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趙王已經放棄對匈奴的抵禦,秘密將李牧調往宜安之前,可以說是處於無計可施、走投無路的困境才會出此下策。比起家國滅亡和受李牧威懾不大可能入侵的匈奴,趙國必然是選擇抵抗前者。
雖然秦軍從未與李牧軍正麵作戰,但嬴政考慮到其抗胡能力之強橫,打算不再冒進,於是下令道:“撤軍,返回宜安。”
桓倚雖然已然不滿,可君命不可違,隻好聽從命令帶兵回撤。
連續半月,秦軍每日都會派遣千人到趙軍營壘陣前挑釁,趙軍要麽不做理會,要麽從營內發射箭支驅逐,從不出營迎戰。
此間桓倚幾次親自帶兵前去邀戰,幾日下來不僅連李牧的麵都沒見上,就連守在營壘之外的小兵都寥寥可數,但隻要一靠近,漫天的箭支便會襲來,若不攻破這個堡壘,秦軍就無法直取邯鄲。
桓倚看著嬴政每日坐在帳中批閱由鹹陽送來的奏章,並沒有要發兵決戰的意思,於是愈發心急,幾番找下屬討論之後,終於得到一個詳實的策略。一日趁著天色正好,走入嬴政帳中獻策。
“過去大秦攻趙,廉頗以堅壘拒王齕,如今李牧亦用此計拒我大秦鐵騎。秦軍遠征,不宜久戰,而該速戰速決。然大王擔憂正麵迎戰秦軍會不低李牧的兵馬。故臣以為,大王可以派臣率主力之師進攻肥下,誘使李牧率領趙軍前往救援,等趙軍主力脫離營壘,大王再命我的副將率餘下秦軍追擊,兩路相襲圍困趙軍於肥下之途,遂破敵。”
嬴政停下手中的毛筆,仔細思索片刻,道:“不失為良計。”
桓倚抬頭,雙手作揖:“請大王下令發兵!”
嬴政對蒙毅說道:“後撤十萬秦軍入武遂。”
“遵命。”蒙毅行禮後走出大帳。嬴政起身,看向桓倚:“寡人給你十五萬兵馬,進攻肥下,另留五萬守營,伺機而動。”
“是!”
次日,一個士兵迅速跑入了趙國營壘,片刻之後,副將趙蔥疾步走入主將帳內。
李牧站在被懸掛在營帳之內的地形圖前,手中拿著一支帶羽細刃。
趙蔥麵露急色,作揖說道:“大將軍,十五萬秦軍攻向肥下,如今我趙國所有兵馬都在營壘之內,肥下不過一千守軍,勢必不敵這虎狼之邦啊……還請大將軍下令撥調兵馬前去援救!”
聞言,李牧先是一頓,眸子一轉微微側過頭來,問道:“宜安城內還有多少秦兵?”
“不足五萬。”趙蔥答道。
接著便是一聲輕笑:“統軍之人是誰?”
“秦將桓倚。”
“哦?”李牧說道,“秦軍接連取勝,士氣正盛,得知我領兵抗擊之後又不急於舉兵冒進,先調離十萬兵馬後撤,的確不錯。”
趙蔥突然覺得李牧的重點抓得不太對,於是出言提醒:“大將軍,眼下頭等重要的大事,是解除肥下之危啊!”
然而李牧對他的話恍若未聞,自顧自地繼續說著:“佯裝攻城,這招倒是有些高明,不過我若就此中計,有何顏麵擔下這大將軍之責?”
“大將軍……”
李牧一揮戰袍,高聲而呼:“傳我命令,全軍立刻自北撤出營壘,由漳水上遊繞道宜安後方,奪回此城。”
一刻鍾後,趙軍傾巢而出,宜安的兵馬立刻出城,向肥下方向進發,然久未見前往肥下支援的趙軍。
半日之後,突然傳來宜安失守的消息,五萬秦軍即刻後撤,卻遭到趙軍的中途攔截,突陷困境。得知消息時,桓倚率領的十五萬秦軍還未到肥下,迅速原路返回以期救下被圍秦軍。
桓倚和幾個副將先行,指引軍隊整體行進方向,嬴政和蒙毅則在隊伍之後,確保趙軍沒有其他動作。
蒙毅騎著棕色駿馬跟在嬴政身側,說道:“李牧不愧是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名將,輕易便勘破我們的計策。”
“長平之戰前,李牧以及冠之年一戰匈奴成名,十日之內斬殺十萬胡人,威震邊疆,使之十年之內不敢再犯。”嬴政語氣平淡地說道,“長平一戰後,趙國大勢已去,加之匈奴和大秦的連番進攻,趙國本該亡國。然正因外有李牧連卻匈奴百裏,內有師傅用兵抗秦,長久以來才得以相安無事。”
中原七國長期混戰,然而文化相較境外的胡戎夷狄更加交融,故而李牧在抗擊匈奴上的功績並未被過多提及,廉頗抗擊的是中原六國幾十年,故而在天下的名氣更為廣遠。在這樣的情形下,往往被世人所忽略,殊不知若無李牧在外戍邊保國,又何來趙國長久安穩?
蒙毅點了點頭,說道:“看來李牧的實力被過度低估了,此先大秦定下伐趙策略,並未將此人規劃入內。”
“報——”
一個秦兵策馬而來,嬴政一拉韁繩,追風便停在了原地。秦兵下馬,單膝而歸,說道:“稟告大王,前方遇到趙軍抵抗,桓倚將軍下令追擊。”
“追擊?”蒙毅有些疑惑,“既然是抵抗,為何要追擊?”
嬴政亦聽出了端倪,輕拉韁繩,追風便奔向前方懸崖。
懸崖之下,是一個視野不甚開闊的峽穀,在將入峽穀的位置,正是兩軍追擊的場麵。
隻是這兩軍追擊看起來實在太過不對。
嬴政冷哼一聲:“趙軍二十萬卻不及我大秦五萬先鋒人多?”
蒙毅心下一驚,立刻吩咐身後士兵道:“快去告知桓將軍,立即撤回不可追擊!”
秦兵應下,飛快騎馬向隊伍前列奔去。
然而過了約莫半刻鍾的時間,秦軍依然沒有後撤的跡象,直接追擊為數不多的趙軍進入了峽穀。
蒙毅道:“桓將軍怎敢抗命?”
“冒進。”嬴政皺眉,迅速往隊伍前端而去,蒙毅緊跟其後。
一行人還未至隊伍前方拿回將旗,隻見最前方峽穀的轉角之處湧出大量趙軍,頃刻間便將秦軍包圍在穀內,萬箭齊發,兵器相碰,優劣之分清晰可見!
蒙毅大呼:“後撤!”
奈何為時已晚,合圍已經形成,此戰避無可避,然地形處於劣勢,一番激戰之後秦軍死傷慘重,後撤出峽穀的不過寥寥幾千人。
李牧指揮的趙軍靈活多變,知曉已經無法攔截住剩餘的秦軍,故而先一步派出數萬人候在峽穀至肥下的行路,攔截撤出的秦軍,最終將其逼至峽穀之後的一座深山之上。
雖然秦軍從未與李牧軍正麵作戰,但嬴政考慮到其抗胡能力之強橫,打算不再冒進,於是下令道:“撤軍,返回宜安。”
桓倚雖然已然不滿,可君命不可違,隻好聽從命令帶兵回撤。
連續半月,秦軍每日都會派遣千人到趙軍營壘陣前挑釁,趙軍要麽不做理會,要麽從營內發射箭支驅逐,從不出營迎戰。
此間桓倚幾次親自帶兵前去邀戰,幾日下來不僅連李牧的麵都沒見上,就連守在營壘之外的小兵都寥寥可數,但隻要一靠近,漫天的箭支便會襲來,若不攻破這個堡壘,秦軍就無法直取邯鄲。
桓倚看著嬴政每日坐在帳中批閱由鹹陽送來的奏章,並沒有要發兵決戰的意思,於是愈發心急,幾番找下屬討論之後,終於得到一個詳實的策略。一日趁著天色正好,走入嬴政帳中獻策。
“過去大秦攻趙,廉頗以堅壘拒王齕,如今李牧亦用此計拒我大秦鐵騎。秦軍遠征,不宜久戰,而該速戰速決。然大王擔憂正麵迎戰秦軍會不低李牧的兵馬。故臣以為,大王可以派臣率主力之師進攻肥下,誘使李牧率領趙軍前往救援,等趙軍主力脫離營壘,大王再命我的副將率餘下秦軍追擊,兩路相襲圍困趙軍於肥下之途,遂破敵。”
嬴政停下手中的毛筆,仔細思索片刻,道:“不失為良計。”
桓倚抬頭,雙手作揖:“請大王下令發兵!”
嬴政對蒙毅說道:“後撤十萬秦軍入武遂。”
“遵命。”蒙毅行禮後走出大帳。嬴政起身,看向桓倚:“寡人給你十五萬兵馬,進攻肥下,另留五萬守營,伺機而動。”
“是!”
次日,一個士兵迅速跑入了趙國營壘,片刻之後,副將趙蔥疾步走入主將帳內。
李牧站在被懸掛在營帳之內的地形圖前,手中拿著一支帶羽細刃。
趙蔥麵露急色,作揖說道:“大將軍,十五萬秦軍攻向肥下,如今我趙國所有兵馬都在營壘之內,肥下不過一千守軍,勢必不敵這虎狼之邦啊……還請大將軍下令撥調兵馬前去援救!”
聞言,李牧先是一頓,眸子一轉微微側過頭來,問道:“宜安城內還有多少秦兵?”
“不足五萬。”趙蔥答道。
接著便是一聲輕笑:“統軍之人是誰?”
“秦將桓倚。”
“哦?”李牧說道,“秦軍接連取勝,士氣正盛,得知我領兵抗擊之後又不急於舉兵冒進,先調離十萬兵馬後撤,的確不錯。”
趙蔥突然覺得李牧的重點抓得不太對,於是出言提醒:“大將軍,眼下頭等重要的大事,是解除肥下之危啊!”
然而李牧對他的話恍若未聞,自顧自地繼續說著:“佯裝攻城,這招倒是有些高明,不過我若就此中計,有何顏麵擔下這大將軍之責?”
“大將軍……”
李牧一揮戰袍,高聲而呼:“傳我命令,全軍立刻自北撤出營壘,由漳水上遊繞道宜安後方,奪回此城。”
一刻鍾後,趙軍傾巢而出,宜安的兵馬立刻出城,向肥下方向進發,然久未見前往肥下支援的趙軍。
半日之後,突然傳來宜安失守的消息,五萬秦軍即刻後撤,卻遭到趙軍的中途攔截,突陷困境。得知消息時,桓倚率領的十五萬秦軍還未到肥下,迅速原路返回以期救下被圍秦軍。
桓倚和幾個副將先行,指引軍隊整體行進方向,嬴政和蒙毅則在隊伍之後,確保趙軍沒有其他動作。
蒙毅騎著棕色駿馬跟在嬴政身側,說道:“李牧不愧是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名將,輕易便勘破我們的計策。”
“長平之戰前,李牧以及冠之年一戰匈奴成名,十日之內斬殺十萬胡人,威震邊疆,使之十年之內不敢再犯。”嬴政語氣平淡地說道,“長平一戰後,趙國大勢已去,加之匈奴和大秦的連番進攻,趙國本該亡國。然正因外有李牧連卻匈奴百裏,內有師傅用兵抗秦,長久以來才得以相安無事。”
中原七國長期混戰,然而文化相較境外的胡戎夷狄更加交融,故而李牧在抗擊匈奴上的功績並未被過多提及,廉頗抗擊的是中原六國幾十年,故而在天下的名氣更為廣遠。在這樣的情形下,往往被世人所忽略,殊不知若無李牧在外戍邊保國,又何來趙國長久安穩?
蒙毅點了點頭,說道:“看來李牧的實力被過度低估了,此先大秦定下伐趙策略,並未將此人規劃入內。”
“報——”
一個秦兵策馬而來,嬴政一拉韁繩,追風便停在了原地。秦兵下馬,單膝而歸,說道:“稟告大王,前方遇到趙軍抵抗,桓倚將軍下令追擊。”
“追擊?”蒙毅有些疑惑,“既然是抵抗,為何要追擊?”
嬴政亦聽出了端倪,輕拉韁繩,追風便奔向前方懸崖。
懸崖之下,是一個視野不甚開闊的峽穀,在將入峽穀的位置,正是兩軍追擊的場麵。
隻是這兩軍追擊看起來實在太過不對。
嬴政冷哼一聲:“趙軍二十萬卻不及我大秦五萬先鋒人多?”
蒙毅心下一驚,立刻吩咐身後士兵道:“快去告知桓將軍,立即撤回不可追擊!”
秦兵應下,飛快騎馬向隊伍前列奔去。
然而過了約莫半刻鍾的時間,秦軍依然沒有後撤的跡象,直接追擊為數不多的趙軍進入了峽穀。
蒙毅道:“桓將軍怎敢抗命?”
“冒進。”嬴政皺眉,迅速往隊伍前端而去,蒙毅緊跟其後。
一行人還未至隊伍前方拿回將旗,隻見最前方峽穀的轉角之處湧出大量趙軍,頃刻間便將秦軍包圍在穀內,萬箭齊發,兵器相碰,優劣之分清晰可見!
蒙毅大呼:“後撤!”
奈何為時已晚,合圍已經形成,此戰避無可避,然地形處於劣勢,一番激戰之後秦軍死傷慘重,後撤出峽穀的不過寥寥幾千人。
李牧指揮的趙軍靈活多變,知曉已經無法攔截住剩餘的秦軍,故而先一步派出數萬人候在峽穀至肥下的行路,攔截撤出的秦軍,最終將其逼至峽穀之後的一座深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