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紅唱作俱佳,將這第三折演繹得淋漓盡致,台下觀眾看的那是如癡如醉,連李道汝等一眾儒生都連連高呼:“妙啊~妙哉!”
今日他所唱的是崔、李改本,原白曰:
(貼)張先生,我去你便來。
(生)花園土地,保扶我跳過這牆去,大大的許個願心。也罷,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生跳抱旦介)
此改本已有很大的進步,比起原著強了很多,原著中隻有寥寥幾字:末做跳牆摟旦科。在原本中這隻是一個節奏很快的過渡,反觀小桃紅演繹的這段,卻是將這寥寥幾字擴展為一大段對白,而且還將‘跳牆’處理得極富有戲劇性,將機靈狡黠的紅娘和呆鳥一般的張生,這兩個人物關係置於喜劇矛盾當中,如此生動的演繹如何不叫人如癡如醉?
(生進,紅推介)紅:“且慢,我回去看夫人來沒有,我和你做個暗號,若是夫人來,我便高喊一聲,你就走了。”
(背雲)誰家哪有這等現成的!今晚他兩個到來瞞我,我偏要打散他,則說夫人來了。
(假叫介)叫:“紅娘有呀。”
(生走,紅閉門介)生:“好個紅娘,若是夫人撞見,怎了!”
(生敲門介)紅:“是誰?”
生:“是我。”
紅:“是鴨?”
生:“是張。”
紅:“是李?”
生:“是張珙。”
紅:“張先生,你來了?”
生:“這個臭丫頭,鎮日與你談話,如今又說你來了!夫人回去沒有?”
紅:“夫人回去了。”
生:“夫人回去了,開門。”
紅:“你怎麽這等高喊?”
生:“老婦人回去,我還拍哪一個?開門,待我進來者。”
紅:“你進來作甚麽?”
生:“見小姐……”
紅:“誰叫你來?”
生:“小姐有書叫我來。”
紅:“書上怎麽寫?”
生:“待月西廂下,吟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紅:“玉人是哪一個?”
生:“玉人就是我。”
台上兩人念白至此,台下觀眾早已笑得東倒西歪,那楊鼎臣還不無驚奇道:“這麽一改,果然有趣!”
同來有本地一儒生道:“你是不知這位小桃紅,不僅唱做俱佳,扮相還美,隻要他演這紅娘,無人能出其右!”
“也是,劇本改的妙,也得要這人演得活,”楊鼎臣點頭讚道。
說話功夫,台上還在繼續著,
紅:“叫你跳牆過來。”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x【書友大本營】推薦你喜歡的小說領現金紅包!
生:“牆高怎麽跳的過來?你開門吧。紅娘,沒柰何,我就唱你個喏。”
紅:“我就還你一個禮。”
生:“我就拜你一拜。”
紅:“我就還你一拜。”
生:“我不曾看見。”
紅:“我也不曾看見。”
生:“嗤,我錯了一拜了。紅娘,這牆高,你看哪些矮處,我就調過來吧。”
紅:“這裏。”
生:“這裏?”
紅:“這裏!”
生:“臭丫頭,把我弄得昏昏花花。紅娘,我穿了靴怎麽跳過來!”
紅:“脫下靴,口咬住,一跳就過來。”
(生咬靴介)
紅:“張先生,”
生:“有,(吊靴介)這丫頭,你叫,我應你,靴又掉了。”
“哈哈~哈哈哈哈,這張生真是個呆子!”楊鼎臣撫掌大笑。
李道汝也不禁讚道:“這處改得極妙!真是把那南北《西廂》都比了下去。”
“我看不僅比了下去,還比之遠為遜色呢!”楊鼎臣笑讚道。
紅:“你把靴先丟過牆,然後跳過來。”
(生丟靴介)生:“紅娘姐,你接我。這是什麽所在?”
紅:“這是池塘,那邊是坑廁,仔細些。”
生:“那是什麽菩薩?”
紅:“是土地公公。”
生:“靈感嗎?”
紅:“極靈。”
生:“即靈感,你替我許下個願。”
紅:“土地菩薩,保佑張生跳牆,許下三生願。”
(生跳過介)
******************
“碩仕兄,知道我為何說南北《西廂》都比之遜色嗎?”
李道汝聞言笑道:“鼎臣的高見愚兄自當洗耳恭聽。”
楊鼎臣笑曰:“哪是什麽高見,隻是有感而發罷了,這南北《西廂》實為南北二調,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北人工篇章,南人工字句,工篇章,故以骨勝;工字句,故以色澤勝。可我看來,無論工篇章還是工字句,都不如這般具有表演性來的好。”
李道汝點頭讚同:“鼎臣所言極是,咱不說《西廂》,就拿《琵琶記》做比較,長亭送別那一段。這本是很抒情的一段文戲,照原本呢,曲曲相連,歌唱不歇,我每每看到此處,總覺得氣氛很沉悶。反觀《摘錦奇音》的改本,曲還是那幾支,曲辭也無甚改動,卻加了幾處動作:好比元本中「尾犯」‘懊恨別離輕,悲豈斷弦……’改本卻成了‘五娘未行三五步,連歎三兩聲……悲豈斷弦’,這樣就生動很多,反而將沉悶呆板的氣氛給變得活潑起來。”
“哈哈~,倒沒看出來,原來碩仕兄也是戲迷啊~”楊鼎臣一聽,不禁嗤嗤笑了起來。
“嘿嘿,自然是迷嘍……不過我也常想,以前文人都瞧不起這等‘俗腔’,隻覺得雅部好,可我倒覺得就是這所謂的‘俗腔’才真真受人喜愛。好比北曲,世人都認為北詞幾廢,殊不知吳中也有擅長北曲者,更遑論如今南曲創作都興北曲套南曲,或者用南曲創作雜劇,都成一時風尚。”
“所以南曲才大行其道,就是因為創新,隻是,即便如此還是抵不住北曲的衰落啊,這就叫跟不上形勢。”
“是這個理,所以就算當今南曲大行其道,可保不準哪天也同北曲一樣。若是它一直故步自封,不思進取,說不定哪天就被這徽戲給取代嘍。”
******************
台上的演出一直繼續著……
王實甫的《西廂》與其它元雜劇不同,它是五本二十一折,一般雜劇都是一本四折加一楔子。改本同樣是五本,小桃紅演的這出‘跳牆’是第三本第三折。
結束了這場,小桃紅退回後台的扮戲房歇息,小廝阿呆連忙遞上擰幹的熱毛巾,小桃紅接過來,疊成方塊敷在前頸聲帶軟骨處,因為帶了妝隻得這樣將就,而後阿呆又端上茶水,好讓他敷了之後再潤潤嗓子。如此,待到下場演出時,嗓子就不會覺得不舒服。
鄒家班主進得扮戲房,滿麵春風的模樣,看來對今日的演出相當滿意。
“小桃紅不愧是是小桃紅呐,首先這嗓子就沒得說,水亮響膛寬淨脆,絕了!”
小桃紅聽了隻是笑笑,並沒有開口說話。
鄒班主知他在養嗓子,遂不以為意,又問:“對了~兄弟,哥哥問你,廣和樓那場可是準備好嘍?”
小桃紅雙眸微眯,好一會才說道:“哥哥覺得小弟我可會怯場?”
“嘿~,你當然不會怯場,老哥哥我對你有信心,先不說這扮相,這身段兒,就單說你這滿宮滿調,隻要那麽一亮嗓,保管震懾全場!”
小桃紅微微一笑:“瞧您說的,那也不是光我一人唱,都得合槽不是?”
“話是這樣說,但這戲要是沒你這樣的俏頭,那真的遜色不少呢。總之哥哥覺得吧,這或許是你的機會也說不定,要是入了哪個貴人的眼,往後呐,你就算脫離苦海嘍。”
小桃紅聞言心中暗自歎了一聲,並沒顯得有多期待,反倒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
*******************
再說廣和樓,最早還不叫這名,叫查家戲樓,當初是因有兩出傳奇戲在這裏上演,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仁的《桃花扇》,浦一上演便轟動京城,這才有名氣,後來到了福王爺手裏又改擴建,遂才有了今天的規模。反正京城裏有頭有臉的人都往這處去,何況福王養的家班還極富盛名,一點都不輸鄒氏梨園的昆曲弟子,而且難得有機會才能欣賞到。
這福王也是個妙人,雖是個王爺,但挺有經商頭腦,早早的印了戲單子,戲單子就是戲票,上麵除了印有時間地點、演出班子及演出劇目外,還將廣和樓外觀也印了上去:上、下場門,演出場麵,甚至舞台的欄杆都刻畫入微,製作還挺精良。
這戲票是半賣半送,宮裏福王是早早就送了,除了皇上、太後、皇後那裏,其他各宮的主子,以及內閣、六部九卿等眾多大臣,他也選了重要的送。雖說是送,可除了皇上、太後誰敢白拿王爺的?最後都是連本帶利全還給了他。
剩下就是售出去的,基本都被各省駐京的商業會館所壟斷,那票價就值錢了,所以福王爺這次光門票收入都賺了好幾萬兩銀子。
對商人來說,錢是小事,關鍵是有了台麵,以往哪有機會進廣和樓啊。倒不是說這樓修的有多豪華,而是門檻高,沒有一定級別的都別想進,商人就是再富豪,沒有路子也進不了。
更別說像小桃紅這樣身份的,同樣是唱戲的,一邊是賤籍,一邊是家班,待遇千差萬別,根本沒得比。要不是這次的歪打正著,哪怕你小桃紅就是紅透了全京城,那也進不來廣和樓唱戲,充其量在西河沿一帶的銀號會館唱就已是最高待遇了。
一個廣和樓,一個吉祥茶園,都是上流社會去的地方,其背後主子也是位高權重之人,等級是如此涇渭分明,那‘下等人’來這裏又算什麽?
其實答案大家心裏都知道,隻是天潢貴胄都不在意,別人還能嫌棄不成?王爺當然不在意,錢都拿到手了,管他僭越還是冒犯,都不重要。
就好比禮部,從來都講禮製,禮製是什麽?就是庶民乘兩匹馬的車是為僭越,當然在王爺看來,這就屬於脫了褲子放屁一類。
古德海最近是有點肝火旺盛,反觀始作俑者劉一焜,卻一直穩得起,哪怕言官們因為那篇文章群起而攻之,他都顯得氣定神閑,反而對於近期朝堂上的種種爭吵,他倒同情起了禮部尚書張瑛。
其實皇上的態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但對於這件事,在皇上和言官之間,偏偏夾了一個尷尷尬尬的禮部。
人是有秩序的,等級體製就是對秩序的一種檢驗,皇權統治下的社會,禮法與政治休戚相關,而秩序就是靠一套禮法來控製:‘國之紀綱,禮法立則人誌定,上下安’。
‘帝王之治天下,必定禮製,以辯貴賤,明等威’,禮部的作用正是體現在此。所謂禮治就是讓人對傳統規則服膺,而傳統規則來自幾千年的教化,人與人之間,小到一個家族,大到一個階層,都維持著差序格局,人倫以綱紀維持,僭越就是打破差序格局,是犯規,為‘上等人’所不能容忍。
但隨著商品經濟的日趨發達,‘犯規’卻不可避免的越來越多,社會風俗改變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每一個人。俗尚奢靡,逐末之風,改變的不光是整個社會等級,同樣也有價值觀。
在如此‘世風日下’的當今社會,禮部固然要維持禮儀製度,維護‘儒家正統’,所以張瑛,恐怕是常常都有力不從心之感。他何嚐不知驛路改革對王朝來說是好事一件,隻是其中的‘越製’之事,禮部不先提出來,難道還要科道官來越俎代庖?那禮部本來就廢,如此不是更廢?
一直以來,也就是弘德時期開始,內閣和宦權的相互影響,部權的相對下降,導致禮部的話語權越來越弱。過去宗室事務占據了禮部的大量精力,如今倒是宗室事務大減,但社會中越來越多的違製行為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同樣,禮部在近年違例濫收事件也屢見不鮮,不僅壞了政體,也失了威信,這樣的禮部還能怎麽再教化人民?
劉一焜一直認為張瑛是個特別固守傳統的人,所以他才會成為禮部尚書,從他一直尊崇儒學維護程朱理學的正統就可見一斑。縱然當下的學術界和皇權,都在嚐試弱化程朱理學在政治話語權中的地位,這固然是因為曾今的東林黨所帶來的負麵影響,但就是這樣,張瑛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對於此連永明帝都不得不服他。
隻是他的堅持再怎麽也扭轉不了其大勢已去,就好比將王陽明、陳獻章、胡居仁從祀孔廟,也恰恰證明固守傳統的禮部對於陽明心學,也不得不承認其地位。
當然,劉一焜同情歸同情,他自然也不會就這麽單純,這事從始至終真正能影響到它的,隻有各方的利益糾葛。
今日他所唱的是崔、李改本,原白曰:
(貼)張先生,我去你便來。
(生)花園土地,保扶我跳過這牆去,大大的許個願心。也罷,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生跳抱旦介)
此改本已有很大的進步,比起原著強了很多,原著中隻有寥寥幾字:末做跳牆摟旦科。在原本中這隻是一個節奏很快的過渡,反觀小桃紅演繹的這段,卻是將這寥寥幾字擴展為一大段對白,而且還將‘跳牆’處理得極富有戲劇性,將機靈狡黠的紅娘和呆鳥一般的張生,這兩個人物關係置於喜劇矛盾當中,如此生動的演繹如何不叫人如癡如醉?
(生進,紅推介)紅:“且慢,我回去看夫人來沒有,我和你做個暗號,若是夫人來,我便高喊一聲,你就走了。”
(背雲)誰家哪有這等現成的!今晚他兩個到來瞞我,我偏要打散他,則說夫人來了。
(假叫介)叫:“紅娘有呀。”
(生走,紅閉門介)生:“好個紅娘,若是夫人撞見,怎了!”
(生敲門介)紅:“是誰?”
生:“是我。”
紅:“是鴨?”
生:“是張。”
紅:“是李?”
生:“是張珙。”
紅:“張先生,你來了?”
生:“這個臭丫頭,鎮日與你談話,如今又說你來了!夫人回去沒有?”
紅:“夫人回去了。”
生:“夫人回去了,開門。”
紅:“你怎麽這等高喊?”
生:“老婦人回去,我還拍哪一個?開門,待我進來者。”
紅:“你進來作甚麽?”
生:“見小姐……”
紅:“誰叫你來?”
生:“小姐有書叫我來。”
紅:“書上怎麽寫?”
生:“待月西廂下,吟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紅:“玉人是哪一個?”
生:“玉人就是我。”
台上兩人念白至此,台下觀眾早已笑得東倒西歪,那楊鼎臣還不無驚奇道:“這麽一改,果然有趣!”
同來有本地一儒生道:“你是不知這位小桃紅,不僅唱做俱佳,扮相還美,隻要他演這紅娘,無人能出其右!”
“也是,劇本改的妙,也得要這人演得活,”楊鼎臣點頭讚道。
說話功夫,台上還在繼續著,
紅:“叫你跳牆過來。”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x【書友大本營】推薦你喜歡的小說領現金紅包!
生:“牆高怎麽跳的過來?你開門吧。紅娘,沒柰何,我就唱你個喏。”
紅:“我就還你一個禮。”
生:“我就拜你一拜。”
紅:“我就還你一拜。”
生:“我不曾看見。”
紅:“我也不曾看見。”
生:“嗤,我錯了一拜了。紅娘,這牆高,你看哪些矮處,我就調過來吧。”
紅:“這裏。”
生:“這裏?”
紅:“這裏!”
生:“臭丫頭,把我弄得昏昏花花。紅娘,我穿了靴怎麽跳過來!”
紅:“脫下靴,口咬住,一跳就過來。”
(生咬靴介)
紅:“張先生,”
生:“有,(吊靴介)這丫頭,你叫,我應你,靴又掉了。”
“哈哈~哈哈哈哈,這張生真是個呆子!”楊鼎臣撫掌大笑。
李道汝也不禁讚道:“這處改得極妙!真是把那南北《西廂》都比了下去。”
“我看不僅比了下去,還比之遠為遜色呢!”楊鼎臣笑讚道。
紅:“你把靴先丟過牆,然後跳過來。”
(生丟靴介)生:“紅娘姐,你接我。這是什麽所在?”
紅:“這是池塘,那邊是坑廁,仔細些。”
生:“那是什麽菩薩?”
紅:“是土地公公。”
生:“靈感嗎?”
紅:“極靈。”
生:“即靈感,你替我許下個願。”
紅:“土地菩薩,保佑張生跳牆,許下三生願。”
(生跳過介)
******************
“碩仕兄,知道我為何說南北《西廂》都比之遜色嗎?”
李道汝聞言笑道:“鼎臣的高見愚兄自當洗耳恭聽。”
楊鼎臣笑曰:“哪是什麽高見,隻是有感而發罷了,這南北《西廂》實為南北二調,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北人工篇章,南人工字句,工篇章,故以骨勝;工字句,故以色澤勝。可我看來,無論工篇章還是工字句,都不如這般具有表演性來的好。”
李道汝點頭讚同:“鼎臣所言極是,咱不說《西廂》,就拿《琵琶記》做比較,長亭送別那一段。這本是很抒情的一段文戲,照原本呢,曲曲相連,歌唱不歇,我每每看到此處,總覺得氣氛很沉悶。反觀《摘錦奇音》的改本,曲還是那幾支,曲辭也無甚改動,卻加了幾處動作:好比元本中「尾犯」‘懊恨別離輕,悲豈斷弦……’改本卻成了‘五娘未行三五步,連歎三兩聲……悲豈斷弦’,這樣就生動很多,反而將沉悶呆板的氣氛給變得活潑起來。”
“哈哈~,倒沒看出來,原來碩仕兄也是戲迷啊~”楊鼎臣一聽,不禁嗤嗤笑了起來。
“嘿嘿,自然是迷嘍……不過我也常想,以前文人都瞧不起這等‘俗腔’,隻覺得雅部好,可我倒覺得就是這所謂的‘俗腔’才真真受人喜愛。好比北曲,世人都認為北詞幾廢,殊不知吳中也有擅長北曲者,更遑論如今南曲創作都興北曲套南曲,或者用南曲創作雜劇,都成一時風尚。”
“所以南曲才大行其道,就是因為創新,隻是,即便如此還是抵不住北曲的衰落啊,這就叫跟不上形勢。”
“是這個理,所以就算當今南曲大行其道,可保不準哪天也同北曲一樣。若是它一直故步自封,不思進取,說不定哪天就被這徽戲給取代嘍。”
******************
台上的演出一直繼續著……
王實甫的《西廂》與其它元雜劇不同,它是五本二十一折,一般雜劇都是一本四折加一楔子。改本同樣是五本,小桃紅演的這出‘跳牆’是第三本第三折。
結束了這場,小桃紅退回後台的扮戲房歇息,小廝阿呆連忙遞上擰幹的熱毛巾,小桃紅接過來,疊成方塊敷在前頸聲帶軟骨處,因為帶了妝隻得這樣將就,而後阿呆又端上茶水,好讓他敷了之後再潤潤嗓子。如此,待到下場演出時,嗓子就不會覺得不舒服。
鄒家班主進得扮戲房,滿麵春風的模樣,看來對今日的演出相當滿意。
“小桃紅不愧是是小桃紅呐,首先這嗓子就沒得說,水亮響膛寬淨脆,絕了!”
小桃紅聽了隻是笑笑,並沒有開口說話。
鄒班主知他在養嗓子,遂不以為意,又問:“對了~兄弟,哥哥問你,廣和樓那場可是準備好嘍?”
小桃紅雙眸微眯,好一會才說道:“哥哥覺得小弟我可會怯場?”
“嘿~,你當然不會怯場,老哥哥我對你有信心,先不說這扮相,這身段兒,就單說你這滿宮滿調,隻要那麽一亮嗓,保管震懾全場!”
小桃紅微微一笑:“瞧您說的,那也不是光我一人唱,都得合槽不是?”
“話是這樣說,但這戲要是沒你這樣的俏頭,那真的遜色不少呢。總之哥哥覺得吧,這或許是你的機會也說不定,要是入了哪個貴人的眼,往後呐,你就算脫離苦海嘍。”
小桃紅聞言心中暗自歎了一聲,並沒顯得有多期待,反倒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
*******************
再說廣和樓,最早還不叫這名,叫查家戲樓,當初是因有兩出傳奇戲在這裏上演,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仁的《桃花扇》,浦一上演便轟動京城,這才有名氣,後來到了福王爺手裏又改擴建,遂才有了今天的規模。反正京城裏有頭有臉的人都往這處去,何況福王養的家班還極富盛名,一點都不輸鄒氏梨園的昆曲弟子,而且難得有機會才能欣賞到。
這福王也是個妙人,雖是個王爺,但挺有經商頭腦,早早的印了戲單子,戲單子就是戲票,上麵除了印有時間地點、演出班子及演出劇目外,還將廣和樓外觀也印了上去:上、下場門,演出場麵,甚至舞台的欄杆都刻畫入微,製作還挺精良。
這戲票是半賣半送,宮裏福王是早早就送了,除了皇上、太後、皇後那裏,其他各宮的主子,以及內閣、六部九卿等眾多大臣,他也選了重要的送。雖說是送,可除了皇上、太後誰敢白拿王爺的?最後都是連本帶利全還給了他。
剩下就是售出去的,基本都被各省駐京的商業會館所壟斷,那票價就值錢了,所以福王爺這次光門票收入都賺了好幾萬兩銀子。
對商人來說,錢是小事,關鍵是有了台麵,以往哪有機會進廣和樓啊。倒不是說這樓修的有多豪華,而是門檻高,沒有一定級別的都別想進,商人就是再富豪,沒有路子也進不了。
更別說像小桃紅這樣身份的,同樣是唱戲的,一邊是賤籍,一邊是家班,待遇千差萬別,根本沒得比。要不是這次的歪打正著,哪怕你小桃紅就是紅透了全京城,那也進不來廣和樓唱戲,充其量在西河沿一帶的銀號會館唱就已是最高待遇了。
一個廣和樓,一個吉祥茶園,都是上流社會去的地方,其背後主子也是位高權重之人,等級是如此涇渭分明,那‘下等人’來這裏又算什麽?
其實答案大家心裏都知道,隻是天潢貴胄都不在意,別人還能嫌棄不成?王爺當然不在意,錢都拿到手了,管他僭越還是冒犯,都不重要。
就好比禮部,從來都講禮製,禮製是什麽?就是庶民乘兩匹馬的車是為僭越,當然在王爺看來,這就屬於脫了褲子放屁一類。
古德海最近是有點肝火旺盛,反觀始作俑者劉一焜,卻一直穩得起,哪怕言官們因為那篇文章群起而攻之,他都顯得氣定神閑,反而對於近期朝堂上的種種爭吵,他倒同情起了禮部尚書張瑛。
其實皇上的態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但對於這件事,在皇上和言官之間,偏偏夾了一個尷尷尬尬的禮部。
人是有秩序的,等級體製就是對秩序的一種檢驗,皇權統治下的社會,禮法與政治休戚相關,而秩序就是靠一套禮法來控製:‘國之紀綱,禮法立則人誌定,上下安’。
‘帝王之治天下,必定禮製,以辯貴賤,明等威’,禮部的作用正是體現在此。所謂禮治就是讓人對傳統規則服膺,而傳統規則來自幾千年的教化,人與人之間,小到一個家族,大到一個階層,都維持著差序格局,人倫以綱紀維持,僭越就是打破差序格局,是犯規,為‘上等人’所不能容忍。
但隨著商品經濟的日趨發達,‘犯規’卻不可避免的越來越多,社會風俗改變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每一個人。俗尚奢靡,逐末之風,改變的不光是整個社會等級,同樣也有價值觀。
在如此‘世風日下’的當今社會,禮部固然要維持禮儀製度,維護‘儒家正統’,所以張瑛,恐怕是常常都有力不從心之感。他何嚐不知驛路改革對王朝來說是好事一件,隻是其中的‘越製’之事,禮部不先提出來,難道還要科道官來越俎代庖?那禮部本來就廢,如此不是更廢?
一直以來,也就是弘德時期開始,內閣和宦權的相互影響,部權的相對下降,導致禮部的話語權越來越弱。過去宗室事務占據了禮部的大量精力,如今倒是宗室事務大減,但社會中越來越多的違製行為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同樣,禮部在近年違例濫收事件也屢見不鮮,不僅壞了政體,也失了威信,這樣的禮部還能怎麽再教化人民?
劉一焜一直認為張瑛是個特別固守傳統的人,所以他才會成為禮部尚書,從他一直尊崇儒學維護程朱理學的正統就可見一斑。縱然當下的學術界和皇權,都在嚐試弱化程朱理學在政治話語權中的地位,這固然是因為曾今的東林黨所帶來的負麵影響,但就是這樣,張瑛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對於此連永明帝都不得不服他。
隻是他的堅持再怎麽也扭轉不了其大勢已去,就好比將王陽明、陳獻章、胡居仁從祀孔廟,也恰恰證明固守傳統的禮部對於陽明心學,也不得不承認其地位。
當然,劉一焜同情歸同情,他自然也不會就這麽單純,這事從始至終真正能影響到它的,隻有各方的利益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