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軍後的哥哥寫信就不似之前在書院讀書時那麽頻繁了,好不容易盼來的信,所寫內容往往隻寥寥數語便作罷,收到信時的激動之火會在打開信的那一瞬間被澆滅。
父親去世,哥哥遠赴邊地,好像這個家在一夜之間便換成了另外一幅模樣,清兒很難過,好在她還有母親,還有自己喜歡的酒。
那時候清兒所釀之酒在相州一帶已經很有名了,相州那邊的酒商經常到鈞州以十分昂貴的價錢作為交換,邀請清兒去到他的酒坊中釀酒,清兒都拒絕了。
想比林奕清,她的母親在那段時間是最孤寂難熬的,她看到自己的女兒在酒坊中忙碌的身影,便會想到自己以後的生活。
她覺得結局是顯而易見的,親身兒子遠赴邊地,生死是難以確定的,女兒終究會嫁人,她十分悲觀地想:以後這裏,終究隻剩她一人了!因此她開始為自己的以後著想了。
自從銀光酒收到飲者的喜愛之後,那位在老家相州的酒商頻頻來找林奕清,依舊是為了邀請她去自己的酒坊釀酒的事情,有一次清兒去外出送酒不在家,林母便招待了他。
林母看得出來此人是抱有誠意的,但無奈清兒心意已決,是不會答應的,林母無奈道:“清兒這丫頭的性子我是知道的,她不想做的事情,不管旁人怎麽說她怎麽逼她,都是不管用的,這件事情我縱然答應了你,清兒不應,那也不算數。”
酒商緩緩笑了一聲,思慮了一會兒後說道:“也是,林姑娘不想幹我們也不能逼著她是不是,那林夫人懂不懂這釀酒的門路呢?”
林母嗤笑道:“我哪裏知道這些,平日裏我不過做點小事情幫清兒一幫,重要的工序還是她來控製和掌握的,她讓我保留的釀酒方子我都是看不懂的。”
酒商聽到這話後眼裏似乎有了光,他笑道:“林夫人作為長輩竟然連這些都不知,未來林姑娘出嫁後,夫人何以為生啊?”
這句話一出,林母當即一呆,她這幾日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姑娘是收養的,但是她一直當做親生女兒撫養的,即便一開始是抱有一點私心。
她也在心底遮掩問自己:未來她何以為生呢?
林奕清覺得這件事情母親真的是多慮了,自父親去世後,她便告訴自己,以後一直要陪著母親。
林母雖然不懂釀酒的門路,但是林奕清將自己琢磨出來的獨家釀酒方子留在母親這裏,在與相州酒商談話的過程中無意中透露了此事,便被有心的酒商記住了。
就在那日,酒商以保障林母未來生計為由,輔以自己能言善辯的本領,將林奕清留給母親的釀酒方子高價交換自己手中。
林奕清知曉後,問母親:“阿娘,這件事情您為何不和我說一聲呢?”
林母道:“這方子放在這裏也是白放著,我將它換成銀倆,也不虧的!”
林奕清長舒一口氣,努力抑製著自己將要爆發的情緒,緩緩說道:“阿娘,那釀酒方子的價值,遠比今日換來的這些銀倆還要多,這樣賣給別人,他們照著方子釀出了銀光酒,便沒有人再來酒坊買咱家的酒了!”
林木一愣,細想後真的是這樣的,便後悔了,可真是已經來不及了。
之後,酒商再沒有來找過林奕清,相州的銀光酒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喜愛,隻是一些人在誇讚好酒的同時,並不知道這酒是酒坊老板竊取他人成果而釀製的。
林母懊悔不已,她成天唉聲歎氣,不住的給林奕清說著抱歉的話,林奕清安慰母親:“阿娘也不必自責,既然銀光的方子被人拿去了,不管他是怎麽拿去的,都證明銀光酒不屬於我,即是不輸於我們的東西,我們便不要強求它再回來了!”
林母低頭擦了擦眼淚,林奕清拍拍母親肩膀,笑道:“阿娘,您要相信清兒,我一定會釀出比銀光更好的酒來!”
於林家母女來說,鈞州這個地方時時刻刻都充盈著悲傷的氣息,自那次被酒商騙了之後,林母便下定決心要搬家了,而且要搬到相州去。
搬完家打點好一切之後,用銀光酒方子換來的錢還剩了近一半,這樣是最好的,至少在釀出新酒之前,二人的生活是有保障的。
林奕清果然釀出了比銀光更好的酒,取名碎玉,風頭一度勝過銀光。
此後,人們一提起相州,便會想到銀光和碎玉。
對於懂酒的人來說,縱然他不會釀酒,隻要端起酒杯一聞,便能知道這酒初始的風味是什麽樣的,是什麽樣的性格。
對,酒也是有性格的,適合不同性格的人。
所以,有人發現了銀光和碎玉的共同點,柔!
有人評價說兩種不同的酒雖然喝起來入口的感覺不一樣,但那種讓人醉倒的綿柔之力是一樣的,就像江南初春安靜的風,起初人們是看不到也聽不到它的威勢的,但是她總能在不知不覺將整個江南吹綠。
銀光和碎玉,就有這種安靜但有力的力量。
漸漸的,人們知道釀製碎玉的人是許家酒坊裏的林奕清姑娘,多方打聽後才知,原來賣銀光的酒商當初欺林母不知其中原委,將銀光酒的方子騙到了手,眾人皆言,經商雖重利,但以這種哄騙的手段為自己贏取利益的行為也是非常可恥的。
這樣的評價後來傳到那酒商耳中,他為自己辯解,當初自己並非是哄騙,那釀酒方子可以說是他等價交換而來的,林奕清卻說,的確是這樣,但是即便他當時付了錢,但是他與母親交談的過程一直是帶有欺瞞性的,因此,所謂的等價交換,至少在她這裏是不成立的。
不過,爭論這麽多其實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公道自在人心,人們去那位酒商的酒樓中喝銀光酒,豪飲的同時知曉這酒是出自一位姑娘之手,那這銀光酒便沒有白白賣出去。
那位酒商即便掙得再多的錢,也永遠富裕不起來。
此後林奕清便也不再管銀光酒到底會有何種機遇了,畢竟它早已不屬於她,她安心的經營著自己的酒坊,醉心於研釀比銀光碎玉更好喝的酒,
住在相州城郊外林奕清本家的姑姑和嬸娘聽到她的消息後,便尋到林奕清的酒坊來找她們多年未見的侄女。
林奕清不知這兩位本家的姑姑和嬸娘突然造訪的用意,畢竟小時候那些很久遠的事情,她早就忘記了,但是林母知道,於是經過一番簡單到尷尬的寒暄後,兩人一人抱著一壇新釀的酒開開心心的離開了。
父親去世,哥哥遠赴邊地,好像這個家在一夜之間便換成了另外一幅模樣,清兒很難過,好在她還有母親,還有自己喜歡的酒。
那時候清兒所釀之酒在相州一帶已經很有名了,相州那邊的酒商經常到鈞州以十分昂貴的價錢作為交換,邀請清兒去到他的酒坊中釀酒,清兒都拒絕了。
想比林奕清,她的母親在那段時間是最孤寂難熬的,她看到自己的女兒在酒坊中忙碌的身影,便會想到自己以後的生活。
她覺得結局是顯而易見的,親身兒子遠赴邊地,生死是難以確定的,女兒終究會嫁人,她十分悲觀地想:以後這裏,終究隻剩她一人了!因此她開始為自己的以後著想了。
自從銀光酒收到飲者的喜愛之後,那位在老家相州的酒商頻頻來找林奕清,依舊是為了邀請她去自己的酒坊釀酒的事情,有一次清兒去外出送酒不在家,林母便招待了他。
林母看得出來此人是抱有誠意的,但無奈清兒心意已決,是不會答應的,林母無奈道:“清兒這丫頭的性子我是知道的,她不想做的事情,不管旁人怎麽說她怎麽逼她,都是不管用的,這件事情我縱然答應了你,清兒不應,那也不算數。”
酒商緩緩笑了一聲,思慮了一會兒後說道:“也是,林姑娘不想幹我們也不能逼著她是不是,那林夫人懂不懂這釀酒的門路呢?”
林母嗤笑道:“我哪裏知道這些,平日裏我不過做點小事情幫清兒一幫,重要的工序還是她來控製和掌握的,她讓我保留的釀酒方子我都是看不懂的。”
酒商聽到這話後眼裏似乎有了光,他笑道:“林夫人作為長輩竟然連這些都不知,未來林姑娘出嫁後,夫人何以為生啊?”
這句話一出,林母當即一呆,她這幾日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姑娘是收養的,但是她一直當做親生女兒撫養的,即便一開始是抱有一點私心。
她也在心底遮掩問自己:未來她何以為生呢?
林奕清覺得這件事情母親真的是多慮了,自父親去世後,她便告訴自己,以後一直要陪著母親。
林母雖然不懂釀酒的門路,但是林奕清將自己琢磨出來的獨家釀酒方子留在母親這裏,在與相州酒商談話的過程中無意中透露了此事,便被有心的酒商記住了。
就在那日,酒商以保障林母未來生計為由,輔以自己能言善辯的本領,將林奕清留給母親的釀酒方子高價交換自己手中。
林奕清知曉後,問母親:“阿娘,這件事情您為何不和我說一聲呢?”
林母道:“這方子放在這裏也是白放著,我將它換成銀倆,也不虧的!”
林奕清長舒一口氣,努力抑製著自己將要爆發的情緒,緩緩說道:“阿娘,那釀酒方子的價值,遠比今日換來的這些銀倆還要多,這樣賣給別人,他們照著方子釀出了銀光酒,便沒有人再來酒坊買咱家的酒了!”
林木一愣,細想後真的是這樣的,便後悔了,可真是已經來不及了。
之後,酒商再沒有來找過林奕清,相州的銀光酒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喜愛,隻是一些人在誇讚好酒的同時,並不知道這酒是酒坊老板竊取他人成果而釀製的。
林母懊悔不已,她成天唉聲歎氣,不住的給林奕清說著抱歉的話,林奕清安慰母親:“阿娘也不必自責,既然銀光的方子被人拿去了,不管他是怎麽拿去的,都證明銀光酒不屬於我,即是不輸於我們的東西,我們便不要強求它再回來了!”
林母低頭擦了擦眼淚,林奕清拍拍母親肩膀,笑道:“阿娘,您要相信清兒,我一定會釀出比銀光更好的酒來!”
於林家母女來說,鈞州這個地方時時刻刻都充盈著悲傷的氣息,自那次被酒商騙了之後,林母便下定決心要搬家了,而且要搬到相州去。
搬完家打點好一切之後,用銀光酒方子換來的錢還剩了近一半,這樣是最好的,至少在釀出新酒之前,二人的生活是有保障的。
林奕清果然釀出了比銀光更好的酒,取名碎玉,風頭一度勝過銀光。
此後,人們一提起相州,便會想到銀光和碎玉。
對於懂酒的人來說,縱然他不會釀酒,隻要端起酒杯一聞,便能知道這酒初始的風味是什麽樣的,是什麽樣的性格。
對,酒也是有性格的,適合不同性格的人。
所以,有人發現了銀光和碎玉的共同點,柔!
有人評價說兩種不同的酒雖然喝起來入口的感覺不一樣,但那種讓人醉倒的綿柔之力是一樣的,就像江南初春安靜的風,起初人們是看不到也聽不到它的威勢的,但是她總能在不知不覺將整個江南吹綠。
銀光和碎玉,就有這種安靜但有力的力量。
漸漸的,人們知道釀製碎玉的人是許家酒坊裏的林奕清姑娘,多方打聽後才知,原來賣銀光的酒商當初欺林母不知其中原委,將銀光酒的方子騙到了手,眾人皆言,經商雖重利,但以這種哄騙的手段為自己贏取利益的行為也是非常可恥的。
這樣的評價後來傳到那酒商耳中,他為自己辯解,當初自己並非是哄騙,那釀酒方子可以說是他等價交換而來的,林奕清卻說,的確是這樣,但是即便他當時付了錢,但是他與母親交談的過程一直是帶有欺瞞性的,因此,所謂的等價交換,至少在她這裏是不成立的。
不過,爭論這麽多其實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公道自在人心,人們去那位酒商的酒樓中喝銀光酒,豪飲的同時知曉這酒是出自一位姑娘之手,那這銀光酒便沒有白白賣出去。
那位酒商即便掙得再多的錢,也永遠富裕不起來。
此後林奕清便也不再管銀光酒到底會有何種機遇了,畢竟它早已不屬於她,她安心的經營著自己的酒坊,醉心於研釀比銀光碎玉更好喝的酒,
住在相州城郊外林奕清本家的姑姑和嬸娘聽到她的消息後,便尋到林奕清的酒坊來找她們多年未見的侄女。
林奕清不知這兩位本家的姑姑和嬸娘突然造訪的用意,畢竟小時候那些很久遠的事情,她早就忘記了,但是林母知道,於是經過一番簡單到尷尬的寒暄後,兩人一人抱著一壇新釀的酒開開心心的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