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令人窒息的氣勢,皇帝陛下在四個宮女、八個中官、三十六個身著金甲的大漢將軍的簇擁下進入大殿。之後朱元璋在禦座上坐下,然後大概是盯著徐欽瞧了一陣,打量著這個傳言中的勳貴第一青年。


    “起來吧,讓朕看看。”


    朱元璋的聲音倒是沒什麽特別的,而且給徐欽的感覺也比較和藹,完全沒有那種腰間寶劍血猶腥的殺戮感。這讓他很快就從方才的巨大壓力之下恢複了正常,連忙起身,低頭肅立。


    “謝陛下。”


    “嗯,幾年沒見著了,眉眼間愈發有天德年少時的神韻。朕聽聞你曾與燕王奏對,闊論平定北疆之策?”


    “臣惶恐,不過是閑談間論及了一二不成熟的想法,算不得平定之策。”


    “嗬嗬,你這般油滑,可是不像天德和魏國公。”朱元璋輕笑兩聲,自是看穿了他不願意隨便被人定性的小算盤。


    “先祖隨陛下於微寒之中篳路藍縷、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家父亦是安邦定國之才,小子自然不及。”


    “哈哈哈,確實有幾分意思!朕是信了。”


    徐欽當然知道他所說的‘信了’指的是什麽,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看朱元璋這意思,大概還對自己挺滿意的。


    “嗯,錦衣衛的事務都熟悉了麽?”


    “回陛下,臣資質駑鈍,且年少無知,這些日子多虧了司禮監、儀禮司和錦衣衛的諸位同僚相助,才堪堪能勉強禦前值守,隻是途中順便了解了些錦衣衛和旗手衛的事務,遠不敢妄稱熟知。”


    “嗯,朕知道了。日後做事需多問多想,莫要出什麽差池才好。”


    “是,臣謹遵陛下教誨。”


    “對了,朕記得你差不多有十七了吧?可曾許下婚配?”


    “呃,回陛下,家父平日裏總是教導臣,當以國事天下事為重,忠君之事,為君分憂為先,更時常拿冠軍侯為榜樣,故不曾考慮婚配。”


    “哈哈哈,霍去病不可學!夫不孝有三,以無後為大。天德子孫本就不多,你父親在這方麵更是個榆木腦袋,回去告訴你母親,也是時候給你張羅張羅婚事了。”


    “是,臣領旨謝恩。”


    徐欽有些搞不懂朱元璋突然提到這個是什麽意思,難道是想對自己的婚事橫插一腳?那對於一個滿腦子現代自由戀愛思想的少年而言可真是糟透了。可麵對真正的絕對強權,哪怕是他真的亂點鴛鴦譜,徐欽也是完全沒辦法招架,隻能在心裏默默祈禱,別給自己點個太過令人崩潰的才好。或許自己真的要去找老媽先給自己張羅一個?可他現在認識的女的,滿打滿算也就兩手之數,而且沒一個是能娶來做老婆的,哪有什麽目標,最終怕還是隻能寄希望於運氣了。


    沒想到自己才剛剛踏進這個帝國權力的中心,還沒嚐到權力的甘甜呢,就要為此付出代價了麽?雖說他也很認可:命運的禮物都已經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這句話,可沒說是要先付款的呀!


    或許是對徐欽這個孫輩俊傑多少有些關懷和興趣,又或者是自己的長相真的勾起了朱元璋對自己和徐達年輕時的回憶。今天朱元璋在謹身殿裏,壓根兒就沒理會中官捧著的那一摞奏疏,而是和徐欽東拉西扯地聊一些瑣事,直到起駕的時辰到了才停下。


    徐欽則是強壓住心中的憤懣和委屈,又帶著一絲竊喜,小心翼翼地隨著聖駕前行,生怕一不小心就犯下什麽過錯,雖不至於當即滅門,但如果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什麽不好的印象,也確實是一件頂天危險的事就是了。好在這幾天的特訓效果卓著,一路上除了稍微有些緊張之外,倒是並無其他意外發生。


    朱元璋的禦駕抵達置於奉天門正門門洞裏的禦座,早已列隊完成的文武百官,及周圍執旌旗站定的錦衣旗校們在三聲鳴鞭爆響之後,齊齊跪倒,行一跪三叩禮,並山呼萬歲!


    待眾臣禮畢,負責禦前站班的徐欽這才中氣十足地傳令:“平身!有事上奏!”


    這可是個力氣活兒,要知道這個奉天門外廣場,雖然比不得門裏麵的奉天殿廣場大,但也是極為寬闊的,當中稀稀疏疏地站著大幾百號甚至近千人,在沒有擴音器的年代,非得要嗓子極好、中氣十足才能真正保證一個人的聲音能清晰地傳到每個人的耳朵裏。


    “皇祖父,孫兒有事啟奏。”


    “準。”


    這也是徐欽第一次看到傳說中的皇太孫朱允炆。


    不得不說,他年紀與自己差不多,但氣質完全不同,並不是說他有多威嚴或是多帥氣,而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就是好學生,溫文爾雅、知書好問的模樣。怪不得可以打動朱元璋,還博得了大多數文臣的支持,僅僅是這副賣相,若是沒有後世的經驗,他也多半會願意選這個人來繼承皇位,而不是看起來就殺伐過重,無論怎麽收斂都不免略含煞氣的朱棣。


    由於朱允炆本作為儲君,所站的位置在群臣的最前方,所以他對朱元璋進言倒是不太費力。徐欽隻上前五步,就從他手中接過了奏疏,象征性地檢驗之後轉呈朱元璋。然後朱允炆就開始大概講他所參奏的內容了。


    “漢文帝曾有言: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天下初定,皇祖父欲以明正典刑,本無非也。然孫近有聞,錦衣衛竊偵緝之權,而多行不法,尤以都指揮使蔣瓛恃功倨傲為甚,敗壞律令、蒙塵聖顏。孫命人查證,得知其確有強占民田等罪,故奏明皇祖父,勿使受其蒙蔽。”


    “嗯,朕知道了。”


    看來這朱允炆也不笨,雖然沒有搶到打響第一槍的最大好處,但趁著徐欽正式進入錦衣衛這個最好的檔口,來個亡羊補牢,也多多少少聊勝於無。


    不過朱元璋顯然不想這個時候就真的動蔣瓛,因此在拿到奏疏之後,草草翻看了一下,便直接放下了,算是將朱允炆的彈劾也給壓了下來。但事情可一不可再,可再不可三,現在一位最受寵的皇子,一個儲君皇孫都動手,目標均直指蔣瓛,風向已經十分明顯,後麵等著弄死他的朝臣估計能從奉天門排出正陽門去,他的倒台也已經隻是時間問題。


    之所以朱元璋依舊按兵不動,根據徐欽的暗自揣測,無非就是有兩個因素:一是自己剛剛進入錦衣衛,根基基礎極差,尚不具備從蔣瓛手裏完整地將錦衣衛接過來的條件;二就是蔣瓛的利用價值還沒有完全榨幹,畢竟藍玉案表麵上差不多結束了,可手尾還有一大堆,一事不煩二主,既然都已經打算拿蔣瓛背鍋了,那不妨就讓他背幹淨好了。對此徐欽反正是舉雙手雙腳讚成的,正所謂死道友不死貧道,縱然明白蔣瓛有很多無奈,可這個燙手山芋,還是別砸自己手裏為好。


    皇太孫之後,各部衙門也按順序陸續奏事,不過這些人都沒有再繼續糾結於蔣瓛的事情,一來是朱元璋的態度很明顯,二來是估計大家也都沒什麽準備:皇太孫殿下也不過是表明一下自身的態度,也並非是鐵了心一定要蔣瓛看不到明天的太陽,所以自然不可能搞什麽串聯活動。


    基於這些原因,接下來各部衙門都是說的正事,禮部統計的各地今年鄉試秋闈的情況、某某藩國使團事務;吏部通報某地官員政績斐然;刑部奏某大案進展;兵部奏請添置甲兵火器;戶部哭窮等等一係列的事情。


    徐欽不由得暗自咋舌,傳聞這朱元璋管得寬,沒想到居然管得這麽寬,幾乎所有的事務他都要插上一手,他能活過七十歲簡直就是奇跡中的奇跡,也充分說明了這老爺子的身體是真棒。


    在初冬清晨涼爽的微風中吹拂了近一個時辰,這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常朝會才宣告結束。其實以徐欽看來,這場朝會除了給朱允炆一個當著群臣的麵給他們站台的機會之外,其實其他的事情都沒有任何開會的必要,哪怕即使很多事必須朱元璋親自拍板,但也就是送一份奏疏進宮就能解決了的事情。而且這國家大事,從來不是一大群人商量出來的,而是極少數人拍腦袋的結果。但是人家皇帝陛下開心,人家願意,徐欽和一眾朝臣還能說什麽呢?也就不得不陪著吹這一個時辰的涼風了。


    議事完畢,眾臣退朝。而徐欽則是繼續跟著朱元璋回了他的寢宮,乾清宮的禦書房。


    乾清宮這個名字,倒是極少數並非清朝自己改的故宮殿宇之一,而是朱元璋在建起這座南京皇宮時就定下的名字。典故為道家:以乾為天,天得一以清。寓意皇帝乃天地間最為尊貴的存在,乃正牌的代天牧狩,故其寢宮名乾清宮。實際上在明代,除了正德和嘉靖兩個奇葩之外,其他的皇帝基本都是常住乾清宮的;倒是清朝自雍正移居養心殿之後,後麵的皇帝就大多住在養心殿了。


    乾清宮的正殿旁設有書房一間,由於是皇帝的專用書房,用以日常處理政務,因此一般稱作禦書房,又因為書房設在南廡房,故有時候也可稱為南書房。這一點也是明清共通的,尤其是康熙朝的許多大事都發生在這南書房裏,故而南書房這個名字在後世顯得更為有名一些。當然這些事都是朱棣在遷都北京,並在北京複製了皇宮之後的事了。


    朱元璋回到乾清宮之後,也是直接回了禦書房,開始他一天的正式批閱奏疏工作。據記載,朱元璋政務繁忙的時候,平均一天要批閱兩百多份奏疏,處理大小政務四百多件。而據徐欽的親身觀察,這絕對不是吹牛,反而是大大低估了這個工作狂皇帝的瘋狂程度。


    因為僅僅在巳時兩刻左右到午時三四刻,這大概兩個小時多一點的時間裏,他就翻閱了八九十本奏劄,並不時在上麵寫寫畫畫,顯然是在批示處理意見。這要是算下午四個小時,晚上再來兩個小時,那他一天搞定三百多本難度並不大。


    等到日上中天,朱元璋大概也感覺到疲乏和饑餓,這才終於放下了手中的朱筆,也不再繼續從那一堆奏劄裏麵拿新的了。


    而在禦書房中,標槍一般地站立了兩個小時,徐欽也感覺快要崩潰了。雖然不用像後世軍訓那樣一直保持最標準的站姿,但在皇帝麵前,顯然也不能太隨便。


    朱元璋先是給了他一刻鍾的休息時間,然後居然直接就賜徐欽共用午膳,徐欽也沒想到在禦前值班還有包午飯這種待遇。不過顯然皇帝的飯都不是那麽好吃的,雖不是頓頓鴻門,但往往也大多別有目的。


    在皇帝用膳的小殿中,徐欽小心翼翼地在下方小幾前坐下,然後很快就有內侍將皇帝的午膳送了上來。


    實際上朱元璋的生活算是比較簡樸,中午就是普通的四菜一湯配置,食材也不是多珍稀的異種,而且也不知道是怎麽做出來的,總之是顯得極為油膩,怪不得朱家出胖子,看來是這食物口味也有問題。這種禦膳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不如徐家的日常飲**致可口,再加上當前的氛圍,徐欽實在是沒什麽胃口,隻是胡亂夾了幾筷子,連填飽肚子都不算。不過正好,朱元璋專門留他吃飯,也是別有用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妖嬈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子江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子江山並收藏我的妖嬈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