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長孫無忌依然在勤勤懇懇的攔權,打擊異己,清除政敵。連梁建芳這樣的大將軍都被他趁機問罪。
為何?
權力如深海行舟,不進則退。掌舵之人雖力有千鈞亦難如履平地,蓋天之風,吞舟之魚,稍有不慎就會席卷而來,輕者木舟搖擺,重者有傾覆之危。
欲保大舟,必乘風波浪,雖風平浪靜亦一往無前,切不可貪圖美景,稍加鬆懈。
可是自己的家人呢?躺在祖蔭之下沾沾自喜,飽食終日,碌碌無為,不思進取。不知創業之艱難,不思家族之長遠。以為今日之家業能得長久之傳承,鼠目之光,安能視千裏之事!
自己曆盡艱難才從感業寺回到宮裏,個中滋味不足為外人道也。
陛下恩寵極盛,以陳王李忠為太子才換來朝廷眾臣的妥協,自己才被冊封為昭儀。
自己的母親倒是支持自己,到底是血溶於水,不管自己如何她都無條件的讚同,即使舍了命不要也要護自己周全。
兩個姐姐也是近些時日才有緩和的征兆,不再對自己冷眼相待。
在她們心裏,自己是不守人倫大道的**,該被亂棍打死才對,此刻卻被封為昭儀。雖然有意親近,但是心底的不屑還是讓她憤怒不已。
通往權力的道路上本就布滿荊棘,鮮血淋漓,沒有誰可以輕鬆的得到。天子如陛下者不是也同樣血流滿地?
龍子啊,太宗皇帝的幾個皇子就沒一個簡單的。李承乾、李泰、李恪,哪一個不是人中龍鳳?
可是皇位隻有一個,想要得到又豈是易事?
李承乾最可惜,有一個好母親,正兒八經的嫡子,又是長子,名正言順的被太宗皇帝立為太子,滿朝文武就沒一個反對的。太宗皇帝也很滿意,悉心教導,言傳身教。
本以為會教出一個英明之主,可惜太宗皇帝太過用力,對李承乾期望太高,導致這個皇帝的好苗子幾近發瘋,嗜血成性。
位居東宮之時時常命太子六率互相衝殺,名其曰練兵。
都是真刀真槍啊,又不是打突厥,在郊外擺開戰陣,殺的你死我活,好好的大唐精卒被李承乾無謂折損,怨聲載道。文臣武將義憤填膺,彈劾之聲不斷。
麵對朝廷的質問,李承乾不思悔改,反而不屑一顧,說出技不如人,死有餘辜這樣的混賬話來,傷透了武將的心。
感情死的不是你家的人,武將很想把李承乾揪過來暴打一頓,這話不能說,否則有詛咒李二的嫌疑。
可是道理沒錯,都是娘生爹養的,就因為你李承乾,白白的死了。如果是死在戰陣之上,誰都無話可說,打仗就沒有不死人的,說不得誰倒黴,沒能熬回來。
但是白白死在你李承乾的手裏就太窩囊了,連個軍功都沒混到,一個敵人也沒看到就丟了性命。這種結果無法讓人接受。
尤其是武將,雖說見過無數的死人,親手斬殺的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可是對自己手下的兵卒,他們還是很愛惜的。
一將功成萬骨枯,那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為了打仗,死再多的人他們都能接受。可是想李承乾這樣,卻有濫殺無辜的嫌疑。
不知悔改的李承乾居然還要效仿太宗皇帝準備造反,逼迫太宗皇帝退位。
該是有多愚蠢才會做出這樣的事?
皇帝的位子早晚都是他的,何必要急於一時?他才二十多歲啊,那麽心急做什麽?
李承乾的權力之路崩塌了,跟隨的人被太宗皇帝殺的一個不剩,血流成河。
一個想得到權力,一個要守護權力,雖父子不能相讓。
魏王李泰,聰明絕頂的人物,文治武功樣樣精通,頗有太宗皇帝年輕時的影子。為爭太子之位不遺餘力,可惜殺心太重,終不被太宗皇帝所喜。
這些讓天下英才慷慨赴之的皇子位不可謂不高,權不可謂不重。可是依然想著更大的權力,為何?做一個混吃等死的皇子,每天打打獵、喝喝酒,沒有饑饉之虞,沒有性命之憂,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日子,為何他們不屑一顧,悶悶不樂?
無他,權力也。
可是自己的家人好像根本沒有這樣的念頭,更沒有這樣的魄力。
讓武媚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得到的太容易讓他們完全沒有危機感,不知失去這一切順利痛苦。
而這一切,武媚深有體會。
十三歲的年紀,對愛情充滿向往,以為自己夢中的那個男人會是一個蓋世英雄,會駕著七彩祥雲來娶她。
事實好像也確實如此,從恩旨下來的時候武媚就覺得自己的願望實現了。
太宗皇帝啊,文治武功冠絕天下,馬上征戰無數,身後無數良將謀士生死追隨,無數當時梟雄被斬於馬下,連突厥都被打的支離破碎,頡利可汗被縛來朝。
這樣的豐功偉業自然算得上蓋世英雄。
可是進宮之後才發現這個蓋世英雄不是她一個人的,而是屬於很多的女人。別說一天,有時一個月也難得見上一次。
她這個小小的才人地位卑微,隻有忍氣吞聲的份。
深宮高牆之內,連呼吸都是壓抑的。
本以為憑著自己的美貌可以輕而易舉的俘獲先帝,到頭來才發現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宮裏最不缺少的就是美麗的女子,能被先帝看重,哪一個不是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十三年啊,一個女人能有多少個十三年?十三年裏,每一天都過的度日如年,日子仿佛被無限的拉長,每時每刻都讓她心驚膽戰。
經曆了數次的生死,她依然是一個小小的才人,連她自己都放棄了,放棄了有朝一日能被寵幸,成為後宮中最有權勢的妃嬪。
皇後的大位不敢想,長孫皇後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武媚的最高願望,也不過就是九嬪裏麵的一個而已。
可是這樣的願望隨著太宗皇帝的駕崩而終於煙消雲散,武媚的最後一絲希望化為了泡影。
雖然太宗皇帝的很多妃嬪都到感業寺出家,但她們起碼得到過。曾經站在權力的頂峰欣賞過美麗的風景。
自己卻依然站在山腳,苦苦尋找那條通往山頂的幽徑。
為何?
權力如深海行舟,不進則退。掌舵之人雖力有千鈞亦難如履平地,蓋天之風,吞舟之魚,稍有不慎就會席卷而來,輕者木舟搖擺,重者有傾覆之危。
欲保大舟,必乘風波浪,雖風平浪靜亦一往無前,切不可貪圖美景,稍加鬆懈。
可是自己的家人呢?躺在祖蔭之下沾沾自喜,飽食終日,碌碌無為,不思進取。不知創業之艱難,不思家族之長遠。以為今日之家業能得長久之傳承,鼠目之光,安能視千裏之事!
自己曆盡艱難才從感業寺回到宮裏,個中滋味不足為外人道也。
陛下恩寵極盛,以陳王李忠為太子才換來朝廷眾臣的妥協,自己才被冊封為昭儀。
自己的母親倒是支持自己,到底是血溶於水,不管自己如何她都無條件的讚同,即使舍了命不要也要護自己周全。
兩個姐姐也是近些時日才有緩和的征兆,不再對自己冷眼相待。
在她們心裏,自己是不守人倫大道的**,該被亂棍打死才對,此刻卻被封為昭儀。雖然有意親近,但是心底的不屑還是讓她憤怒不已。
通往權力的道路上本就布滿荊棘,鮮血淋漓,沒有誰可以輕鬆的得到。天子如陛下者不是也同樣血流滿地?
龍子啊,太宗皇帝的幾個皇子就沒一個簡單的。李承乾、李泰、李恪,哪一個不是人中龍鳳?
可是皇位隻有一個,想要得到又豈是易事?
李承乾最可惜,有一個好母親,正兒八經的嫡子,又是長子,名正言順的被太宗皇帝立為太子,滿朝文武就沒一個反對的。太宗皇帝也很滿意,悉心教導,言傳身教。
本以為會教出一個英明之主,可惜太宗皇帝太過用力,對李承乾期望太高,導致這個皇帝的好苗子幾近發瘋,嗜血成性。
位居東宮之時時常命太子六率互相衝殺,名其曰練兵。
都是真刀真槍啊,又不是打突厥,在郊外擺開戰陣,殺的你死我活,好好的大唐精卒被李承乾無謂折損,怨聲載道。文臣武將義憤填膺,彈劾之聲不斷。
麵對朝廷的質問,李承乾不思悔改,反而不屑一顧,說出技不如人,死有餘辜這樣的混賬話來,傷透了武將的心。
感情死的不是你家的人,武將很想把李承乾揪過來暴打一頓,這話不能說,否則有詛咒李二的嫌疑。
可是道理沒錯,都是娘生爹養的,就因為你李承乾,白白的死了。如果是死在戰陣之上,誰都無話可說,打仗就沒有不死人的,說不得誰倒黴,沒能熬回來。
但是白白死在你李承乾的手裏就太窩囊了,連個軍功都沒混到,一個敵人也沒看到就丟了性命。這種結果無法讓人接受。
尤其是武將,雖說見過無數的死人,親手斬殺的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可是對自己手下的兵卒,他們還是很愛惜的。
一將功成萬骨枯,那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為了打仗,死再多的人他們都能接受。可是想李承乾這樣,卻有濫殺無辜的嫌疑。
不知悔改的李承乾居然還要效仿太宗皇帝準備造反,逼迫太宗皇帝退位。
該是有多愚蠢才會做出這樣的事?
皇帝的位子早晚都是他的,何必要急於一時?他才二十多歲啊,那麽心急做什麽?
李承乾的權力之路崩塌了,跟隨的人被太宗皇帝殺的一個不剩,血流成河。
一個想得到權力,一個要守護權力,雖父子不能相讓。
魏王李泰,聰明絕頂的人物,文治武功樣樣精通,頗有太宗皇帝年輕時的影子。為爭太子之位不遺餘力,可惜殺心太重,終不被太宗皇帝所喜。
這些讓天下英才慷慨赴之的皇子位不可謂不高,權不可謂不重。可是依然想著更大的權力,為何?做一個混吃等死的皇子,每天打打獵、喝喝酒,沒有饑饉之虞,沒有性命之憂,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日子,為何他們不屑一顧,悶悶不樂?
無他,權力也。
可是自己的家人好像根本沒有這樣的念頭,更沒有這樣的魄力。
讓武媚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得到的太容易讓他們完全沒有危機感,不知失去這一切順利痛苦。
而這一切,武媚深有體會。
十三歲的年紀,對愛情充滿向往,以為自己夢中的那個男人會是一個蓋世英雄,會駕著七彩祥雲來娶她。
事實好像也確實如此,從恩旨下來的時候武媚就覺得自己的願望實現了。
太宗皇帝啊,文治武功冠絕天下,馬上征戰無數,身後無數良將謀士生死追隨,無數當時梟雄被斬於馬下,連突厥都被打的支離破碎,頡利可汗被縛來朝。
這樣的豐功偉業自然算得上蓋世英雄。
可是進宮之後才發現這個蓋世英雄不是她一個人的,而是屬於很多的女人。別說一天,有時一個月也難得見上一次。
她這個小小的才人地位卑微,隻有忍氣吞聲的份。
深宮高牆之內,連呼吸都是壓抑的。
本以為憑著自己的美貌可以輕而易舉的俘獲先帝,到頭來才發現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宮裏最不缺少的就是美麗的女子,能被先帝看重,哪一個不是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十三年啊,一個女人能有多少個十三年?十三年裏,每一天都過的度日如年,日子仿佛被無限的拉長,每時每刻都讓她心驚膽戰。
經曆了數次的生死,她依然是一個小小的才人,連她自己都放棄了,放棄了有朝一日能被寵幸,成為後宮中最有權勢的妃嬪。
皇後的大位不敢想,長孫皇後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武媚的最高願望,也不過就是九嬪裏麵的一個而已。
可是這樣的願望隨著太宗皇帝的駕崩而終於煙消雲散,武媚的最後一絲希望化為了泡影。
雖然太宗皇帝的很多妃嬪都到感業寺出家,但她們起碼得到過。曾經站在權力的頂峰欣賞過美麗的風景。
自己卻依然站在山腳,苦苦尋找那條通往山頂的幽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