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緩步走入甘泉宮。
自從來到秦國,這條路他已經走過多次,根本無需旁人指引,他自然而然便能找到行路。
從甘泉宮的宮門進入,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青陽台。這是一座仿照楚國宮殿建造而成的宮室,與其說是宮室,不如說是觀景台。
除了高台上身著朝服的嬴政,四周空無一人。
韓非目光微轉,四處查看,進而順著台階緩緩走了上去。台上的人背對著他俯瞰鹹陽宮景,紋絲不動。
等他走上青陽台,稍一瞥視,便注意到甘泉宮門聚攏起來的侍衛。見此情境,韓非看向不遠處負手而立的人。
“你在等我。”
高處風大,嬴政冕旒上的兩條明黃色長帶和著深棕色長發一起微微輕舞。
“是,寡人在等你。”嬴政轉過身來,“這段時間,多虧有非先生相助,寡人才能一辨忠奸。”
“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大王極力推崇法度,心中早已知悉秦臣們是忠是奸。對於你來說,辨明忠奸並不難,關鍵在於如何以適宜的方式懲處,才不失為公允公正,此之謂‘術’。”韓非向前幾步,在嬴政身邊站定,“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大王想真正掌握穩固王權,不動聲色以術治人,萬變離不開一個‘靜’字。置身事外,不動如鍾,隱藏自己的喜好,臣下才會暴露出真正的麵目,如此一來,可禦國臣。”
“正是受了先生書著的啟發,寡人才能在數次在君臣之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嬴政微微抬頭,看向湛藍無垠的天空,“許多年前,寡人自認為遇事皆可平心靜氣,淡然觀之。隻是發生了一件事之後,寡人常常無法控製心緒,直到今日亦無法保持絕對冷靜。”
“大王之威懾,可製朝臣,可安秦國。然製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若得靜心忍性,則效能更甚。我雖無法與你感同身受,但過往每每隨老師入泰山感悟世事,總是會求得內心更多的平靜。”韓非神色輕閃,“齊有泰山,魏有雲夢,秦有終南。若要求得至靜之境,可入至靜之所。”
韓非的話,讓嬴政又想起尚未親政之時去過的終南山,滿天的風雪,清泉潺潺的竹林,真正的僻靜之所。
“明日出征,秦軍,該往何方?”
韓非麵色微動,答道:“北伐,直取趙國。”
嬴政稍微側頭,打量著身邊身形消瘦的人。你的心,到底是向著秦,還是向著韓呢?
片刻之後,韓非複又說道:“不過大王需要準備一個人。”
“什麽人?”嬴政問。
“一個足以讓齊國拒絕任何諸侯求援的人。”韓非微微抬頭,麵帶輕笑,“此戰無論成敗,趙國都會元氣大傷,兵馬太少,勢必會向他國求援。”
“先生如何得知,趙國一定會向齊國求援?”
“放眼天下,趙國與韓、燕常年混戰,關係欠佳,抵禦還來不及,決計不可能向他們求援調兵,而魏國與韓國地境相似,同處中原核心,幾十年來又遭他國多番進攻,土地日漸減少,國力亦十分衰弱,若派兵救援趙國,秦可乘勢直取大梁,故而魏國自顧不暇,不可能派兵相救。楚國距趙千裏,遠水豈能解近渴?唯一有兵力可派出支援,與趙聯合與秦一戰的,隻有齊國。”
韓非說出這樣的策略,叫嬴政對他的懷疑頃刻間減少許多。如果他真的是為了保住韓國,應該勸說他攻趙,想方設法拖延戰爭時間,怎麽會費心謀劃截斷趙齊聯合,加速趙國的滅亡?
想到這些,嬴政頓時放心不少。
“就依先生所言。”
第二日,秦王調集二十萬秦軍,以辛勝與楊端和分別為將,各率十萬兵馬,由南北兩路分別進攻趙國。
又幾日,鄭芙與魏繚同在平陽館中,送別即將遠行的茅焦。
身為齊人,茅焦曾經是齊國的內臣,與齊相後勝甚是熟識,又見過齊王幾次,由他出麵勸諫,是最好的安排。
一月後,趙國番吾。
守將站在城牆上,看著不斷爬上城牆的秦軍,陷入了絕望。
城中留守的一千趙兵,此刻已經被消耗得隻剩一百餘人,麵對氣勢洶洶的十萬秦軍,守將眼看著城門被打開,看著秦軍衝進自己生長幾十年的城池,留下兩行清淚,無可奈何地顫抖著手,高高舉起長劍。
“既無法衛吾家,不如自刎於城樓之上!”
守將的劍朝自己的胸口刺過來,卻被副將奮力擊開。
“大人,援兵到了!”副將死命抓住守將的胳膊,一把拍掉他手中的長劍,奮力指了指城外不遠處的方向。
寫著“趙”字的靛藍色大旗。
守將激動得淚流滿麵,即刻轉身高呼:“大家不要放棄,我們的援兵到了,堅持住,殺光秦軍!”
秦軍才衝入番吾城中不久,還有許多人遺留在城門之外,頃刻間城中的秦軍便四散回撤。
原來是大將軍李牧從東城門直入番吾,多方包抄截斷秦軍行路,打得他們潰敗後撤。
在秦軍撤出番吾城門的同時,遠遠等候在城外的趙軍一擁而上,與城內的趙軍一起再次形成合圍,兩麵夾擊進攻秦軍。地形所迫,辛勝不再戀戰,大力揮動旗幟,率領秦軍往南方穀地撤退。
李牧與司馬尚合圍之時殺死百餘秦軍,匯合後又兵分兩路,司馬尚的軍隊繼續乘勝追擊潰逃的秦軍,李牧則帶數萬先鋒隊伍先往西再渡過漳水側麵截擊,又斬千人。
李牧指揮靈活多變,行進速度極快,時刻跟隨秦軍的步伐追擊,一直將辛勝率領的秦軍驅逐出趙境,才揮師南下轉而反擊楊端和所率領的軍隊。
秦與趙的數次戰爭,李牧從無敗績,要麽與秦國不分上下,要麽打得秦軍潰敗而逃,聽聞李牧南下,秦國士兵心有餘悸,士氣不足,楊端和知曉一時無法抗擊,故而下令撤離,不戰而走。李牧複又追擊楊端和的秦軍一直由漳水沿岸到上黨等地。
秦國數月以來的第三次伐趙,在李牧銳不可當的阻擋之下以失敗告終。吸取了桓倚全軍覆沒的教訓,辛勝和楊端和沒有選擇以硬碰硬,而是見機行事避其鋒芒,因而秦國此戰雖敗,但於兵力而言沒有太大損失。
自從來到秦國,這條路他已經走過多次,根本無需旁人指引,他自然而然便能找到行路。
從甘泉宮的宮門進入,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青陽台。這是一座仿照楚國宮殿建造而成的宮室,與其說是宮室,不如說是觀景台。
除了高台上身著朝服的嬴政,四周空無一人。
韓非目光微轉,四處查看,進而順著台階緩緩走了上去。台上的人背對著他俯瞰鹹陽宮景,紋絲不動。
等他走上青陽台,稍一瞥視,便注意到甘泉宮門聚攏起來的侍衛。見此情境,韓非看向不遠處負手而立的人。
“你在等我。”
高處風大,嬴政冕旒上的兩條明黃色長帶和著深棕色長發一起微微輕舞。
“是,寡人在等你。”嬴政轉過身來,“這段時間,多虧有非先生相助,寡人才能一辨忠奸。”
“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大王極力推崇法度,心中早已知悉秦臣們是忠是奸。對於你來說,辨明忠奸並不難,關鍵在於如何以適宜的方式懲處,才不失為公允公正,此之謂‘術’。”韓非向前幾步,在嬴政身邊站定,“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大王想真正掌握穩固王權,不動聲色以術治人,萬變離不開一個‘靜’字。置身事外,不動如鍾,隱藏自己的喜好,臣下才會暴露出真正的麵目,如此一來,可禦國臣。”
“正是受了先生書著的啟發,寡人才能在數次在君臣之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嬴政微微抬頭,看向湛藍無垠的天空,“許多年前,寡人自認為遇事皆可平心靜氣,淡然觀之。隻是發生了一件事之後,寡人常常無法控製心緒,直到今日亦無法保持絕對冷靜。”
“大王之威懾,可製朝臣,可安秦國。然製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若得靜心忍性,則效能更甚。我雖無法與你感同身受,但過往每每隨老師入泰山感悟世事,總是會求得內心更多的平靜。”韓非神色輕閃,“齊有泰山,魏有雲夢,秦有終南。若要求得至靜之境,可入至靜之所。”
韓非的話,讓嬴政又想起尚未親政之時去過的終南山,滿天的風雪,清泉潺潺的竹林,真正的僻靜之所。
“明日出征,秦軍,該往何方?”
韓非麵色微動,答道:“北伐,直取趙國。”
嬴政稍微側頭,打量著身邊身形消瘦的人。你的心,到底是向著秦,還是向著韓呢?
片刻之後,韓非複又說道:“不過大王需要準備一個人。”
“什麽人?”嬴政問。
“一個足以讓齊國拒絕任何諸侯求援的人。”韓非微微抬頭,麵帶輕笑,“此戰無論成敗,趙國都會元氣大傷,兵馬太少,勢必會向他國求援。”
“先生如何得知,趙國一定會向齊國求援?”
“放眼天下,趙國與韓、燕常年混戰,關係欠佳,抵禦還來不及,決計不可能向他們求援調兵,而魏國與韓國地境相似,同處中原核心,幾十年來又遭他國多番進攻,土地日漸減少,國力亦十分衰弱,若派兵救援趙國,秦可乘勢直取大梁,故而魏國自顧不暇,不可能派兵相救。楚國距趙千裏,遠水豈能解近渴?唯一有兵力可派出支援,與趙聯合與秦一戰的,隻有齊國。”
韓非說出這樣的策略,叫嬴政對他的懷疑頃刻間減少許多。如果他真的是為了保住韓國,應該勸說他攻趙,想方設法拖延戰爭時間,怎麽會費心謀劃截斷趙齊聯合,加速趙國的滅亡?
想到這些,嬴政頓時放心不少。
“就依先生所言。”
第二日,秦王調集二十萬秦軍,以辛勝與楊端和分別為將,各率十萬兵馬,由南北兩路分別進攻趙國。
又幾日,鄭芙與魏繚同在平陽館中,送別即將遠行的茅焦。
身為齊人,茅焦曾經是齊國的內臣,與齊相後勝甚是熟識,又見過齊王幾次,由他出麵勸諫,是最好的安排。
一月後,趙國番吾。
守將站在城牆上,看著不斷爬上城牆的秦軍,陷入了絕望。
城中留守的一千趙兵,此刻已經被消耗得隻剩一百餘人,麵對氣勢洶洶的十萬秦軍,守將眼看著城門被打開,看著秦軍衝進自己生長幾十年的城池,留下兩行清淚,無可奈何地顫抖著手,高高舉起長劍。
“既無法衛吾家,不如自刎於城樓之上!”
守將的劍朝自己的胸口刺過來,卻被副將奮力擊開。
“大人,援兵到了!”副將死命抓住守將的胳膊,一把拍掉他手中的長劍,奮力指了指城外不遠處的方向。
寫著“趙”字的靛藍色大旗。
守將激動得淚流滿麵,即刻轉身高呼:“大家不要放棄,我們的援兵到了,堅持住,殺光秦軍!”
秦軍才衝入番吾城中不久,還有許多人遺留在城門之外,頃刻間城中的秦軍便四散回撤。
原來是大將軍李牧從東城門直入番吾,多方包抄截斷秦軍行路,打得他們潰敗後撤。
在秦軍撤出番吾城門的同時,遠遠等候在城外的趙軍一擁而上,與城內的趙軍一起再次形成合圍,兩麵夾擊進攻秦軍。地形所迫,辛勝不再戀戰,大力揮動旗幟,率領秦軍往南方穀地撤退。
李牧與司馬尚合圍之時殺死百餘秦軍,匯合後又兵分兩路,司馬尚的軍隊繼續乘勝追擊潰逃的秦軍,李牧則帶數萬先鋒隊伍先往西再渡過漳水側麵截擊,又斬千人。
李牧指揮靈活多變,行進速度極快,時刻跟隨秦軍的步伐追擊,一直將辛勝率領的秦軍驅逐出趙境,才揮師南下轉而反擊楊端和所率領的軍隊。
秦與趙的數次戰爭,李牧從無敗績,要麽與秦國不分上下,要麽打得秦軍潰敗而逃,聽聞李牧南下,秦國士兵心有餘悸,士氣不足,楊端和知曉一時無法抗擊,故而下令撤離,不戰而走。李牧複又追擊楊端和的秦軍一直由漳水沿岸到上黨等地。
秦國數月以來的第三次伐趙,在李牧銳不可當的阻擋之下以失敗告終。吸取了桓倚全軍覆沒的教訓,辛勝和楊端和沒有選擇以硬碰硬,而是見機行事避其鋒芒,因而秦國此戰雖敗,但於兵力而言沒有太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