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林淏求學不在家,家中雖然少了些許往日的歡笑,但是生活依舊溫馨安穩,林淵在府衙繼續幹著文吏的工作,清兒釀酒時母親幫助她,母女兩人將不大的酒坊經營的井井有條。
父親林淵雖然是武人出身並且還參過軍,但是這並不以為著父親就是粗人一個,小時候哥哥在學堂讀書,她便央求父親將她也送去學堂讀書,但學堂是不收女學生的,知道這個消息後,林奕清失望的哭了起來。
這時候,身為府衙書吏的父親便發揮了他的作用,得閑後他便教林奕清識文斷字,再長大一些後,父親會給她講解詩文詞句,漸漸的,她喜歡上了看李太白的詩作。
在李太白的詩作中,林奕清知道了那個相去不遠的長安曾經是那麽繁華和富有活力,後來她也開始向往自己的長安鄉了。
有一次父親在給兄妹兩人講解《墨子.修身》時,因其中一句“誌不強者智不達”林淏突然轉頭問妹妹:“清兒有何心誌?”
林奕清認真道:“去長安!”
林淏一愣,笑道:“可是長安早就不在了!”
林奕清煞有介事的辯駁道:“長安一直都在,隻是哥哥沒有這樣的心誌罷了!”
林淏一笑,隨即又問:“除此之外,還有什麽?”
林奕清抿嘴仔細想了很久,然後緩緩說道:“我喜歡酒,我要成為釀酒師!”
林淏又笑:“喜歡酒不是應該去喝酒嘛,喝的酩酊大醉不知春秋那種!”
林奕清還是很認真的反駁道:“哥哥說的那種不是喜歡酒,那隻是喜歡醉。”
父親林淵坐在一旁聽到這樣的對話,摸著胡須笑了,隨即自己也加入其中,他問自己的兒子:“那淏兒有何心誌?”
林淏拿起放在桌角上的一本兵書,坦言道:“護國,使民安!”
林奕清當即問:“那哥哥還會保護清兒嗎?”
林淏笑道:“護好大宋,便是護好了你們啊!”
雖然林淵知道自己的兒子喜歡鑽研兵書兵法,他自然知曉林淏的心誌,但在那樣的氛圍中,他就是想親口問問兒子。
那時候林奕清覺得自己內心被幸福和滿足充盈著,她會在心裏祈禱,希望老天保佑可以讓這樣的日子一直過下去,她以及她的家人要求都不高,隻要安安穩穩的生活便好。
但是這樣樸素的願景往往最難實現,即便實現了也難以長久延續。
兩年後,父親和往常一樣吃完朝食去到府衙開始一天的公事,臨出門的時候,父親轉身對正在收拾桌上殘羹剩飯的清兒說道:“清兒,把今日你做的蔥蛋煎餅包兩個!”
清兒應了一聲,端著盤子走進了廚房,不一會兒便出門將包好的蔥蛋煎餅遞給父親,母親見狀在一旁隨口說道:“怎麽,府衙不給你飯吃?”
父親笑道:“拿去給同僚們嚐嚐鮮!”
清兒笑著說:“阿爹要不要帶上一壇我新釀的酒?”
林淵笑著擺擺另一隻手:“那倒不必,府衙內是不允許喝酒的,會耽誤正事!”
說完出了門。
那天傍晚,本應該回家的父親沒有進門,清兒將做好的飯菜撤回廚房,陪母親坐在廳堂等父親。
兩人一直等到戍時,心慌意亂的清兒便主動出門前去府衙一探究竟,當她到達府衙門前時,正好看到兩名衙一前一後好像抬著一個人走了出來。
她立即迎上去,剛要出口詢問,突然發現他們抬著的人正是父親,看到這一幕後即時的反應是父親可能太累或者意外受傷暈倒了,她當即喊了兩聲:“阿爹!”但不見父親應答。
她便抬頭問衙役:“我阿爹怎麽了?”
兩名衙役神情凝重悲痛,其中一人沉聲問道:“你是林書吏的女兒?”
林奕清點點頭。
另一名衙役接著緩緩說道:“姑娘,請節哀!”
林奕清呆呆的望著讓自己節哀的衙役,同時在腦海裏迅速反應著這句話的意思。
突然刮起夜風來,吹得府衙門前的燈籠左右搖晃,燈籠暈染而起的光亮也在暗夜之風裏也變得飄搖不定,忽明忽暗。
蓋在父親身上的白布被風吹起,林奕清看到父親脖子上有一道長長的血痕,便什麽都明白了。
她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其實是癱軟在地,拽住父親的衣袖慢慢的放聲哭了出來。
知州大人的妻子扶著林奕清回到家中,一起同行的自然還有知州大人和府衙內供事的林淵的同僚們。
知州大人親自安撫了一通,隔日便將撫恤銀派人送到家裏來,同時告知母女二人,他們一定會查到殺害林書吏的凶徒。
不日林淏受到妹妹的信,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便立即啟辰回鄉。
母親為了不耽誤哥哥一年後參加的省試,便頂住所有壓力,隻留林淏守孝三個月便讓其回到了嵩陽書院。
家中隻有她和母親兩人了,巨大的悲傷籠罩的兩人心頭,但誰也不敢說破,互相扶持互相慰藉著繼續生活著。
林奕清知道哥哥的性子,他將僅有的溫柔都給了家人,旁人都說哥哥看上去是個十分無情冷漠的人,但隻有她知道,哥哥是天底下最英勇也最溫柔的人。
在書院求學期間,林淏寄往家中的書信從未間斷過,也正因如此,清兒對哥哥在書院中的生活是比較了解的,她知道哥哥勤奮好學從不耽誤課業,也更知道哥哥除去基本的課業之外,兵書是哥哥看的最多的,當然也知道他與一位同窗產生了矛盾,要不是許公子從中調解,他會吃很多虧。
林奕清知道哥哥在書院中的所有事情,可就是不知道哥哥最後會放棄科考!
她還聽說與哥哥一同放棄科考的還有許令儀許公子,那時候她想不通,如今這個時代,男子參加科考獲取功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她想不通自己的哥哥為何會選擇這麽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去走。
母親知曉這件事情後,連著好幾日茶飯不思,她很想去書院找到兒子親口問問,但是那段時間她因思慮過甚導致身體有恙,不宜遠行,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於是接連不斷的寫信對兒子尋根問底。
林奕清在哥哥一封又一封的回信中漸漸知曉了他的決心,便不再跟著母親勸哥哥了,她開始支持哥哥的選擇。
縱然崇文抑武,但這並不代表一個人尚武就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參軍亦有價值。
就在省試開始前的七八天左右,哥哥寫來了一封信,說他已經準備前往秦州參軍,他們收到信時,哥哥已經在前往秦州的路上了。
母親知曉已經改變不了什麽,看到信後也隻是輕聲歎了一口氣,不置一詞。
父親林淵雖然是武人出身並且還參過軍,但是這並不以為著父親就是粗人一個,小時候哥哥在學堂讀書,她便央求父親將她也送去學堂讀書,但學堂是不收女學生的,知道這個消息後,林奕清失望的哭了起來。
這時候,身為府衙書吏的父親便發揮了他的作用,得閑後他便教林奕清識文斷字,再長大一些後,父親會給她講解詩文詞句,漸漸的,她喜歡上了看李太白的詩作。
在李太白的詩作中,林奕清知道了那個相去不遠的長安曾經是那麽繁華和富有活力,後來她也開始向往自己的長安鄉了。
有一次父親在給兄妹兩人講解《墨子.修身》時,因其中一句“誌不強者智不達”林淏突然轉頭問妹妹:“清兒有何心誌?”
林奕清認真道:“去長安!”
林淏一愣,笑道:“可是長安早就不在了!”
林奕清煞有介事的辯駁道:“長安一直都在,隻是哥哥沒有這樣的心誌罷了!”
林淏一笑,隨即又問:“除此之外,還有什麽?”
林奕清抿嘴仔細想了很久,然後緩緩說道:“我喜歡酒,我要成為釀酒師!”
林淏又笑:“喜歡酒不是應該去喝酒嘛,喝的酩酊大醉不知春秋那種!”
林奕清還是很認真的反駁道:“哥哥說的那種不是喜歡酒,那隻是喜歡醉。”
父親林淵坐在一旁聽到這樣的對話,摸著胡須笑了,隨即自己也加入其中,他問自己的兒子:“那淏兒有何心誌?”
林淏拿起放在桌角上的一本兵書,坦言道:“護國,使民安!”
林奕清當即問:“那哥哥還會保護清兒嗎?”
林淏笑道:“護好大宋,便是護好了你們啊!”
雖然林淵知道自己的兒子喜歡鑽研兵書兵法,他自然知曉林淏的心誌,但在那樣的氛圍中,他就是想親口問問兒子。
那時候林奕清覺得自己內心被幸福和滿足充盈著,她會在心裏祈禱,希望老天保佑可以讓這樣的日子一直過下去,她以及她的家人要求都不高,隻要安安穩穩的生活便好。
但是這樣樸素的願景往往最難實現,即便實現了也難以長久延續。
兩年後,父親和往常一樣吃完朝食去到府衙開始一天的公事,臨出門的時候,父親轉身對正在收拾桌上殘羹剩飯的清兒說道:“清兒,把今日你做的蔥蛋煎餅包兩個!”
清兒應了一聲,端著盤子走進了廚房,不一會兒便出門將包好的蔥蛋煎餅遞給父親,母親見狀在一旁隨口說道:“怎麽,府衙不給你飯吃?”
父親笑道:“拿去給同僚們嚐嚐鮮!”
清兒笑著說:“阿爹要不要帶上一壇我新釀的酒?”
林淵笑著擺擺另一隻手:“那倒不必,府衙內是不允許喝酒的,會耽誤正事!”
說完出了門。
那天傍晚,本應該回家的父親沒有進門,清兒將做好的飯菜撤回廚房,陪母親坐在廳堂等父親。
兩人一直等到戍時,心慌意亂的清兒便主動出門前去府衙一探究竟,當她到達府衙門前時,正好看到兩名衙一前一後好像抬著一個人走了出來。
她立即迎上去,剛要出口詢問,突然發現他們抬著的人正是父親,看到這一幕後即時的反應是父親可能太累或者意外受傷暈倒了,她當即喊了兩聲:“阿爹!”但不見父親應答。
她便抬頭問衙役:“我阿爹怎麽了?”
兩名衙役神情凝重悲痛,其中一人沉聲問道:“你是林書吏的女兒?”
林奕清點點頭。
另一名衙役接著緩緩說道:“姑娘,請節哀!”
林奕清呆呆的望著讓自己節哀的衙役,同時在腦海裏迅速反應著這句話的意思。
突然刮起夜風來,吹得府衙門前的燈籠左右搖晃,燈籠暈染而起的光亮也在暗夜之風裏也變得飄搖不定,忽明忽暗。
蓋在父親身上的白布被風吹起,林奕清看到父親脖子上有一道長長的血痕,便什麽都明白了。
她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其實是癱軟在地,拽住父親的衣袖慢慢的放聲哭了出來。
知州大人的妻子扶著林奕清回到家中,一起同行的自然還有知州大人和府衙內供事的林淵的同僚們。
知州大人親自安撫了一通,隔日便將撫恤銀派人送到家裏來,同時告知母女二人,他們一定會查到殺害林書吏的凶徒。
不日林淏受到妹妹的信,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便立即啟辰回鄉。
母親為了不耽誤哥哥一年後參加的省試,便頂住所有壓力,隻留林淏守孝三個月便讓其回到了嵩陽書院。
家中隻有她和母親兩人了,巨大的悲傷籠罩的兩人心頭,但誰也不敢說破,互相扶持互相慰藉著繼續生活著。
林奕清知道哥哥的性子,他將僅有的溫柔都給了家人,旁人都說哥哥看上去是個十分無情冷漠的人,但隻有她知道,哥哥是天底下最英勇也最溫柔的人。
在書院求學期間,林淏寄往家中的書信從未間斷過,也正因如此,清兒對哥哥在書院中的生活是比較了解的,她知道哥哥勤奮好學從不耽誤課業,也更知道哥哥除去基本的課業之外,兵書是哥哥看的最多的,當然也知道他與一位同窗產生了矛盾,要不是許公子從中調解,他會吃很多虧。
林奕清知道哥哥在書院中的所有事情,可就是不知道哥哥最後會放棄科考!
她還聽說與哥哥一同放棄科考的還有許令儀許公子,那時候她想不通,如今這個時代,男子參加科考獲取功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她想不通自己的哥哥為何會選擇這麽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去走。
母親知曉這件事情後,連著好幾日茶飯不思,她很想去書院找到兒子親口問問,但是那段時間她因思慮過甚導致身體有恙,不宜遠行,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於是接連不斷的寫信對兒子尋根問底。
林奕清在哥哥一封又一封的回信中漸漸知曉了他的決心,便不再跟著母親勸哥哥了,她開始支持哥哥的選擇。
縱然崇文抑武,但這並不代表一個人尚武就是在做無意義的事情,參軍亦有價值。
就在省試開始前的七八天左右,哥哥寫來了一封信,說他已經準備前往秦州參軍,他們收到信時,哥哥已經在前往秦州的路上了。
母親知曉已經改變不了什麽,看到信後也隻是輕聲歎了一口氣,不置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