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用過午膳,便離開了弘農王府,他不宜停留時間太久,以免董卓以兄弟倆勾結為借口,對劉辯不利。
當他聽完劉辯的那一段話之後,心中若有所思,卻沒有太好的辦法。
董卓已經位極人臣,他仍要受董卓脅迫而無力反抗。
不知道這種日子,何時才能結束?
劉協離開不久,又有一人來到弘農王府,這不是外人,乃是隨劉辯來長安的楊俊,專門負責為劉辯與駐紮在長門亭的張遼、高順等人傳遞往來消息。
楊俊樣貌清秀,卻又老成持重,值得托付大事。
此前,楊俊隨張遼、高順兩人駐紮於長門亭,正是收到了荀攸從弘農城傳來的消息,到城中與劉辯匯合,順便匯報弘農傳來的訊息。
早先西涼軍將領胡軫、楊定敗於河南尹卷縣,由河內逃往河東,雖喬裝打扮,卻因形跡可疑被野王令眭固發現。胡軫、楊定兩人一路奔逃,逃至河東郡時,身邊隻有十餘騎跟隨。
河內太守張楊由被俘軍士知河南尹現已無西涼軍駐守,隻有劉辯的弘農軍駐紮在河南尹。
後劉辯離開河南飲,被召入長安,張楊派人到河南諸縣打探消息,隻有樊稠駐紮於滎陽——虎牢關——成皋一帶、徐榮駐紮於洛陽及周邊各關。
張楊在袁紹的慫恿下,趁徐榮、樊稠兩將不備,派麾下大將穆順由懷縣出發,占領了卷城,而樊稠正駐紮在滎陽,與穆順對峙。
袁紹從韓馥近臣處得知劉辯寫信提醒韓馥提防他,故而也派許攸說服張楊,染指河南。
這些皆是荀攸從荀彧的書信中得知,荀彧也因此看出袁紹雖負有盛名,卻懷有異心,終不能成事,離了袁紹,到兗州投奔在懷縣相識的曹操。
曹操自此得到了一位值得倚仗的謀臣,隻是他仍然處於投奔張邈的狀態,尚在等待發跡的契機。
劉辯聽完楊俊稟報,便差董橫引他去休息。
而楊俊卻道:“臣師願九江太守邊公曾師於蔡將軍,臣與到隔牆蔡將軍家拜會一番,請王上準許。”
原來楊俊曾師於陳留浚儀縣人邊讓。邊讓,字文禮,又曾師於蔡邕,遂楊俊與蔡邕即是一脈相承,楊俊拜會蔡邕本無可厚非,怎奈世人皆知蔡邕乃董卓幕僚,而楊俊又仕於劉辯。
劉辯與董卓素來有嫌隙,楊俊要拜訪蔡邕,故而要先與劉辯稟報一番。
劉辯在聽到這一環之後,對楊俊言道:“既然如此,汝且安心去。”
隨後,楊俊起身告辭,自去隔壁蔡邕府上拜會。
楊俊走後,劉辯卻陷入了沉思,怪不得荀攸特意讓他帶上楊俊,沒想到還有這層關係。
若是能從蔡邕口中得知董卓的一些內幕消息與生活習慣,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蔡邕絕對是一個突破口。
隻是蔡邕為人執拗,如何令其幫忙還是一個問題。
不過既然有師承這一層關係,還是可以抱有期待的。
半晌,劉辯差來寧將馬禮等人喚來,與其商量卷縣的戰事,雖然荀攸差人讓楊俊告訴他不用擔心,但是他心中還是有些不安。
如果此事與袁紹有關,那袁紹的兄弟、駐紮於河南尹西部南陽郡的袁術是否也牽涉其中?
他心中不禁產生了這個疑問。
片刻後,馬禮、董橫、徐寧三人俱至,劉辯便將楊俊之言與眾人又簡略複述了一遍。
又將他的一些分析與眾人共享,讓眾人一同討論。
對於袁術是否有可能牽涉其中,馬禮認為有一定可能,但傳聞袁家兄弟似乎並不和睦,袁紹在義軍早期所為有目共睹,贏得了極好的名聲,眾多人才前往投效,連馬禮的四弟也投往袁紹麾下。
而袁術的所為卻乏善可陳,已經被袁紹甩在身後,即使袁紹傳信與他,他也不會依照袁紹之言行事,雖然魯陽仍在其手中,但暫時不會對河南有所威脅。
況且此時鎮守河南的乃是弘農軍,劉氏的軍隊,袁紹都要假借張楊之手,袁術斷然不會輕易出兵。
事實也正是如此,袁術收到消息後,根本沒有理會袁紹,對麾下眾將言道:“袁本初如此,欲令某不忠不義之地,好令袁氏隻其一人,其心惡矣。”
馬禮之言得到了眾人的認同。
爾後,劉辯又提到是否需要差高順、張遼一人回弘農助荀攸,也被馬禮製止。
後者言道:“王上,不出幾日,董賊定會知曉河南戰事,其定又派人時時查探長門亭動態,若駐軍少,對其威懾亦小,則王上危險則大。
故張、高兩位將軍不可輕動。
若要動,也是講王上接出長安,再歸弘農。”
劉辯聞言,也感到了張遼、高順兩人的重要性,不再提及此事。
如今家眷俱在長安,又如何能輕易出城。
恐怕董卓根本就沒想讓他再出長安城。
想及此處,劉辯有些無奈,此行入長安便已知危險,然而既然他堅持自己的道,既然選擇守護劉協興漢的願景,那便要麵對這些危險。
當然,他也要做好完全準備。
他也不是一個無牽無掛、不惜命之人。
爾後,劉辯又與眾人談論了一些細節。
冀州,渤海郡,南皮縣,南皮城。
此時,袁紹正府中與許攸、逢紀、荀諶、馬智、淳於瓊等人商議要事。
許攸從河內帶回消息,張楊已經派穆順進駐河南尹,開始染指河南。
“弘農王欲壞某大事,某要他嚐一嚐苦果。”袁紹撫掌笑道。
爾後,他又繼續言道:“如今韓文節已然警惕於某,不知諸位可有良策,助某奪取冀州?”
眾人雖然早已知曉袁紹有吞冀州之心,不過這還是他第一次將此事講出來。
有人認為直接出兵,有人又認為如此不妥。
袁紹也認為如此不妥,言道:“若攻之不下,某無立足之地。”
一旁的逢紀進言道:“我等可與公孫瓚結交,令其攻打冀州,韓馥庸才,必不是公孫瓚對手,我等再趁亂奪取兵權,則冀州可圖。”
袁紹認為逢紀之言可行,遂問:“何人可為某出使幽州?”
荀諶思來想去,因荀彧私自離去,已讓袁紹對他有些怠慢,他隻有擔下此任,方可繼續立足。
於是,他主動請纓,去幽州勸說公孫瓚。
袁紹則派馬智與他同去,隨行護送。
當他聽完劉辯的那一段話之後,心中若有所思,卻沒有太好的辦法。
董卓已經位極人臣,他仍要受董卓脅迫而無力反抗。
不知道這種日子,何時才能結束?
劉協離開不久,又有一人來到弘農王府,這不是外人,乃是隨劉辯來長安的楊俊,專門負責為劉辯與駐紮在長門亭的張遼、高順等人傳遞往來消息。
楊俊樣貌清秀,卻又老成持重,值得托付大事。
此前,楊俊隨張遼、高順兩人駐紮於長門亭,正是收到了荀攸從弘農城傳來的消息,到城中與劉辯匯合,順便匯報弘農傳來的訊息。
早先西涼軍將領胡軫、楊定敗於河南尹卷縣,由河內逃往河東,雖喬裝打扮,卻因形跡可疑被野王令眭固發現。胡軫、楊定兩人一路奔逃,逃至河東郡時,身邊隻有十餘騎跟隨。
河內太守張楊由被俘軍士知河南尹現已無西涼軍駐守,隻有劉辯的弘農軍駐紮在河南尹。
後劉辯離開河南飲,被召入長安,張楊派人到河南諸縣打探消息,隻有樊稠駐紮於滎陽——虎牢關——成皋一帶、徐榮駐紮於洛陽及周邊各關。
張楊在袁紹的慫恿下,趁徐榮、樊稠兩將不備,派麾下大將穆順由懷縣出發,占領了卷城,而樊稠正駐紮在滎陽,與穆順對峙。
袁紹從韓馥近臣處得知劉辯寫信提醒韓馥提防他,故而也派許攸說服張楊,染指河南。
這些皆是荀攸從荀彧的書信中得知,荀彧也因此看出袁紹雖負有盛名,卻懷有異心,終不能成事,離了袁紹,到兗州投奔在懷縣相識的曹操。
曹操自此得到了一位值得倚仗的謀臣,隻是他仍然處於投奔張邈的狀態,尚在等待發跡的契機。
劉辯聽完楊俊稟報,便差董橫引他去休息。
而楊俊卻道:“臣師願九江太守邊公曾師於蔡將軍,臣與到隔牆蔡將軍家拜會一番,請王上準許。”
原來楊俊曾師於陳留浚儀縣人邊讓。邊讓,字文禮,又曾師於蔡邕,遂楊俊與蔡邕即是一脈相承,楊俊拜會蔡邕本無可厚非,怎奈世人皆知蔡邕乃董卓幕僚,而楊俊又仕於劉辯。
劉辯與董卓素來有嫌隙,楊俊要拜訪蔡邕,故而要先與劉辯稟報一番。
劉辯在聽到這一環之後,對楊俊言道:“既然如此,汝且安心去。”
隨後,楊俊起身告辭,自去隔壁蔡邕府上拜會。
楊俊走後,劉辯卻陷入了沉思,怪不得荀攸特意讓他帶上楊俊,沒想到還有這層關係。
若是能從蔡邕口中得知董卓的一些內幕消息與生活習慣,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蔡邕絕對是一個突破口。
隻是蔡邕為人執拗,如何令其幫忙還是一個問題。
不過既然有師承這一層關係,還是可以抱有期待的。
半晌,劉辯差來寧將馬禮等人喚來,與其商量卷縣的戰事,雖然荀攸差人讓楊俊告訴他不用擔心,但是他心中還是有些不安。
如果此事與袁紹有關,那袁紹的兄弟、駐紮於河南尹西部南陽郡的袁術是否也牽涉其中?
他心中不禁產生了這個疑問。
片刻後,馬禮、董橫、徐寧三人俱至,劉辯便將楊俊之言與眾人又簡略複述了一遍。
又將他的一些分析與眾人共享,讓眾人一同討論。
對於袁術是否有可能牽涉其中,馬禮認為有一定可能,但傳聞袁家兄弟似乎並不和睦,袁紹在義軍早期所為有目共睹,贏得了極好的名聲,眾多人才前往投效,連馬禮的四弟也投往袁紹麾下。
而袁術的所為卻乏善可陳,已經被袁紹甩在身後,即使袁紹傳信與他,他也不會依照袁紹之言行事,雖然魯陽仍在其手中,但暫時不會對河南有所威脅。
況且此時鎮守河南的乃是弘農軍,劉氏的軍隊,袁紹都要假借張楊之手,袁術斷然不會輕易出兵。
事實也正是如此,袁術收到消息後,根本沒有理會袁紹,對麾下眾將言道:“袁本初如此,欲令某不忠不義之地,好令袁氏隻其一人,其心惡矣。”
馬禮之言得到了眾人的認同。
爾後,劉辯又提到是否需要差高順、張遼一人回弘農助荀攸,也被馬禮製止。
後者言道:“王上,不出幾日,董賊定會知曉河南戰事,其定又派人時時查探長門亭動態,若駐軍少,對其威懾亦小,則王上危險則大。
故張、高兩位將軍不可輕動。
若要動,也是講王上接出長安,再歸弘農。”
劉辯聞言,也感到了張遼、高順兩人的重要性,不再提及此事。
如今家眷俱在長安,又如何能輕易出城。
恐怕董卓根本就沒想讓他再出長安城。
想及此處,劉辯有些無奈,此行入長安便已知危險,然而既然他堅持自己的道,既然選擇守護劉協興漢的願景,那便要麵對這些危險。
當然,他也要做好完全準備。
他也不是一個無牽無掛、不惜命之人。
爾後,劉辯又與眾人談論了一些細節。
冀州,渤海郡,南皮縣,南皮城。
此時,袁紹正府中與許攸、逢紀、荀諶、馬智、淳於瓊等人商議要事。
許攸從河內帶回消息,張楊已經派穆順進駐河南尹,開始染指河南。
“弘農王欲壞某大事,某要他嚐一嚐苦果。”袁紹撫掌笑道。
爾後,他又繼續言道:“如今韓文節已然警惕於某,不知諸位可有良策,助某奪取冀州?”
眾人雖然早已知曉袁紹有吞冀州之心,不過這還是他第一次將此事講出來。
有人認為直接出兵,有人又認為如此不妥。
袁紹也認為如此不妥,言道:“若攻之不下,某無立足之地。”
一旁的逢紀進言道:“我等可與公孫瓚結交,令其攻打冀州,韓馥庸才,必不是公孫瓚對手,我等再趁亂奪取兵權,則冀州可圖。”
袁紹認為逢紀之言可行,遂問:“何人可為某出使幽州?”
荀諶思來想去,因荀彧私自離去,已讓袁紹對他有些怠慢,他隻有擔下此任,方可繼續立足。
於是,他主動請纓,去幽州勸說公孫瓚。
袁紹則派馬智與他同去,隨行護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