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徐欽處理完蔣家的事宜,回到錦衣衛衙門的時候,去都察院取奏劄副本的人也回來了。
果然,都察院作為文官衙門裏麵最讓人生厭的衙門也是有道理的。
作為這個時代的最高檢,事實上就是一個專門給其他衙門找不痛快的事兒媽衙門。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都察院和錦衣衛可以並列為帝國最不受歡迎衙門。隻不過二者的區別是,都察院通常是流官製,幹得好、幹得不好,一段時間之後都可以拍拍屁股走人,通常在那裏呆三五年以上的人很少,而錦衣衛通常則是終身製。
不過就算如此,都察院在京師權貴圈子裏的名聲也比錦衣衛好不到哪兒去,這位右都禦史曹銘,可能是當中最令人討厭的那種。
二十四條罪狀,不管有影兒的沒影兒的,反正是想到什麽說什麽,可謂天馬行空至極,本質上而言,和錦衣衛的手段也沒什麽區別。當然了,其中還是有不少實錘的,這麽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也真是辛苦了他一把年紀了,還要幹這種充滿了想象力的工作了。
仔細看看,這當中最嚴重的有兩條:構陷忠良;蓄意謀反。這隻要任意一條坐實了,那分分鍾就是抄家滅族的大罪。
按照大明律,官員誤判直接反坐,如有蓄意成分,則罪加一等。按照蔣瓛在藍玉案裏麵的責任來看,隻要在那近千直接罪犯中蓄意構陷了一個,就足以叫他全家死絕。
這人呐,一旦發起狠來,也就沒什麽文人、武人的區別了,最終的結果都是幹挺為原則。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文人還更狠,殺人誅心!雖然現在還看不出這右都禦史曹銘究竟是出於何種目的,可至少從他這奏疏上來看,他是打算一次性把事情做絕了。
不過這兩點其實看著嚴重,但其實並不致命。
這種大案若沒有至高無上的皇帝陛下全力支持,那就必須得拿出如山鐵證,讓人完全無法反駁,甚至還要用證據說服皇帝。然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且不說在曹銘的奏劄裏,全是些捕風捉影的內容,身為特務頭子的蔣瓛也並非易與之輩,哪能讓人輕易抓住致命漏洞?就說著取證的問題,有後世高度發達的刑偵技術打底,即使是徐欽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要想在這個年代這種技術水平落後的年代,拿出讓他無法反駁的完整證據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不過這也不是說就不用管了,反而還得多加注意,尤其是構陷忠良這一條,是朱元璋現在最忌諱公開追究的,糊平這事兒,也是徐欽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也不知這曹銘是故意虛晃一槍,還是真的虎。
他想了想,看來說不得要派錦衣衛去加強對曹銘和都察院的盯防力度了。想到此處,他馬上將主導錦衣衛偵緝工作的第一副官羅僉事給找來,細致的商討和安排了一番。
再然後就是草菅人命等十一條死罪。
既然答應了要保住蔣瓛的性命,那這一係列的死罪也都是必須要給蔣瓛洗脫的,沒有實錘的就要徹底洗白,萬一是有實錘的,那也要找出情有可原之處,不求完全置身事外,隻求不被哢嚓一刀。
至於剩下十一條罪不至死的,那就能洗就洗,不能洗白的幹脆就大方承認。
對於這些所有的罪狀,他蔣瓛做沒做最清楚的自然是他自己。因此徐欽在梳理完這些東西之後,馬上去了鎮撫司監牢,親自和蔣瓛逐條溝通。同時他也算是辦案的高手、刑律的老手,兩人一起根據實際情況想辦法肯定比徐欽一個人在這裏胡亂計算要好得多。
“這曹老匹夫,真是狂吠的野狗!”
“好了,蔣大人,先不說這些。我來的目的你很清楚,你先幫我逐條理一理,哪些是確有其事的,哪些是憑空杜撰、捕風捉影的,哪些可能有實證,哪些不可能有實證,每一條的關鍵點有哪些,這些你都應該最清楚不過。我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開堂了才能懟死這個曹老匹夫嘛!”
“誒,倒是我著相了。該當如此,這第一條,構陷忠良,自然是絕對不存在的,雖然我不能保證我以前抓的每一個人都確實是逆賊亂黨,但我行事向來守規矩,每抓一個之前,都有證據證詞備查,每次就算再忙,也都照例請了駕貼,偵訊結果也都在刑科備檔,並交付聖裁,絕對不可能有任何紕漏!”蔣瓛稍稍靜下來想了想,然後斬釘截鐵地說到。
對此,徐欽自然是相信他的。現在除了自己沒人能夠救得了他,說了實話大概率有活命的機會,不說實話則必死無疑,是個正常人都知道該怎麽做。既然程序和證據都沒有問題,事情的責任也還有皇帝的一份,那這事要追究起來就很麻煩了。若是誰敢在這事上死纏爛打,說不得他就要死在蔣瓛前頭了。
“那這奏劄裏尤其提到了宣寧候曹泰,早在被定罪之前,就因為受不得大刑,被錦衣衛在獄中拷打致死,可有此事?”
“放心,這些人裏麵確實有被拷打致死的,但都是在其本身已經定罪之後,才上的大刑。這一點莫說是有官爵在身的,就算是牽扯進來的白身,我們都嚴格遵守了規矩。隻有兩個膽小的,或許是被嚇死了,不過知道這事兒的人不多,後麵也補齊了手續,再加上也確實沒怎麽拷打,自然算不上多大的紕漏。”
照這樣說來,在偵辦藍玉案的過程中,蔣瓛確實沒留下什麽漏洞。至於剩下的屈打成招之類的,在備案證據確鑿的情況下,莫非這曹銘還真敢給他們翻案不成?
基本上搞清了這個,朱元璋最擔心的事情也就沒多大的問題了。下來再準備好相關卷宗,等會審的時候,誰敢提就懟死誰。
接下來繼續逐條逐條的討論。謀反這條幾乎就是個笑話不提,以目前的形勢,徐欽掌握的錦衣衛控製著蔣府和錦衣衛衙門,他們就算是想栽贓也無從下手。而十一條死罪當中,反而有幾個比較麻煩的。不過徐欽早料到會有這種情況,也大致想好了對策。
對結交內侍這一條,很難說得清楚,不過對於兩邊來說都是如此。隻要阻止和蔣瓛過從較為親近的幾個內侍官不直接落到都察院手上,甚至被恐嚇、屈打成招,那都察院也無法拿出真憑實據。而內侍結交外臣,在朱元璋手上,那肯定是死路一條,所以這種可能性也非常小,隻要稍微注意一點兒,不讓都察院把手伸進宮裏,就隻需咬定不鬆口,這事兒就隻能不了了之。
另外就剩下,受贓和威逼人至死兩條,確實被都察院抓到了一定把柄。
不過仔細算下來也有可開脫的地方:那個所謂受贓,其實是數年前,一個經商的蔣瓛本家族人,在經過應天拜訪他時,恰遇其兒子滿周歲,故而奉上了不菲的禮物。這也是個糊塗官司,一則那人確實是蔣獻的族親,隻是從親緣上略微有些遠,不過他們早年都是相識的,也很容易找得到人證實。二則蔣瓛當時雖身為錦衣衛指揮同知,但也並未直接給送禮的人謀取好處,那人不過是私自打著蔣瓛的旗號,在外麵狐假虎威而已,而後逢年過節的,也不好推了他送來的賀禮而已。
蔣瓛完全可以推得一幹二淨,最後扯不出個結果來,也就隻能當做一般的親族枉法來處理。
即使現在那人現在已經落到了都察院手上,也不打緊,錦衣衛這邊隻要盡快把那人幹的事情理清楚,如果有大問題,那能事先處理的就處理,不能處理的,就盡量切割就是。
威逼人至死,也是好幾年前的陳年往事。當年他還隻是僉事的時候,有一次奉詔緝捕一個京師附近的大盜,在查到其老家後,蔣瓛率人前去查證抓捕,誰曾想人沒抓到不說。錦衣衛前腳剛走,那大盜的母親便上吊自殺了。
若硬要說他沒有責任,那也有失公允,連蔣瓛自己回憶起這事,都不免有些唏噓的。更何況現在那家人的家屬也被都察院找到,願意出來作證,當時蔣瓛是如何如何威逼大盜家屬的,這事就更說不清了。
這事唯有借著當年的公務文書,咬定隻是照章辦事,盡量將此事扳成行事欠妥。
至於剩下的,哪些是證據不足、捕風捉影,哪些是壓根兒就不存在的事情,每件事的關鍵點在什麽地方,兩人都一一做了詳細的梳理。甚至徐欽還順便在監牢裏陪著蔣瓛吃了一頓牢飯,直至當天半夜,這才基本妥帖。
也是虧得有蔣瓛這般奇葩式配合的被告,徐欽才能快速理清如此複雜的案情。當然,像他這般一心為被告著想的主審官,怕是也不多見就是了。
接下來,徐欽也將自己的精力全部集中在會審的準備工作上,此事既然已經開了頭,就不僅僅是事關蔣瓛而已。一旦事情辦砸了,還真指不定朱元璋回怎麽收拾自己呢!
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察院的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虛虛實實的幾十條罪狀這樣羅列下來,真要追究的話,正常情況下確實是很難說清楚的一件事。畢竟這個年代法製建設遠不及後世完備,至少這控方舉證的原則就不是鐵則,人家亂七八糟的汙水往你腦袋上一潑,你就得想辦法澄清。
縱使錦衣衛的辦事效率極高,但需要他親自做的事情也確實太多,不僅僅是案件本身,還有案件之外的博弈。了解幾位會審官員的基本情況,包括性格、年齡、取向、風評,甚至就連老底也查了一清二楚,這些都是在會審過程中,該采取何種策略的基石。
此外,針對每個不同的案子和罪名,也要派出精銳緹騎前去實地查證,盡量完善案情構架,提前準備好應對措施。
同時,他們這邊的優勢還是信息不對稱。估計都察院一時之間還猜不到徐欽會力保蔣瓛,加之肯定會忌諱徐欽的身份,不可能將矛頭對準他。加之現在錦衣衛上下也都對這個新的主心骨有了一定的認可,內部倒是沒出什麽亂子,餘下的三位堂官也各司其職,使得蔣瓛這位都指揮使的倒台,並未在錦衣衛裏麵掀起太大的波瀾。這既是順利完成了朱元璋布置下來的第一階段任務,也是接下來他們繼續保持對都察院等心懷不軌的方麵形成信息壓製的關鍵所在。
果然,都察院作為文官衙門裏麵最讓人生厭的衙門也是有道理的。
作為這個時代的最高檢,事實上就是一個專門給其他衙門找不痛快的事兒媽衙門。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都察院和錦衣衛可以並列為帝國最不受歡迎衙門。隻不過二者的區別是,都察院通常是流官製,幹得好、幹得不好,一段時間之後都可以拍拍屁股走人,通常在那裏呆三五年以上的人很少,而錦衣衛通常則是終身製。
不過就算如此,都察院在京師權貴圈子裏的名聲也比錦衣衛好不到哪兒去,這位右都禦史曹銘,可能是當中最令人討厭的那種。
二十四條罪狀,不管有影兒的沒影兒的,反正是想到什麽說什麽,可謂天馬行空至極,本質上而言,和錦衣衛的手段也沒什麽區別。當然了,其中還是有不少實錘的,這麽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也真是辛苦了他一把年紀了,還要幹這種充滿了想象力的工作了。
仔細看看,這當中最嚴重的有兩條:構陷忠良;蓄意謀反。這隻要任意一條坐實了,那分分鍾就是抄家滅族的大罪。
按照大明律,官員誤判直接反坐,如有蓄意成分,則罪加一等。按照蔣瓛在藍玉案裏麵的責任來看,隻要在那近千直接罪犯中蓄意構陷了一個,就足以叫他全家死絕。
這人呐,一旦發起狠來,也就沒什麽文人、武人的區別了,最終的結果都是幹挺為原則。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文人還更狠,殺人誅心!雖然現在還看不出這右都禦史曹銘究竟是出於何種目的,可至少從他這奏疏上來看,他是打算一次性把事情做絕了。
不過這兩點其實看著嚴重,但其實並不致命。
這種大案若沒有至高無上的皇帝陛下全力支持,那就必須得拿出如山鐵證,讓人完全無法反駁,甚至還要用證據說服皇帝。然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且不說在曹銘的奏劄裏,全是些捕風捉影的內容,身為特務頭子的蔣瓛也並非易與之輩,哪能讓人輕易抓住致命漏洞?就說著取證的問題,有後世高度發達的刑偵技術打底,即使是徐欽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要想在這個年代這種技術水平落後的年代,拿出讓他無法反駁的完整證據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不過這也不是說就不用管了,反而還得多加注意,尤其是構陷忠良這一條,是朱元璋現在最忌諱公開追究的,糊平這事兒,也是徐欽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也不知這曹銘是故意虛晃一槍,還是真的虎。
他想了想,看來說不得要派錦衣衛去加強對曹銘和都察院的盯防力度了。想到此處,他馬上將主導錦衣衛偵緝工作的第一副官羅僉事給找來,細致的商討和安排了一番。
再然後就是草菅人命等十一條死罪。
既然答應了要保住蔣瓛的性命,那這一係列的死罪也都是必須要給蔣瓛洗脫的,沒有實錘的就要徹底洗白,萬一是有實錘的,那也要找出情有可原之處,不求完全置身事外,隻求不被哢嚓一刀。
至於剩下十一條罪不至死的,那就能洗就洗,不能洗白的幹脆就大方承認。
對於這些所有的罪狀,他蔣瓛做沒做最清楚的自然是他自己。因此徐欽在梳理完這些東西之後,馬上去了鎮撫司監牢,親自和蔣瓛逐條溝通。同時他也算是辦案的高手、刑律的老手,兩人一起根據實際情況想辦法肯定比徐欽一個人在這裏胡亂計算要好得多。
“這曹老匹夫,真是狂吠的野狗!”
“好了,蔣大人,先不說這些。我來的目的你很清楚,你先幫我逐條理一理,哪些是確有其事的,哪些是憑空杜撰、捕風捉影的,哪些可能有實證,哪些不可能有實證,每一條的關鍵點有哪些,這些你都應該最清楚不過。我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開堂了才能懟死這個曹老匹夫嘛!”
“誒,倒是我著相了。該當如此,這第一條,構陷忠良,自然是絕對不存在的,雖然我不能保證我以前抓的每一個人都確實是逆賊亂黨,但我行事向來守規矩,每抓一個之前,都有證據證詞備查,每次就算再忙,也都照例請了駕貼,偵訊結果也都在刑科備檔,並交付聖裁,絕對不可能有任何紕漏!”蔣瓛稍稍靜下來想了想,然後斬釘截鐵地說到。
對此,徐欽自然是相信他的。現在除了自己沒人能夠救得了他,說了實話大概率有活命的機會,不說實話則必死無疑,是個正常人都知道該怎麽做。既然程序和證據都沒有問題,事情的責任也還有皇帝的一份,那這事要追究起來就很麻煩了。若是誰敢在這事上死纏爛打,說不得他就要死在蔣瓛前頭了。
“那這奏劄裏尤其提到了宣寧候曹泰,早在被定罪之前,就因為受不得大刑,被錦衣衛在獄中拷打致死,可有此事?”
“放心,這些人裏麵確實有被拷打致死的,但都是在其本身已經定罪之後,才上的大刑。這一點莫說是有官爵在身的,就算是牽扯進來的白身,我們都嚴格遵守了規矩。隻有兩個膽小的,或許是被嚇死了,不過知道這事兒的人不多,後麵也補齊了手續,再加上也確實沒怎麽拷打,自然算不上多大的紕漏。”
照這樣說來,在偵辦藍玉案的過程中,蔣瓛確實沒留下什麽漏洞。至於剩下的屈打成招之類的,在備案證據確鑿的情況下,莫非這曹銘還真敢給他們翻案不成?
基本上搞清了這個,朱元璋最擔心的事情也就沒多大的問題了。下來再準備好相關卷宗,等會審的時候,誰敢提就懟死誰。
接下來繼續逐條逐條的討論。謀反這條幾乎就是個笑話不提,以目前的形勢,徐欽掌握的錦衣衛控製著蔣府和錦衣衛衙門,他們就算是想栽贓也無從下手。而十一條死罪當中,反而有幾個比較麻煩的。不過徐欽早料到會有這種情況,也大致想好了對策。
對結交內侍這一條,很難說得清楚,不過對於兩邊來說都是如此。隻要阻止和蔣瓛過從較為親近的幾個內侍官不直接落到都察院手上,甚至被恐嚇、屈打成招,那都察院也無法拿出真憑實據。而內侍結交外臣,在朱元璋手上,那肯定是死路一條,所以這種可能性也非常小,隻要稍微注意一點兒,不讓都察院把手伸進宮裏,就隻需咬定不鬆口,這事兒就隻能不了了之。
另外就剩下,受贓和威逼人至死兩條,確實被都察院抓到了一定把柄。
不過仔細算下來也有可開脫的地方:那個所謂受贓,其實是數年前,一個經商的蔣瓛本家族人,在經過應天拜訪他時,恰遇其兒子滿周歲,故而奉上了不菲的禮物。這也是個糊塗官司,一則那人確實是蔣獻的族親,隻是從親緣上略微有些遠,不過他們早年都是相識的,也很容易找得到人證實。二則蔣瓛當時雖身為錦衣衛指揮同知,但也並未直接給送禮的人謀取好處,那人不過是私自打著蔣瓛的旗號,在外麵狐假虎威而已,而後逢年過節的,也不好推了他送來的賀禮而已。
蔣瓛完全可以推得一幹二淨,最後扯不出個結果來,也就隻能當做一般的親族枉法來處理。
即使現在那人現在已經落到了都察院手上,也不打緊,錦衣衛這邊隻要盡快把那人幹的事情理清楚,如果有大問題,那能事先處理的就處理,不能處理的,就盡量切割就是。
威逼人至死,也是好幾年前的陳年往事。當年他還隻是僉事的時候,有一次奉詔緝捕一個京師附近的大盜,在查到其老家後,蔣瓛率人前去查證抓捕,誰曾想人沒抓到不說。錦衣衛前腳剛走,那大盜的母親便上吊自殺了。
若硬要說他沒有責任,那也有失公允,連蔣瓛自己回憶起這事,都不免有些唏噓的。更何況現在那家人的家屬也被都察院找到,願意出來作證,當時蔣瓛是如何如何威逼大盜家屬的,這事就更說不清了。
這事唯有借著當年的公務文書,咬定隻是照章辦事,盡量將此事扳成行事欠妥。
至於剩下的,哪些是證據不足、捕風捉影,哪些是壓根兒就不存在的事情,每件事的關鍵點在什麽地方,兩人都一一做了詳細的梳理。甚至徐欽還順便在監牢裏陪著蔣瓛吃了一頓牢飯,直至當天半夜,這才基本妥帖。
也是虧得有蔣瓛這般奇葩式配合的被告,徐欽才能快速理清如此複雜的案情。當然,像他這般一心為被告著想的主審官,怕是也不多見就是了。
接下來,徐欽也將自己的精力全部集中在會審的準備工作上,此事既然已經開了頭,就不僅僅是事關蔣瓛而已。一旦事情辦砸了,還真指不定朱元璋回怎麽收拾自己呢!
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察院的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虛虛實實的幾十條罪狀這樣羅列下來,真要追究的話,正常情況下確實是很難說清楚的一件事。畢竟這個年代法製建設遠不及後世完備,至少這控方舉證的原則就不是鐵則,人家亂七八糟的汙水往你腦袋上一潑,你就得想辦法澄清。
縱使錦衣衛的辦事效率極高,但需要他親自做的事情也確實太多,不僅僅是案件本身,還有案件之外的博弈。了解幾位會審官員的基本情況,包括性格、年齡、取向、風評,甚至就連老底也查了一清二楚,這些都是在會審過程中,該采取何種策略的基石。
此外,針對每個不同的案子和罪名,也要派出精銳緹騎前去實地查證,盡量完善案情構架,提前準備好應對措施。
同時,他們這邊的優勢還是信息不對稱。估計都察院一時之間還猜不到徐欽會力保蔣瓛,加之肯定會忌諱徐欽的身份,不可能將矛頭對準他。加之現在錦衣衛上下也都對這個新的主心骨有了一定的認可,內部倒是沒出什麽亂子,餘下的三位堂官也各司其職,使得蔣瓛這位都指揮使的倒台,並未在錦衣衛裏麵掀起太大的波瀾。這既是順利完成了朱元璋布置下來的第一階段任務,也是接下來他們繼續保持對都察院等心懷不軌的方麵形成信息壓製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