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江南,開春之後的氣溫回升很快,草木也長得極為迅速和繁盛。尤其是在連續多日的晴朗日子之後,這才敢到三月,各類棉襖冬衣就黯然退場,單薄輕便的春衫輕舞飛揚,四野的各種綠芽也已經開始漸漸褪去了嫩色,不過在盛放的桃花映襯下,卻也並不那麽顯眼就是了。
位於外城的大校場,在沒有重大儀式或者軍事訓練的時候,都是一處較為荒僻的地方,除了偶爾來此賭賽玩樂的王侯紈絝,幾乎看不到人影。但這一天,除了周圍連成一片的紅豔豔的野桃花之外,攢動的人頭也還真不少。這些人都是來看洪武二十七年京師第一輪殺頭盛景的百姓,當然,其中可能還有些是想來看看那位傳說中天使與魔鬼一體的徐家大少爺。另外,自然還有極少部分人,不僅僅是為了來看的。
徐欽在一眾錦衣衛的保護下端坐在閱兵台改成的監斬台之上,與之同席的還有應天府尹宋翊、刑部右侍郎蔣毅以及大理寺左少卿署大理寺卿唐盛等一眾刑名口和案件直屬衙門的高官。
由於這個閱兵台本是準備給朱元璋點將出征等用途的,自然是修得高大堅固。再加上旁邊站滿了錦衣衛的高手,以及大量的強弓硬弩,甚至還有不少的火器埋伏,自是不懼有人真敢對這些在場的朝廷大員不利。
而下麵的刑場本身守衛就要寒酸得多了。由於這個刑場是前所未有的大,加之錦衣衛現在主要的精力要用在維持會試安保等方麵,因此隻有內層有一小圈百來個錦衣緹騎。再往外,真正負責維持秩序和安保工作的是從應天府、刑部、大理寺各處抽調來的衙役捕快。而且由於警戒範圍是在太大,這些人已經都是左支右絀了。
羅罡站在正對臨時行刑台正麵稍微偏左一些的位置,這裏已經遠離大校場的範圍,一個不高的小土包上麵。雖然隔得有些遠,但也還算視野清晰,因此也聚集了不少來可能膽子比較小的吃瓜群眾。
最重要的是,這個位置幾乎可以俯覽全場,錦衣衛的森嚴、官差衙役的慌亂,高台上狗官們的洋洋得意,都能盡收眼底。不過他今天甘冒奇險跑回來,可不是為了殺幾個狗官的,他是為了他的兩個孩子,至少要把兒子搶回去!因為他羅罡在以前的打鬥中曾受過比較嚴重的傷,大夫診斷說是泄了陽氣,雖在恢複之後不影響房事,但卻很難讓婦人受孕。所以這麽些年來,他在各地找了十來個女子,也就隻有這一個辛氏才給他生了兩個孩子。這種香火傳承的事情,他可半點僥幸也不敢有。
如果順利的話,那個婆娘也可以救走,兩個老東西就算了,確實帶不了那麽多人,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想到這裏,羅罡不由得把目光望向了跪在刑台上等待行刑的三個身影。不用說,落在官府手上,而且官府現在肯定已經知道真正的主犯是誰,必然遭受重刑拷打。三個成年人犯皆是披頭散發,囚衣上還透出明顯的血跡。雖看不清麵容,不過從身形和頭發的烏黑灰白程度上來看,確實是羅家莊的辛老漢一家。
羅罡的對此完全沒有任何疑問,反正他最大目標是兩個孩子,尤其是那個還在繈褓中的男孩兒。現在這兩個孩子也在刑場上,各被一個錦衣緹騎抱著,興許是他們也知道這麽小的孩子嘴裏問不出什麽,因此也未曾有受刑的樣子。
羅罡武藝一流,眼神自然也極好,都不用太過認真的看,那個被錦衣緹騎抱在一旁,臉上淚痕未幹的女孩兒定然是自己的女兒沒錯了。那另一個緹騎手上的,正在放聲大哭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兒子。
鎖定了這兩個最重要的目標,羅罡一咬牙,轉頭向自己身邊的兩個手下做了個隱秘的動作,然後就開始準備分頭行動。
大校場四周現在雖不說是人山人海,可看熱鬧的人確實也不少,因此羅罡的計劃是先製造混亂:讓兩個手下,各自推著一輛裝滿了柴草的小推車衝進人群,人群受驚之下,必然衝亂官差衙役們苦苦維持的警戒線。然後內層護衛刑台的錦衣緹騎們自然不可能坐視不管,那等他們出動一部分人去協助維持秩序之後,剩下的五六個手下再持利刃從空當處攻進刑場,先砍翻幾個衙役,那剩下的錦衣衛必然再出動一批前來緝拿。
即使剩下還有守衛,肯定人數也就不多了,至於保護那些狗官的護衛,隻要自己不攻過去,他們也絕不敢擅離。這時候自己再摸進刑場,驟然發動,再不濟也可以搶到兒子。如果發現有高手,兒子到手之後轉身就跑;如果沒有高手,或者自己,或者手下的人若有餘力,再按照女兒、老婆的順序一個個的救。
可以說計劃已經很完美了,尤其是在倉促之間,人手有限、敵我力量相差極大的情況下。可惜羅罡完全沒有意識到,他這次是在和整個帝國最頂尖的暴力機關剛正麵,和以前跟地方官府小打小鬧完全不同,而且他來救人這個舉動,本就已經是中了人家的算計。
剛開始進行得很順利,兩輛“小火車”確實引起了吃瓜群眾的躁動,外圍的混亂明顯衝擊了差役防線,內層守衛的錦衣衛果然也分出了差不多一半去幫忙維持秩序。隻不過詭異的是,人群的躁動事實上並不嚴重,真正胡亂跑動的人並不多,倒是各種怒吼和尖叫聲大得出奇。
如果羅罡還在那個能俯覽全場的小山包上麵就能清楚的看到,非但兩個推著“小火車”的手下,尚未完全衝進人群就被人群中突然冒出來的人給擋住並擒獲了。就連人群的躁動也都維持在一種極為平和的狀態,與其說是躁動,不如說是整體的移動,並沒有多少慌亂。
接下來,剩下的六個持刀悍匪突然發難,從多個方向殺向差役,有心算無心,也確實瞬間就砍倒了五六個差役,更引起了他們周圍吃瓜群眾的慌亂。不過這些差役們也都是經驗老道的老油子,隻是從周圍分了幾個人上了纏鬥,再加上迅速趕來的錦衣緹騎,形勢也被迅速控製住了。
官差們非但讓幾個武藝不俗的悍匪無法向內層突進,甚至還有條不紊地維持著現場的秩序,甚至還將剛剛第一輪被砍倒的幾個差役都給搶走了。
此時除開監斬台四周的最精銳護衛之外,內層刑台附近的守衛隻剩下十來個,而且其中還有兩個抱著孩子。
羅罡經過刻意的走動,現在所處的位置已經離刑台非常之近,而且距其他各處正在打鬥的地方都有一段距離,最大程度地引開了官兵的主要注意力。不過他也很清楚雙方力量差距極大,這個麾下兄弟們給他爭取出來的時間窗口非常有限,所以他也顧不得更細致地衡量,隻是順著四散的人群奔逃,並裹挾在幾個向內突破封鎖線的百姓當中,逐漸加速向刑台衝過去。
很快,本就嚴陣以待的內層錦衣緹騎們就發現了這個手中提著一根粗布裹著棍狀可疑物體的壯漢。
果然一如羅罡此前的預料,為了保護監斬台上的一眾狗官,那一片的官兵們,即使是在這種形勢下也根本不為所動。可讓他意外的是,在發現自己之後,兩個抱著孩子的緹騎非但沒有放下孩子準備迎戰,反而是抱著孩子轉身就往監斬台跑!
踏馬的!坑爹啊!
羅罡幾時遇到過這種人民的好公仆?你說你們那麽護著兩個小死囚幹嘛?要跑也可以先把孩子扔了嘛!
不過開弓沒有回頭箭,更何況他此時已經衝到緹騎們身前。也懶得解開粗布,抬手就是一個斜劈,當即擊退了兩個錦衣緹騎。
還好還好,雖然比普通的官差厲害些,可作為一流好手的羅罡還是心中大定,要全部幹掉這八九個人有難度,可要脫身還是不難的。
正當他在思考,是再努力一下,去追擊抱著自己的孩子逃跑的那兩個呢,還是轉身就跑的時候,突然背脊上一股徹骨的涼意油然而生。
憑借多年來生死搏殺的豐富經驗,羅罡極為狼狽地就地一滾,堪堪避開了銳利的刀鋒,隻有幾縷發絲還在空中緩緩飄落。
“戚長征!”
“羅長老,別來無恙啊?”
“沒想到堂堂戚副幫主,非但投靠了朝廷甘做鷹犬,還學會背後偷襲了!”
“我可去你瑪德吧!你殺我馬師弟的時候可曾下過戰書?!”
戚二當家的話音未落,便是一整套含怒的欺身搶攻,長逾三尺的厚背大刀本就是進攻的利器,主動權在手更是刀光翻飛,如浪如潮的氣勢一重高過一重。
羅罡也是用刀的高手,焉能不知道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道理?隻是他自己是有苦自知,本身其武藝就略遜於戚二當家的,更兼之剛剛隻顧逞口舌之快滿了一息,哪能輕易翻盤?
然而羅罡畢竟是成名已久的江湖高手,雖是明顯落了下風,但生死攸關之時,頻繁以命相搏,戚長征自然是不願在這種情況下與之拚個兩敗俱傷,於是竟一時拿不下他。
位於外城的大校場,在沒有重大儀式或者軍事訓練的時候,都是一處較為荒僻的地方,除了偶爾來此賭賽玩樂的王侯紈絝,幾乎看不到人影。但這一天,除了周圍連成一片的紅豔豔的野桃花之外,攢動的人頭也還真不少。這些人都是來看洪武二十七年京師第一輪殺頭盛景的百姓,當然,其中可能還有些是想來看看那位傳說中天使與魔鬼一體的徐家大少爺。另外,自然還有極少部分人,不僅僅是為了來看的。
徐欽在一眾錦衣衛的保護下端坐在閱兵台改成的監斬台之上,與之同席的還有應天府尹宋翊、刑部右侍郎蔣毅以及大理寺左少卿署大理寺卿唐盛等一眾刑名口和案件直屬衙門的高官。
由於這個閱兵台本是準備給朱元璋點將出征等用途的,自然是修得高大堅固。再加上旁邊站滿了錦衣衛的高手,以及大量的強弓硬弩,甚至還有不少的火器埋伏,自是不懼有人真敢對這些在場的朝廷大員不利。
而下麵的刑場本身守衛就要寒酸得多了。由於這個刑場是前所未有的大,加之錦衣衛現在主要的精力要用在維持會試安保等方麵,因此隻有內層有一小圈百來個錦衣緹騎。再往外,真正負責維持秩序和安保工作的是從應天府、刑部、大理寺各處抽調來的衙役捕快。而且由於警戒範圍是在太大,這些人已經都是左支右絀了。
羅罡站在正對臨時行刑台正麵稍微偏左一些的位置,這裏已經遠離大校場的範圍,一個不高的小土包上麵。雖然隔得有些遠,但也還算視野清晰,因此也聚集了不少來可能膽子比較小的吃瓜群眾。
最重要的是,這個位置幾乎可以俯覽全場,錦衣衛的森嚴、官差衙役的慌亂,高台上狗官們的洋洋得意,都能盡收眼底。不過他今天甘冒奇險跑回來,可不是為了殺幾個狗官的,他是為了他的兩個孩子,至少要把兒子搶回去!因為他羅罡在以前的打鬥中曾受過比較嚴重的傷,大夫診斷說是泄了陽氣,雖在恢複之後不影響房事,但卻很難讓婦人受孕。所以這麽些年來,他在各地找了十來個女子,也就隻有這一個辛氏才給他生了兩個孩子。這種香火傳承的事情,他可半點僥幸也不敢有。
如果順利的話,那個婆娘也可以救走,兩個老東西就算了,確實帶不了那麽多人,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想到這裏,羅罡不由得把目光望向了跪在刑台上等待行刑的三個身影。不用說,落在官府手上,而且官府現在肯定已經知道真正的主犯是誰,必然遭受重刑拷打。三個成年人犯皆是披頭散發,囚衣上還透出明顯的血跡。雖看不清麵容,不過從身形和頭發的烏黑灰白程度上來看,確實是羅家莊的辛老漢一家。
羅罡的對此完全沒有任何疑問,反正他最大目標是兩個孩子,尤其是那個還在繈褓中的男孩兒。現在這兩個孩子也在刑場上,各被一個錦衣緹騎抱著,興許是他們也知道這麽小的孩子嘴裏問不出什麽,因此也未曾有受刑的樣子。
羅罡武藝一流,眼神自然也極好,都不用太過認真的看,那個被錦衣緹騎抱在一旁,臉上淚痕未幹的女孩兒定然是自己的女兒沒錯了。那另一個緹騎手上的,正在放聲大哭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兒子。
鎖定了這兩個最重要的目標,羅罡一咬牙,轉頭向自己身邊的兩個手下做了個隱秘的動作,然後就開始準備分頭行動。
大校場四周現在雖不說是人山人海,可看熱鬧的人確實也不少,因此羅罡的計劃是先製造混亂:讓兩個手下,各自推著一輛裝滿了柴草的小推車衝進人群,人群受驚之下,必然衝亂官差衙役們苦苦維持的警戒線。然後內層護衛刑台的錦衣緹騎們自然不可能坐視不管,那等他們出動一部分人去協助維持秩序之後,剩下的五六個手下再持利刃從空當處攻進刑場,先砍翻幾個衙役,那剩下的錦衣衛必然再出動一批前來緝拿。
即使剩下還有守衛,肯定人數也就不多了,至於保護那些狗官的護衛,隻要自己不攻過去,他們也絕不敢擅離。這時候自己再摸進刑場,驟然發動,再不濟也可以搶到兒子。如果發現有高手,兒子到手之後轉身就跑;如果沒有高手,或者自己,或者手下的人若有餘力,再按照女兒、老婆的順序一個個的救。
可以說計劃已經很完美了,尤其是在倉促之間,人手有限、敵我力量相差極大的情況下。可惜羅罡完全沒有意識到,他這次是在和整個帝國最頂尖的暴力機關剛正麵,和以前跟地方官府小打小鬧完全不同,而且他來救人這個舉動,本就已經是中了人家的算計。
剛開始進行得很順利,兩輛“小火車”確實引起了吃瓜群眾的躁動,外圍的混亂明顯衝擊了差役防線,內層守衛的錦衣衛果然也分出了差不多一半去幫忙維持秩序。隻不過詭異的是,人群的躁動事實上並不嚴重,真正胡亂跑動的人並不多,倒是各種怒吼和尖叫聲大得出奇。
如果羅罡還在那個能俯覽全場的小山包上麵就能清楚的看到,非但兩個推著“小火車”的手下,尚未完全衝進人群就被人群中突然冒出來的人給擋住並擒獲了。就連人群的躁動也都維持在一種極為平和的狀態,與其說是躁動,不如說是整體的移動,並沒有多少慌亂。
接下來,剩下的六個持刀悍匪突然發難,從多個方向殺向差役,有心算無心,也確實瞬間就砍倒了五六個差役,更引起了他們周圍吃瓜群眾的慌亂。不過這些差役們也都是經驗老道的老油子,隻是從周圍分了幾個人上了纏鬥,再加上迅速趕來的錦衣緹騎,形勢也被迅速控製住了。
官差們非但讓幾個武藝不俗的悍匪無法向內層突進,甚至還有條不紊地維持著現場的秩序,甚至還將剛剛第一輪被砍倒的幾個差役都給搶走了。
此時除開監斬台四周的最精銳護衛之外,內層刑台附近的守衛隻剩下十來個,而且其中還有兩個抱著孩子。
羅罡經過刻意的走動,現在所處的位置已經離刑台非常之近,而且距其他各處正在打鬥的地方都有一段距離,最大程度地引開了官兵的主要注意力。不過他也很清楚雙方力量差距極大,這個麾下兄弟們給他爭取出來的時間窗口非常有限,所以他也顧不得更細致地衡量,隻是順著四散的人群奔逃,並裹挾在幾個向內突破封鎖線的百姓當中,逐漸加速向刑台衝過去。
很快,本就嚴陣以待的內層錦衣緹騎們就發現了這個手中提著一根粗布裹著棍狀可疑物體的壯漢。
果然一如羅罡此前的預料,為了保護監斬台上的一眾狗官,那一片的官兵們,即使是在這種形勢下也根本不為所動。可讓他意外的是,在發現自己之後,兩個抱著孩子的緹騎非但沒有放下孩子準備迎戰,反而是抱著孩子轉身就往監斬台跑!
踏馬的!坑爹啊!
羅罡幾時遇到過這種人民的好公仆?你說你們那麽護著兩個小死囚幹嘛?要跑也可以先把孩子扔了嘛!
不過開弓沒有回頭箭,更何況他此時已經衝到緹騎們身前。也懶得解開粗布,抬手就是一個斜劈,當即擊退了兩個錦衣緹騎。
還好還好,雖然比普通的官差厲害些,可作為一流好手的羅罡還是心中大定,要全部幹掉這八九個人有難度,可要脫身還是不難的。
正當他在思考,是再努力一下,去追擊抱著自己的孩子逃跑的那兩個呢,還是轉身就跑的時候,突然背脊上一股徹骨的涼意油然而生。
憑借多年來生死搏殺的豐富經驗,羅罡極為狼狽地就地一滾,堪堪避開了銳利的刀鋒,隻有幾縷發絲還在空中緩緩飄落。
“戚長征!”
“羅長老,別來無恙啊?”
“沒想到堂堂戚副幫主,非但投靠了朝廷甘做鷹犬,還學會背後偷襲了!”
“我可去你瑪德吧!你殺我馬師弟的時候可曾下過戰書?!”
戚二當家的話音未落,便是一整套含怒的欺身搶攻,長逾三尺的厚背大刀本就是進攻的利器,主動權在手更是刀光翻飛,如浪如潮的氣勢一重高過一重。
羅罡也是用刀的高手,焉能不知道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道理?隻是他自己是有苦自知,本身其武藝就略遜於戚二當家的,更兼之剛剛隻顧逞口舌之快滿了一息,哪能輕易翻盤?
然而羅罡畢竟是成名已久的江湖高手,雖是明顯落了下風,但生死攸關之時,頻繁以命相搏,戚長征自然是不願在這種情況下與之拚個兩敗俱傷,於是竟一時拿不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