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和花邊新聞可不是二十一世紀才有的專利,尤其是在這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莫說三人成虎,就是一條蚯蚓,連續傳三張口,也可能變成龍。於是“中山王府的小公爺竟然因為看上了一個小娘子,直接帶兵將人家家給抄了”之類的消息,便成了時下京師最受大眾熱捧的話題。
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愁,聽到同一個消息,有人是八卦之火熊熊燃燒,有人是鄙夷之情溢於言表,也有人是怒火中燒。比如魏國公徐輝祖,愣是在半夜舞著那杆徐達傳下來的三十多斤的镔鐵長槍,愣是追著徐大少繞著他的院子跑了三圈。
不過魏國公大人估計還是知道自己就這麽一個兒子,而且心裏估計也覺得有些奇怪,這家夥的口味怎麽突然變得這麽重了?所以還是在最後徐欽實在跑不動的時候沒有直接下殺手,而是給了他一個最後留遺言的機會,這才帶著三分尷尬、三分掩飾和四分剩下的怒氣鳴金收兵、拂袖而去。
然而在次日的早朝上,風波又起。
“陛下!錦衣衛指揮僉事徐欽!驕縱不法、濫用私刑、無端陷害百姓、行事不端、敗壞朝廷聲譽、有辱聖譽,臣懇請陛下嚴辦!”黃子澄於公於私都和徐欽有著極大的矛盾,眼見這個大把柄在手,豈能輕易放過?
雖然前一日,徐欽用破釜沉舟計,堵死了他煽動輿論攻擊這條路,不過他作為朝廷官員,直接上書彈劾不法還是沒有問題的。
他彈劾這一本甚至都沒跟任何人通過氣,不止朱允炆聽到之後表情糾結得像是被人強行投食了某些不可名狀之物一般,就連劉三吾等內心本有些偏向於他的官員也是驚愕不已。
至於其他的文武官員,倒是反應各異,不過總的來說還是隔岸觀火的占據大多數,畢竟這事兒真不好參與。徐欽的身份自不必說,就算他再怎麽胡鬧,人家背後還有魏國公這尊大佛,貿然開罪當然是不明智的。而黃子澄的身份也不簡單,雖說其目前隻是個實權不高的太常寺卿,可架不住人是東宮集團的首腦,若不出意外,未來那就是實打實的無冕宰相,同時其聲望在文官之中也算是拔尖的,一般官員還真不敢惹。
於是大家隻是小聲地在下麵議論徐大少這次搞出來的大新聞,發出一片嗡嗡聲。
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則依舊是那副不悲不喜的模樣,隻是若從近處仔細看,他的臉色稍稍有些烏青就是了。
反倒是處在風口浪尖的徐大少,簡直淡定異常,甚至還在黃子澄長篇大論地曆數自己的罪狀之後,扭過頭打了個大大的哈欠,這才慢悠悠地轉身跪伏下去。生理反應他也沒辦法,他實在是太困了,昨晚本就因為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情忙得一塌糊塗,回家洗漱完已經快到子時了,大概子醜之交的時候又被徐輝祖狠狠地追殺了一通,接下來幾乎還沒合上眼就又來早朝值班,不困才怪。
他的這個舉動在朝臣中馬上引起了一番暗笑,而這大大咧咧的舉動,在有些人看來是極端頑劣的表現,比如魏國公徐輝祖,幾乎是氣得渾身發抖,估計若不是考慮到在朝堂之上動手實在不妥,怕是又要挺起徐家家法了。
可大多數人反而將之理解為徐欽充滿了信心的表現,根本就不虛黃子澄的這番彈劾,這下連本打算跟進的幾個暗中拜在黃子澄門下的言官狗腿子,心裏都有點沒底,紛紛轉而按兵不動。
而朱元璋陛下則是怒極反笑,這家夥簡直越來越沒規矩了,朝堂之上怎麽能如此行事?簡直就是膽大包天!然而他心中靈光一閃,又突然想到這小子素來滑不溜秋,而且對於這件事,他也能將真相猜個八九不離十,故而也還能忍住一時之氣。
不過大家想的其實也沒錯,雖說徐欽現在狀態不好,但早在決意推動這個計劃的時候,就想到了可能會由此做文章,妨礙他的計劃,於是早對此作出了預案。
“陛下,臣雖年幼無知,但也算是熟知律法。也隻聽說過: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沒聽說過:庶民犯法,官府不得捉拿治罪的道理。黃寺卿,莫非是哪位聖賢教了你這後麵的一句?”勉強收拾好自身狀態,徐大少一反剛才的輕浮,嚴肅地反問黃子澄。
“胡攪蠻纏!辛家婦孺何罪之有?!你扣一頂造反的大帽子,就可隨意強搶民女了麽?!中山武寧王公忠體國,怎生有你這等不齒之孫?”
“姓黃的!你竟敢公然辱罵先父,是以為本官不會提刀了麽?!”徐增壽本就又急又氣,聽他竟敢攀附上徐達,頓時怒火就壓不住了。若不是徐輝祖和其他幾個武官拉住,怕是要直接衝上來,當廷賞他一頓拳腳了。
“下官絕無侮辱中山武寧王之意,隻是恨徐欽之不爭!還望陛下以朝綱為重。”黃子澄越來越覺得有些不對,不但幾個盟友沒有什麽動靜,就連幾個鐵杆小弟都沒有跟進的意思,現在自己又真的有些說錯話。看著徐欽一副優哉遊哉的模樣,心裏愈發氣急。
“好了,無需多言!徐僉事,此事你可還有什麽要說的?”
“回陛下,前幾日,京師外城八方館凶案震驚朝野。臣此時又身負統轄京師內外治安之責,故不得不深入調查。本來在京師重地、天子腳下,犯下此等血案,就已經是藐視陛下、藐視朝廷,與造反無異了。而根據臣的追查,此案的確還另有隱情,或是一宗案中案,更是不敢怠慢。於是在追查到疑凶在外城羅家莊有產業妻小之後,自然是要順藤摸瓜。雖沒有抓住正主,可從搜查的情況來看,已經可以確定之前的疑凶必然是血案真凶,而此凶徒甚至在作案之後還回家換了血衣,吃飽喝足之後再悠然逃離!僅憑這一點,抓捕從犯有何不可?黃寺卿既是飽讀詩書,那請問,大明律中有那一條是說,這等從犯是不能抓的?”
切換了模式之後,徐大少越辯越清醒,話語中也開始夾槍帶棒,且不斷挖坑。
“你,你強詞奪理,欺瞞陛下!這些都不過是你的一麵之詞,胡亂羅織罪名,辛氏一家不過是外城的普通百姓,何來謀逆之說?即使是從犯,難道連繈褓中的嬰孩都是從犯麽?”
“這涉及重大案件的偵破,目前案情尚未完全明朗,當中的細節自是不便多說,若是黃寺卿有疑問、有興趣、有信心,不如就趁此機會,請陛下將這案子交由您來負責可好?說實話,最近下官確實是有些忙不過來呢!若是黃寺卿肯幫下官分擔一些,簡直求之不得。另外,黃寺卿可真是好計較,莫非您覺得,辦案的時候,應該隻將有嫌疑的大人們抓了,留下一個稚童和一個嬰孩,才是符合聖賢教化,符合大明律法的麽?這叫‘協助調查’,如果黃寺卿實在覺得不妥,或者說聖賢托夢於你,查案的時候絕對不準影響旁人,那下官唯有愧對皇恩,愧對天下了。”
徐欽得勢不饒人,話中連譏帶諷,抓住黃子澄冒然出擊,又不熟悉刑名事務的弱點和漏洞,各種聽起來不明覺厲的新鮮詞匯層出不窮,就算是真了解刑名之事的,麵對這種新鮮的論調和獨特的辯駁思路,怕是也要撓頭,何況他是真不懂,於是當場將之懟崩。
“你,你…”黃子澄隻覺得被人狠狠地在臉上扇了幾個清脆的耳光,麵皮脹得像茄子一般,想要反駁又不知從何說起,想要罵人有不敢,就差一口氣背過去了。
“好了!黃寺卿,雖聞風奏事無錯,可也該稍加辨別才是!這等無稽之談,明顯就是以訛傳訛,以後就不要拿到朝堂上來說了!”朱元璋沒好氣地說道,顯然也是選擇了相信徐欽的說法。
“是,是臣魯莽了。”
黃子澄見完全沒有隊友支持自己,而單打獨鬥也確實拿徐欽沒辦法,還被皇帝斥責,吃了老大一個悶虧,見事不可為,縱是一張老臉脹成豬肝色,也隻得借坡下驢。
徐欽雖然很想現在就恁死他,可也知道現在時機還不成熟。而且黃子澄這個人書生意氣太重,性格也比較偏執,其實很好對付,留著他反倒是幫了朱棣的忙,何況已經打定主意要打入皇太孫集團內部,因此也不打算在這件事上繼續深究。
而在朱允炆等人看來,黃子澄不識大體,發了癔症似的胡亂攻擊盟友。不過現在在朝堂之上,也不好再說什麽,下來之後一定要多勸諫一下,哪有大業未成就開始搞內訌的?反倒是徐欽大人不記小人過,當是給了太孫殿下一個麵子,進一步博得了朱允炆、劉三吾及齊泰等人的好感。
黃子澄偷雞不成,反倒是無形中幫徐欽在朝堂上澄清了流言。尤其是在朱元璋擺明了繼續支持徐欽的形勢下,自然不會再有人拿此說事,至少是在他把事情徹底辦砸之前,是不會再有傻子出頭了。這場小小的風波也就此煙消雲散。
散朝之後,朱元璋還是把徐欽叫到禦書房,他其實心裏也還是沒底,徐欽連續不按常理出牌,縱使朱元璋再精明,也有點摸不準情況了。
“這事現在鬧得滿城風雨,你打算如何給朕一個交代?如何給天下一個交代?”
“回陛下,這案子本身其實已經基本查明,若是不趕時間,就隻需將羅罡等人犯的海捕文書發下去就是了。可是案子是在臣的手上,現下又是特殊時節,甚至這案子當中也還有許多蹊蹺之處,故臣以為至少應該試一試劍走偏鋒之法。”
徐欽的意思和難處,朱元璋自然也明白,如果真的已經查清楚了案子的來龍去脈,再快速給出一個結果,那稍微冒一點險也是值得的。
“唔,你打算如何走偏鋒?”
“嘿嘿,陛下,臣打算如此如此…”
“荒唐!呃…倒是可以一試,不過朕要先在這裏再給你記二十板子!”
“啊?陛下…”
朱元璋也不打算聽他再解釋了,大手一揮就將其給轟了出來。
而徐大少也從剛剛的自得中清醒了過來,甚至變得有些垂頭喪氣。如果沒記錯的話,自己欠朱大老板的板子,已經欠到六十了,憑良心講,天底下哪有這樣做老板的?工資還沒領兩月的,倒是先讓員工欠了一屁股債?嗯,真正意義上的一屁股債。
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愁,聽到同一個消息,有人是八卦之火熊熊燃燒,有人是鄙夷之情溢於言表,也有人是怒火中燒。比如魏國公徐輝祖,愣是在半夜舞著那杆徐達傳下來的三十多斤的镔鐵長槍,愣是追著徐大少繞著他的院子跑了三圈。
不過魏國公大人估計還是知道自己就這麽一個兒子,而且心裏估計也覺得有些奇怪,這家夥的口味怎麽突然變得這麽重了?所以還是在最後徐欽實在跑不動的時候沒有直接下殺手,而是給了他一個最後留遺言的機會,這才帶著三分尷尬、三分掩飾和四分剩下的怒氣鳴金收兵、拂袖而去。
然而在次日的早朝上,風波又起。
“陛下!錦衣衛指揮僉事徐欽!驕縱不法、濫用私刑、無端陷害百姓、行事不端、敗壞朝廷聲譽、有辱聖譽,臣懇請陛下嚴辦!”黃子澄於公於私都和徐欽有著極大的矛盾,眼見這個大把柄在手,豈能輕易放過?
雖然前一日,徐欽用破釜沉舟計,堵死了他煽動輿論攻擊這條路,不過他作為朝廷官員,直接上書彈劾不法還是沒有問題的。
他彈劾這一本甚至都沒跟任何人通過氣,不止朱允炆聽到之後表情糾結得像是被人強行投食了某些不可名狀之物一般,就連劉三吾等內心本有些偏向於他的官員也是驚愕不已。
至於其他的文武官員,倒是反應各異,不過總的來說還是隔岸觀火的占據大多數,畢竟這事兒真不好參與。徐欽的身份自不必說,就算他再怎麽胡鬧,人家背後還有魏國公這尊大佛,貿然開罪當然是不明智的。而黃子澄的身份也不簡單,雖說其目前隻是個實權不高的太常寺卿,可架不住人是東宮集團的首腦,若不出意外,未來那就是實打實的無冕宰相,同時其聲望在文官之中也算是拔尖的,一般官員還真不敢惹。
於是大家隻是小聲地在下麵議論徐大少這次搞出來的大新聞,發出一片嗡嗡聲。
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則依舊是那副不悲不喜的模樣,隻是若從近處仔細看,他的臉色稍稍有些烏青就是了。
反倒是處在風口浪尖的徐大少,簡直淡定異常,甚至還在黃子澄長篇大論地曆數自己的罪狀之後,扭過頭打了個大大的哈欠,這才慢悠悠地轉身跪伏下去。生理反應他也沒辦法,他實在是太困了,昨晚本就因為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情忙得一塌糊塗,回家洗漱完已經快到子時了,大概子醜之交的時候又被徐輝祖狠狠地追殺了一通,接下來幾乎還沒合上眼就又來早朝值班,不困才怪。
他的這個舉動在朝臣中馬上引起了一番暗笑,而這大大咧咧的舉動,在有些人看來是極端頑劣的表現,比如魏國公徐輝祖,幾乎是氣得渾身發抖,估計若不是考慮到在朝堂之上動手實在不妥,怕是又要挺起徐家家法了。
可大多數人反而將之理解為徐欽充滿了信心的表現,根本就不虛黃子澄的這番彈劾,這下連本打算跟進的幾個暗中拜在黃子澄門下的言官狗腿子,心裏都有點沒底,紛紛轉而按兵不動。
而朱元璋陛下則是怒極反笑,這家夥簡直越來越沒規矩了,朝堂之上怎麽能如此行事?簡直就是膽大包天!然而他心中靈光一閃,又突然想到這小子素來滑不溜秋,而且對於這件事,他也能將真相猜個八九不離十,故而也還能忍住一時之氣。
不過大家想的其實也沒錯,雖說徐欽現在狀態不好,但早在決意推動這個計劃的時候,就想到了可能會由此做文章,妨礙他的計劃,於是早對此作出了預案。
“陛下,臣雖年幼無知,但也算是熟知律法。也隻聽說過: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沒聽說過:庶民犯法,官府不得捉拿治罪的道理。黃寺卿,莫非是哪位聖賢教了你這後麵的一句?”勉強收拾好自身狀態,徐大少一反剛才的輕浮,嚴肅地反問黃子澄。
“胡攪蠻纏!辛家婦孺何罪之有?!你扣一頂造反的大帽子,就可隨意強搶民女了麽?!中山武寧王公忠體國,怎生有你這等不齒之孫?”
“姓黃的!你竟敢公然辱罵先父,是以為本官不會提刀了麽?!”徐增壽本就又急又氣,聽他竟敢攀附上徐達,頓時怒火就壓不住了。若不是徐輝祖和其他幾個武官拉住,怕是要直接衝上來,當廷賞他一頓拳腳了。
“下官絕無侮辱中山武寧王之意,隻是恨徐欽之不爭!還望陛下以朝綱為重。”黃子澄越來越覺得有些不對,不但幾個盟友沒有什麽動靜,就連幾個鐵杆小弟都沒有跟進的意思,現在自己又真的有些說錯話。看著徐欽一副優哉遊哉的模樣,心裏愈發氣急。
“好了,無需多言!徐僉事,此事你可還有什麽要說的?”
“回陛下,前幾日,京師外城八方館凶案震驚朝野。臣此時又身負統轄京師內外治安之責,故不得不深入調查。本來在京師重地、天子腳下,犯下此等血案,就已經是藐視陛下、藐視朝廷,與造反無異了。而根據臣的追查,此案的確還另有隱情,或是一宗案中案,更是不敢怠慢。於是在追查到疑凶在外城羅家莊有產業妻小之後,自然是要順藤摸瓜。雖沒有抓住正主,可從搜查的情況來看,已經可以確定之前的疑凶必然是血案真凶,而此凶徒甚至在作案之後還回家換了血衣,吃飽喝足之後再悠然逃離!僅憑這一點,抓捕從犯有何不可?黃寺卿既是飽讀詩書,那請問,大明律中有那一條是說,這等從犯是不能抓的?”
切換了模式之後,徐大少越辯越清醒,話語中也開始夾槍帶棒,且不斷挖坑。
“你,你強詞奪理,欺瞞陛下!這些都不過是你的一麵之詞,胡亂羅織罪名,辛氏一家不過是外城的普通百姓,何來謀逆之說?即使是從犯,難道連繈褓中的嬰孩都是從犯麽?”
“這涉及重大案件的偵破,目前案情尚未完全明朗,當中的細節自是不便多說,若是黃寺卿有疑問、有興趣、有信心,不如就趁此機會,請陛下將這案子交由您來負責可好?說實話,最近下官確實是有些忙不過來呢!若是黃寺卿肯幫下官分擔一些,簡直求之不得。另外,黃寺卿可真是好計較,莫非您覺得,辦案的時候,應該隻將有嫌疑的大人們抓了,留下一個稚童和一個嬰孩,才是符合聖賢教化,符合大明律法的麽?這叫‘協助調查’,如果黃寺卿實在覺得不妥,或者說聖賢托夢於你,查案的時候絕對不準影響旁人,那下官唯有愧對皇恩,愧對天下了。”
徐欽得勢不饒人,話中連譏帶諷,抓住黃子澄冒然出擊,又不熟悉刑名事務的弱點和漏洞,各種聽起來不明覺厲的新鮮詞匯層出不窮,就算是真了解刑名之事的,麵對這種新鮮的論調和獨特的辯駁思路,怕是也要撓頭,何況他是真不懂,於是當場將之懟崩。
“你,你…”黃子澄隻覺得被人狠狠地在臉上扇了幾個清脆的耳光,麵皮脹得像茄子一般,想要反駁又不知從何說起,想要罵人有不敢,就差一口氣背過去了。
“好了!黃寺卿,雖聞風奏事無錯,可也該稍加辨別才是!這等無稽之談,明顯就是以訛傳訛,以後就不要拿到朝堂上來說了!”朱元璋沒好氣地說道,顯然也是選擇了相信徐欽的說法。
“是,是臣魯莽了。”
黃子澄見完全沒有隊友支持自己,而單打獨鬥也確實拿徐欽沒辦法,還被皇帝斥責,吃了老大一個悶虧,見事不可為,縱是一張老臉脹成豬肝色,也隻得借坡下驢。
徐欽雖然很想現在就恁死他,可也知道現在時機還不成熟。而且黃子澄這個人書生意氣太重,性格也比較偏執,其實很好對付,留著他反倒是幫了朱棣的忙,何況已經打定主意要打入皇太孫集團內部,因此也不打算在這件事上繼續深究。
而在朱允炆等人看來,黃子澄不識大體,發了癔症似的胡亂攻擊盟友。不過現在在朝堂之上,也不好再說什麽,下來之後一定要多勸諫一下,哪有大業未成就開始搞內訌的?反倒是徐欽大人不記小人過,當是給了太孫殿下一個麵子,進一步博得了朱允炆、劉三吾及齊泰等人的好感。
黃子澄偷雞不成,反倒是無形中幫徐欽在朝堂上澄清了流言。尤其是在朱元璋擺明了繼續支持徐欽的形勢下,自然不會再有人拿此說事,至少是在他把事情徹底辦砸之前,是不會再有傻子出頭了。這場小小的風波也就此煙消雲散。
散朝之後,朱元璋還是把徐欽叫到禦書房,他其實心裏也還是沒底,徐欽連續不按常理出牌,縱使朱元璋再精明,也有點摸不準情況了。
“這事現在鬧得滿城風雨,你打算如何給朕一個交代?如何給天下一個交代?”
“回陛下,這案子本身其實已經基本查明,若是不趕時間,就隻需將羅罡等人犯的海捕文書發下去就是了。可是案子是在臣的手上,現下又是特殊時節,甚至這案子當中也還有許多蹊蹺之處,故臣以為至少應該試一試劍走偏鋒之法。”
徐欽的意思和難處,朱元璋自然也明白,如果真的已經查清楚了案子的來龍去脈,再快速給出一個結果,那稍微冒一點險也是值得的。
“唔,你打算如何走偏鋒?”
“嘿嘿,陛下,臣打算如此如此…”
“荒唐!呃…倒是可以一試,不過朕要先在這裏再給你記二十板子!”
“啊?陛下…”
朱元璋也不打算聽他再解釋了,大手一揮就將其給轟了出來。
而徐大少也從剛剛的自得中清醒了過來,甚至變得有些垂頭喪氣。如果沒記錯的話,自己欠朱大老板的板子,已經欠到六十了,憑良心講,天底下哪有這樣做老板的?工資還沒領兩月的,倒是先讓員工欠了一屁股債?嗯,真正意義上的一屁股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