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綠樹新芽已漸漸退去嫩色,愈發蒼翠的綠蔭連綿鋪開,雖天氣算不上炎熱,可夏意也確實一天天濃重起來。
騎著自己的那匹神駿的寶馬,碗口大的馬蹄噠噠的敲擊在灑了水的石板路上,徐欽看著這座宏偉應天城的初夏風光,頗有些心曠神怡。
由於對後世的南京了解有限,很難對比六百年後的光景,不過毫無疑問的是,六百年後這些連綿的綠水青山,大多都會變成鋼筋混凝土組合而成的現代化都市,雖多了七分造物的宏偉,卻也失了三分輕靈的神韻。
不過徐欽也不是那種傷春悲秋的黛玉體質。貪婪和控製才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促使人類進步的動力,不僅僅是神州沃土將會翻天覆地,未來人類還會在整個地球烙上深深地烙下自己的印記,甚至在更遙遠的未來,看似遙不可及的星辰大海也終將成為人類的樂園。你不緊跟曆史的潮流,便會被曆史的大車輪無情地碾壓,這也是根本就沒得選的道路。
所以徐大少是懷著極為愉悅的心情,前去參觀新式“戰爭之神”的出爐儀式。
沒想到這麽快,軍器局工坊的鑄造匠人們便已經掌握了砂模鑄造工藝的核心技術,甚至能夠在徐欽提出的粗略方案上加以改進,如果不是接到報告,徐欽根本不敢相信,第一門采用砂模鑄造工藝試製的新式火炮在今天就要出爐了。
根據徐欽的大致估算,在材料製造和鑄造工藝上本處於優勢地位的天朝,隻要設計理念達到相應標準,在十四世紀末,至少達到歐洲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的裝備水平,應該是努力一下可以實現的目標。
因此對於這種新式火炮,徐欽完全摒棄了這個時代口徑即正義,然而卻放棄其他指標的邪道做法。動輒二十厘米以上的口徑,倍徑卻僅有五六倍,顯然這科技樹歪得不像樣。這樣追求某一方麵的極端,隻會導致其他方麵出現不可彌補的缺陷。
口徑縮減之後,盡量增加倍徑,同時較小的口徑也方便增加炮管厚度,進而可以增加膛壓,威力反而會不降反增。
綜合考量之後,徐欽初步定下了新式火炮的技術指標:炮身空重在一千百八斤以內,內膛口徑為三寸,總長六尺,發射十五斤的實心鐵球炮彈,有效射程一裏左右,最大射程六裏。這也差不多是十六世紀歐洲主力火炮的主要技術指標。
在徐欽的計劃中,最開始的時候,即使部分指標稍差一些也沒關係,畢竟這是完全不同於以往設計流派的全新產品。但隻要大致能像個樣子,在實際體驗到這種設計方向的好處之後,後續的改進和提升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徐欽甚至沒有先去錦衣衛兵營,便直接策馬進了軍器局工坊,直奔火炮鑄造車間。
此時已經有一大群人圍在此處,不僅僅是直接參與項目的大小工匠們,還有錦衣衛火器千戶所的徐千戶和他手下的一群軍官小兵,甚至還有工部原本駐守在工坊大使,以及其他吏役、工匠。
這個年代對這些東西也沒個太嚴格的保密措施,本來這也沒什麽好保密的,就一根鐵管子而已。隻要明軍將其應用於實戰,並取得重大成果,那要不了幾年,全世界都會開始仿製這種規格的新式火炮。唯一關鍵的其實就是砂模鑄造工藝,以及諸如砂模的材料配置等鑄造信息,相信項目人員也不會將這種秘術隨便外傳。
徐欽一到場,自然也就到了開封驗收的時候。
在得到了他的同意後,四個健壯的年輕工匠輕巧地將固定模具的外框架卸開,然後輕輕敲開外層的多餘砂子。當接近鑄體後,因為受到高溫和相對的高壓,模砂出現了一定的凝結現象,幾人開始換用小錘等輕量化的工具小心操作。
不多時,黝黑的炮身便逐漸顯露真容。現場也陷入了一種莫名的寂靜之中。
相對於以往的泥模,經過反複改良之後的砂模鑄造出來的鑄件,表麵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光滑如鏡!橫在支架上的炮身在初夏的陽光下,通體反射出一種詭異的黑色光芒,如同一隻深淵巨獸一般,散發出擇人而噬的凶悍氣息。
兵者凶器,越凶越有戰鬥力。
僅僅是憑這個賣相,就甩了老式的洪武鐵炮等舊式裝備一大截。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年代,由於隻能采用一次性鑄造成型的方式,因此內外壁的情況八九不離十,外壁的光滑平整,也意味著內壁也同樣如此。
至於徐欽全新“設計”的準星、照門,以及可用於直接調解俯仰的炮耳,倒是並不太受人關注。這也正常,在沒有親身經曆之前,誰也不會想到,這些小細節究竟能對實際戰力提升產生多大的作用。
回到現場,四個壯漢小心翼翼地將炮身放下來,再掏空膛內的模砂。然後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們再上前,仔細查驗了一番。結果也果然不出所料:內膛的成型並不理想,存在明顯的缺陷,而且在如此口徑和倍徑的情況下,也沒辦法進行大改,隻能宣告鑄造失敗。
畢竟是第一次正式采用全新的鑄造技術,鑄造全新設計的火炮,徐欽早就做好了幾次失敗的準備,如果一次就成功,那才令人意外。
不過倒也不是沒有好消息,這次的鑄造雖然失敗了,但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已經大致判斷出了砂模鑄炮的大致情況,也就是完成了後世所謂的技術指標搜集。根據他們的判斷,這種新式鑄造法不但明顯提高了鑄件的內外壁光滑程度,甚至還提升了整個鑄件的緊實度。也就是說,在采用這種砂模鑄造法生產的鑄件,可以在保持威力的情況下進一步適當減重,或者在保持重量不變的前提下,提升一部分威力。
另一方麵,雖然內膛不達標,沒辦法做進一步的實彈測試,不過對於測試全新設計的炮車,這種次品也已經完全夠用了。
事實證明,這種同樣是在徐欽的大致構想下誕生,裝備了大型鏤空輻條式車輪,並有一根粗壯的尾巴的怪異炮車,完全可以勝任搭載這種新式火炮的任務。而且有了這根大尾巴,非但可以在戰時用來做駐鋤,而且還進一步方便了移動,隻需要兩個壯漢就可以輕鬆地完成短距離移動的任務。當然如果再有兩個人負責推車,那就更是輕鬆愉快了。
對於完全不知道杠杠原理的明朝人而言,這種設計簡直就是神來之筆,誰能想到,加上一根怪怪的大尾巴之後,炮車非但沒有因為增加重量而移動困難,反而變得更“輕巧”了呢?
當然,現在還隻有徐欽知道,這根大尾巴可不僅僅是在於移動的時候當做撬動火炮的杠杆,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實戰中,使得火炮可以直接在炮車上發射,用以對抗後坐力,也就是後世火炮的駐鋤,簡直就是又一個奇跡般的設計。隻是由於無法進行實彈射擊測試,因此這個駐鋤的實際效果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和改進。
為了這些亮點和初步理論的勝利,徐欽還特意鼓勵了一番被失敗陰影籠罩的工匠們,又私人出資二十貫鈔作為獎勵,雖然錢不多,但還是很有效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氣。
至此,新式兵器的試製作實際上已經接近尾聲。新式單兵火槍的各項參數都已經基本確定,工坊這邊已經按照徐欽的安排,開始著手準備量產化的工作。隻要等到拿出合用的新式火炮,基本上組建新軍的硬件條件就已經完全具備了。
暢想一下未來,草原的騎射輕騎兵軍隊,或者是長白山林子裏的蠻族重步兵,在十五六世紀就麵對幾乎和拿破侖時代差不多水準的近代化軍隊,將是如何酸爽的一件事?甚至是等有機會再著手弄一弄船,當哥倫布乘著小舢板到達美洲大陸的時候,麵對的就將不再是使用黑曜石武器的印第安人了。
如果徐欽有幸能見到那一天,不,就算見不到了,他也一定要留下遺言,在北美大陸西海岸的中間位置建造的城市,就叫做“新泉州”,另外再隨便建一些城市,名字都用“新”加上中原原本的城市名稱命名,相信幾百年後的場麵一定異常感人。
當然了,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有著數千年源遠流長的文明,講究德智體美勞五項基本原則,肯定不能像歐洲蠻子那樣搞三光,也不用從非洲引進什麽資源。隻要可以教育感化的,肯定都會盡量采用更溫和的手段。這其實對人類的共同發展也是有利的。
嗯,這麽一想,老子還真是偉大得不得了呢!
不過現在的關鍵是,要掌握權力,要改變大家的觀念,要讓國人開眼看世界!
哪怕是短期目標,除了先進的兵器,帝國還需要完全領先於時代的軍事力量,將這些先進兵器的威力徹底發揮出來。再用科技和體量的雙重絕對優勢,一路碾壓過去。
而要改革軍製,目前看起來,徐欽能選擇的道路,好像就隻有從錦衣衛裏麵劃一塊試驗田出來了。
騎著自己的那匹神駿的寶馬,碗口大的馬蹄噠噠的敲擊在灑了水的石板路上,徐欽看著這座宏偉應天城的初夏風光,頗有些心曠神怡。
由於對後世的南京了解有限,很難對比六百年後的光景,不過毫無疑問的是,六百年後這些連綿的綠水青山,大多都會變成鋼筋混凝土組合而成的現代化都市,雖多了七分造物的宏偉,卻也失了三分輕靈的神韻。
不過徐欽也不是那種傷春悲秋的黛玉體質。貪婪和控製才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促使人類進步的動力,不僅僅是神州沃土將會翻天覆地,未來人類還會在整個地球烙上深深地烙下自己的印記,甚至在更遙遠的未來,看似遙不可及的星辰大海也終將成為人類的樂園。你不緊跟曆史的潮流,便會被曆史的大車輪無情地碾壓,這也是根本就沒得選的道路。
所以徐大少是懷著極為愉悅的心情,前去參觀新式“戰爭之神”的出爐儀式。
沒想到這麽快,軍器局工坊的鑄造匠人們便已經掌握了砂模鑄造工藝的核心技術,甚至能夠在徐欽提出的粗略方案上加以改進,如果不是接到報告,徐欽根本不敢相信,第一門采用砂模鑄造工藝試製的新式火炮在今天就要出爐了。
根據徐欽的大致估算,在材料製造和鑄造工藝上本處於優勢地位的天朝,隻要設計理念達到相應標準,在十四世紀末,至少達到歐洲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的裝備水平,應該是努力一下可以實現的目標。
因此對於這種新式火炮,徐欽完全摒棄了這個時代口徑即正義,然而卻放棄其他指標的邪道做法。動輒二十厘米以上的口徑,倍徑卻僅有五六倍,顯然這科技樹歪得不像樣。這樣追求某一方麵的極端,隻會導致其他方麵出現不可彌補的缺陷。
口徑縮減之後,盡量增加倍徑,同時較小的口徑也方便增加炮管厚度,進而可以增加膛壓,威力反而會不降反增。
綜合考量之後,徐欽初步定下了新式火炮的技術指標:炮身空重在一千百八斤以內,內膛口徑為三寸,總長六尺,發射十五斤的實心鐵球炮彈,有效射程一裏左右,最大射程六裏。這也差不多是十六世紀歐洲主力火炮的主要技術指標。
在徐欽的計劃中,最開始的時候,即使部分指標稍差一些也沒關係,畢竟這是完全不同於以往設計流派的全新產品。但隻要大致能像個樣子,在實際體驗到這種設計方向的好處之後,後續的改進和提升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徐欽甚至沒有先去錦衣衛兵營,便直接策馬進了軍器局工坊,直奔火炮鑄造車間。
此時已經有一大群人圍在此處,不僅僅是直接參與項目的大小工匠們,還有錦衣衛火器千戶所的徐千戶和他手下的一群軍官小兵,甚至還有工部原本駐守在工坊大使,以及其他吏役、工匠。
這個年代對這些東西也沒個太嚴格的保密措施,本來這也沒什麽好保密的,就一根鐵管子而已。隻要明軍將其應用於實戰,並取得重大成果,那要不了幾年,全世界都會開始仿製這種規格的新式火炮。唯一關鍵的其實就是砂模鑄造工藝,以及諸如砂模的材料配置等鑄造信息,相信項目人員也不會將這種秘術隨便外傳。
徐欽一到場,自然也就到了開封驗收的時候。
在得到了他的同意後,四個健壯的年輕工匠輕巧地將固定模具的外框架卸開,然後輕輕敲開外層的多餘砂子。當接近鑄體後,因為受到高溫和相對的高壓,模砂出現了一定的凝結現象,幾人開始換用小錘等輕量化的工具小心操作。
不多時,黝黑的炮身便逐漸顯露真容。現場也陷入了一種莫名的寂靜之中。
相對於以往的泥模,經過反複改良之後的砂模鑄造出來的鑄件,表麵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光滑如鏡!橫在支架上的炮身在初夏的陽光下,通體反射出一種詭異的黑色光芒,如同一隻深淵巨獸一般,散發出擇人而噬的凶悍氣息。
兵者凶器,越凶越有戰鬥力。
僅僅是憑這個賣相,就甩了老式的洪武鐵炮等舊式裝備一大截。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年代,由於隻能采用一次性鑄造成型的方式,因此內外壁的情況八九不離十,外壁的光滑平整,也意味著內壁也同樣如此。
至於徐欽全新“設計”的準星、照門,以及可用於直接調解俯仰的炮耳,倒是並不太受人關注。這也正常,在沒有親身經曆之前,誰也不會想到,這些小細節究竟能對實際戰力提升產生多大的作用。
回到現場,四個壯漢小心翼翼地將炮身放下來,再掏空膛內的模砂。然後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們再上前,仔細查驗了一番。結果也果然不出所料:內膛的成型並不理想,存在明顯的缺陷,而且在如此口徑和倍徑的情況下,也沒辦法進行大改,隻能宣告鑄造失敗。
畢竟是第一次正式采用全新的鑄造技術,鑄造全新設計的火炮,徐欽早就做好了幾次失敗的準備,如果一次就成功,那才令人意外。
不過倒也不是沒有好消息,這次的鑄造雖然失敗了,但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已經大致判斷出了砂模鑄炮的大致情況,也就是完成了後世所謂的技術指標搜集。根據他們的判斷,這種新式鑄造法不但明顯提高了鑄件的內外壁光滑程度,甚至還提升了整個鑄件的緊實度。也就是說,在采用這種砂模鑄造法生產的鑄件,可以在保持威力的情況下進一步適當減重,或者在保持重量不變的前提下,提升一部分威力。
另一方麵,雖然內膛不達標,沒辦法做進一步的實彈測試,不過對於測試全新設計的炮車,這種次品也已經完全夠用了。
事實證明,這種同樣是在徐欽的大致構想下誕生,裝備了大型鏤空輻條式車輪,並有一根粗壯的尾巴的怪異炮車,完全可以勝任搭載這種新式火炮的任務。而且有了這根大尾巴,非但可以在戰時用來做駐鋤,而且還進一步方便了移動,隻需要兩個壯漢就可以輕鬆地完成短距離移動的任務。當然如果再有兩個人負責推車,那就更是輕鬆愉快了。
對於完全不知道杠杠原理的明朝人而言,這種設計簡直就是神來之筆,誰能想到,加上一根怪怪的大尾巴之後,炮車非但沒有因為增加重量而移動困難,反而變得更“輕巧”了呢?
當然,現在還隻有徐欽知道,這根大尾巴可不僅僅是在於移動的時候當做撬動火炮的杠杆,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實戰中,使得火炮可以直接在炮車上發射,用以對抗後坐力,也就是後世火炮的駐鋤,簡直就是又一個奇跡般的設計。隻是由於無法進行實彈射擊測試,因此這個駐鋤的實際效果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和改進。
為了這些亮點和初步理論的勝利,徐欽還特意鼓勵了一番被失敗陰影籠罩的工匠們,又私人出資二十貫鈔作為獎勵,雖然錢不多,但還是很有效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氣。
至此,新式兵器的試製作實際上已經接近尾聲。新式單兵火槍的各項參數都已經基本確定,工坊這邊已經按照徐欽的安排,開始著手準備量產化的工作。隻要等到拿出合用的新式火炮,基本上組建新軍的硬件條件就已經完全具備了。
暢想一下未來,草原的騎射輕騎兵軍隊,或者是長白山林子裏的蠻族重步兵,在十五六世紀就麵對幾乎和拿破侖時代差不多水準的近代化軍隊,將是如何酸爽的一件事?甚至是等有機會再著手弄一弄船,當哥倫布乘著小舢板到達美洲大陸的時候,麵對的就將不再是使用黑曜石武器的印第安人了。
如果徐欽有幸能見到那一天,不,就算見不到了,他也一定要留下遺言,在北美大陸西海岸的中間位置建造的城市,就叫做“新泉州”,另外再隨便建一些城市,名字都用“新”加上中原原本的城市名稱命名,相信幾百年後的場麵一定異常感人。
當然了,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有著數千年源遠流長的文明,講究德智體美勞五項基本原則,肯定不能像歐洲蠻子那樣搞三光,也不用從非洲引進什麽資源。隻要可以教育感化的,肯定都會盡量采用更溫和的手段。這其實對人類的共同發展也是有利的。
嗯,這麽一想,老子還真是偉大得不得了呢!
不過現在的關鍵是,要掌握權力,要改變大家的觀念,要讓國人開眼看世界!
哪怕是短期目標,除了先進的兵器,帝國還需要完全領先於時代的軍事力量,將這些先進兵器的威力徹底發揮出來。再用科技和體量的雙重絕對優勢,一路碾壓過去。
而要改革軍製,目前看起來,徐欽能選擇的道路,好像就隻有從錦衣衛裏麵劃一塊試驗田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