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說的好聽,誰知道說的是真是假?”杜君默猶不服輸的嘀咕道。
“魯兄的行事確實讓人佩服,不過我輩還是應該讀聖賢書,應科舉,然後位列朝班,報效朝廷,造福百姓,這才是正途啊。”主位上一個年紀較大的文人說道。
“敢問先生大名?”魯若麟拱手問道。
“這是璦公,是我鬆江府的前輩,萬萬不可失禮。”李定成連忙在旁邊答道。
這個瑗公叫夏允彝,字彝仲,是鬆江華亭人,萬曆四十六年的舉人了,是科場老前輩。崇禎初年與同郡陳子龍、徐孚遠等人結成“幾社”,在鬆江甚是有影響力。此次因故沒有參加崇禎七年的會試,留在了鬆江。
今日被徐家邀請前來參加醉白池的聚會,因照顧好友陳子龍的知己柳如是,來到了這個青年士子居多的閣樓,被眾人推舉為主客。不想竟然碰到了魯若麟這個意外的來客,很是被他驚豔了一番。
曆史上夏允彝和陳子龍一樣抗清殉國,沒有屈服於清朝的統治,可謂壯烈。隻是魯若麟隻知道一些曆史上的著名人物,對夏允彝和陳子龍不是太了解,所以並沒有引起重視,要不肯定會好好結交一番。
其實江南像夏允彝這樣的複雜文人很多,在大環境下他們享受明朝的各種權利,腐蝕和破壞了明朝的根基。但是在氣節上又非常令人佩服,起義殉國的也非常多。如果一定要分個是非,那隻能說是製度出了問題。
既然是坐在主位上的,一定是地位最高的,所以魯若麟也比較客氣。
“見過璦公,小子妄言,多有得罪。”
“無妨,大家暢所欲言,何罪之有。”夏允彝很是溫和的說道。
“既然璦公問起,小子就放肆了。”魯若麟也沒有因為夏允彝而有所收斂,依然在那裏口吐狂言。
“朝堂上飽讀詩書之人那麽多,權閹魏忠賢也已經伏誅,可外有韃奴肆虐,內有流寇四起,國事非但沒有起色,卻愈發頹廢了。即使能夠位列朝班又如何?還不是人言微輕,於事無補,還不如踏踏實實做點實事吧。一萬年太久,吾輩隻爭朝夕。”朝政就是你們這些文人敗壞的,隻是這句話在這裏實在不方便說出來,地圖炮開大了魯若麟也受不起。
“人各有誌,我等也不能強求,隻希望你能保持初心,造福一方。”夏允彝歎息道。
“聽你談吐也知你是讀過書的,可有詩詞文章問世?”夏允彝問道。
“回璦公,晚輩不曾有什麽詩詞文章,在下對詩詞文章可謂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魯若麟兩手一攤,無奈的說道。
“就你這樣的也敢妄稱是讀書人?”可算是找到機會了,杜君默立馬譏笑道。其他人也是一副惋惜的神情,剛才看魯若麟侃侃而談,以為是一個飽學之士,所謂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其實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讀書的目的是什麽?”魯若麟突然拋出一個問題問得大家一愣。
“上則報效朝廷,治國理民;下則光大儒學,教化百姓。這麽簡單的問題還用問嗎?”杜君默終於找到了一絲優越感,昂著頭說道。
魯若麟沒有理他,自顧自的說道:“儒家一直宣揚教化,開民智,這是孔聖賦予讀書人最大的責任與意義。孔聖以前,學問隻在權貴中間傳播,所以當權者都是那些貴族,且世代相傳。是孔聖不問出身,廣收弟子,才使得平民百姓、寒門庶族能夠出人頭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僅憑這一點就足以光耀千古了。”
“而且儒家的禮儀教化深入人心,大一統的觀念更是被廣為接受,使得即使我華夏屢經磨難,最終還是能夠浴火重生,儒家的教化之力居功至偉。”
說到這裏,在場的讀書人都是與有榮焉,滿臉笑容的點頭。
“曆代文人墨客創造的燦爛文化更是使得我們在外族麵前充滿了優越感,也充滿了吸引力。多少外族在我華夏的禮儀文化、詩詞文章麵前拜倒,褪去野蠻,皈依華夏。遠有匈奴、鮮卑,近有契丹、蒙古,多少蠻族放下刀槍成為了華夏子民,曆代文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可謂不可磨滅。”
“文人創造了文化,文化更是華夏各族聚合在一起的紐帶和脊梁。不論你是天南還是海北,是漢人還是異族,哪怕說的方言各不相同,但隻要你說漢話,寫漢字,那麽你就是認同華夏文化,是永遠的一家人。這就是我們華夏的精神武器,不見刀兵,不見流血,卻勝似百萬雄兵。”
魯若麟的這番話頓時激起了在場文人們的自豪感,一個個都是顧盼自雄,得意非凡。
“自隋唐開科取士,文人們學而優則仕已經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同,宋真宗的《勸學詩》更是赤果果的將讀書與富貴榮華綁在了一起,文人的地位也空前提高,蔑視和碾壓其他所有階層。東華門外唱名成為所有人的追求,但這也為前宋文盛而武弱,直至亡國埋下了最大的禍根。”
“文人和文化重不重要?絕對重要。沒有文人就無法統治和管理好國家,更不用說繁榮昌盛了。但是不是除了重視文人就應該拋棄打壓其他的階層呢?絕對不是。”
“一個國家繁榮穩定肯定是百花齊放,而不是一枝獨秀。士農工商兵齊頭並進才是長久之道。文人是國家的領導者,你們就必須發展文教、農業、工坊、商業、軍事等所有行業,這是你們的責任。隻有其他行業都強大了,你們才能強大,才能青史留名;反之你們打壓貶低其他行業,最後文人再怎麽強盛又如何,根子壞掉了,國家亡了,你們都要遺臭萬年。”
“是不是詩詞文章做的好的才算是好文人?好官員?不一定是。你詩詞文章做的好可以去做老師,當先生,宣揚教化,提升民智,為我華夏的精神武器添磚加瓦。但是你不一定可以當好一個官員,一個讓朝廷滿意,讓百姓滿意的官員。”
“所謂術業有專攻,戶部的要會算賬、理財,刑部的要懂刑律,工部的要會營造,兵部的要會領兵打仗。牧守一方的更是要一專多能,全麵發展,更要協調地方和中央。至於宰相更是要總攬全局、調理陰陽。這些要職有那一樣必須用到詩詞文章?”
“文人可以說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就一定是文人嗎?就一定是李太白、蘇軾那樣詩詞傳千年的人傑嗎?哪怕是才高如李太白、蘇軾這樣的大文豪,做官也是非常失敗的。因為這根本就是兩個職業,隻是被強行扭在一起了。”
“上下幾千年,又有幾個人文采高絕又身居高位的?隻有極少數天資聰慧的人罷了。”
“任何一個在自己的領域內出類拔萃的人都是人才,都是值得尊重和保護的。無論他是工匠、農夫、士兵、商人,隻因為他對帝國有用,可以為帝國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價值。你們是時候放下高傲的頭顱了,重視和提高這些人的地位對你們其實百利而無一害。難道你們寧可治下的百姓都是一群愚昧的野人,整個帝國死氣沉沉,毫無生氣?百業興盛,朝氣蓬勃難道不會更好嗎?”
“知識不隻是四書五經,儒家之學,詩詞文章。知識應該包羅萬象,涵蓋百業。文官永遠是國家最合適的領導階層,這點毋容置疑。領導者的胸襟應該寬廣如海,隻要是對帝國有利的都應該去肯定和鼓勵,保證各個階層齊頭並進,這才是一個領導者應該有的高度。”
“讓工匠們作出更好的器具,讓商人們繳納更多的賦稅,讓士兵們更加勇敢善戰,讓農民收獲更多的糧食,這樣難得不好嗎?這些其實隻要你們稍微善待一下他們都可以做的到。眼界決定高度,朝局糜爛至此,是誰的責任?皇帝畢竟隻有一個人,真正理政牧民的還是文官。”
“我不會詩詞文章,這沒有什麽好羞恥的,因為這並不代表我無能。天賦不同,所長各異。做不了李太白、蘇軾,我可以去做霍去病、班超,天生我才必有用,少了詩詞文章一樣可以做一番功業。”
魯若麟的一番豪言壯語震驚了眾人,魯若麟完全沒有這個時代的其他人對文人的那種畏懼,自信滿滿,顧盼生雄,熠熠生輝。
柳如是也是滿目的欣賞,對比自己的情人陳子龍,兩者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堪為一時人傑。如若不是陳子龍赴京趕考,兩人必定相逢恨晚。
“我大明人才濟濟,怕是沒有魯兄的用武之地了。”杜君默陰惻惻的說道。
“江南之地繁華安定,眾位才能在這裏鶯歌燕舞,吟詩作對。北地之慘狀對你們而言不過是書冊上的點點墨筆,無切膚之痛。如若你們到北地走上一遭,恐怕就不會這麽樂觀了。這就是你口中說的人才們治理國家的結果嗎?”
“奉勸諸位一句吧,當你們在這裏安享盛世繁華,隻不過是有另外一群人在替你們負重前行。北地有失,江南豈能獨安?前宋之殷鑒不遠,帝國也是岌岌可危。內有流賊不絕,外有韃奴肆掠,是齊心協力,共渡難關,還是崖山跳海,屈膝投奴,該如何抉擇還望各位慎重。”
“少空談,多務實。腳踏實地勝過滔滔不絕,國事艱難,投筆從戎又何嚐不是一樁美談。既然筆墨不能說服他們,那就用刀槍殺出一個太平盛世來。”
“今日小子多有胡言亂語,打擾各位雅興,實在罪該萬死,就此別過,還望各位多多見諒。”說了這麽多,該發泄的也發泄了,該點醒的也點了,至於他們是否有感觸就不是魯若麟能左右的了。不過在這樣的氣氛下,魯若麟實在是不好再多呆了,趕緊離開最好。
說完魯若麟長鞠一躬,扭頭就走出去。
在場的眾人也是神情複雜的看著魯若麟的身影,無人出言挽留。柳如是看著魯若麟欲言又止,最終無奈的歎息了一聲。
李定成和王仁學也是被魯若麟的一番長篇大論所震懾,看到魯若麟起身離開,連忙也對著眾人行禮,追著魯若麟跑去。
“此子若不夭折,必定可成大器。”良久,主位上的夏允彝才說道,“草莽多英傑,諸位切莫妄自尊大,小瞧天下人。”
“謹遵瑗公教誨。”眾人對夏允彝施禮答道,即便是杜君默也不敢反駁。
李定成和王仁學追上魯若麟後,李定成問道:“魯兄今日一席話真是震耳發聵,隻是魯兄是否太悲觀了些?我大明雖有小挫,但大局尚在啊。”
“局勢比你們想的還要可怕。吏治腐敗這些就不說了,我大明目前最可怕的是財政崩潰,也就是沒錢了。一家無財可能會全家餓死,一個國家沒錢了會怎麽樣?軍隊無法維持,朝政無法運轉,內不能安民,外不能禦敵,結局如何你應該知道。”
“最可怕的是,朝廷沒錢了就加稅,稅都加到了哪裏?是宗親王室,還是當朝勳貴,或者是文武官員,豪商望族?都不是,都加在了平民百姓身上。這些窮困潦倒的百姓本就在生死的邊緣掙紮,朝廷再這樣征稅,是被逼死還是造反很能難選嗎?”
“造反就要派兵鎮壓,派兵就要花錢,花錢就要加稅,最後逼得更多的百姓造反。不從權貴巨富身上收錢,一味的壓榨貧苦百姓,流寇是越剿越多,最終隻會天道崩殂,改朝換代了。”
“如果那些權貴巨富願意交稅,給百姓一個喘息之機,大明尚且有救。但是朝廷上俱是一毛不拔之徒。寧可搜刮走百姓的最後一個銅板,也不願意交出自己的一頓飯錢,這樣的朝廷,你覺得還會有救嗎?”
魯若麟歎息的說道,貪婪是人的本性,不到刀架在脖子上的時候,那些人又如何會知道後悔。
李定成本身就是屬於既得利益者,聽到這番話也是沉默無言,良久才說道:“既然局勢如此惡劣,魯兄何不回大明,以兄之才,必定能有一番作為,何必避居海外?”
“現在的我猶如初生之嬰兒,如何能在大明眾多權貴之中成長起來?海外雖然艱難,但好在沒有諸多縛束,可以盡情發展,隻待有一天壯大了,再來建功立業也不遲。”魯若麟答道。
“魯兄誌存高遠,胸有溝壑,我等不如也。以後有需要我們的地方請盡管開口,也好讓我們盡綿薄之力。”王仁學一臉嚴肅的說道。
“敢不從命。”魯若麟對李定成和王仁學也是心懷好感,相交在於知心,並沒有推辭。
“魯兄的行事確實讓人佩服,不過我輩還是應該讀聖賢書,應科舉,然後位列朝班,報效朝廷,造福百姓,這才是正途啊。”主位上一個年紀較大的文人說道。
“敢問先生大名?”魯若麟拱手問道。
“這是璦公,是我鬆江府的前輩,萬萬不可失禮。”李定成連忙在旁邊答道。
這個瑗公叫夏允彝,字彝仲,是鬆江華亭人,萬曆四十六年的舉人了,是科場老前輩。崇禎初年與同郡陳子龍、徐孚遠等人結成“幾社”,在鬆江甚是有影響力。此次因故沒有參加崇禎七年的會試,留在了鬆江。
今日被徐家邀請前來參加醉白池的聚會,因照顧好友陳子龍的知己柳如是,來到了這個青年士子居多的閣樓,被眾人推舉為主客。不想竟然碰到了魯若麟這個意外的來客,很是被他驚豔了一番。
曆史上夏允彝和陳子龍一樣抗清殉國,沒有屈服於清朝的統治,可謂壯烈。隻是魯若麟隻知道一些曆史上的著名人物,對夏允彝和陳子龍不是太了解,所以並沒有引起重視,要不肯定會好好結交一番。
其實江南像夏允彝這樣的複雜文人很多,在大環境下他們享受明朝的各種權利,腐蝕和破壞了明朝的根基。但是在氣節上又非常令人佩服,起義殉國的也非常多。如果一定要分個是非,那隻能說是製度出了問題。
既然是坐在主位上的,一定是地位最高的,所以魯若麟也比較客氣。
“見過璦公,小子妄言,多有得罪。”
“無妨,大家暢所欲言,何罪之有。”夏允彝很是溫和的說道。
“既然璦公問起,小子就放肆了。”魯若麟也沒有因為夏允彝而有所收斂,依然在那裏口吐狂言。
“朝堂上飽讀詩書之人那麽多,權閹魏忠賢也已經伏誅,可外有韃奴肆虐,內有流寇四起,國事非但沒有起色,卻愈發頹廢了。即使能夠位列朝班又如何?還不是人言微輕,於事無補,還不如踏踏實實做點實事吧。一萬年太久,吾輩隻爭朝夕。”朝政就是你們這些文人敗壞的,隻是這句話在這裏實在不方便說出來,地圖炮開大了魯若麟也受不起。
“人各有誌,我等也不能強求,隻希望你能保持初心,造福一方。”夏允彝歎息道。
“聽你談吐也知你是讀過書的,可有詩詞文章問世?”夏允彝問道。
“回璦公,晚輩不曾有什麽詩詞文章,在下對詩詞文章可謂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魯若麟兩手一攤,無奈的說道。
“就你這樣的也敢妄稱是讀書人?”可算是找到機會了,杜君默立馬譏笑道。其他人也是一副惋惜的神情,剛才看魯若麟侃侃而談,以為是一個飽學之士,所謂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其實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讀書的目的是什麽?”魯若麟突然拋出一個問題問得大家一愣。
“上則報效朝廷,治國理民;下則光大儒學,教化百姓。這麽簡單的問題還用問嗎?”杜君默終於找到了一絲優越感,昂著頭說道。
魯若麟沒有理他,自顧自的說道:“儒家一直宣揚教化,開民智,這是孔聖賦予讀書人最大的責任與意義。孔聖以前,學問隻在權貴中間傳播,所以當權者都是那些貴族,且世代相傳。是孔聖不問出身,廣收弟子,才使得平民百姓、寒門庶族能夠出人頭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僅憑這一點就足以光耀千古了。”
“而且儒家的禮儀教化深入人心,大一統的觀念更是被廣為接受,使得即使我華夏屢經磨難,最終還是能夠浴火重生,儒家的教化之力居功至偉。”
說到這裏,在場的讀書人都是與有榮焉,滿臉笑容的點頭。
“曆代文人墨客創造的燦爛文化更是使得我們在外族麵前充滿了優越感,也充滿了吸引力。多少外族在我華夏的禮儀文化、詩詞文章麵前拜倒,褪去野蠻,皈依華夏。遠有匈奴、鮮卑,近有契丹、蒙古,多少蠻族放下刀槍成為了華夏子民,曆代文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可謂不可磨滅。”
“文人創造了文化,文化更是華夏各族聚合在一起的紐帶和脊梁。不論你是天南還是海北,是漢人還是異族,哪怕說的方言各不相同,但隻要你說漢話,寫漢字,那麽你就是認同華夏文化,是永遠的一家人。這就是我們華夏的精神武器,不見刀兵,不見流血,卻勝似百萬雄兵。”
魯若麟的這番話頓時激起了在場文人們的自豪感,一個個都是顧盼自雄,得意非凡。
“自隋唐開科取士,文人們學而優則仕已經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同,宋真宗的《勸學詩》更是赤果果的將讀書與富貴榮華綁在了一起,文人的地位也空前提高,蔑視和碾壓其他所有階層。東華門外唱名成為所有人的追求,但這也為前宋文盛而武弱,直至亡國埋下了最大的禍根。”
“文人和文化重不重要?絕對重要。沒有文人就無法統治和管理好國家,更不用說繁榮昌盛了。但是不是除了重視文人就應該拋棄打壓其他的階層呢?絕對不是。”
“一個國家繁榮穩定肯定是百花齊放,而不是一枝獨秀。士農工商兵齊頭並進才是長久之道。文人是國家的領導者,你們就必須發展文教、農業、工坊、商業、軍事等所有行業,這是你們的責任。隻有其他行業都強大了,你們才能強大,才能青史留名;反之你們打壓貶低其他行業,最後文人再怎麽強盛又如何,根子壞掉了,國家亡了,你們都要遺臭萬年。”
“是不是詩詞文章做的好的才算是好文人?好官員?不一定是。你詩詞文章做的好可以去做老師,當先生,宣揚教化,提升民智,為我華夏的精神武器添磚加瓦。但是你不一定可以當好一個官員,一個讓朝廷滿意,讓百姓滿意的官員。”
“所謂術業有專攻,戶部的要會算賬、理財,刑部的要懂刑律,工部的要會營造,兵部的要會領兵打仗。牧守一方的更是要一專多能,全麵發展,更要協調地方和中央。至於宰相更是要總攬全局、調理陰陽。這些要職有那一樣必須用到詩詞文章?”
“文人可以說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就一定是文人嗎?就一定是李太白、蘇軾那樣詩詞傳千年的人傑嗎?哪怕是才高如李太白、蘇軾這樣的大文豪,做官也是非常失敗的。因為這根本就是兩個職業,隻是被強行扭在一起了。”
“上下幾千年,又有幾個人文采高絕又身居高位的?隻有極少數天資聰慧的人罷了。”
“任何一個在自己的領域內出類拔萃的人都是人才,都是值得尊重和保護的。無論他是工匠、農夫、士兵、商人,隻因為他對帝國有用,可以為帝國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價值。你們是時候放下高傲的頭顱了,重視和提高這些人的地位對你們其實百利而無一害。難道你們寧可治下的百姓都是一群愚昧的野人,整個帝國死氣沉沉,毫無生氣?百業興盛,朝氣蓬勃難道不會更好嗎?”
“知識不隻是四書五經,儒家之學,詩詞文章。知識應該包羅萬象,涵蓋百業。文官永遠是國家最合適的領導階層,這點毋容置疑。領導者的胸襟應該寬廣如海,隻要是對帝國有利的都應該去肯定和鼓勵,保證各個階層齊頭並進,這才是一個領導者應該有的高度。”
“讓工匠們作出更好的器具,讓商人們繳納更多的賦稅,讓士兵們更加勇敢善戰,讓農民收獲更多的糧食,這樣難得不好嗎?這些其實隻要你們稍微善待一下他們都可以做的到。眼界決定高度,朝局糜爛至此,是誰的責任?皇帝畢竟隻有一個人,真正理政牧民的還是文官。”
“我不會詩詞文章,這沒有什麽好羞恥的,因為這並不代表我無能。天賦不同,所長各異。做不了李太白、蘇軾,我可以去做霍去病、班超,天生我才必有用,少了詩詞文章一樣可以做一番功業。”
魯若麟的一番豪言壯語震驚了眾人,魯若麟完全沒有這個時代的其他人對文人的那種畏懼,自信滿滿,顧盼生雄,熠熠生輝。
柳如是也是滿目的欣賞,對比自己的情人陳子龍,兩者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堪為一時人傑。如若不是陳子龍赴京趕考,兩人必定相逢恨晚。
“我大明人才濟濟,怕是沒有魯兄的用武之地了。”杜君默陰惻惻的說道。
“江南之地繁華安定,眾位才能在這裏鶯歌燕舞,吟詩作對。北地之慘狀對你們而言不過是書冊上的點點墨筆,無切膚之痛。如若你們到北地走上一遭,恐怕就不會這麽樂觀了。這就是你口中說的人才們治理國家的結果嗎?”
“奉勸諸位一句吧,當你們在這裏安享盛世繁華,隻不過是有另外一群人在替你們負重前行。北地有失,江南豈能獨安?前宋之殷鑒不遠,帝國也是岌岌可危。內有流賊不絕,外有韃奴肆掠,是齊心協力,共渡難關,還是崖山跳海,屈膝投奴,該如何抉擇還望各位慎重。”
“少空談,多務實。腳踏實地勝過滔滔不絕,國事艱難,投筆從戎又何嚐不是一樁美談。既然筆墨不能說服他們,那就用刀槍殺出一個太平盛世來。”
“今日小子多有胡言亂語,打擾各位雅興,實在罪該萬死,就此別過,還望各位多多見諒。”說了這麽多,該發泄的也發泄了,該點醒的也點了,至於他們是否有感觸就不是魯若麟能左右的了。不過在這樣的氣氛下,魯若麟實在是不好再多呆了,趕緊離開最好。
說完魯若麟長鞠一躬,扭頭就走出去。
在場的眾人也是神情複雜的看著魯若麟的身影,無人出言挽留。柳如是看著魯若麟欲言又止,最終無奈的歎息了一聲。
李定成和王仁學也是被魯若麟的一番長篇大論所震懾,看到魯若麟起身離開,連忙也對著眾人行禮,追著魯若麟跑去。
“此子若不夭折,必定可成大器。”良久,主位上的夏允彝才說道,“草莽多英傑,諸位切莫妄自尊大,小瞧天下人。”
“謹遵瑗公教誨。”眾人對夏允彝施禮答道,即便是杜君默也不敢反駁。
李定成和王仁學追上魯若麟後,李定成問道:“魯兄今日一席話真是震耳發聵,隻是魯兄是否太悲觀了些?我大明雖有小挫,但大局尚在啊。”
“局勢比你們想的還要可怕。吏治腐敗這些就不說了,我大明目前最可怕的是財政崩潰,也就是沒錢了。一家無財可能會全家餓死,一個國家沒錢了會怎麽樣?軍隊無法維持,朝政無法運轉,內不能安民,外不能禦敵,結局如何你應該知道。”
“最可怕的是,朝廷沒錢了就加稅,稅都加到了哪裏?是宗親王室,還是當朝勳貴,或者是文武官員,豪商望族?都不是,都加在了平民百姓身上。這些窮困潦倒的百姓本就在生死的邊緣掙紮,朝廷再這樣征稅,是被逼死還是造反很能難選嗎?”
“造反就要派兵鎮壓,派兵就要花錢,花錢就要加稅,最後逼得更多的百姓造反。不從權貴巨富身上收錢,一味的壓榨貧苦百姓,流寇是越剿越多,最終隻會天道崩殂,改朝換代了。”
“如果那些權貴巨富願意交稅,給百姓一個喘息之機,大明尚且有救。但是朝廷上俱是一毛不拔之徒。寧可搜刮走百姓的最後一個銅板,也不願意交出自己的一頓飯錢,這樣的朝廷,你覺得還會有救嗎?”
魯若麟歎息的說道,貪婪是人的本性,不到刀架在脖子上的時候,那些人又如何會知道後悔。
李定成本身就是屬於既得利益者,聽到這番話也是沉默無言,良久才說道:“既然局勢如此惡劣,魯兄何不回大明,以兄之才,必定能有一番作為,何必避居海外?”
“現在的我猶如初生之嬰兒,如何能在大明眾多權貴之中成長起來?海外雖然艱難,但好在沒有諸多縛束,可以盡情發展,隻待有一天壯大了,再來建功立業也不遲。”魯若麟答道。
“魯兄誌存高遠,胸有溝壑,我等不如也。以後有需要我們的地方請盡管開口,也好讓我們盡綿薄之力。”王仁學一臉嚴肅的說道。
“敢不從命。”魯若麟對李定成和王仁學也是心懷好感,相交在於知心,並沒有推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