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珠之所以說長大不長大的話,是因為她也不喜歡她娘說話時候的語氣和表情。
她的話是給自己解嘲,用來壓住心底的酸澀。
也是在曾祖父母跟前替杜氏遮掩。
隻戴一次的發釵就丟了,她也愧疚。
又是在她剛剛被罰的當口,作為親娘,她的自尊心好似根本不在她的考慮範圍裏。
這樣的指責會讓人很難受,如鯁在喉。
如果不是她出生就帶著記憶,當初杜氏批命護著她,差點被婆婆打死都沒鬆開護著她的那雙手的記憶還恍然如昨。
如不是她知道杜氏沒有壞心,就是過慣了節儉日子心疼銀子。
說不定這會就母女離心了。
杜氏絲毫未意識到自己的態度有問題,接著說教:“這麽大妮子了,得學著過日子,買什麽簪子,你的首飾還少?”
袁明珠隻能閉上嘴巴。
多說多錯。
杜氏已經不是當年怕她太嬌氣她曾祖母厭棄才指責她,而是出自本心在指責她。
當一個家庭中,一邊是溺愛而大方的祖母,一邊是嚴厲又節儉的母親,母親又不分青紅皂白隻會訓斥孩子,婆媳大戰中孩子偏向誰根本沒有懸念。
而孩子的母親,隻能一邊抱怨著孩子被長輩慣壞了,一邊又把孩子越推越遠。
婆媳關係也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越發惡化。
袁明珠覺得他們家就是無數這種例子的一個縮影。
隻能慶幸她不是懵懂小兒,而曾祖母跟她娘也沒有矛盾。
她正想著呢,矛盾就來了。
應該說她就是矛盾的導火索。
陶氏見曾孫女受被說教,本來就不高興,不過馬上就被袁明珠給化解了。
跟著家人樂嗬嗬的正笑著,又聽到杜氏的說教。
她在理念上就跟杜氏不一樣。
兩個人出身不同,杜氏的節儉行為本身就跟她的相悖。
杜氏認為丟了發釵是因為袁明珠不愛惜東西,陶氏則認為是該配備的軟硬件沒跟上。
陶氏把筷子一放:“伯駒娘,吃飯的時候別訓斥孩子,明珠早飯就沒吃,你再這樣,她哪裏還有胃口?”
杜氏心裏有話要說,哪家的姑娘會這樣農忙時節睡到日上三竿?
要是身體不適就罷了,明明身體好好的。
不過吃飯時候確實不適合說這些,就先按捺住,想著找機會再說。
這場矛盾暫時平息,一時間桌上隻有碗著聲。
旁邊桌上的樊嬤嬤:還好袁家還有一個明白人,知道了這個夜叉女該好好管教了。
抬頭看到顧重陽情緒萎靡。
給他夾了一筷子菜:“多吃些,下午才有力氣幹活。”
顧重陽低頭吃著飯。
他明明是出於好意做的事,為什麽總是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他想要為著她好,卻害她挨打;想要得到她佩戴過的飾物,卻害她被罵……。
吃了飯,樊嬤嬤帶著秦三花收拾碗碟。
想著顧重陽吃的有些少,拿了一隻饅頭夾了些菜,單放到灶上隔水溫著。
隔壁工棚的工匠陸陸續續都撤走了。
袁家女眷不用每天做大量飯食,輕鬆了不少。
梁氏懷孕,家裏活都不太用她做。
她每日裏就擇擇菜,洗洗他們兩口子的衣裳。
隻是如今農忙,她也主動承擔做飯的活。
左右也不過辛苦十天半個月罷了。
她回到屋裏,靠在榻上,一邊補著袁伯駒的一件外衫,一邊歇歇站久了有些脹的小腿。
思索著中午飯桌上的事該怎麽處理。
作為長媳,處理好家庭矛盾也是她的責任。
而且她也不是很讚同婆婆的節儉做派。
如今他們家交往的都是固北李家和南山劉家這樣的人家,不是想節儉就能隨意節儉的。
不過她也沒有傻到自己跑去跟婆婆掏心掏肺提醒她。
這事說好了倒好,說不好婆婆連她一塊厭棄。
等了一會,袁伯駒就撩了簾子進來。
見她要起身迎他,忙說:“坐著別起來了。”
自己脫了外衫放好。
倒了一杯水喝著。
看她在補衣裳,“這幾日忙,不當緊的活就往後放放。”
梁氏把衣裳放到笸籮裏收起來,坐到他旁邊給自己倒了杯水。
用斟酌好的話問道:“娘跟曾祖母怎麽了?今日飯桌上兩個人都怪怪的,嚇得我都沒怎麽敢夾菜。”
臉上的表情帶著些小委屈。
袁伯駒握著她的手:“委屈你了。”
梁氏:“相公說什麽呢,哪有什麽委屈不委屈,就是娘那裏,是不是對小妹太嚴厲了,我覺得曾祖母有些不喜。”
袁伯駒哪裏知道女人間的這些,問:“是嘛?娘也是為小妹好吧?”
“也可能吧,大概是我誤會了。”
梁氏的表情裏帶些不被理解的落寞。
帶著想猶豫:“可我總覺著,發釵丟了怪不得小妹,娘這樣指責她,曾祖母臉色都不對了,長此以往……。”
長此以往肯定得爆發。
杜氏作為孫媳婦,家裏大權又握在曾祖父手裏,能有她的好?
這些梁氏雖然沒說,但是意思表達清楚了,袁伯駒的眉頭就皺了起來。
“我就這麽一說,也可能是我想多了。”
梁氏以退為進。
她倒不是防著丈夫,而是防著婆婆。
婆婆不是娘,還得把她當親娘供著,有些話還是讓她親兒子去說更合適。
媳婦畢竟差了一層。
說完這些,像閑話家常似的接著道:“小妹也是真委屈,要是換個人今天這麽被訓斥,說不得早哭了。”
看到丈夫有興趣聽,梁氏:“小妹跟守備府小姐那些小姐妹交往,也是為著咱們家,又不是為她自己玩,這麽點大個人兒,總有顧慮不周的地方,
別說她了,往日我在娘家那會,出門應酬,我娘都得囑咐丫頭幫我看顧著衣裳首飾,防著出現差池,
就那樣嚴防死守著,有一回也還丟了一串手串。”
幫著家裏去應酬,丟了隻發釵罷了,就被這樣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罵,擱誰也得委屈。
今日是小妹,往後說不得就是她們。
看到袁明珠的遭遇,梁氏將心比心,總有兔死狐悲之感。
不做不錯,多做多錯,幹脆都窩家裏別出門好了。
婆婆的眼界也就那樣了,就看看丈夫是不是能體諒些。
如果丈夫也跟婆婆一樣的想法,她也別太好強,窩家裏還省心呢!
她的話是給自己解嘲,用來壓住心底的酸澀。
也是在曾祖父母跟前替杜氏遮掩。
隻戴一次的發釵就丟了,她也愧疚。
又是在她剛剛被罰的當口,作為親娘,她的自尊心好似根本不在她的考慮範圍裏。
這樣的指責會讓人很難受,如鯁在喉。
如果不是她出生就帶著記憶,當初杜氏批命護著她,差點被婆婆打死都沒鬆開護著她的那雙手的記憶還恍然如昨。
如不是她知道杜氏沒有壞心,就是過慣了節儉日子心疼銀子。
說不定這會就母女離心了。
杜氏絲毫未意識到自己的態度有問題,接著說教:“這麽大妮子了,得學著過日子,買什麽簪子,你的首飾還少?”
袁明珠隻能閉上嘴巴。
多說多錯。
杜氏已經不是當年怕她太嬌氣她曾祖母厭棄才指責她,而是出自本心在指責她。
當一個家庭中,一邊是溺愛而大方的祖母,一邊是嚴厲又節儉的母親,母親又不分青紅皂白隻會訓斥孩子,婆媳大戰中孩子偏向誰根本沒有懸念。
而孩子的母親,隻能一邊抱怨著孩子被長輩慣壞了,一邊又把孩子越推越遠。
婆媳關係也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越發惡化。
袁明珠覺得他們家就是無數這種例子的一個縮影。
隻能慶幸她不是懵懂小兒,而曾祖母跟她娘也沒有矛盾。
她正想著呢,矛盾就來了。
應該說她就是矛盾的導火索。
陶氏見曾孫女受被說教,本來就不高興,不過馬上就被袁明珠給化解了。
跟著家人樂嗬嗬的正笑著,又聽到杜氏的說教。
她在理念上就跟杜氏不一樣。
兩個人出身不同,杜氏的節儉行為本身就跟她的相悖。
杜氏認為丟了發釵是因為袁明珠不愛惜東西,陶氏則認為是該配備的軟硬件沒跟上。
陶氏把筷子一放:“伯駒娘,吃飯的時候別訓斥孩子,明珠早飯就沒吃,你再這樣,她哪裏還有胃口?”
杜氏心裏有話要說,哪家的姑娘會這樣農忙時節睡到日上三竿?
要是身體不適就罷了,明明身體好好的。
不過吃飯時候確實不適合說這些,就先按捺住,想著找機會再說。
這場矛盾暫時平息,一時間桌上隻有碗著聲。
旁邊桌上的樊嬤嬤:還好袁家還有一個明白人,知道了這個夜叉女該好好管教了。
抬頭看到顧重陽情緒萎靡。
給他夾了一筷子菜:“多吃些,下午才有力氣幹活。”
顧重陽低頭吃著飯。
他明明是出於好意做的事,為什麽總是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他想要為著她好,卻害她挨打;想要得到她佩戴過的飾物,卻害她被罵……。
吃了飯,樊嬤嬤帶著秦三花收拾碗碟。
想著顧重陽吃的有些少,拿了一隻饅頭夾了些菜,單放到灶上隔水溫著。
隔壁工棚的工匠陸陸續續都撤走了。
袁家女眷不用每天做大量飯食,輕鬆了不少。
梁氏懷孕,家裏活都不太用她做。
她每日裏就擇擇菜,洗洗他們兩口子的衣裳。
隻是如今農忙,她也主動承擔做飯的活。
左右也不過辛苦十天半個月罷了。
她回到屋裏,靠在榻上,一邊補著袁伯駒的一件外衫,一邊歇歇站久了有些脹的小腿。
思索著中午飯桌上的事該怎麽處理。
作為長媳,處理好家庭矛盾也是她的責任。
而且她也不是很讚同婆婆的節儉做派。
如今他們家交往的都是固北李家和南山劉家這樣的人家,不是想節儉就能隨意節儉的。
不過她也沒有傻到自己跑去跟婆婆掏心掏肺提醒她。
這事說好了倒好,說不好婆婆連她一塊厭棄。
等了一會,袁伯駒就撩了簾子進來。
見她要起身迎他,忙說:“坐著別起來了。”
自己脫了外衫放好。
倒了一杯水喝著。
看她在補衣裳,“這幾日忙,不當緊的活就往後放放。”
梁氏把衣裳放到笸籮裏收起來,坐到他旁邊給自己倒了杯水。
用斟酌好的話問道:“娘跟曾祖母怎麽了?今日飯桌上兩個人都怪怪的,嚇得我都沒怎麽敢夾菜。”
臉上的表情帶著些小委屈。
袁伯駒握著她的手:“委屈你了。”
梁氏:“相公說什麽呢,哪有什麽委屈不委屈,就是娘那裏,是不是對小妹太嚴厲了,我覺得曾祖母有些不喜。”
袁伯駒哪裏知道女人間的這些,問:“是嘛?娘也是為小妹好吧?”
“也可能吧,大概是我誤會了。”
梁氏的表情裏帶些不被理解的落寞。
帶著想猶豫:“可我總覺著,發釵丟了怪不得小妹,娘這樣指責她,曾祖母臉色都不對了,長此以往……。”
長此以往肯定得爆發。
杜氏作為孫媳婦,家裏大權又握在曾祖父手裏,能有她的好?
這些梁氏雖然沒說,但是意思表達清楚了,袁伯駒的眉頭就皺了起來。
“我就這麽一說,也可能是我想多了。”
梁氏以退為進。
她倒不是防著丈夫,而是防著婆婆。
婆婆不是娘,還得把她當親娘供著,有些話還是讓她親兒子去說更合適。
媳婦畢竟差了一層。
說完這些,像閑話家常似的接著道:“小妹也是真委屈,要是換個人今天這麽被訓斥,說不得早哭了。”
看到丈夫有興趣聽,梁氏:“小妹跟守備府小姐那些小姐妹交往,也是為著咱們家,又不是為她自己玩,這麽點大個人兒,總有顧慮不周的地方,
別說她了,往日我在娘家那會,出門應酬,我娘都得囑咐丫頭幫我看顧著衣裳首飾,防著出現差池,
就那樣嚴防死守著,有一回也還丟了一串手串。”
幫著家裏去應酬,丟了隻發釵罷了,就被這樣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罵,擱誰也得委屈。
今日是小妹,往後說不得就是她們。
看到袁明珠的遭遇,梁氏將心比心,總有兔死狐悲之感。
不做不錯,多做多錯,幹脆都窩家裏別出門好了。
婆婆的眼界也就那樣了,就看看丈夫是不是能體諒些。
如果丈夫也跟婆婆一樣的想法,她也別太好強,窩家裏還省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