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過後,雖然寒風愈發淩冽,遙遠的北平更已經是一片冰封,但滯留京師超過兩個月的朱棣依然不得不啟程返回北平。
這是無法改變的規矩,朱元璋作為規矩的製定者,也是最堅定的執行者。藩王必須就藩,這也是朱棣相比於朱允炆最大的一個劣勢。畢竟一個遠在天邊,一個就天天守在身邊,不說感情生疏的問題,就是京中有變,朱棣根本趕不及回來這一點就要了老命了。
而現在朱棣沒有任何借口,更不敢違逆朱元璋的安排,隻能是好好利用了這段在應天的時間,狂刷一波父親大人的好感。
首先是帶著一波小的弟弟妹妹,跟他們講一講北疆戰事,算是半堂就藩實務課程,小家夥們也普遍對北國風光和廣袤的大草原也極為有興趣,再加上偶爾帶他們出去遊玩一番,營造足了兄友弟恭的樣子。
其次是對在京的姐姐妹妹們也極為照顧,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再時不時拜訪一番,進一步表現出了他對宗室親眷的友愛。雖然表麵上看來,這些小藩王,以及公主駙馬之類的,並不能對皇帝陛下的絕對產生任何影響。可關鍵的是在於朱元璋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裏,甚至不排除在他內心深處,也會將朱棣的一切舉動和已逝的懿文太子相對比的可能性。
不過與此同時,朱棣也非常注意潔身自好,眾多朝臣中,也就是因為跟徐家的姻親關係才稍微有點接觸,其他的一概就是朝堂上的事接觸一番,私下絕不再多來往,至少表麵上是如此。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當然是要表現出對朱元璋的忠孝。在徐欽的建議下,朱棣倒是不曾過分地黏上去,而是另辟蹊徑,尤其是在即將離開的時候,連續兩天水米不沾,又強忍著不睡覺,麵容自然憔悴無比,這副模樣自然也落入了朱元璋的眼裏。
“皇兒這是怎麽了?可是病了,太醫可曾瞧過?”朱元璋私下本就是一個合格的父親,眼見朱棣日漸消瘦憔悴,豈能沒有一絲觸動?
“回父皇,兒臣無礙,隻是…”
“隻是什麽?”
“隻是想到如今大哥不在了,我等眾兄弟又遠在千裏之外,莫說盡孝於膝下,就連父皇龍體是否康泰都不得而知,每念及此,皆憂思難複。相信兩位兄長和其他諸位兄弟亦是如此,兒臣懇請父皇也開恩允二位兄長及眾兄弟輪流回京探望,薄敘天倫!”
這番話實在是大大超過朱元璋的預期,不過想想這老二老三,再看看眼前因為即將離京便明顯憔悴了一圈的老四,心中也是感慨萬千。世間事,總不能十全十美,縱然他起身布衣,現如今身居九五,但亦有馬皇後及太子早逝二事深以為憾,眼前也算一件吧!不過以他的決斷,即使是心中有憾,但既然已經做出了選擇,自然不會如此輕易的改變主意。
“皇兒不必傷感,你身在北平,一則是為國戍邊,忠孝難兩全則取其忠,父皇不怪你,更記得你的大功!二則,待你他日再度大勝殘元,父皇便再準你回京就是!”
“兒臣多謝父皇!”
朱元璋這話雖隻是有感之下的隨口之言,但此時就在禦前準備送朱棣出京的魏國公徐輝祖,此時卻莫名的眼皮狂跳。他和在場的其他幾個朝臣一樣,都沒有預見未來的本事,不過憑著身處風暴眼最近的優勢和敏銳的嗅覺,都還是隱隱約約的感覺到,似乎這裏留下了一個天大的漏洞。
“對了,明年開春之後,讓高熾回來一趟,他們也到了年紀了,這世子朕要親自封給他們。”
“是,兒臣領旨,代謝天恩。”朱棣則是用莫大的意誌力才壓製住了內心的狂喜,繼續按照原定的劇本演下去。
嘮嗑完了家常,朱棣正式拜別朱元璋,不過在拜別的過程中,一個三十幾歲的大老爺們拜著拜著就哭得稀裏嘩啦,惹得朱元璋的眼角也微微有些濕潤,大有:有子如此,夫複何求的感覺。
在這一連串的表演之後,徐輝祖才總算是分開了這兩父子,搞得他自己都懷疑自己是反派角色似的。不過他心裏確實是有點不解,這大姐夫身體原本好得很,上個月還親自射死一隻老虎,現在怎麽走路都有點發飄?莫非是真病了?
朱棣完全不按套路來,不僅僅是徐輝祖,以及一眾朝臣們有點兒目瞪口呆和不知所措,連一直以最大的精力全神貫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的東宮集團也有點懵。
很顯然這位燕王殿下肯定是不甘心目送朱允炆這個侄子順利上位的,可除了剛回京的時候第一個出麵參蔣瓛之後,突然就仿佛是忘了此事似的,一下子畫風就變成了家裏蹲。如果這都還可以用他洞悉了朱元璋的心意,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但離京這事兒也完全說不通,既然真病了那就該順勢多留京一段時間才對,為何又急匆匆地走?難道以朱棣的智商,會看不出來,他如果能賴在京師意味著什麽?
不過既然朱棣自己都堅持要走,而且朱元璋也不多留,包括徐輝祖在內的朝臣們自然也不會去多事,至於東宮,沒有強行禮送就已經是非常克製了。
所以在全套戲做足了之後,再由徐輝祖父子領著儀仗隊將其送到應天城北的龍江渡,乘坐水師準備的大船過江北渡。由於是全套儀仗在眾目睽睽之下送行,因此徐欽也不便和朱棣再說什麽,而且朱棣估計是此時是真的又困又餓,步履蹣跚不說,也失去了往日的精神頭。於是這一路也平淡無奇,沒有出現任何幺蛾子。
直到朱棣上了水師準備的大船,張玉才不知道從哪兒摸出來一隻油紙包著的燒雞,也不知道是藏在哪兒的,竟還在冒著熱氣。
“王爺,您慢點兒!”
“嗯嗯,唔,唔…待會兒過了江,到了浦江咱們先吃頓好的,好好睡一覺再走!”
“是!不過王爺,雖然徐小公爺才智過人,但畢竟年紀不大,將京中一切都交付與他,會不會…”
“嗬嗬,世美啊!霍冠軍十七便可獨自領軍大破匈奴,二十一即官拜大司馬,天縱之才豈能以常理度之?這些日子本王算是看出來了,這家夥雖然和霍冠軍那樣的不世將才有不同,但至少也是百年難遇的鬼才,甚至在才智、抱負上當今無出其右者!更難得的是少年老成,不驕不躁。而且我們能在京師做的事情也不多,這邊的事情交給他,根本不用擔心,也不要再做什麽安排,反而壞了他的籌謀。倒是允炆小子那條奸計…咱們要早做準備才是!”
朱棣一邊狂啃燒雞,一邊站在船頭死死盯著漸行漸遠的巍峨京師,腦子裏麵飛快地衡量著各種利弊得失。
張玉見自家殿下如此篤定,倒是不好再說什麽。畢竟對這位小公爺的才智和為人,他也都是極為佩服的,提醒燕王也不過是盡臣子本分而已,並不是對徐欽有什麽意見,反而,他心裏其實也是對徐欽有著極高的評價和不錯的感官。
朱棣走了,徐欽也稍微放鬆了些,畢竟有超強外掛的他很清楚,朱元璋還有四年多的壽命,在這前兩年,朱允炆隻要不作得太厲害,要動搖儲位簡直難如登天。既然如此,朱棣繼續賴在京師其實也起不到什麽作用,反而有可能引起別人的注意,萬一要是兩人之間的關係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那才是大麻煩。尤其是如果讓朱元璋警覺起來的話,後麵的很多事反而平添阻力。
現在的大戰略應該是蟄伏和捧殺。
朱棣需要盡量隱藏自己的野心,同時盡可能地在攘夷藩王的位置上做得出彩,讓自己的身影在朱元璋的眼裏愈發耀眼和完美。而徐欽在京師要做的就是滿滿給朱允炆挖坑下套,不需要把他坑得太慘,隻需讓他過於幼稚的想法一旦大量暴露在朱元璋的眼前,那務實起家的朱元璋是否會把整個帝國的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德行之上?那就值得商榷了。
這日早朝當值之後,朱元璋又把徐欽留下來,帶到了禦書房。
“走,先陪朕走走。”
或許是今日政務不多,又或許是朱元璋心裏有事。大概隻在禦書房批閱了半個時辰的奏疏,朱元璋便起身,帶著徐欽去了乾清宮的小花園。
平日裏,朱元璋一般整個上午在早朝之後都會一直呆在禦書房工作,因為當天中午之前批閱出來的奏劄,下午就可以送回各部衙門,開始推進執行。而下午和晚上的要麽是相對不那麽重要和緊急的事項,或者是臨時送進宮來的急件。
所以一般情況下,下午朱元璋會稍微閑一點兒,午飯之後散散步,亦或小睡片刻,有時候還會去巡查巡查皇子、公主、皇太孫的課業。不過像這樣在早上就去閑逛的時候,徐欽當值這麽多次,還是第一次遇到。
這是無法改變的規矩,朱元璋作為規矩的製定者,也是最堅定的執行者。藩王必須就藩,這也是朱棣相比於朱允炆最大的一個劣勢。畢竟一個遠在天邊,一個就天天守在身邊,不說感情生疏的問題,就是京中有變,朱棣根本趕不及回來這一點就要了老命了。
而現在朱棣沒有任何借口,更不敢違逆朱元璋的安排,隻能是好好利用了這段在應天的時間,狂刷一波父親大人的好感。
首先是帶著一波小的弟弟妹妹,跟他們講一講北疆戰事,算是半堂就藩實務課程,小家夥們也普遍對北國風光和廣袤的大草原也極為有興趣,再加上偶爾帶他們出去遊玩一番,營造足了兄友弟恭的樣子。
其次是對在京的姐姐妹妹們也極為照顧,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再時不時拜訪一番,進一步表現出了他對宗室親眷的友愛。雖然表麵上看來,這些小藩王,以及公主駙馬之類的,並不能對皇帝陛下的絕對產生任何影響。可關鍵的是在於朱元璋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裏,甚至不排除在他內心深處,也會將朱棣的一切舉動和已逝的懿文太子相對比的可能性。
不過與此同時,朱棣也非常注意潔身自好,眾多朝臣中,也就是因為跟徐家的姻親關係才稍微有點接觸,其他的一概就是朝堂上的事接觸一番,私下絕不再多來往,至少表麵上是如此。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當然是要表現出對朱元璋的忠孝。在徐欽的建議下,朱棣倒是不曾過分地黏上去,而是另辟蹊徑,尤其是在即將離開的時候,連續兩天水米不沾,又強忍著不睡覺,麵容自然憔悴無比,這副模樣自然也落入了朱元璋的眼裏。
“皇兒這是怎麽了?可是病了,太醫可曾瞧過?”朱元璋私下本就是一個合格的父親,眼見朱棣日漸消瘦憔悴,豈能沒有一絲觸動?
“回父皇,兒臣無礙,隻是…”
“隻是什麽?”
“隻是想到如今大哥不在了,我等眾兄弟又遠在千裏之外,莫說盡孝於膝下,就連父皇龍體是否康泰都不得而知,每念及此,皆憂思難複。相信兩位兄長和其他諸位兄弟亦是如此,兒臣懇請父皇也開恩允二位兄長及眾兄弟輪流回京探望,薄敘天倫!”
這番話實在是大大超過朱元璋的預期,不過想想這老二老三,再看看眼前因為即將離京便明顯憔悴了一圈的老四,心中也是感慨萬千。世間事,總不能十全十美,縱然他起身布衣,現如今身居九五,但亦有馬皇後及太子早逝二事深以為憾,眼前也算一件吧!不過以他的決斷,即使是心中有憾,但既然已經做出了選擇,自然不會如此輕易的改變主意。
“皇兒不必傷感,你身在北平,一則是為國戍邊,忠孝難兩全則取其忠,父皇不怪你,更記得你的大功!二則,待你他日再度大勝殘元,父皇便再準你回京就是!”
“兒臣多謝父皇!”
朱元璋這話雖隻是有感之下的隨口之言,但此時就在禦前準備送朱棣出京的魏國公徐輝祖,此時卻莫名的眼皮狂跳。他和在場的其他幾個朝臣一樣,都沒有預見未來的本事,不過憑著身處風暴眼最近的優勢和敏銳的嗅覺,都還是隱隱約約的感覺到,似乎這裏留下了一個天大的漏洞。
“對了,明年開春之後,讓高熾回來一趟,他們也到了年紀了,這世子朕要親自封給他們。”
“是,兒臣領旨,代謝天恩。”朱棣則是用莫大的意誌力才壓製住了內心的狂喜,繼續按照原定的劇本演下去。
嘮嗑完了家常,朱棣正式拜別朱元璋,不過在拜別的過程中,一個三十幾歲的大老爺們拜著拜著就哭得稀裏嘩啦,惹得朱元璋的眼角也微微有些濕潤,大有:有子如此,夫複何求的感覺。
在這一連串的表演之後,徐輝祖才總算是分開了這兩父子,搞得他自己都懷疑自己是反派角色似的。不過他心裏確實是有點不解,這大姐夫身體原本好得很,上個月還親自射死一隻老虎,現在怎麽走路都有點發飄?莫非是真病了?
朱棣完全不按套路來,不僅僅是徐輝祖,以及一眾朝臣們有點兒目瞪口呆和不知所措,連一直以最大的精力全神貫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的東宮集團也有點懵。
很顯然這位燕王殿下肯定是不甘心目送朱允炆這個侄子順利上位的,可除了剛回京的時候第一個出麵參蔣瓛之後,突然就仿佛是忘了此事似的,一下子畫風就變成了家裏蹲。如果這都還可以用他洞悉了朱元璋的心意,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但離京這事兒也完全說不通,既然真病了那就該順勢多留京一段時間才對,為何又急匆匆地走?難道以朱棣的智商,會看不出來,他如果能賴在京師意味著什麽?
不過既然朱棣自己都堅持要走,而且朱元璋也不多留,包括徐輝祖在內的朝臣們自然也不會去多事,至於東宮,沒有強行禮送就已經是非常克製了。
所以在全套戲做足了之後,再由徐輝祖父子領著儀仗隊將其送到應天城北的龍江渡,乘坐水師準備的大船過江北渡。由於是全套儀仗在眾目睽睽之下送行,因此徐欽也不便和朱棣再說什麽,而且朱棣估計是此時是真的又困又餓,步履蹣跚不說,也失去了往日的精神頭。於是這一路也平淡無奇,沒有出現任何幺蛾子。
直到朱棣上了水師準備的大船,張玉才不知道從哪兒摸出來一隻油紙包著的燒雞,也不知道是藏在哪兒的,竟還在冒著熱氣。
“王爺,您慢點兒!”
“嗯嗯,唔,唔…待會兒過了江,到了浦江咱們先吃頓好的,好好睡一覺再走!”
“是!不過王爺,雖然徐小公爺才智過人,但畢竟年紀不大,將京中一切都交付與他,會不會…”
“嗬嗬,世美啊!霍冠軍十七便可獨自領軍大破匈奴,二十一即官拜大司馬,天縱之才豈能以常理度之?這些日子本王算是看出來了,這家夥雖然和霍冠軍那樣的不世將才有不同,但至少也是百年難遇的鬼才,甚至在才智、抱負上當今無出其右者!更難得的是少年老成,不驕不躁。而且我們能在京師做的事情也不多,這邊的事情交給他,根本不用擔心,也不要再做什麽安排,反而壞了他的籌謀。倒是允炆小子那條奸計…咱們要早做準備才是!”
朱棣一邊狂啃燒雞,一邊站在船頭死死盯著漸行漸遠的巍峨京師,腦子裏麵飛快地衡量著各種利弊得失。
張玉見自家殿下如此篤定,倒是不好再說什麽。畢竟對這位小公爺的才智和為人,他也都是極為佩服的,提醒燕王也不過是盡臣子本分而已,並不是對徐欽有什麽意見,反而,他心裏其實也是對徐欽有著極高的評價和不錯的感官。
朱棣走了,徐欽也稍微放鬆了些,畢竟有超強外掛的他很清楚,朱元璋還有四年多的壽命,在這前兩年,朱允炆隻要不作得太厲害,要動搖儲位簡直難如登天。既然如此,朱棣繼續賴在京師其實也起不到什麽作用,反而有可能引起別人的注意,萬一要是兩人之間的關係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那才是大麻煩。尤其是如果讓朱元璋警覺起來的話,後麵的很多事反而平添阻力。
現在的大戰略應該是蟄伏和捧殺。
朱棣需要盡量隱藏自己的野心,同時盡可能地在攘夷藩王的位置上做得出彩,讓自己的身影在朱元璋的眼裏愈發耀眼和完美。而徐欽在京師要做的就是滿滿給朱允炆挖坑下套,不需要把他坑得太慘,隻需讓他過於幼稚的想法一旦大量暴露在朱元璋的眼前,那務實起家的朱元璋是否會把整個帝國的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德行之上?那就值得商榷了。
這日早朝當值之後,朱元璋又把徐欽留下來,帶到了禦書房。
“走,先陪朕走走。”
或許是今日政務不多,又或許是朱元璋心裏有事。大概隻在禦書房批閱了半個時辰的奏疏,朱元璋便起身,帶著徐欽去了乾清宮的小花園。
平日裏,朱元璋一般整個上午在早朝之後都會一直呆在禦書房工作,因為當天中午之前批閱出來的奏劄,下午就可以送回各部衙門,開始推進執行。而下午和晚上的要麽是相對不那麽重要和緊急的事項,或者是臨時送進宮來的急件。
所以一般情況下,下午朱元璋會稍微閑一點兒,午飯之後散散步,亦或小睡片刻,有時候還會去巡查巡查皇子、公主、皇太孫的課業。不過像這樣在早上就去閑逛的時候,徐欽當值這麽多次,還是第一次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