老太太的厭惡。
去年他祖父因為幫著袁家出頭,被袁大牛氣得差點複發。
袁弘德事後還買了東西來探望祖父。
她好容易說服她娘,趁著那次的機會跟袁家提提親事,結果死老太婆非攔著不然提。
說什麽他祖父能恢複好都是袁家給的方子的功勞。
那麽好的機會沒抓住,真是氣死她了。
不過最終她還是加快了洗衣服的速度。
天氣太冷了,手浸泡在冰冷的水裏久了有些冷。
吳大妞洗好裙子,把裙子擠幹淨水掛起來晾曬,回身把洗衣服剩下的髒水端出去潑到門外。
肯定她家下坡的另一條路上,袁家的幾兄弟正
走過去。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袁家兄弟們走路都避開他們家。
這麽明顯的要跟她避嫌,讓她更加不甘心。
發誓非得讓袁家主動到她家提親不可。
轉眼間到了二月裏,這一日是五柳村傳統的祭祀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袁弘德也帶著陶氏和袁明珠姐妹過去觀看。
一大早在村裏水井旁邊的開闊地上集合,帶上供桌香燭,抬上祭祀用的肥豬整羊。
村裏輩分最長的五叔公帶著村裏人,抬著供奉的祭品往土地廟送去。
村外小河溝那邊有一個土地廟。
祭祀的地點就在那裏。
五柳村的小河溝的下遊連著龍尾溝的那條河,因為地勢高水量並不充沛,但是因為山上每年雨季下來的山洪的衝刷,河溝縱橫。
看祭祀的人們都站在一條條小河溝之間的河壩上。
不僅僅是五柳村的人,附近幾個村子的人都趕回來觀看,龍尾溝和磨頭村的人,甚至更遠些的前關廟的人都趕了來。
挨挨擠擠的人群,不時有人驚呼著被擠到底下的溝裏去。
還好這個季節天旱,大多數溝底的水都不多,沒出什麽意外。
祭祀的程序很很複雜,隻冗長的祭文就得一個多時辰才能讀完。
中途,楊舉人家的小兒子帶了一個三十許的中年人過來,跟袁弘德打招呼:“真是巧了,正說要去拜訪袁先生呢,居然在此偶遇。”
跟袁弘德寒暄了一會之後,側了側身,向他介紹道:“這位是前關廟的陳員外,十分仰慕先生,特意讓我與他引見。”
袁弘德眼神微閃,前些日子花媒婆才給袁仲駒提過前關廟陳家的女兒。
隻是不知跟這位陳員外是什麽關係?
他神色自若道:“在此偶遇也是緣分,去家裏坐坐喝杯茶吧!”
那位陳員外看看楊懷嗣,楊懷嗣笑道:“客隨主便,那就去袁先生家叨擾了。”
袁弘德對陶氏說:“我先陪客人回去了,你帶著珍珠她們在這裏再玩一會。”
陶氏點頭應著:“嗯,你先回去吧。”
農家一年到頭娛樂的項目不多,隻有像這樣祭祀的活動。
袁弘德並不想因為“偶遇”的客人的出現,打斷她們好不容易遇到的娛樂活動。
袁明珠看著曾祖父帶著那兩個人走遠了,覺著這人真是十分執著,遣了媒婆來說親未成,還親自上門來了。
可惜了,不然也是一門好親,隻是他們有可能要遷徙,曾祖父是不會同意了。
袁明珠正想著,土地廟前念祭文的終於念完了。
下麵的項目是圍著最寬的那條河溝巡河。
貢品被抬了起來,跟著念念有詞的五叔公開始巡河。
看熱鬧的人群也都匯聚了過來,跟在後頭移動。
一時之間,人群更加擁擠了。
袁弘德又不在,陶氏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被人群擠得踉踉蹌蹌的。
很快,袁明珠就發現有人故意擠她,目的就是把她往河邊上擠。
擠她的這人還是熟人,是他們家前麵的吳大妞。
她知道,這世上的案件大多數都是熟人作案。
吳大妞這樣擠她,明顯是不懷好意。
隻是河岸上的人實在太多了,吳大妞這樣有預謀的對付她,有心算計無心,等她發現的時候已經離曾祖母遠了。
倒是離河很近了,都能透過大人們的腿,看到河道裏波光粼粼的水麵。
袁明珠想往上看看旁邊都是什麽人,找個人求助。
誰知道這事前頭不知道因為什麽原因挺了,後頭的人不知道,還在不停的往前擠。
矮個子的她被擠在底下,腳都不能沾地了,就被夾在半空中跟著人群移動。
抬頭的空隙都沒有,隻能看到前頭人的後背和旁邊一個姑娘的棕色裙子。
至於為什麽知道是個姑娘,是因為她看到裙子上繡了一串忍冬藤和花。
這種繡花是陶氏畫的,嚴格說應該是四哥替曾祖母畫的,村裏的姑娘人人裙子上都有。
情急之下,袁明珠伸手攥住了旁邊那姑娘的手。
“姐姐。”一管子聲音可憐巴巴的,十分能激起人的正義感。
不管是誰,先求助再說。
那姑娘聽著她的聲音很熟悉,一低頭看到是她:“明珠,你怎麽在這裏,你跟誰來的,你家大人呢?”
一邊問一邊奮力給她擠出一點空隙來,把快被擠成紙片的小丫頭給解救出來,抱在懷裏。
在心裏把花媒婆從頭到腳罵了一遍,又是一個準備來截胡的,這些人怎麽也死不幹淨呀?
花媒婆卻沒有發現吳大妞的異常,喋喋不休的跟她說起袁家如何如何的不識抬舉,她說的那麽好的人家,居然還拒絕。
花媒婆的話讓吳大妞暗自竊喜,媒沒說成,她還有機會。
不過轉瞬又有些擔憂,花媒婆說的這麽好的人家都沒成,再比較袁家大孫子說下的那家,隻怕她還是沒什麽機會。
跟花媒婆匆匆說了幾句就走開了。
裙角的那口唾沫雖然已經擦幹淨了,但是依舊讓她渾身不自在,得趕緊回去洗洗。
吳大妞一邊洗著換下來的裙子,一邊謀算著該怎樣鼓動家裏人幫著她去袁家說親。
女家很少有主動向男家提親的,除非挾恩圖報,隻怕家裏人不會願意。
因為思索,吳大妞搓洗裙子的動作越來越慢。
她祖母催促她:“洗快點,磨蹭什麽呐?”
擋著別人舀水。
吳大妞往旁邊挪了挪,垂下眼瞼,擋住眼睛裏對老太太的厭惡。
去年他祖父因為幫著袁家出頭,被袁大牛氣得差點複發。
袁弘德事後還買了東西來探望祖父。
她好容易說服她娘,趁著那次的機會跟袁家提提親事,結果死老太婆非攔著不然提。
說什麽他祖父能恢複好都是袁家給的方子的功勞。
那麽好的機會沒抓住,真是氣死她了。
不過最終她還是加快了洗衣服的速度。
天氣太冷了,手浸泡在冰冷的水裏久了有些冷。
吳大妞洗好裙子,把裙子擠幹淨水掛起來晾曬,回身把洗衣服剩下的髒水端出去潑到門外。
肯定她家下坡的另一條路上,袁家的幾兄弟正
走過去。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袁家兄弟們走路都避開他們家。
這麽明顯的要跟她避嫌,讓她更加不甘心。
發誓非得讓袁家主動到她家提親不可。
轉眼間到了二月裏,這一日是五柳村傳統的祭祀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袁弘德也帶著陶氏和袁明珠姐妹過去觀看。
一大早在村裏水井旁邊的開闊地上集合,帶上供桌香燭,抬上祭祀用的肥豬整羊。
村裏輩分最長的五叔公帶著村裏人,抬著供奉的祭品往土地廟送去。
村外小河溝那邊有一個土地廟。
祭祀的地點就在那裏。
五柳村的小河溝的下遊連著龍尾溝的那條河,因為地勢高水量並不充沛,但是因為山上每年雨季下來的山洪的衝刷,河溝縱橫。
看祭祀的人們都站在一條條小河溝之間的河壩上。
不僅僅是五柳村的人,附近幾個村子的人都趕回來觀看,龍尾溝和磨頭村的人,甚至更遠些的前關廟的人都趕了來。
挨挨擠擠的人群,不時有人驚呼著被擠到底下的溝裏去。
還好這個季節天旱,大多數溝底的水都不多,沒出什麽意外。
祭祀的程序很很複雜,隻冗長的祭文就得一個多時辰才能讀完。
中途,楊舉人家的小兒子帶了一個三十許的中年人過來,跟袁弘德打招呼:“真是巧了,正說要去拜訪袁先生呢,居然在此偶遇。”
跟袁弘德寒暄了一會之後,側了側身,向他介紹道:“這位是前關廟的陳員外,十分仰慕先生,特意讓我與他引見。”
袁弘德眼神微閃,前些日子花媒婆才給袁仲駒提過前關廟陳家的女兒。
隻是不知跟這位陳員外是什麽關係?
他神色自若道:“在此偶遇也是緣分,去家裏坐坐喝杯茶吧!”
那位陳員外看看楊懷嗣,楊懷嗣笑道:“客隨主便,那就去袁先生家叨擾了。”
袁弘德對陶氏說:“我先陪客人回去了,你帶著珍珠她們在這裏再玩一會。”
陶氏點頭應著:“嗯,你先回去吧。”
農家一年到頭娛樂的項目不多,隻有像這樣祭祀的活動。
袁弘德並不想因為“偶遇”的客人的出現,打斷她們好不容易遇到的娛樂活動。
袁明珠看著曾祖父帶著那兩個人走遠了,覺著這人真是十分執著,遣了媒婆來說親未成,還親自上門來了。
可惜了,不然也是一門好親,隻是他們有可能要遷徙,曾祖父是不會同意了。
袁明珠正想著,土地廟前念祭文的終於念完了。
下麵的項目是圍著最寬的那條河溝巡河。
貢品被抬了起來,跟著念念有詞的五叔公開始巡河。
看熱鬧的人群也都匯聚了過來,跟在後頭移動。
一時之間,人群更加擁擠了。
袁弘德又不在,陶氏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被人群擠得踉踉蹌蹌的。
很快,袁明珠就發現有人故意擠她,目的就是把她往河邊上擠。
擠她的這人還是熟人,是他們家前麵的吳大妞。
她知道,這世上的案件大多數都是熟人作案。
吳大妞這樣擠她,明顯是不懷好意。
隻是河岸上的人實在太多了,吳大妞這樣有預謀的對付她,有心算計無心,等她發現的時候已經離曾祖母遠了。
倒是離河很近了,都能透過大人們的腿,看到河道裏波光粼粼的水麵。
袁明珠想往上看看旁邊都是什麽人,找個人求助。
誰知道這事前頭不知道因為什麽原因挺了,後頭的人不知道,還在不停的往前擠。
矮個子的她被擠在底下,腳都不能沾地了,就被夾在半空中跟著人群移動。
抬頭的空隙都沒有,隻能看到前頭人的後背和旁邊一個姑娘的棕色裙子。
至於為什麽知道是個姑娘,是因為她看到裙子上繡了一串忍冬藤和花。
這種繡花是陶氏畫的,嚴格說應該是四哥替曾祖母畫的,村裏的姑娘人人裙子上都有。
情急之下,袁明珠伸手攥住了旁邊那姑娘的手。
“姐姐。”一管子聲音可憐巴巴的,十分能激起人的正義感。
不管是誰,先求助再說。
那姑娘聽著她的聲音很熟悉,一低頭看到是她:“明珠,你怎麽在這裏,你跟誰來的,你家大人呢?”
一邊問一邊奮力給她擠出一點空隙來,把快被擠成紙片的小丫頭給解救出來,抱在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