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攤才是祖宗之法?嘿……”方四維氣笑了:“她還給本官講祖宗之法!”


    黃師爺看著怒氣衝衝的縣尊大人,不知怎麽的,就覺得這事似乎有點好笑,就好比針尖對麥芒,其實都是小心眼。


    “老夫不太明白,她說這叫‘合理避稅’……大人,何為‘合理避稅’?”黃師爺問道。


    “哼!她是不是覺得本官在無理取鬧?”方四維眼睛一瞪。


    陳林一見有些哭笑不得,於是連忙打圓場:“大人,說句實話,先不說稅不稅,就說鋪行之役,鄔姑娘作為富戶,又兼裏長之責,是承擔了絕大部分鋪戶銀,火夫力役本無女戶的事,但她同樣出錢雇人應役,還有冬生院,鄔姑娘每月都會捐助錢糧物質,以助孤貧老弱。就憑這幾點,屬下都不得不讚她有情有義,遑論人確實是女戶。再者,屬下也認為她的話不無道理。”


    方四維臉色稍霽:“那你說說她的話有何道理?”


    “大人,何為定額?乃根據店鋪生業,將定額攤派給各鋪戶,分別等則派征,各有定額,不得分毫加多,此為定額。雖然鋪戶分了三六九等,但定額的弊端在於不患等級而患不均此其一,屬下一直認為課額當從實、從價征收,而非派征亦或包稅。再好比間架稅,齊忠敏公《山居拙錄》曾言間架之稅頗為厲民……此種種不合理,不勝枚舉!吾常常感概,雜課需當重,至少不能輕視之。”


    方四維道:“本官捋捋,就比如她兩間飲食鋪麵,核定稅額當以每月產出為率,月有不同,課額亦不同,才是為合理,對嗎?”


    “是這個意思,當然了,定額也有定額好處,就是收支穩定,亦可防止胥吏舞弊。若真分辨二者好壞……其實,因時製宜才是最佳。”


    “唔……本官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如何知道她每月產出?光靠她嘴說?”


    “呃……這個屬下還沒仔細想過。”


    “就算從價征收,但你可知現如今是無法實現,就像那丫頭說的,沒有律法支撐。不過,這個本官會再關注一段時間,而後考慮是否上個題本。”


    黃師爺又問:“那其它的,她又是怎麽一說?”


    “她說,不勞煩諸位大人,會親自草擬契約條款,而後請大人過目,若有不妥再行協商。”


    方四維想了想,道:“這樣吧,你將以往的契約文本都抄與她一份。”


    …………


    “大人可看過前幾日的《南商報》?”交待完工作,陳林又提及一事。


    方四維略一想,道:“你說的是那篇時文?”


    陳林點頭稱是,


    一旁黃師爺連聲嘖嘖:“太膽大妄為了!如此文章若是被言官看見嘛……那隻有祝這位作者好運,不要被口水淹死。”


    口水當然淹不死人,可是會被膈應死。


    …………


    乾清宮上書房的案頭,堆滿了彈章奏本,都是留中不發,永明帝坐在案頭後麵,差點兒被堆堆奏本淹沒,錦衣衛指揮使孫富海進來看見的就是這幅畫麵。


    孫富海叩首、請安,稍事,才聽見皇上的聲音從堆堆奏本處傳來:“平身吧……”


    他謝過起身,端肅站立,等待半天才又聽見皇上的聲音:“查了些什麽?”


    孫富海有幾息遲疑,不過很快答道:“臣查到那篇文章的作者是……”


    “卿家為何遲疑?”


    “不敢,隻是覺得挺巧,這位作者正是臣一直在查找線索的鄔家女,鄔闌。”


    “嗬……這倒有趣,”永明帝輕笑一聲:“原來她就是米其林啊。”


    稍頓,又道:“先說說你查的線索吧,又有什麽新進展?”


    “是,臣就長話短說,確實有新進展,臣查到一個人,耶穌會士殷宏緒,字繼宗。此人是法蘭西人士,因與同一修會的白晉神甫認識,而白晉神甫曾得先帝器重,後來他與另三人一同膺選,來我大明傳教,這三人當中就有老弗朗西斯。”


    “哦?這麽說他應該與老弗朗西斯認識?”永明帝問道。


    “不僅認識,彼此關係很好,一直有信件往來,直到後來老弗朗西斯離開大明,信件往來才漸漸少了。不過前幾年還曾輾轉收到過一封從佛羅倫薩寄來的信,據說這封信就是老弗朗西斯所寫。”


    “按此推斷,也就是老弗朗西斯離開我大明的前後時間裏所發生的事,或者見過聽過什麽人,他都應該清楚?”


    “臣也是如此想法,”孫富海回道。


    “那此人目前在哪?”


    “在景德鎮,”


    “景德鎮?他在那裏做甚?”永明帝略帶詫異。


    “他自來到大明便被派往江西開教所,一直傳教於撫州、饒州、九江一帶。後來就常居景德鎮,除了傳教之外還著書,寫過一篇《中國製瓷史》的文章。”


    “哼!保不準就是為了偷學我大明的製瓷技藝,再傳回他所在的國家。”


    “呃……據說,前些時候他托人帶了一批高嶺土走。”


    永明帝冷哼一聲:“果不其然!可見這人長居景德鎮的目的就是為了竊取技術。”


    “那……臣將他抓來京師問罪?”


    “抓什麽抓?你繼續查明此人,切記不要放過任何線索。另外,你傳朕口諭,令有司對官窯……不,所有窯口嚴加管理,不止景德鎮一處,對相關匠人加強管束,嚴防技藝泄漏,物料失竊,一經發現有泄密者,罪加三等!”


    “臣遵旨!”孫富海恭敬回道。


    “好了,其他的你也無需說了,朕差不多能猜到,你先退下吧,”稍頓,永明帝又道:“你去把鄔琮海叫來……”


    …………


    孫富海退下後,上書房又陷入一片安靜,過了半晌,李東揚朝案頭望去,見永明帝頭靠在搭腦上,垂下眼眸,似在小憩。


    他放輕呼吸,生怕打擾了永明帝,又看了眼案頭上堆積如山的奏折,還是微不可察地歎了一聲。


    “東揚,有事?”永明帝忽而問道。


    李東揚微驚,連忙跪下:“臣該死,打擾皇爺歇息。”


    “無罪,起來吧,”須臾,又問:“為何歎氣?”


    李東揚看了看那一堆奏本,道:“臣無能,不能為皇爺分憂。”


    “嗬……”永明帝聞言笑了,拍了拍手邊的一堆奏本,又道:“原來你指這個?你覺得這些是憂,可朕覺得這些都是廢紙,拿來糊宮牆倒是不錯。”


    李東揚無奈道:“皇爺,可都留中……”


    “不留中難道還要朕給他們批紅?你瞧瞧這都什麽事……張三家的奴仆穿金戴銀,僭越;李四家的婆子丫鬟穿大紅貯絲,僭越;還有王五家的兒子寵妾滅妻;要麽就是張三李四王五熱衷狎妓作樂,不修職業……他們是覺得朕太清閑,還是嫌朕不夠勤勉?”


    李東揚無語,心中歎息。


    “這一個個成天嘴裏喊著要死諫的人,朕沒把這些廢紙甩到他們臉上都是朕仁厚。”


    李東揚有些哭笑不得:“皇爺,這話可說不得,指不定明兒就真來幾個要死諫的,不好收拾啊。”


    “哼!他們打什麽主意當朕不知道?就是想激怒朕,最好個個都被朕打板子,然後他們就能青史留名了,文諫死嘛!朕就背負一個昏君的罵名,來襯托他們的錚錚鐵骨?想的美!”


    “那……要不全打回內閣?”


    “哼!內閣也是一群廢物!如此柔靡遷就,要內閣何用?”


    李東揚眉毛一掀,內心詫異,皇爺可是頭次這麽說內閣,這話不好接了。


    內閣乃文官主腦,豈能都是廢物?永明帝無非說的氣話。縱觀明朝三百年國祚,這皇帝、宦官、內閣、言官還真就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永明帝不滿意內閣也是有根源,內閣首輔李琚是三朝老臣,他的入閣是先帝直接特簡點用,並沒經過廷推。這特簡和廷推的待遇可是千差萬別,文官入閣,隻有廷推這種方式才被認為是‘合理合法’的途徑。


    特簡入閣,其實並不受待見,為士論所薄,由大臣私薦或中官援引入閣,更為士論所不容。當初李琚也有過這麽一段被排擠的經曆,隻是後來他確實憑著實力、能力,最終爬到了首輔這個位置。如今也沒人敢瞧不起他,或是質疑他沒有經過合法程序。


    弘治乙卯以前,內閣皆特簡,從不廷推,弘治八年以後才逐漸采用廷推,時至今日,總的來說還是廷推多於特簡。畢竟廷推相對公正公平,首先會舉行廷推大典,吏部、大九卿及科道都會參與,形式隆重嚴肅,所以士大夫向來看重廷推,認為隻有經過此大典得到的職位才是合理合法。


    如今這套內閣班子,五人當中有三人是兩朝閣老,還有一位張瑛,永明帝即位之初,以禮部左侍郎入閣,他當初是由內閣推舉任命。永明即位初,為保證皇權的平穩過渡,永明帝最後還是點用了內閣推舉的張瑛。也隻有劉一焜是三年前正兒八經經過廷推,後經永明帝點用入閣。


    所以,五人班子裏,五分之四都是前代閣老,知天命的年紀,想的都是如何‘高高興興上班,快快樂樂丁憂’,給自己最後的政治生涯留一個清白的好名聲,所以,這樣的內閣如何‘剛’的起來?


    如今朝堂之上的局麵,有一些似崇禎朝的特點:內閣羸弱,言官強勢,也就是當今朝堂沒有‘東林’和‘閹黨’。今朝言官強勢,多半原因也是因為內閣柔靡遷就皇權,這就形成了一個奇特而怪異的平衡。永明帝即位時已是二十多歲的成人,心智成熟,對於朝堂的掌控有足夠的手段,他不僅手上掌控著龐大的廠衛,而且還極大的發揮了廠衛的能效。在他掌控下,並不存在權閹這種東西,李東揚說白了就是他利用的工具人。


    其實內閣柔靡,也不全因為閣老們的老邁,皇帝大多數時候還是尊重內閣的決定,並非一味的獨斷。李琚曾經深得先帝器重和信任,對於此他感念在心,所以後來他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為大明添磚加瓦,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正是有他作為內閣首輔壓陣,才有當初皇權的順利交接。


    隻是為何內閣又走到了今天這般地步?被皇帝嫌棄,被言官的氣勢壓製?


    是執政理念的不同……前幾代帝王都力圖求穩,而永明帝卻試圖求變。李琚之所以受先帝器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治理理念同皇帝契合,君臣合拍其樂融融。但永明帝就不同了,君想的是變,而臣卻固守成規,理念相左又怎能君臣和諧共處?


    指望不上內閣,從內心講永明帝確實是寄希望於科舉新人,這種心思其實他身邊最親近之人是能夠窺知一二,像李東揚,他是永明帝最信任的人,沒有之一。孫富海影影綽綽也猜到一些,像他這麽心思陰險的人,有時甚至在想,皇上為啥不讓這些老家夥都‘得病’或者‘死亡’?這樣不就可以選出新的內閣班子了嗎?


    武夫的心思比較粗淺,皇帝自然不會這麽幹,至少目前是沒打算換掉內閣,他現在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削弱言官權利。


    集權下的監察製度,就是人治原則下的法律監督,存在的意義在於權利製衡,權利結構隻有在保持相對的製衡和均衡狀態下才能維持穩定。當君弱臣強,或君強臣弱,就會出現權臣擅政或者宦官專權,究其實質不外乎就是權利結構缺乏必要的製衡。


    崇禎朝十七年換五十個內閣首輔,他們無非是兩種結局:聽命於台省,被皇帝不信任,下台;取信皇帝,擴張閣權,又被台省的口水淹沒,頂不住壓力,下台。


    閣臣頂著壓力被言官追責,假若名聲爛了,累及子孫,這就不是我撂挑子不幹那麽簡單。但另一方麵講,崇禎朝的權利結構‘蹺蹺板’,其實也有學術敗壞導致的士風敗壞:‘天地之間,唯理與勢為最尊,雖然,理又尊之尊者也,廟堂之上言理,則天子不得以勢相奪。既奪焉,而理著常伸於天下萬世,故勢者,帝王之權,理者,聖人之權。帝王無聖人之理,則其權有時而屈,然而理也者,又勢之所持以為存亡者也。’


    以上是委婉的說法,實際是道尊於勢,聖人之權更尊於帝王之權。顧憲成複興程朱理學,被天下視為繼承道統,東林自以為握有聖人之權,那些標榜道學的君子們拿著惡臭的陳規墨矩動輒指責閣臣媚上、奸邪,讓人鄙薄功名,輕視朝廷,凡是與東林做對的無不成了奸邪。


    永明帝深深理解他的先祖崇禎皇帝的無奈與悲哀,尤其痛恨‘以匹夫薄帝王,侵天子之權’。對於敗壞的士風,他動用了最嚴酷的手段,而且時至今日依然嚴防程朱理學的死而複生。


    當然,消滅一個學術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另一個學術代替,也是這樣,興社才走進了他的視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嘿廚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鶯影瑩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鶯影瑩盈並收藏嘿廚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