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大捷的消息崇禎並沒有大張旗鼓的發布出去,因為還沒有核實,為了不造成烏龍打自己的臉,還是謹慎點好,這也是這些年朝廷吃了太多虧換來的教訓。


    不過私底下朝中官員們都知道了這個消息,通過分析大家覺得開平大捷起碼有七成的可信度,這已經非常高了。


    一來領兵的是陳新甲,朝廷的兵部尚書,估計還做不出謊報軍功的事情。二來金州軍以往的戰績就非常彪悍,再砍三千韃子腦袋也不是不可能。


    這場勝利令朝廷的士氣都為之一振,到處都是官員們聚在一起討論開平大捷的事情。


    “你說這陳舉人的運氣也忒好了點吧,就這樣出去轉了一圈,就白撿了這麽大的功勞。”這是一個典型的酸葡萄官員,還不忘拿陳新甲的舉人身份來諷刺。


    “不過是粗鄙武事,有辱斯文,也隻有他這樣的舉人才會自甘墮落、舞槍弄棒,我等不屑為之。”


    “就是,這下隻怕他的尾巴都要翹上天了吧。”


    “諸位,還是要往好處想,韃子不走,京師就要一直戒嚴,再這樣下去,隻怕飯都吃不上了。”


    “不過是韃子的偏師,多爾袞還在滄州沒走呢,真有本事就把多爾袞也趕走吧,整天提心吊膽的日子都沒法過了。”


    “能夠打敗嶽托已經不知道走了什麽狗屎運了,想要打敗多爾袞,隻怕難啊。”


    “你們說陳舉人得了這麽大的彩頭,朝廷會怎麽封賞?轉實職?封爵?”


    “哪又如何?他一個舉人,能夠做到尚書,都不知道是祖上積了多大的德,難不成他還指望憑這些韃子腦袋入閣?”


    “諸位還請嘴下留德,這兵部就是個大坑,保不住哪天連命都沒有了,要不哪裏輪得到陳大人上位。不過陳大人能夠親臨戰陣一線,確實勇氣可嘉,實乃我輩楷模,在下隻有佩服的份。”


    “不管怎麽說打了勝仗總是好事情,要不然皇上和大佬們整天陰著個臉咱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啊。”


    “也是,等韃子走了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會人頭落地。有了這場勝仗,希望皇上的怒火小一些,別燒到咱們頭上就好。”


    “還是等核對完人頭再說吧,別到時候又是空歡喜一場。”


    ……


    朝中官員對於開平大捷,大佬們歡喜的居多。雖然陳新甲是楊嗣昌夾袋裏的人,但是有了這場勝利,閣老們麵臨的壓力會小很多,畢竟誰也不想整天被崇禎陰著個臉對待,所以陳新甲的這個功勞大家都得認。


    為此內閣首輔劉宇亮特意帶內閣全體成員向崇禎表示了祝賀,崇禎難得的給了笑臉,讓大佬們的心情都跟著好了不少。


    朝廷裏的其他官員心態則要複雜得多。雖然大家也都欣喜打敗了韃子,但是對於陳新甲獲得這個功勞,大度的人覺得理所當然,但是更多的人則心底裏非常嫉妒,特別是陳新甲學曆僅僅是個舉人,卻將眾多進士老爺們踩在了腳下,讓他們非常沒有麵子。


    為了盡快落實開元大捷的真實性,兵部核對戰功的官員以及監察禦史們冒著遭遇韃子的危險前往開平,可見朝廷對這場勝利的重視和渴望。


    陳新甲除了給朝廷送來了捷報,私下裏還單獨給楊嗣昌寫了封信詳細介紹了戰鬥的經過。


    信中對金州軍介紹的非常詳細,認為金州軍實力異常強悍,用得好是朝廷之福,用不好對朝廷會是巨大的威脅。朝廷應該早做打算,如何安撫、製衡、控製住金州軍需要盡早製定完善的策略。


    信中還對金州軍的軍隊建設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將其中的優點、缺點都一一列舉了出來,是這些日子以來陳新甲細心觀察得出來的結論。


    並且說到,朝廷要想重整雄風,編練新軍勢在必行。


    看過了金州軍的部隊,再來看朝廷的軍隊,真的是不忍直視。原來陳新甲還不覺得,現在看起來感覺明軍就像一坨屎一樣,除了空耗朝廷的錢糧,一點作用都沒有起到,還不如另起爐灶,編練新軍。


    楊嗣昌也知道朝廷的軍隊不堪征伐、徒耗錢糧,但是編練新軍茲事體大,很難一蹴而就。


    首先就是錢糧的問題,朝廷早就入不敷出,想要從國庫拿錢根本不可能,唯一能指望的就隻有皇帝的內庫了。


    即使皇帝願意出錢,那麽還有兵員的來源問題、誰負責訓練的問題、新軍的指揮權歸屬問題等一係列問題需要解決。


    京師的兵權大多掌握在勳貴們的手裏,但是這麽多代下來,這些勳貴們早就腐化墮落了。他們雖然與國同休,但是貪汙腐化、挖國家牆角從來都不手軟。軍隊長期缺乏訓練、人員缺額巨大、兵員素質奇差、武器裝備殘破不全,根本沒有什麽作戰的能力,遇到戰事隻能依靠外軍。


    偏偏這樣的軍隊還消耗著國家的巨大錢糧,皇帝還要時常籠絡,說出來都是滿滿的辛酸淚。要是新軍交到這幫人手裏,等於是換湯不換藥,絕對沒有成功的可能。


    但是不交給勳貴們,就隻能將編練新軍的事情交給禦馬監,也就是太監們的手上,這又是楊嗣昌等大臣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哪怕大家都知道編練新軍的好處和必要性,但是因為各種厲害關係遲遲不能動起來。


    更重要的是,一旦編練新軍,原來的軍隊就會受到巨大的威脅,他們是否願意舍棄手中的既得利益,坐以待斃還是個未知數。萬一他們串通起來起兵造反,朝廷絕對承受不了這個打擊,所以顧慮重重之下,連皇帝都不敢輕舉妄動。


    楊嗣昌又拿起前段時間陳新甲匯報的濟州島見聞,厚厚的一大摞紙上寫滿了對濟州島的溢美之詞。


    富足、安寧、守序、強盛,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安康,對官府的認可度和依賴度極高。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特別是工商業異常發達,為金州軍提供了充足的物資和海量的稅收,使得金州軍有足夠的財力擴充軍隊、發展教育、賑濟孤寡。


    整個濟州島百姓衣食無憂,人人有房住、家家有餘糧,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依、幼有所教。而且吏治清明、軍隊強盛,內無恃強淩弱、外無敵寇入侵,即便是儒家的大同之世也不過如此。


    因為沒有親眼見到,所以楊嗣昌不能完全相信。但是他相信陳新甲的為人,如果不是真的受了巨大的刺激,也不會將濟州島吹捧到如此地步。這紙上寫的東西哪怕隻有一半是真的,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金州軍就是一頭乳虎,雖然不是特別強大,但是發展潛力巨大,前途不可限量。反觀大明,卻猶如病入膏肓的一頭巨龍,看著嚇人,其實早就自身難保了。


    楊嗣昌還是有理想和抱負的,隻是在這一潭死水的大明朝廷,想做一點實事會有無數的人在你後麵扯後腿,讓你寸步難行。做事的人整天被人雞蛋裏挑骨頭,不做事的人反而平安無事,時間長了大家都成了得過且過的撞鍾和尚,國事卻日益頹廢。


    這樣的情況別說是他楊嗣昌了,就連崇禎都無可奈何。朝堂上盡數是些幹說不練的嘴炮,仁義道德張口就來,富國強兵束手無策。自己不幹事不說,還對那些做事的人挑三揀四、指手畫腳,是個人都會受不了。


    偏偏這樣的人你還動不了,個個都有背景、靠山,而且他們還拉幫結派自成一體,動了一個就等於捅了馬蜂窩。這些人應對外敵時無能為力,打擊起同僚卻是花樣百出,典型的窩裏橫。整個大明朝堂就是被這幫人弄得烏煙瘴氣、人浮於事,逐漸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能力。


    有這樣一群人在,想要做點實事,難啊。


    有時候楊嗣昌真的想要掛冠而去,眼不見心不煩,隨便這些醃臢貨色們怎麽折騰。可是每次看到崇禎心力憔悴、苦苦支撐的樣子,楊嗣昌又於心不忍。


    崇禎對他有知遇之恩、釋父之義,無論是出於君臣之義,還是知恩圖報,楊嗣昌都不能撒手不管。隻能盡心為崇禎謀劃,挽救大明的敗局。


    如果說大明是一潭死水,各種既得利益早就被權貴們瓜分殆盡,輕易撼動不了。那麽楊嗣昌主張招安魯若麟除了軍事和政治上的考量,其實心底裏還存有用魯若麟來打破現有利益格局的想法。


    當然這樣做的風險非常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養虎為患,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麵。但是與其看著大明慢慢病死,還不如以毒攻毒,說不定還能換來一線生機。


    大明現在有兩個非常強大的地方勢力集團,一個是山西的商幫,一個是江南的大族,朝中官員多半都是這兩個集團裏的人。為了他們各自的利益,任何損害他們的政策在朝中都難以實行,這幫人眼裏隻有自己的利益,國家前途都得靠邊站。


    現在又多了一個猛龍過江一樣的金州軍,就是不知道以後是為了利益而苟合,還是打個你死我活。不過不管以後的發展怎麽樣,隻要大義還在朝廷這邊,或許就可以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最不濟也可以當個調停人的角色,總比這樣半死不活的要強。


    至於金州軍是否願意當這個攪局者,楊嗣昌認為以魯若麟的野心,與這些地方勢力集團發生衝突是早晚的事情。涉及到利益與資源的爭奪,誰都不會輕易讓步的。


    楊嗣昌飽讀詩書、遍覽史書,自然清楚王朝走到大明這一步,基本就是積重難返、無力回天了。想要死中求活,隻能兵行險著了。自己究竟會成為引狼入室,拉開東漢滅亡序幕的何進,還是力挽狂瀾,拯救唐朝的郭子儀,隻能拭目以待了。


    不過楊嗣昌現在對魯若麟非常好奇,短短幾年,就可以將手下勢力發展到如此地步,此人絕對是個曠世奇才。


    楊嗣昌也曾派人調查過魯若麟的情況,窮苦軍戶出身,父母雙亡,也沒有受過什麽良好教育,可以說魯若麟的前半生毫無亮點,這樣的人在大明多如牛毛。


    後來因不堪上官壓迫憤而出逃,開始海上走私,人生漸漸有了變化。


    但是最大的轉變還是幾年前魯若麟突然得到了一艘西洋巨艦,借此剿滅了朝鮮白翎島的海盜,占據白翎島,有了自己的根基。


    立足白翎島的魯若麟大肆開展各種貿易,並攔海曬鹽,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財富。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魯若麟不斷的從大明本土招納流民,擴充自己的實力,漸漸成為大明北海的一霸。


    後來更是趁勢奪取了被倭寇占據的濟州島,勢力猛然膨脹起來,開始有餘力涉足大明與女真人的戰爭。


    好在魯若麟對大明一直沒有展現出敵意,反而屢屢與滿清作對,雖然不乏希望通過幫助朝廷進而發展自己勢力的打算,但是總的來說對朝廷的幫助還是很大的。


    如果魯若麟僅僅隻是一個海上巨寇,以武力震懾四方,楊嗣昌還沒有什麽好擔心的,這不過是一方豪強罷了。隻是魯若麟在執政理民上居然也是一把好手,儼然一個文武雙全的梟雄人物,這就不得不讓他警惕了。


    好在魯若麟非常另類,甚至有些離經叛道,竟然重用女人和工匠,對文人士大夫卻不假言辭,也不遵循孔孟之道,使得文人士大夫階層對他非常厭惡,讓他的威脅性大大降低。


    要知道想要奪取天下,沒有文人士大夫階層的認可和幫助是很難成事的,魯若麟這樣做無疑是自廢武功。


    魯若麟不能成大事對朝廷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如何讓魯若麟與讀書人更加交惡疏離,楊嗣昌手裏已經有了幾套方案。隻要執行得好,保證魯若麟在士林裏的口碑一落千丈,再也難以得到讀書人的認可,徹底斷絕他對朝廷的威脅。


    要是魯若麟願意當朝廷手上的一把刀,不對神器起非分之想,實在是協助自己中興大明的絕佳幫手。如何收服魯若麟真心實意為朝廷效力是個非常大的難題,恩威並施是最好的辦法,但是這個恩怎麽施,這個威怎麽下絕對非常考驗朝廷和崇禎的手段。


    朝廷如今能夠拿出來的本錢並不多,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隻有地盤和爵位。地盤是絕對不敢亂給的,那樣隻會增長魯若麟的野心。


    爵位倒是無妨,不過是一紙詔書罷了。甚至朝廷還可以加封他的父母妻子,以及一幫鐵杆兄弟和忠心耿耿的下屬。而這其中誰封誰不封,封多大,主動權都在朝廷的手中,可以做的文章實在太多了。


    特別是魯若麟倚為支柱的女官們,在得不到朝廷認可和封賞的情況下會是怎麽個處境,楊嗣昌想想都替魯若麟頭痛,也許魯若麟看似強大的統治體係,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強大。


    楊嗣昌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再造天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豬哥老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豬哥老腰並收藏明末之再造天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