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那些商人的事情,魯若麟也收到了施政學院那邊的後續處理結果。
一些比較頑固的,不願意接受魯若麟的觀念的人選擇了離開。還有些人覺得拋棄四書五經學習那些雜學是在侮辱聖人之學,同樣接受不了,選擇了離開。
對於這樣的人,他的世界已經固定,不願意改變,魯若麟也不覺得可惜。他們甚至連鉛筆和鵝毛筆都覺得是異端,應該全麵封殺,對鉛筆和鵝毛筆的好處視而不見。拚音更是有違聖人傳統,對這樣的人你還能說什麽?眼不見心不煩,隨他們去吧,現實總有一天會教他們做人的。
也有一些書生非常務實,或者覺得自己是有本事的人,興漢軍這樣的用人標準正好對他們的胃口,選擇了留下來。
對於這些人魯若麟當然歡迎,他也希望自己的人才來源渠道更加豐富一些。
這起由士子和女官引起的風波總算是落下帷幕。
就在這個時候,魯若麟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拜帖,準確的說是個老朋友,曾經的白翎島搭檔,朝鮮官員崔永建。
當初崔永建在韃子入侵朝鮮,朝鮮與魯若麟分道揚鑣後就離開了魯若麟回到了朝鮮。
他憑借著護衛王子和王妃的功勞受到了朝鮮的嘉獎,官升一級,一時也是風光無限。但是回到朝堂的他很快就又感受到了以前那種腐朽沉悶的氣息,一心想要做實事振興國家的崔永建處處受製,非常憋屈。
更令他憤怒的是,淪為滿清附屬國的朝鮮,在滿清大軍離開後,沒有了亡國危機的朝鮮大臣們又開始了無休止的黨爭。
什麽國家前途,什麽民族利益,什麽百姓福祉,統統靠邊站,先把政治對手打倒再說,崔永建同樣避免不了的卷入了其中。
更悲催的是,他所在的派係在黨爭中處於下風,令他的處境更加艱難。
心灰意冷的崔永建對朝鮮上下徹底失望了,幹脆告病回鄉了。
但是家鄉的情況讓他根本不能過上陶淵明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生活。
本來就生活困難的朝鮮民眾,因為朝廷要給滿清上貢,負擔更重了。餓肚子是常態,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餓死人。民眾幾乎是是生死的邊緣垂死掙紮,苦不堪言。
對比起濟州島百姓的生活,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崔永建不是那些朝堂上的井底之蛙,他一路隨魯若麟走來,即使是最艱難的白翎島時期,民眾依然衣食無憂。
在崔永建的心裏,魯若麟除了出身低了一點,身上具備一切明主的優點。愛護百姓、任人唯賢、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會賺錢卻不好奢華和享受,將所有錢財都用來發展實力和救濟流民,興漢軍的勢力才會發展的如此快速。
其實魯若麟拿下濟州島的手段並不怎麽高明,隻要是稍微聰明點的人都知道其中肯定有魯若麟的手腳。
隻是要怪隻能怪朝鮮自己不爭氣,如果朝鮮可以憑借自身實力守住濟州島,魯若麟也不敢有想法。說到底還是自身實力不夠硬,才引來了魯若麟的覬覦。
好在魯若麟最後也沒有趕盡殺絕,好歹給朝鮮留了麵子,在利益上也給予了保障,雙方並沒有撕破臉,崔永建也才得以繼續在魯若麟手下做事。
後來發生了韃子入侵、魯若麟支援、朝鮮投降,又在滿清逼迫下宣布魯若麟為叛逆,與魯若麟斷絕關係。
短短幾個月之內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崔永建也自感無臉再在魯若麟手下呆下去了,借著護送王子和王妃回到了朝鮮,畢竟再留下來名不正言不順。
而且崔永建始終認為自己是朝鮮人,在此危難時刻需要與朝鮮共進退,這是立場的問題,哪怕魯若麟對他更加看重和重用。
沒有了朝鮮的掣肘,魯若麟的發展反而更快了,實力如同吹氣球般不斷膨脹。朝鮮卻日漸艱難,要在很多方麵仰仗興漢軍的支持,讓崔永建滿心苦澀。
加上後麵的一連串遭遇,讓崔永建對朝鮮君臣再也不抱希望了,他決定再次投靠魯若麟,用自己的力量來拯救朝鮮。
來到濟州島的崔永建先去看看那些朝鮮移民,發現他們過得都非常好。衣食無憂,還有不少人買了房,甚至當上了小官。
其實魯若麟對外族人並不歧視,隻要你有能力一樣重用。軍隊裏的幾個師長就有兩個朝鮮人,一個日本人。所以問題的關鍵隻有兩點,一是有本事,二是對魯若麟忠心,其他的都不是問題。
其實崔永建一上濟州島就被監察司發現了,畢竟是濟州島以前的高官,認識他的人太多了。
魯若麟很快就收到了崔永建回來的消息,不過並沒有主動去找他,魯若麟相信他既然回來了,肯定會來找自己的。
見魯若麟並沒有因為與朝鮮切割了就歧視朝鮮人,崔永建的心裏好受了不少。
同樣是朝鮮人,在朝鮮一個個過的苦大仇深、麻木不仁,日子朝不保夕。但是在濟州島,各個精神抖擻,神采飛揚,小日子滋潤的很。其實不光是朝鮮人,漢人、日本人同樣是如此,隻能說明魯若麟的治理水平比他們高的多。
懷著府複雜的心情崔永建來到都督府請見。
早已等候多時的魯若麟親自來到府門口迎接。
見到魯若麟親自出來迎接自己,崔永建心情好了不少,躬身施禮說道:“大人,久違了。”
“崔大人,想煞我了。”魯若麟上前扶起崔永建,拉著他的手說道。
崔永建眼睛馬上就紅了。
“走,我們進去敘話。”魯若麟拉起崔永建就往府裏走去。
“崔大人別來無恙?”兩人在書房落座,邊喝茶邊說著話。大家都是熟人,也沒必要客套,直接進入主題。
“大人還是叫我臨江吧,我已經辭官了。”臨江是崔永建的字,隻是以前魯若麟出於尊重很少這麽叫他。
“辭官?為何?”魯若麟好奇的問道。
“呆在漢城碌碌無為,本想去地方做點實事,怎奈朝中爭鬥不休,身在漩渦無法脫身,幹脆告病回家了。”崔永建也沒有隱瞞,如期將自己遇到的困境一一道來。
“朝鮮局勢已經如此惡劣了嗎?”魯若麟給崔永建續了杯茶,開口問道。
“朝堂整日爭鬥不休,百姓生活困苦。好在韃子無意滅亡朝鮮,否則早就亡國了。隻是這樣想要振興國家,洗刷恥辱就遙遙無期了。”崔永建苦笑著說道。
“和大明一樣,積重難返啊。”魯若麟知道朝鮮未來的命運,至少比大明強的多,好歹保住了江山社稷,隻是要認韃子為主讓他們麵子有些過不去罷了。
朝鮮的主要權力在兩班貴族,隻要能保持政權不倒,他們受到的影響還是很小的。正是依靠這些遍布朝野的兩班貴族,朝鮮的統治還算穩定,隻是百姓的生活太過艱苦罷了。
這樣的國家在兩班貴族眼裏自然沒有問題,但是在理想遠大的崔永建心裏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崔永建也知道這個問題一時無法解決,馬上換了個話題。
“聽到大人兵發遼南,漢城那邊暗地裏可是非常興奮的,聽說連大王最近胃口都好了不少。”崔永建說起來漢城的消息。
“哦,消息很靈通嘛。漢城的韃子駐軍是什麽反應?”其實魯若麟也有漢城那邊的情報來源,但是他樂得與崔永建聊一聊。
“自然是緊張的不行,連出來禍害百姓都少了不少,整日都是在軍營裏戒備,一副隨時要逃跑樣子,看來大人把他們嚇得不輕啊。”崔永建說起這個事情心情好了不少。
韃子在漢城的駐軍不多,但是非常囂張,仗著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在城裏為非作歹,朝野上下苦不堪言。隻是滿清勢大,大家無可奈何罷了。
興漢軍對遼南的攻擊讓他們感覺到了威脅,按照皇太極的命令他們必須穩住朝鮮,所以最近十分收斂,對朝鮮君臣的態度好了不少。
李倧和大臣們可不會認為是他們改吃素了,狼就是狼,不過是因為興漢軍暫時收起了自己的獠牙。所以朝鮮上下對興漢軍的遼南戰事非常期待,希望能夠從中漁利。
暗地裏往白翎島運送礦石和物資的朝鮮商人明顯增多,朝鮮上下正是通過這種心照不宣的方式對興漢軍的戰鬥進行支援。也算是朝鮮這個弱者所能做到的極限了,至少在興漢軍沒能守住遼之前,朝鮮上下是不敢有其他多餘動作的。
閑聊了一陣子後,魯若麟突然表情嚴肅起來:“臨江,你今後是什麽打算?”
崔永建放下手中的茶杯,正襟危坐的問道:“不知道大人對未來的朝鮮是什麽打算?”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大,仿佛朝鮮是興漢軍的囊中之物一樣。但是魯若麟的心裏朝鮮確實是重要的一環,不過優先等級在大明之後罷了。
“你我相識已久,我也不拿虛言騙你,對朝鮮我暫時沒有其他打算。不把韃子徹底消滅,無論是朝鮮還是大明都不可能安生,所以興漢軍現在的目標隻有韃子。”
“當然,興漢軍要發展,需要人口、資源、地盤。地盤可以選擇的地方太多,而且朝鮮並沒有什麽地理優勢,不在興漢軍的計劃範圍內。”
“但是朝鮮的人口和資源卻是興漢軍需要的。但是興漢軍的隻會通過正當手段去獲取,這些你自己應該也清楚。”
崔永建點點頭,表示認同。
“興漢軍大的戰略是背靠大明,消滅韃子,再視情況決定對大明的政策。至少在完成這個目標前,朝鮮還不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我這樣說臨江能夠理解嗎?”魯若麟說的很坦誠,崔永建點點頭,臉上說不出來是如釋重擔還是心有不甘。
說到底還是魯若麟覺得朝鮮無足輕重,隻有利用的價值,花費精力去攻占朝鮮得不償失。
大明是這樣,滿清是這樣,連魯若麟也是這樣的態度,不知道是朝鮮的幸運還是不幸。作為東亞怪物房裏的小受,從來都隻能看別人的眼色過活,從來就沒有雄起過。
“理解,怎麽會不理解,不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嗎?習慣了。”崔永建的話裏滿是無奈。
“朝鮮想要強大,無論是王室還是兩班貴族都需要徹底改變,實施從上到下的變革。如果是我占據朝鮮,那麽我就會對朝鮮實施徹底的清洗,消滅原來的既得利益階層,扶持普通百姓。但是這個難度非常大,沒有強大的實力做支撐根本做不到。而你確定這是你想要的嗎?”魯若麟的反問讓崔永建陷入了沉思。
崔永建對魯若麟的話無法反駁,想要徹底改變朝鮮就需要革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命,而崔永建自己就是既得利益階層出身,這就需要背叛自己的階級,讓他很是糾結。
“現在想那些實在太遠了,興漢軍也沒有那個實力。如果你真的可憐那些百姓,還不如多想辦法把他們弄到興漢軍來,咱們這裏的生活怎麽樣你還不知道?保證讓他們衣食無憂。”魯若麟一臉的奸笑。
“是啊,確實過得不錯。都在學漢話,連朝鮮話都不用了。再過個幾十年隻怕那些朝鮮人的後代連自己是不是朝鮮人都不知道了。”崔永建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興漢軍同化政策暗藏的殺機。
“那又怎麽樣?向往更好的生活是每個人的權力。總不能漢城那邊連百姓都喂不飽,還要他們乖乖的世代當豬羊?要怪隻能怪他們治國無能,留不住百姓。”魯若麟雙手一攤,做出一副無辜的樣子。
“是啊,終究是自己無能,怨不得百姓逃走。隻是長此以往,朝鮮的未來又在哪裏?”崔永建非常的迷茫。
“朝鮮的未來還是要靠朝鮮人自己。既然你在漢城過得憋屈,不如回來吧。等咱們的實力強大了,你再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朝鮮。我可以保證隻要興漢軍的利益不受到損害,我可以支持你改造朝鮮。”魯若麟的這個承諾還是很有分量的,讓崔永建動心了。
“希望如此吧。”崔永建也隻能無奈的點點頭。
說完崔永建起身對魯若麟躬身行禮:“臨山見過大人。”
魯若江也起身還禮:“歡迎回來,崔大人。”
一些比較頑固的,不願意接受魯若麟的觀念的人選擇了離開。還有些人覺得拋棄四書五經學習那些雜學是在侮辱聖人之學,同樣接受不了,選擇了離開。
對於這樣的人,他的世界已經固定,不願意改變,魯若麟也不覺得可惜。他們甚至連鉛筆和鵝毛筆都覺得是異端,應該全麵封殺,對鉛筆和鵝毛筆的好處視而不見。拚音更是有違聖人傳統,對這樣的人你還能說什麽?眼不見心不煩,隨他們去吧,現實總有一天會教他們做人的。
也有一些書生非常務實,或者覺得自己是有本事的人,興漢軍這樣的用人標準正好對他們的胃口,選擇了留下來。
對於這些人魯若麟當然歡迎,他也希望自己的人才來源渠道更加豐富一些。
這起由士子和女官引起的風波總算是落下帷幕。
就在這個時候,魯若麟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拜帖,準確的說是個老朋友,曾經的白翎島搭檔,朝鮮官員崔永建。
當初崔永建在韃子入侵朝鮮,朝鮮與魯若麟分道揚鑣後就離開了魯若麟回到了朝鮮。
他憑借著護衛王子和王妃的功勞受到了朝鮮的嘉獎,官升一級,一時也是風光無限。但是回到朝堂的他很快就又感受到了以前那種腐朽沉悶的氣息,一心想要做實事振興國家的崔永建處處受製,非常憋屈。
更令他憤怒的是,淪為滿清附屬國的朝鮮,在滿清大軍離開後,沒有了亡國危機的朝鮮大臣們又開始了無休止的黨爭。
什麽國家前途,什麽民族利益,什麽百姓福祉,統統靠邊站,先把政治對手打倒再說,崔永建同樣避免不了的卷入了其中。
更悲催的是,他所在的派係在黨爭中處於下風,令他的處境更加艱難。
心灰意冷的崔永建對朝鮮上下徹底失望了,幹脆告病回鄉了。
但是家鄉的情況讓他根本不能過上陶淵明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生活。
本來就生活困難的朝鮮民眾,因為朝廷要給滿清上貢,負擔更重了。餓肚子是常態,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餓死人。民眾幾乎是是生死的邊緣垂死掙紮,苦不堪言。
對比起濟州島百姓的生活,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崔永建不是那些朝堂上的井底之蛙,他一路隨魯若麟走來,即使是最艱難的白翎島時期,民眾依然衣食無憂。
在崔永建的心裏,魯若麟除了出身低了一點,身上具備一切明主的優點。愛護百姓、任人唯賢、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會賺錢卻不好奢華和享受,將所有錢財都用來發展實力和救濟流民,興漢軍的勢力才會發展的如此快速。
其實魯若麟拿下濟州島的手段並不怎麽高明,隻要是稍微聰明點的人都知道其中肯定有魯若麟的手腳。
隻是要怪隻能怪朝鮮自己不爭氣,如果朝鮮可以憑借自身實力守住濟州島,魯若麟也不敢有想法。說到底還是自身實力不夠硬,才引來了魯若麟的覬覦。
好在魯若麟最後也沒有趕盡殺絕,好歹給朝鮮留了麵子,在利益上也給予了保障,雙方並沒有撕破臉,崔永建也才得以繼續在魯若麟手下做事。
後來發生了韃子入侵、魯若麟支援、朝鮮投降,又在滿清逼迫下宣布魯若麟為叛逆,與魯若麟斷絕關係。
短短幾個月之內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崔永建也自感無臉再在魯若麟手下呆下去了,借著護送王子和王妃回到了朝鮮,畢竟再留下來名不正言不順。
而且崔永建始終認為自己是朝鮮人,在此危難時刻需要與朝鮮共進退,這是立場的問題,哪怕魯若麟對他更加看重和重用。
沒有了朝鮮的掣肘,魯若麟的發展反而更快了,實力如同吹氣球般不斷膨脹。朝鮮卻日漸艱難,要在很多方麵仰仗興漢軍的支持,讓崔永建滿心苦澀。
加上後麵的一連串遭遇,讓崔永建對朝鮮君臣再也不抱希望了,他決定再次投靠魯若麟,用自己的力量來拯救朝鮮。
來到濟州島的崔永建先去看看那些朝鮮移民,發現他們過得都非常好。衣食無憂,還有不少人買了房,甚至當上了小官。
其實魯若麟對外族人並不歧視,隻要你有能力一樣重用。軍隊裏的幾個師長就有兩個朝鮮人,一個日本人。所以問題的關鍵隻有兩點,一是有本事,二是對魯若麟忠心,其他的都不是問題。
其實崔永建一上濟州島就被監察司發現了,畢竟是濟州島以前的高官,認識他的人太多了。
魯若麟很快就收到了崔永建回來的消息,不過並沒有主動去找他,魯若麟相信他既然回來了,肯定會來找自己的。
見魯若麟並沒有因為與朝鮮切割了就歧視朝鮮人,崔永建的心裏好受了不少。
同樣是朝鮮人,在朝鮮一個個過的苦大仇深、麻木不仁,日子朝不保夕。但是在濟州島,各個精神抖擻,神采飛揚,小日子滋潤的很。其實不光是朝鮮人,漢人、日本人同樣是如此,隻能說明魯若麟的治理水平比他們高的多。
懷著府複雜的心情崔永建來到都督府請見。
早已等候多時的魯若麟親自來到府門口迎接。
見到魯若麟親自出來迎接自己,崔永建心情好了不少,躬身施禮說道:“大人,久違了。”
“崔大人,想煞我了。”魯若麟上前扶起崔永建,拉著他的手說道。
崔永建眼睛馬上就紅了。
“走,我們進去敘話。”魯若麟拉起崔永建就往府裏走去。
“崔大人別來無恙?”兩人在書房落座,邊喝茶邊說著話。大家都是熟人,也沒必要客套,直接進入主題。
“大人還是叫我臨江吧,我已經辭官了。”臨江是崔永建的字,隻是以前魯若麟出於尊重很少這麽叫他。
“辭官?為何?”魯若麟好奇的問道。
“呆在漢城碌碌無為,本想去地方做點實事,怎奈朝中爭鬥不休,身在漩渦無法脫身,幹脆告病回家了。”崔永建也沒有隱瞞,如期將自己遇到的困境一一道來。
“朝鮮局勢已經如此惡劣了嗎?”魯若麟給崔永建續了杯茶,開口問道。
“朝堂整日爭鬥不休,百姓生活困苦。好在韃子無意滅亡朝鮮,否則早就亡國了。隻是這樣想要振興國家,洗刷恥辱就遙遙無期了。”崔永建苦笑著說道。
“和大明一樣,積重難返啊。”魯若麟知道朝鮮未來的命運,至少比大明強的多,好歹保住了江山社稷,隻是要認韃子為主讓他們麵子有些過不去罷了。
朝鮮的主要權力在兩班貴族,隻要能保持政權不倒,他們受到的影響還是很小的。正是依靠這些遍布朝野的兩班貴族,朝鮮的統治還算穩定,隻是百姓的生活太過艱苦罷了。
這樣的國家在兩班貴族眼裏自然沒有問題,但是在理想遠大的崔永建心裏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崔永建也知道這個問題一時無法解決,馬上換了個話題。
“聽到大人兵發遼南,漢城那邊暗地裏可是非常興奮的,聽說連大王最近胃口都好了不少。”崔永建說起來漢城的消息。
“哦,消息很靈通嘛。漢城的韃子駐軍是什麽反應?”其實魯若麟也有漢城那邊的情報來源,但是他樂得與崔永建聊一聊。
“自然是緊張的不行,連出來禍害百姓都少了不少,整日都是在軍營裏戒備,一副隨時要逃跑樣子,看來大人把他們嚇得不輕啊。”崔永建說起這個事情心情好了不少。
韃子在漢城的駐軍不多,但是非常囂張,仗著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在城裏為非作歹,朝野上下苦不堪言。隻是滿清勢大,大家無可奈何罷了。
興漢軍對遼南的攻擊讓他們感覺到了威脅,按照皇太極的命令他們必須穩住朝鮮,所以最近十分收斂,對朝鮮君臣的態度好了不少。
李倧和大臣們可不會認為是他們改吃素了,狼就是狼,不過是因為興漢軍暫時收起了自己的獠牙。所以朝鮮上下對興漢軍的遼南戰事非常期待,希望能夠從中漁利。
暗地裏往白翎島運送礦石和物資的朝鮮商人明顯增多,朝鮮上下正是通過這種心照不宣的方式對興漢軍的戰鬥進行支援。也算是朝鮮這個弱者所能做到的極限了,至少在興漢軍沒能守住遼之前,朝鮮上下是不敢有其他多餘動作的。
閑聊了一陣子後,魯若麟突然表情嚴肅起來:“臨江,你今後是什麽打算?”
崔永建放下手中的茶杯,正襟危坐的問道:“不知道大人對未來的朝鮮是什麽打算?”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大,仿佛朝鮮是興漢軍的囊中之物一樣。但是魯若麟的心裏朝鮮確實是重要的一環,不過優先等級在大明之後罷了。
“你我相識已久,我也不拿虛言騙你,對朝鮮我暫時沒有其他打算。不把韃子徹底消滅,無論是朝鮮還是大明都不可能安生,所以興漢軍現在的目標隻有韃子。”
“當然,興漢軍要發展,需要人口、資源、地盤。地盤可以選擇的地方太多,而且朝鮮並沒有什麽地理優勢,不在興漢軍的計劃範圍內。”
“但是朝鮮的人口和資源卻是興漢軍需要的。但是興漢軍的隻會通過正當手段去獲取,這些你自己應該也清楚。”
崔永建點點頭,表示認同。
“興漢軍大的戰略是背靠大明,消滅韃子,再視情況決定對大明的政策。至少在完成這個目標前,朝鮮還不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我這樣說臨江能夠理解嗎?”魯若麟說的很坦誠,崔永建點點頭,臉上說不出來是如釋重擔還是心有不甘。
說到底還是魯若麟覺得朝鮮無足輕重,隻有利用的價值,花費精力去攻占朝鮮得不償失。
大明是這樣,滿清是這樣,連魯若麟也是這樣的態度,不知道是朝鮮的幸運還是不幸。作為東亞怪物房裏的小受,從來都隻能看別人的眼色過活,從來就沒有雄起過。
“理解,怎麽會不理解,不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嗎?習慣了。”崔永建的話裏滿是無奈。
“朝鮮想要強大,無論是王室還是兩班貴族都需要徹底改變,實施從上到下的變革。如果是我占據朝鮮,那麽我就會對朝鮮實施徹底的清洗,消滅原來的既得利益階層,扶持普通百姓。但是這個難度非常大,沒有強大的實力做支撐根本做不到。而你確定這是你想要的嗎?”魯若麟的反問讓崔永建陷入了沉思。
崔永建對魯若麟的話無法反駁,想要徹底改變朝鮮就需要革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命,而崔永建自己就是既得利益階層出身,這就需要背叛自己的階級,讓他很是糾結。
“現在想那些實在太遠了,興漢軍也沒有那個實力。如果你真的可憐那些百姓,還不如多想辦法把他們弄到興漢軍來,咱們這裏的生活怎麽樣你還不知道?保證讓他們衣食無憂。”魯若麟一臉的奸笑。
“是啊,確實過得不錯。都在學漢話,連朝鮮話都不用了。再過個幾十年隻怕那些朝鮮人的後代連自己是不是朝鮮人都不知道了。”崔永建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興漢軍同化政策暗藏的殺機。
“那又怎麽樣?向往更好的生活是每個人的權力。總不能漢城那邊連百姓都喂不飽,還要他們乖乖的世代當豬羊?要怪隻能怪他們治國無能,留不住百姓。”魯若麟雙手一攤,做出一副無辜的樣子。
“是啊,終究是自己無能,怨不得百姓逃走。隻是長此以往,朝鮮的未來又在哪裏?”崔永建非常的迷茫。
“朝鮮的未來還是要靠朝鮮人自己。既然你在漢城過得憋屈,不如回來吧。等咱們的實力強大了,你再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朝鮮。我可以保證隻要興漢軍的利益不受到損害,我可以支持你改造朝鮮。”魯若麟的這個承諾還是很有分量的,讓崔永建動心了。
“希望如此吧。”崔永建也隻能無奈的點點頭。
說完崔永建起身對魯若麟躬身行禮:“臨山見過大人。”
魯若江也起身還禮:“歡迎回來,崔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