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眾期待之中,會試金榜終於新鮮出爐,這一屆科舉的最終晉級結果也塵埃落定。
獲得了主角徐欽的激勵光環加持,且本身才華也確實首屈一指的張信果然如曆史般一舉奪得會試頭名,成為企鵝會員,哦不,是洪武甲戌科會試會元。雖因在鄉試中屈居浙江第二,痛失了刷爆科舉終極成就“連中三元”的機會,但以這個勢頭,這甲戌科的狀元幾乎已成其囊中之物。
當然,作為體製內的高級幹部,徐欽早在金榜公布的兩天之前就知道了張信斬獲會元的消息。不過對於他來說,這些事情幾乎無關痛癢,莫說是舉人、進士,就是真做了狀元,隻要不是在史書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人物,對他而言都沒什麽本質的區別。
而且徐大少現在依然很忙。明麵上,會試和殿試接連舉行,即使是落榜的舉子們,也還沒有出現返鄉潮,甚至徐大少還得防著有人一時想不開,考一場科舉,考死在了天子腳下,因此他統管應天治安的任務遠未結束。
此外,朱元璋暗中早已磨刀霍霍,蔣瓛的事情,怕是在狀元郎出爐之後馬上就會爆發,在準備進一步維持局麵穩定的同時,他還要準備好應對可能出現的落井下石,保證事態在可控的範圍之內。
現在,他還被興致勃勃的朱大老板給抓了壯丁。
按照往後不成文的規矩,這殿試雖名義上是由皇帝親自出題考校,先筆試後麵試各一場,再由皇帝親自決定名次。但實際上,明代的慣例往往題目也都是內閣擬定多個,然後由皇帝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來作為殿試考題。甚至有些比較懶的,連排名都懶得排,一股腦全交給了內閣,隻是在金殿策論的時候露個臉就完事。
可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勞模皇帝,大概是提前消耗了子孫們的精力。大臣擬題目,可以呀!不過要在禦書房裏,一邊想一邊匯報,想出來了馬上就要向皇帝陛下陳述理由用意,同時還要幫著皇帝陛下完善他親自出的題目。給徐欽的感受,大概就是後世的高中語文閱讀理解,明明作者都不知道自己還有這個意思,但你就必須解讀出一種高大上,否則你就等著吃蛋吧!
甚至這件事難度還要大得多,性質還要嚴重得多,所幸隻要有一人答對即全體過關,否則這日子還就沒法過了。
最重要的是,徐欽實在是想不通,這種舞文弄墨的事情把自己這個武勳子弟、特務頭子叫來杵著是什麽意思?好吧,我是您的保鏢,那您讓我來站崗也成啊!這麽客氣賜座幹嘛?賜座就賜座,自己旁邊還坐著個什麽鬼?!
一身“普通”白底赤鸞紋宮裝襦裙的江都郡主朱雲輕察覺到他不懷好意的目光,登時瓊鼻微微一皺,像是要打噴嚏的樣子。然後馬上以袖掩麵,整理了一下,這才沒有在公共場合失禮。
嘶~徐大少倒吸了一口涼氣,這該不會是第六感或是真的具備詛咒之力吧?這才稍微腹誹了一下下,就有感應了?不過他還是迅速整理心神,回到了今日的正題,不敢再去想其他的了。
“徐僉事!朕曾聽聞你曾與眾親王及駙馬對策,大談平靖北疆,且頗有章法,想來你出身武勳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對武備也當是頗有造詣,何不出兩個武備的題目?”
“陛下盛讚,臣實在慚愧!些許微末伎倆,怎敢在雄武聖君麵前班門弄斧?”
“少來!叫你出你就出,哪來那麽多廢話?!”
朱元璋本想著,自己欽點了他們這對佳偶,也讓他們在婚前多照兩麵,溝通一下感情。順便也有心讓徐欽在自己孫女麵前露露臉,以彰顯自己的英明神武,也讓自己不至於每次都被這個聰慧狡黠的孫女給拔了龍須。
誰知道平日一套接一套,奇謀妙計層出不窮的徐欽,竟然在這種時候裝起乖寶寶來了!怎叫他不怒火中燒?
而任亨泰等在場的旁人,也都是眼觀鼻鼻觀心,裝作什麽都不知道的樣子。至於順帶著有幾分看笑話的意思,那就隻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了。
“那小子就鬥膽說一說。其實諸位貢生都是國之大才,來日得天子欽點之後,更有進士之尊。雖說蒙陛下教誨,不忘了刀槍弓馬,可畢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故而衝鋒陷陣的事,當不是他們的本行。故臣以為,殿試之中若要有武經之考,大抵應以大略、兵部、征調、查舉等幾項為重。”
“嗯。”
對於徐欽不出招則已,一出便是一套一套的連環招的習慣,朱元璋也已經基本習慣了,隻是在他明顯停頓的地方,應了一聲,示意他繼續講下去。
而任亨泰、劉三吾、黃子澄等在場的其他議題官,幾乎都是文官,唯一與此相關的就隻有兵尚茹瑺。可聽他說什麽自創的:大略、兵部之類詞匯,也是朦朦朧朧,猶如雲山霧罩一般。
“所謂大略,可以理解為對朝廷的根本用兵方針,諸如:當前朝廷最該打誰?不該打誰?打不打?用多少兵馬去打?當快還是宜慢?此類大事,本就是朝臣當議論的內容,若是統統不知,自當再好好想想,如若一知半解,也可討論一二,若是胸有溝壑,那自當是文武全才,可堪大任!如今任誰都知道,我朝大敵乃是北退殘元,那不如就考校個:五十年平漠策!”
嘶~整個禦書房中不由得響起了一大片的抽氣聲,癩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
不過朱元璋在微微一驚之後,倒是極為滿意。五十年,自己等不到了,在座的估計也沒幾個等得到,可這小子大概是沒問題的!都說懶人長命百歲,這家夥懶得出奇,大概真是天賜給大明,蕩平北疆的。
見朱元璋微笑著撚須點頭,徐大少隻能繼續往下說。
“所謂兵部,其實就是兵部事務…考題可用:火銃之利弊幾何論。所謂征調,簡單來說就是協理糧草軍需…考題可用:一府之地,百姓幾何?歲產幾何?十萬兵過,當費幾日?協糧幾何?民夫幾何?足支撐幾何?查舉,說來簡單,就是如何甄別鄉裏行伍勇士,如何鑒別軍功真偽,該如何推舉?不過小子未曾理會過相關的事宜,這考題一時也想不到,還請陛下恕罪。”
“徐僉事不愧為中山王之後!端的是經韜緯略肱股之才!臣惶恐拜服!”
這一堆人裏麵,也就朱元璋和茹瑺真正聽明白了其中的厲害。茹瑺這話,雖有部分玩笑的成分,可也完全足以說明他對徐欽的認可。
其他人大多是有些不明覺厲,有了開篇的預防針,更沒有人敢隨意在自己不了解的領域發表意見了。
“嗯,不錯,條理清晰、有理有據、人盡其用,很好!你下來再寫個詳細的陳條,一並奏上來吧!”
“臣遵旨!”
接下來的議題就又回到了文官體係的條線裏麵,在場的人搞這些可都是一把好手,徐欽自然也奉行了不懂就不說的優良原則,老老實實地做了一回觀眾。
隻不過令他比較意外的是,自己這個未婚妻郡主,竟然不是來做樣子的!時不時竟真能發表一些精辟的言論,並且引經據典,在這一大票文豪高官裏麵,一點兒不落下風,尤其是在和署理工部的左侍郎王儁的算學交鋒中,竟然三下五除二就打敗了這個半專業人士,顯然也是個才華橫溢的主。
原來還是個學霸!就是不知道牛師傅、法師傅和艾師傅之流的偉大成果能不能給她添點兒麻煩。
偷偷看著她隱隱傲嬌的俏模樣,徐欽很惡意腹誹到。
然而正當二人“眉來眼去”的時候,本次科舉的輔考官,太常寺卿黃子澄起身打斷了他們。
“臣有異議,陛下容奏。”
“準奏。”
“陛下,臣以為,科舉之利在於舉才,此才乃經天緯地、教化萬民、匡扶社稷之才。若是按徐僉事方才所言,亦或者江都郡主所言,所出題目皆是理政一方之所在,以此為綱豈非舍本逐末?聖人之道,以德行召天下,明明立身,乃存社稷、致天下,機巧之務,乃小道,實不宜以為綱,至少不應太過苛求。”
黃子澄這番言論,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是頗有市場的,尤其是這種以德為本的觀點,就算是朱元璋作為皇帝,明知其有謬誤,卻也不好駁斥,畢竟這“德行”的首要要求就是“忠君”,是符合其統治的根本要求的。
而在場的其他大臣,基本上都是文官係統的成員,對這種首重德行,以典為本的觀點則更是不可能不支持。尤其是像王儁等人而言,這番話也算是為他們爭回了一些麵子,頓時不住點頭,表示讚同他的話。
江都郡主聽聞此言,也是俏臉含霜。雖說大致明白其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可再怎麽說也是直接駁了自己的麵子,當然是不願意的。可考慮到現在的情況,她也不好正麵和黃子澄辯論,畢竟那些未成年的皇子皇孫,不管怎麽整,都可以歸結為小孩子間的玩笑,但現下的場景,則是正兒八經的禦前議事,本就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若是再和朝臣發生直接衝突,就有些難看了。
可她不出麵,自有人出麵。倒不是單純的為她出頭,而是徐欽也聽得出來,黃子澄明麵上是反對和駁斥江都郡主剛剛和王儁等人討論的過於深奧的算術題,實際上矛頭卻是對準的自己。若是真讓他占了便宜,還讓人以為是自己怕了他!
“黃寺卿此言差矣!”
徐欽冷不丁說出這等不留情麵的話,著實讓包括朱元璋和江都郡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為之一愣。
見朱元璋沒有直接反對,於是他馬上接著往下說道。
“聖賢教化在於心,而心乃人之本,此當無異議。然為政者,當以天下黎民計,為社稷安穩計。昔日孔夫子一度相魯,然魯內不定三桓、外不敵齊晉,何也?孔夫子非不聖,實乃治國者當以千萬計較,而非一味仿聖。千萬百姓躬耕,當以千餘知民之所需,能為民之所求的父母官。江河時有險,當以數百明賑災、擅治水之人統之疏浚。殘元、倭寇、土蠻時有擾,則需知兵者降之、善調者助之。若單論聖賢之言、德行之美能平靖天下、四海升平,那陛下也用不著殫精竭慮,日日案牘勞形,隻需反複背誦論語即可,豈不美哉?”
“你!你強詞奪理!”被他一番搶白,黃子澄當即就炸毛了,隻是最後祭出了朱元璋這塊擋箭牌,以至於黃子澄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反駁才不會傷及皇帝陛下的麵子。
非但黃子澄炸毛,在場的所有文官也都微微皺眉,甚至朱元璋也是對他這等不尊教化,還拿自己做擋箭牌的行為微微有些不滿。
“當然,臣的意思也不是說聖賢書無用,聖賢教化自然是我天朝之根基。然而徒有聖賢之表,而無聖賢之能,於朝廷行政並無太大幫助,隻有在少數衙門才能用到這些人。而像六部、布政使司、府縣等更多實處,則必須要既有聖賢教養,又有理事之文韜,方能為陛下分憂,為天下謀福。故而臣以為,聖賢之說固當為本,然實務之才亦不可輕慢不查!望陛下明鑒,諸公明察!”
他這一番話,簡直把黃子澄氣得七竅生煙,這基本上是指著和尚罵禿驢。而在場的其他各部文官,則都是被好好的捧了一把,雖沒有直接出麵支持,卻也是各個麵露喜色。包括皇帝陛下,雖然還是對他這種直接和朝臣開杠的行為不是很喜歡,卻也明白黃子澄這是首先發難、自取其辱,於是大手一揮,就將此事揭過了。
而江都郡主則是在震驚之後,忍不住抿嘴輕笑。她本身就對這個姓黃的沒什麽好感,剛剛他又是直接駁的自己的麵子,見他吃癟,自然是極為暢快的。不過她也不好再繼續糾結於這個問題,更不好再和徐大少互動,隻是用餘光瞟他的頻率,明顯上升了些,也不再繼續參與大臣們的討論。
禦前會議開了大半天,終於商討出了一大堆備用的試題,至於具體考什麽,自然還得朱元璋拿主意,這一點任何人都插不上手。殿試中的筆試題目,就連徐欽也是在殿試當天淩晨,才從文華殿謄抄的翰林們那裏瞟來的。至於策論,那就更是隻能看他朱大老板當時的心情如何了。
獲得了主角徐欽的激勵光環加持,且本身才華也確實首屈一指的張信果然如曆史般一舉奪得會試頭名,成為企鵝會員,哦不,是洪武甲戌科會試會元。雖因在鄉試中屈居浙江第二,痛失了刷爆科舉終極成就“連中三元”的機會,但以這個勢頭,這甲戌科的狀元幾乎已成其囊中之物。
當然,作為體製內的高級幹部,徐欽早在金榜公布的兩天之前就知道了張信斬獲會元的消息。不過對於他來說,這些事情幾乎無關痛癢,莫說是舉人、進士,就是真做了狀元,隻要不是在史書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人物,對他而言都沒什麽本質的區別。
而且徐大少現在依然很忙。明麵上,會試和殿試接連舉行,即使是落榜的舉子們,也還沒有出現返鄉潮,甚至徐大少還得防著有人一時想不開,考一場科舉,考死在了天子腳下,因此他統管應天治安的任務遠未結束。
此外,朱元璋暗中早已磨刀霍霍,蔣瓛的事情,怕是在狀元郎出爐之後馬上就會爆發,在準備進一步維持局麵穩定的同時,他還要準備好應對可能出現的落井下石,保證事態在可控的範圍之內。
現在,他還被興致勃勃的朱大老板給抓了壯丁。
按照往後不成文的規矩,這殿試雖名義上是由皇帝親自出題考校,先筆試後麵試各一場,再由皇帝親自決定名次。但實際上,明代的慣例往往題目也都是內閣擬定多個,然後由皇帝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來作為殿試考題。甚至有些比較懶的,連排名都懶得排,一股腦全交給了內閣,隻是在金殿策論的時候露個臉就完事。
可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勞模皇帝,大概是提前消耗了子孫們的精力。大臣擬題目,可以呀!不過要在禦書房裏,一邊想一邊匯報,想出來了馬上就要向皇帝陛下陳述理由用意,同時還要幫著皇帝陛下完善他親自出的題目。給徐欽的感受,大概就是後世的高中語文閱讀理解,明明作者都不知道自己還有這個意思,但你就必須解讀出一種高大上,否則你就等著吃蛋吧!
甚至這件事難度還要大得多,性質還要嚴重得多,所幸隻要有一人答對即全體過關,否則這日子還就沒法過了。
最重要的是,徐欽實在是想不通,這種舞文弄墨的事情把自己這個武勳子弟、特務頭子叫來杵著是什麽意思?好吧,我是您的保鏢,那您讓我來站崗也成啊!這麽客氣賜座幹嘛?賜座就賜座,自己旁邊還坐著個什麽鬼?!
一身“普通”白底赤鸞紋宮裝襦裙的江都郡主朱雲輕察覺到他不懷好意的目光,登時瓊鼻微微一皺,像是要打噴嚏的樣子。然後馬上以袖掩麵,整理了一下,這才沒有在公共場合失禮。
嘶~徐大少倒吸了一口涼氣,這該不會是第六感或是真的具備詛咒之力吧?這才稍微腹誹了一下下,就有感應了?不過他還是迅速整理心神,回到了今日的正題,不敢再去想其他的了。
“徐僉事!朕曾聽聞你曾與眾親王及駙馬對策,大談平靖北疆,且頗有章法,想來你出身武勳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對武備也當是頗有造詣,何不出兩個武備的題目?”
“陛下盛讚,臣實在慚愧!些許微末伎倆,怎敢在雄武聖君麵前班門弄斧?”
“少來!叫你出你就出,哪來那麽多廢話?!”
朱元璋本想著,自己欽點了他們這對佳偶,也讓他們在婚前多照兩麵,溝通一下感情。順便也有心讓徐欽在自己孫女麵前露露臉,以彰顯自己的英明神武,也讓自己不至於每次都被這個聰慧狡黠的孫女給拔了龍須。
誰知道平日一套接一套,奇謀妙計層出不窮的徐欽,竟然在這種時候裝起乖寶寶來了!怎叫他不怒火中燒?
而任亨泰等在場的旁人,也都是眼觀鼻鼻觀心,裝作什麽都不知道的樣子。至於順帶著有幾分看笑話的意思,那就隻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了。
“那小子就鬥膽說一說。其實諸位貢生都是國之大才,來日得天子欽點之後,更有進士之尊。雖說蒙陛下教誨,不忘了刀槍弓馬,可畢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故而衝鋒陷陣的事,當不是他們的本行。故臣以為,殿試之中若要有武經之考,大抵應以大略、兵部、征調、查舉等幾項為重。”
“嗯。”
對於徐欽不出招則已,一出便是一套一套的連環招的習慣,朱元璋也已經基本習慣了,隻是在他明顯停頓的地方,應了一聲,示意他繼續講下去。
而任亨泰、劉三吾、黃子澄等在場的其他議題官,幾乎都是文官,唯一與此相關的就隻有兵尚茹瑺。可聽他說什麽自創的:大略、兵部之類詞匯,也是朦朦朧朧,猶如雲山霧罩一般。
“所謂大略,可以理解為對朝廷的根本用兵方針,諸如:當前朝廷最該打誰?不該打誰?打不打?用多少兵馬去打?當快還是宜慢?此類大事,本就是朝臣當議論的內容,若是統統不知,自當再好好想想,如若一知半解,也可討論一二,若是胸有溝壑,那自當是文武全才,可堪大任!如今任誰都知道,我朝大敵乃是北退殘元,那不如就考校個:五十年平漠策!”
嘶~整個禦書房中不由得響起了一大片的抽氣聲,癩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
不過朱元璋在微微一驚之後,倒是極為滿意。五十年,自己等不到了,在座的估計也沒幾個等得到,可這小子大概是沒問題的!都說懶人長命百歲,這家夥懶得出奇,大概真是天賜給大明,蕩平北疆的。
見朱元璋微笑著撚須點頭,徐大少隻能繼續往下說。
“所謂兵部,其實就是兵部事務…考題可用:火銃之利弊幾何論。所謂征調,簡單來說就是協理糧草軍需…考題可用:一府之地,百姓幾何?歲產幾何?十萬兵過,當費幾日?協糧幾何?民夫幾何?足支撐幾何?查舉,說來簡單,就是如何甄別鄉裏行伍勇士,如何鑒別軍功真偽,該如何推舉?不過小子未曾理會過相關的事宜,這考題一時也想不到,還請陛下恕罪。”
“徐僉事不愧為中山王之後!端的是經韜緯略肱股之才!臣惶恐拜服!”
這一堆人裏麵,也就朱元璋和茹瑺真正聽明白了其中的厲害。茹瑺這話,雖有部分玩笑的成分,可也完全足以說明他對徐欽的認可。
其他人大多是有些不明覺厲,有了開篇的預防針,更沒有人敢隨意在自己不了解的領域發表意見了。
“嗯,不錯,條理清晰、有理有據、人盡其用,很好!你下來再寫個詳細的陳條,一並奏上來吧!”
“臣遵旨!”
接下來的議題就又回到了文官體係的條線裏麵,在場的人搞這些可都是一把好手,徐欽自然也奉行了不懂就不說的優良原則,老老實實地做了一回觀眾。
隻不過令他比較意外的是,自己這個未婚妻郡主,竟然不是來做樣子的!時不時竟真能發表一些精辟的言論,並且引經據典,在這一大票文豪高官裏麵,一點兒不落下風,尤其是在和署理工部的左侍郎王儁的算學交鋒中,竟然三下五除二就打敗了這個半專業人士,顯然也是個才華橫溢的主。
原來還是個學霸!就是不知道牛師傅、法師傅和艾師傅之流的偉大成果能不能給她添點兒麻煩。
偷偷看著她隱隱傲嬌的俏模樣,徐欽很惡意腹誹到。
然而正當二人“眉來眼去”的時候,本次科舉的輔考官,太常寺卿黃子澄起身打斷了他們。
“臣有異議,陛下容奏。”
“準奏。”
“陛下,臣以為,科舉之利在於舉才,此才乃經天緯地、教化萬民、匡扶社稷之才。若是按徐僉事方才所言,亦或者江都郡主所言,所出題目皆是理政一方之所在,以此為綱豈非舍本逐末?聖人之道,以德行召天下,明明立身,乃存社稷、致天下,機巧之務,乃小道,實不宜以為綱,至少不應太過苛求。”
黃子澄這番言論,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是頗有市場的,尤其是這種以德為本的觀點,就算是朱元璋作為皇帝,明知其有謬誤,卻也不好駁斥,畢竟這“德行”的首要要求就是“忠君”,是符合其統治的根本要求的。
而在場的其他大臣,基本上都是文官係統的成員,對這種首重德行,以典為本的觀點則更是不可能不支持。尤其是像王儁等人而言,這番話也算是為他們爭回了一些麵子,頓時不住點頭,表示讚同他的話。
江都郡主聽聞此言,也是俏臉含霜。雖說大致明白其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可再怎麽說也是直接駁了自己的麵子,當然是不願意的。可考慮到現在的情況,她也不好正麵和黃子澄辯論,畢竟那些未成年的皇子皇孫,不管怎麽整,都可以歸結為小孩子間的玩笑,但現下的場景,則是正兒八經的禦前議事,本就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若是再和朝臣發生直接衝突,就有些難看了。
可她不出麵,自有人出麵。倒不是單純的為她出頭,而是徐欽也聽得出來,黃子澄明麵上是反對和駁斥江都郡主剛剛和王儁等人討論的過於深奧的算術題,實際上矛頭卻是對準的自己。若是真讓他占了便宜,還讓人以為是自己怕了他!
“黃寺卿此言差矣!”
徐欽冷不丁說出這等不留情麵的話,著實讓包括朱元璋和江都郡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為之一愣。
見朱元璋沒有直接反對,於是他馬上接著往下說道。
“聖賢教化在於心,而心乃人之本,此當無異議。然為政者,當以天下黎民計,為社稷安穩計。昔日孔夫子一度相魯,然魯內不定三桓、外不敵齊晉,何也?孔夫子非不聖,實乃治國者當以千萬計較,而非一味仿聖。千萬百姓躬耕,當以千餘知民之所需,能為民之所求的父母官。江河時有險,當以數百明賑災、擅治水之人統之疏浚。殘元、倭寇、土蠻時有擾,則需知兵者降之、善調者助之。若單論聖賢之言、德行之美能平靖天下、四海升平,那陛下也用不著殫精竭慮,日日案牘勞形,隻需反複背誦論語即可,豈不美哉?”
“你!你強詞奪理!”被他一番搶白,黃子澄當即就炸毛了,隻是最後祭出了朱元璋這塊擋箭牌,以至於黃子澄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反駁才不會傷及皇帝陛下的麵子。
非但黃子澄炸毛,在場的所有文官也都微微皺眉,甚至朱元璋也是對他這等不尊教化,還拿自己做擋箭牌的行為微微有些不滿。
“當然,臣的意思也不是說聖賢書無用,聖賢教化自然是我天朝之根基。然而徒有聖賢之表,而無聖賢之能,於朝廷行政並無太大幫助,隻有在少數衙門才能用到這些人。而像六部、布政使司、府縣等更多實處,則必須要既有聖賢教養,又有理事之文韜,方能為陛下分憂,為天下謀福。故而臣以為,聖賢之說固當為本,然實務之才亦不可輕慢不查!望陛下明鑒,諸公明察!”
他這一番話,簡直把黃子澄氣得七竅生煙,這基本上是指著和尚罵禿驢。而在場的其他各部文官,則都是被好好的捧了一把,雖沒有直接出麵支持,卻也是各個麵露喜色。包括皇帝陛下,雖然還是對他這種直接和朝臣開杠的行為不是很喜歡,卻也明白黃子澄這是首先發難、自取其辱,於是大手一揮,就將此事揭過了。
而江都郡主則是在震驚之後,忍不住抿嘴輕笑。她本身就對這個姓黃的沒什麽好感,剛剛他又是直接駁的自己的麵子,見他吃癟,自然是極為暢快的。不過她也不好再繼續糾結於這個問題,更不好再和徐大少互動,隻是用餘光瞟他的頻率,明顯上升了些,也不再繼續參與大臣們的討論。
禦前會議開了大半天,終於商討出了一大堆備用的試題,至於具體考什麽,自然還得朱元璋拿主意,這一點任何人都插不上手。殿試中的筆試題目,就連徐欽也是在殿試當天淩晨,才從文華殿謄抄的翰林們那裏瞟來的。至於策論,那就更是隻能看他朱大老板當時的心情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