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漢城的條件比較困難,但是崔永建還是拿出了部分錢糧開辦學校,用來教導那些朝鮮兒童。
對於開辦學校,崔永建的心態是複雜的。
能夠讓朝鮮的兒童讀上書,這無疑是功德無量的一件事。而且崔永建已經意識到,朝鮮想要真正富強起來,必須要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這點金州軍已經有了足夠的證明。
學校裏能夠學習的是什麽?漢字,以及漢字書寫的詩詞文章。
其實朝鮮以前的知識分子學習的都是漢字和漢文,學堂裏才不會教朝鮮文字那種低級的東西。而且朝鮮的官方文字一直都是漢字,公文往來也全都是漢字,不會漢字連當官的資格都沒有。
崔永建從來就沒有想過用朝鮮文字來教導朝鮮的兒童,因為他自己都認為朝鮮文字是低級的,怎麽可能讓那些朝鮮兒童去學習?
隻是崔永建知道魯若麟推行漢化的決心,不光要讓貴族學漢字、說漢語,那些平民百姓更是魯若麟漢化的主要目標。為此魯若麟甚至將金州軍免費上學,包吃、包衣服的那一套都拿出來了,可見推廣的決心是非常大的。
崔永建並沒有因為推廣教育有漢化朝鮮的風險就不去執行,反而全身心的投入進去了。
現在他需要的是徹底改變朝鮮人貧窮、落後、愚昧的現狀,至於漢化,那是幾十甚至上百年之後的事情,他是顧不上,也管不了了。
崔永建知道魯若麟占領朝鮮具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原本按照魯若麟的計劃,是準備在滅掉滿清之後征戰中原的。那是才是魯若麟一直向往的地方,那裏有魯若麟一直渴望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口。
魯若麟雖然對金州治下的百姓一視同仁,但是崔永建知道魯若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漢主義者,這從他一直不懈餘力的推行漢化就可以看出來。
在滿清和大明還未被魯若麟征服的前提下,金州軍先拿下了朝鮮,以魯若麟步步為營的性子,肯定會先將朝鮮經營好再向外擴張。因此各種資源也會優先向朝鮮傾斜,這樣的機會錯過了就不會再有了,所以崔永建有很大的緊迫感,需要在這段時間抓緊將朝鮮的基礎打起來。
當金州軍將這一套在漢城推行的時候,立刻在漢城裏引起了轟動。
百姓們是欣喜若狂,根本沒有想到還有這樣的好事情落到自己的頭上,紛紛迫不及待的將自家子女送到金州軍設立的學校裏。
沒錯,金州軍不光要求男孩子上學,女孩子一樣要上學,再一次刷新了朝鮮百姓對金州軍的認識。
在儒家文化圈裏,重男輕女是一個普遍現象,朝鮮自然也不例外。要不是金州軍要求適齡兒童都得去上學,而且提供的待遇確實很優厚,朝鮮百姓真不一定願意將自家女兒送出去上學。
不過百姓都不傻,而且喜歡占小便宜,以前不讓孩子讀書是因為窮,沒有那個能力。既然金州軍提供免費的學校,讓自家女兒去認識一些字,學一些本領也是好的,將來也能嫁個好人家。反正又不要錢,還能吃飽肚子,換一身新衣服,幹嘛不去?
與普通百姓的興奮不同,朝鮮的權貴家族得知金州軍推行免費教育之後,心情猶如跌入了深淵,比死了爹娘還難受。
這些朝鮮權貴之所以能夠長久保持富貴,除了出身之外,與他們壟斷知識也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魯若麟讓朝鮮的平民子弟也讀書,以平民子弟的數量,出人才的概率比那些權貴們高多了,以後做官再也是權貴們的特權了。
而且魯若麟唯才是舉的用人風格,注定了權貴之家們再也不可能壟斷朝鮮的朝堂,衰落幾乎肉眼可見。
雖然預料到了自己的未來將不再輝煌,但是這些權貴們什麽都做不了,要麽去適應,要麽滅亡,金州軍並沒有給他們多餘的選擇。
朝鮮的學堂全都是征用的豪門大院,環境甚至比很多衙門都要好很多,可見金州軍對教育的重視。
崔永建和李義仁帶著魯若麟視察其中的一所學校,這個學院可謂是金州軍所辦學校中最大的一個,一共有上千名兒童在這裏就讀。
這些兒童中不但有漢城居民的子女,甚至有很多失去父母的孤兒。這些孤兒不但在這裏學習,甚至直接就住在學校裏,這也是金州軍廣為朝鮮百姓稱讚和擁護的原因之一。
通過這些年的教育,金州軍的人才終於開始出現一個小的井噴,不說成為高端人才,起碼掌握基礎知識的人是越來越多,安排一部分人到朝鮮教書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學校裏現在還在教漢語拚音,讓這些朝鮮兒童認漢字、學漢語是最基礎的任務,同時也要宣揚金州軍的光輝事跡,增加他們的認同感。
做好事不留名不是魯若麟的性格,何況這些宣傳能夠大大加強金州軍統治朝鮮的合法性,肯定是不能放鬆的。
魯若麟的視察風格崔永建非常了解,當一行人來到學校時,孩子們正在上課。他們透過窗戶可以看到一個個衣著整齊的孩子端坐在教室裏,認真的跟老師學習知識,這樣的場景讓魯若麟滿意的點點頭。
“很好,臨江辛苦了。這些孩子以後都是金州軍的未來,一定要好好培養起來。”魯若麟對崔永建說道。
“都督放心,下官一直記得您的一句話: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朝鮮想要真正富強起來,為金州軍的發展壯大出一份力,這些才是重中之重。”崔永建用力的點點頭。
“不謀全局者不能成大事,你能明白就好。”魯若麟滿意的點點頭。
雖然局勢的發展有些出乎魯若麟的預料,原本朝鮮在魯若麟的計劃中是排位非常靠後的,是征服中原之後才會下手的目標。不過現在既然出現了這樣的好機會,魯若麟也不會那麽死板,先拿下朝鮮也不是不可以,正好讓朝鮮為征戰中原做後勤基地。
“我朝鮮百姓能夠成為金州軍的子民實在是三生有幸啊。上千年來無論是外族統治者還是我們朝鮮自己人,什麽時候對百姓這樣好過?相信在都督的治理下,朝鮮很快就能夠像金州軍一樣富裕起來。”李義仁在一旁拍著魯若麟的馬屁。
“從漢朝的時候起,朝鮮就一直是華夏的一份子,隻是因為山高路遠,遠離中原,才漸漸與中原王朝產生了距離,現在是到了讓朝鮮回歸華夏的時候了。你們要讓朝鮮的百姓知道,我們來到這裏不是為了剝削奴役他們,而是要帶給他們更好的生活,保護他們不受韃子和日本人的欺負。隻要我們在朝鮮一天,就一定會讓執行我們的承諾。”魯若麟接著指示道。
為了更好的漢化朝鮮百姓,追根溯源喚醒朝鮮人的血脈曆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這個年代身上有漢人的血統可不是什麽恥辱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值得誇耀的資本。朝鮮人的組成非常複雜,有北方的草原民族,也有原來半島上的原始部落,當然更少不了中原漢人的血統。
要知道箕子朝鮮一直被朝鮮人視為自己曆史的一部分,而箕子可是商朝後裔,妥妥的華夏人。
宣揚自己的漢人血統和文化肯定比說自己出身野蠻人和部落要好聽得多,所以魯若麟相信以朝鮮人那種自卑的心理,金州軍大力宣揚朝鮮人是華夏人的一部分肯定會得到不少朝鮮人的認同。
崔永建和李義仁見魯若麟想要把朝鮮人歸於漢人的一部分,有些竊喜又有些擔憂。
雖然朝鮮一直在打造自己小中華的人設,一切都在向中原王朝學習,將自己與周圍的野蠻人區分開,但是在中原王朝看來,朝鮮依然屬於化外之民,隻是比那些蠻夷稍微開化一些罷了。
朝鮮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獨立,甚至在那些強盛一時的王朝下幸存下來,並不是朝鮮真的有多強,而是因為朝鮮實在太窮了,實在不值得中原王朝花精力直接去統治,還不如收朝鮮上貢的錢財和女人更劃算。
朝鮮人就是在這種特俗的情況下,養成了自卑又自大的心理。
將朝鮮人說成是漢人,崔永建和李義仁既為向往又惋惜。惋惜朝鮮將失去自己獨特的屬性,又向往成為天朝子民的榮耀。
“都督,這樣做合適嗎?會不會被人詬病?”崔永建小心翼翼的說道。
“詬病什麽?難道朝鮮不是箕子後裔,為我華夏的一份子嗎?”魯若麟反問道。
“我們當然是箕子後裔,這是確鑿無疑的。”崔永建和李義仁急著說道,大有誰否認跟誰急的架勢。這可是朝鮮唯一值得說道的曆史淵源,可以證明朝鮮不是野蠻人出身,怎麽能夠被質疑。
“既然是的,那還怕什麽質疑,就按我說的做。”魯若麟一錘定音。“還有,壬辰倭亂的事情也要大力宣傳,特別是援朝的大明將士們,這都是我們一家人相互幫助的最好例子。要不是把朝鮮當自己人看,大明會這樣全心全意的幫助朝鮮抵禦倭寇?”
被魯若麟這樣一說,崔永建和李義仁確實覺得在華夏爸爸眼裏,朝鮮是最特殊的那一個。
不僅派大軍幫助朝鮮複國擊退日本,連大賺特賺的朝貢也允許朝鮮一年一次,這在周邊藩國中可是獨一份的。
“都督說得是,是我等目光太短淺了。”崔永建和李義仁趕緊認錯。
以後的朝鮮和韓國為了突出自己的“輝煌曆史”,大吹特吹李舜臣,好像擊退日本大軍的是李舜臣一樣。其實李舜臣在曆史上的作用遠沒有那麽大,不過是明軍底下打下手的朝鮮將軍,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勝利。
但是朝鮮和韓國實在拿不出什麽像樣的人物來證明自己在擊退日本中的起到的作用,隻能拚命的拉高李舜臣的地位,把他吹成戰神一般,實在是可笑。
真正擊退日本的其實是援朝的明軍,不過後世的朝鮮和韓國選擇性的遺忘掉罷了,全都是一群忘恩負義之輩。
好在這個時代的朝鮮對這段曆史還比較認可,反而是李舜臣並不那麽受待見,吹一吹援朝明軍對崔永建和李義仁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還有,以後在學校裏盡量用漢語上課,要讓孩子們盡快學會說漢話,否則以後溝通起來都不方便。對於會漢話的人,我們要優先使用,重點提拔,提高朝鮮百姓學漢話的積極性。”從語言上實現朝鮮與中原的統一,當所有的朝鮮人都說漢話的時候,即使以後出現什麽變動,朝鮮也會成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都督。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在學漢話了,隻是漢話對那些普通百姓們來說實在太難了,隻能先從孩童開始抓起了。”崔永建苦笑道。
朝鮮話與漢語區別其實很大,在語序上存在很大差異,想要學習難度確實大了一些。
“慢慢來,等他們知道了會漢語的好處,自然會主動學習的。”魯若麟知道這是個長期的事情,急不來的。
“現在學校還有什麽困難?”魯若麟問道。
“其他的倒沒什麽,就是糧食還是有點緊張,經費也有些不足,紙張和鉛筆不太夠用。而且隨著北方難民的到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需要讀書,必須在老師和物資上準備充分才行。”崔永建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
朝鮮現在到處都要用錢,很多物資都是從金州軍運過來的,成本比較高,讓漢城周邊的孩子都有書讀,對崔永建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考驗。
魯若麟想了一下說道:“朝鮮這邊已經撥了太多的經費,再向財政司要錢也不太好,讓雪晴的慈善會撥一些資金和物資吧。”
崔永建大喜:“謝都督!謝夫人!有都督和夫人實在是我朝鮮萬民之福啊。”
對於開辦學校,崔永建的心態是複雜的。
能夠讓朝鮮的兒童讀上書,這無疑是功德無量的一件事。而且崔永建已經意識到,朝鮮想要真正富強起來,必須要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這點金州軍已經有了足夠的證明。
學校裏能夠學習的是什麽?漢字,以及漢字書寫的詩詞文章。
其實朝鮮以前的知識分子學習的都是漢字和漢文,學堂裏才不會教朝鮮文字那種低級的東西。而且朝鮮的官方文字一直都是漢字,公文往來也全都是漢字,不會漢字連當官的資格都沒有。
崔永建從來就沒有想過用朝鮮文字來教導朝鮮的兒童,因為他自己都認為朝鮮文字是低級的,怎麽可能讓那些朝鮮兒童去學習?
隻是崔永建知道魯若麟推行漢化的決心,不光要讓貴族學漢字、說漢語,那些平民百姓更是魯若麟漢化的主要目標。為此魯若麟甚至將金州軍免費上學,包吃、包衣服的那一套都拿出來了,可見推廣的決心是非常大的。
崔永建並沒有因為推廣教育有漢化朝鮮的風險就不去執行,反而全身心的投入進去了。
現在他需要的是徹底改變朝鮮人貧窮、落後、愚昧的現狀,至於漢化,那是幾十甚至上百年之後的事情,他是顧不上,也管不了了。
崔永建知道魯若麟占領朝鮮具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原本按照魯若麟的計劃,是準備在滅掉滿清之後征戰中原的。那是才是魯若麟一直向往的地方,那裏有魯若麟一直渴望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口。
魯若麟雖然對金州治下的百姓一視同仁,但是崔永建知道魯若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漢主義者,這從他一直不懈餘力的推行漢化就可以看出來。
在滿清和大明還未被魯若麟征服的前提下,金州軍先拿下了朝鮮,以魯若麟步步為營的性子,肯定會先將朝鮮經營好再向外擴張。因此各種資源也會優先向朝鮮傾斜,這樣的機會錯過了就不會再有了,所以崔永建有很大的緊迫感,需要在這段時間抓緊將朝鮮的基礎打起來。
當金州軍將這一套在漢城推行的時候,立刻在漢城裏引起了轟動。
百姓們是欣喜若狂,根本沒有想到還有這樣的好事情落到自己的頭上,紛紛迫不及待的將自家子女送到金州軍設立的學校裏。
沒錯,金州軍不光要求男孩子上學,女孩子一樣要上學,再一次刷新了朝鮮百姓對金州軍的認識。
在儒家文化圈裏,重男輕女是一個普遍現象,朝鮮自然也不例外。要不是金州軍要求適齡兒童都得去上學,而且提供的待遇確實很優厚,朝鮮百姓真不一定願意將自家女兒送出去上學。
不過百姓都不傻,而且喜歡占小便宜,以前不讓孩子讀書是因為窮,沒有那個能力。既然金州軍提供免費的學校,讓自家女兒去認識一些字,學一些本領也是好的,將來也能嫁個好人家。反正又不要錢,還能吃飽肚子,換一身新衣服,幹嘛不去?
與普通百姓的興奮不同,朝鮮的權貴家族得知金州軍推行免費教育之後,心情猶如跌入了深淵,比死了爹娘還難受。
這些朝鮮權貴之所以能夠長久保持富貴,除了出身之外,與他們壟斷知識也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魯若麟讓朝鮮的平民子弟也讀書,以平民子弟的數量,出人才的概率比那些權貴們高多了,以後做官再也是權貴們的特權了。
而且魯若麟唯才是舉的用人風格,注定了權貴之家們再也不可能壟斷朝鮮的朝堂,衰落幾乎肉眼可見。
雖然預料到了自己的未來將不再輝煌,但是這些權貴們什麽都做不了,要麽去適應,要麽滅亡,金州軍並沒有給他們多餘的選擇。
朝鮮的學堂全都是征用的豪門大院,環境甚至比很多衙門都要好很多,可見金州軍對教育的重視。
崔永建和李義仁帶著魯若麟視察其中的一所學校,這個學院可謂是金州軍所辦學校中最大的一個,一共有上千名兒童在這裏就讀。
這些兒童中不但有漢城居民的子女,甚至有很多失去父母的孤兒。這些孤兒不但在這裏學習,甚至直接就住在學校裏,這也是金州軍廣為朝鮮百姓稱讚和擁護的原因之一。
通過這些年的教育,金州軍的人才終於開始出現一個小的井噴,不說成為高端人才,起碼掌握基礎知識的人是越來越多,安排一部分人到朝鮮教書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學校裏現在還在教漢語拚音,讓這些朝鮮兒童認漢字、學漢語是最基礎的任務,同時也要宣揚金州軍的光輝事跡,增加他們的認同感。
做好事不留名不是魯若麟的性格,何況這些宣傳能夠大大加強金州軍統治朝鮮的合法性,肯定是不能放鬆的。
魯若麟的視察風格崔永建非常了解,當一行人來到學校時,孩子們正在上課。他們透過窗戶可以看到一個個衣著整齊的孩子端坐在教室裏,認真的跟老師學習知識,這樣的場景讓魯若麟滿意的點點頭。
“很好,臨江辛苦了。這些孩子以後都是金州軍的未來,一定要好好培養起來。”魯若麟對崔永建說道。
“都督放心,下官一直記得您的一句話: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朝鮮想要真正富強起來,為金州軍的發展壯大出一份力,這些才是重中之重。”崔永建用力的點點頭。
“不謀全局者不能成大事,你能明白就好。”魯若麟滿意的點點頭。
雖然局勢的發展有些出乎魯若麟的預料,原本朝鮮在魯若麟的計劃中是排位非常靠後的,是征服中原之後才會下手的目標。不過現在既然出現了這樣的好機會,魯若麟也不會那麽死板,先拿下朝鮮也不是不可以,正好讓朝鮮為征戰中原做後勤基地。
“我朝鮮百姓能夠成為金州軍的子民實在是三生有幸啊。上千年來無論是外族統治者還是我們朝鮮自己人,什麽時候對百姓這樣好過?相信在都督的治理下,朝鮮很快就能夠像金州軍一樣富裕起來。”李義仁在一旁拍著魯若麟的馬屁。
“從漢朝的時候起,朝鮮就一直是華夏的一份子,隻是因為山高路遠,遠離中原,才漸漸與中原王朝產生了距離,現在是到了讓朝鮮回歸華夏的時候了。你們要讓朝鮮的百姓知道,我們來到這裏不是為了剝削奴役他們,而是要帶給他們更好的生活,保護他們不受韃子和日本人的欺負。隻要我們在朝鮮一天,就一定會讓執行我們的承諾。”魯若麟接著指示道。
為了更好的漢化朝鮮百姓,追根溯源喚醒朝鮮人的血脈曆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這個年代身上有漢人的血統可不是什麽恥辱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值得誇耀的資本。朝鮮人的組成非常複雜,有北方的草原民族,也有原來半島上的原始部落,當然更少不了中原漢人的血統。
要知道箕子朝鮮一直被朝鮮人視為自己曆史的一部分,而箕子可是商朝後裔,妥妥的華夏人。
宣揚自己的漢人血統和文化肯定比說自己出身野蠻人和部落要好聽得多,所以魯若麟相信以朝鮮人那種自卑的心理,金州軍大力宣揚朝鮮人是華夏人的一部分肯定會得到不少朝鮮人的認同。
崔永建和李義仁見魯若麟想要把朝鮮人歸於漢人的一部分,有些竊喜又有些擔憂。
雖然朝鮮一直在打造自己小中華的人設,一切都在向中原王朝學習,將自己與周圍的野蠻人區分開,但是在中原王朝看來,朝鮮依然屬於化外之民,隻是比那些蠻夷稍微開化一些罷了。
朝鮮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獨立,甚至在那些強盛一時的王朝下幸存下來,並不是朝鮮真的有多強,而是因為朝鮮實在太窮了,實在不值得中原王朝花精力直接去統治,還不如收朝鮮上貢的錢財和女人更劃算。
朝鮮人就是在這種特俗的情況下,養成了自卑又自大的心理。
將朝鮮人說成是漢人,崔永建和李義仁既為向往又惋惜。惋惜朝鮮將失去自己獨特的屬性,又向往成為天朝子民的榮耀。
“都督,這樣做合適嗎?會不會被人詬病?”崔永建小心翼翼的說道。
“詬病什麽?難道朝鮮不是箕子後裔,為我華夏的一份子嗎?”魯若麟反問道。
“我們當然是箕子後裔,這是確鑿無疑的。”崔永建和李義仁急著說道,大有誰否認跟誰急的架勢。這可是朝鮮唯一值得說道的曆史淵源,可以證明朝鮮不是野蠻人出身,怎麽能夠被質疑。
“既然是的,那還怕什麽質疑,就按我說的做。”魯若麟一錘定音。“還有,壬辰倭亂的事情也要大力宣傳,特別是援朝的大明將士們,這都是我們一家人相互幫助的最好例子。要不是把朝鮮當自己人看,大明會這樣全心全意的幫助朝鮮抵禦倭寇?”
被魯若麟這樣一說,崔永建和李義仁確實覺得在華夏爸爸眼裏,朝鮮是最特殊的那一個。
不僅派大軍幫助朝鮮複國擊退日本,連大賺特賺的朝貢也允許朝鮮一年一次,這在周邊藩國中可是獨一份的。
“都督說得是,是我等目光太短淺了。”崔永建和李義仁趕緊認錯。
以後的朝鮮和韓國為了突出自己的“輝煌曆史”,大吹特吹李舜臣,好像擊退日本大軍的是李舜臣一樣。其實李舜臣在曆史上的作用遠沒有那麽大,不過是明軍底下打下手的朝鮮將軍,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勝利。
但是朝鮮和韓國實在拿不出什麽像樣的人物來證明自己在擊退日本中的起到的作用,隻能拚命的拉高李舜臣的地位,把他吹成戰神一般,實在是可笑。
真正擊退日本的其實是援朝的明軍,不過後世的朝鮮和韓國選擇性的遺忘掉罷了,全都是一群忘恩負義之輩。
好在這個時代的朝鮮對這段曆史還比較認可,反而是李舜臣並不那麽受待見,吹一吹援朝明軍對崔永建和李義仁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還有,以後在學校裏盡量用漢語上課,要讓孩子們盡快學會說漢話,否則以後溝通起來都不方便。對於會漢話的人,我們要優先使用,重點提拔,提高朝鮮百姓學漢話的積極性。”從語言上實現朝鮮與中原的統一,當所有的朝鮮人都說漢話的時候,即使以後出現什麽變動,朝鮮也會成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都督。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在學漢話了,隻是漢話對那些普通百姓們來說實在太難了,隻能先從孩童開始抓起了。”崔永建苦笑道。
朝鮮話與漢語區別其實很大,在語序上存在很大差異,想要學習難度確實大了一些。
“慢慢來,等他們知道了會漢語的好處,自然會主動學習的。”魯若麟知道這是個長期的事情,急不來的。
“現在學校還有什麽困難?”魯若麟問道。
“其他的倒沒什麽,就是糧食還是有點緊張,經費也有些不足,紙張和鉛筆不太夠用。而且隨著北方難民的到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需要讀書,必須在老師和物資上準備充分才行。”崔永建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
朝鮮現在到處都要用錢,很多物資都是從金州軍運過來的,成本比較高,讓漢城周邊的孩子都有書讀,對崔永建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考驗。
魯若麟想了一下說道:“朝鮮這邊已經撥了太多的經費,再向財政司要錢也不太好,讓雪晴的慈善會撥一些資金和物資吧。”
崔永建大喜:“謝都督!謝夫人!有都督和夫人實在是我朝鮮萬民之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