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月說了很多,但是許敬宗並沒有聽進去,在他看來,妖月把事情想的太簡單化了。她說的這些道理,大唐的皇帝和底下眾多的臣子早就爛熟於心,根本不用她來點破。
如果連這點本事都沒有,大唐能如此強大?
你也太小看大唐,太小看大唐的讀書人,太小看皇帝的心機,太小看政治的玄妙了。
在許敬宗看來,不管何種宗教,到最後都是服務於皇帝的。那是皇帝在律法之外另一種管理人的手段。
要想把一群人管理好,不僅需要律法、需要物質,同樣也需要精神層麵的加持。
宗教對於皇帝而言是一個很好的管理手段,這點曆史早已證明。
隻要能夠活下來的宗教,其教義的精髓,一定是勸人向善,忍受現有的苦難,期待虛無的來生。這是宗教得以長久存活的秘密,因為它的教義高度貼合了皇帝治國的需要。
他需要臣民的臣服,需要他們不反抗,需要他們老老實實,宗教正是滿足了皇帝的心理預期才得以存活並不斷壯大。
可是宗教對於皇帝而言就和他底下的大臣一樣,當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之時,就會相安無事,當一方處於強勢之時,如果另一方不懂得進退之道,那很有可能會被傷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啊。
當年宗教過分的強大,導致了國之不國,於與其說是國,不如說是廟更合適。最後民怨沸騰,戰亂不斷,終至國滅。
正是有了前車之鑒,大唐自立國以來才對佛教多加限製,不讓其壯大,保持在一個可控的範圍之內。
你摩尼教在西域風生水起,就以為天下可欺,妄想來大唐興風作浪,以李二之英明,自然不會心慈手軟。
大唐雄視天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也是最繁華的帝國,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外交,不管是科技程度還是人文風貌,都是天下仰慕的最高存在。
你一個西域小小的教派,一葉障目,以為在西域有點信徒就可以天下無敵了。那些西域小國你可以不放在眼裏,連大唐你也沒放在眼裏,這是有多蠢才做出的決定?
那些西域小國不過是三裏之城七裏之郭,說的好聽點是一個國家,說的難聽點,還沒有大唐的一個縣大。
國王?充其量也就是一個縣令而已。
敢窺伺大唐,實在是愚蠢至極。
雖然許敬宗此刻處於人生的低穀,但是他對大唐的愛戀絕對不少於任何人。
他對長孫無忌不滿,但是並不妨礙他對國家的熱愛,公和私他分的很清楚。
此刻這個女人居然提起了摩尼,不得不讓許敬宗重新審視起來,如果武媚也是摩尼拋出來的一個棋子的話,那麽許敬宗就必須重新考慮自己的計劃。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許敬宗在思考著眼前之人的話到底有幾分可信度。此刻的許敬宗內心是驚恐的,也是震撼的。他沒有想到摩尼並沒有徹底從大唐消失,反而有一種野火燒不盡的態勢,居然連宮裏都出現了。
他思考著這件事的嚴重性,並且警惕的看著眼前這個女人,既然她敢說出來,就有十足的把握自己泄露不出去。
這黑暗之中,不知道藏有多少弓弩手,恐怕隻要他稍有異動,一定會萬箭穿心而死。
嗬嗬,刺史不必多心,我可以告訴你,此地隻有你我兩人,我和說這般話也沒有得到武媚的同意,這是我的個人之言。
我就是摩尼教人,我的要求很簡單,也很容易辦到。我可以保證,摩尼教在大唐會遵守大唐律法,比其他教派還要聽從大唐皇帝的旨意。
我們需要的,就是在這裏好好活下去,成為大唐的臣民。
你和我說這些沒用,我不過是一個小人物,我連自己以後在哪裏都不知道,沒有那麽大的本事去幫助你們。
這話你應該和大唐皇帝說,武媚不就是你們的人麽?讓她去魅惑皇帝,成功的幾率會很大吧。
不,武媚是武媚,你是你,我們幫她從感業寺出來,到皇帝的身邊,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讓我們摩尼教有一個安身立命之地。並且為了遵守大唐律法,我們會修改我們的教義,讓我們的信徒變成比佛教還要順從的良民。
隻是武媚現在勢單力薄,不僅我們需要幫助,她同樣也需要。此刻的朝局刺史最為明白,武媚想要衝出一條路出來,刺史的力量不可缺少。
況且這也是皇帝的意思,武媚冊封事小,皇帝權力事大,這其中的關係刺史應該早已知曉,小女子不必多說。
許敬宗當然知道,宮裏多出一個武媚出來絕對不僅僅是李治的私欲,更多的應該是出於朝局的考慮。
武媚的尷尬處境,讓她能夠緊緊的依靠在李治身邊,並且為了自己的目標而放手一搏。
武媚沒有根基,又急於上位,這點李治清楚的很,可以成為他試探朝堂的重要棋子。
而武媚也清楚,要想擺脫艱難的處境,必須奮力拚搏,把長孫無忌那些人都踩在腳下自己才能成功。
說的直白一點,李治和武媚兩個人不過是在相互利用而已。
這中間當然有感情摻雜在裏麵,你可以說兩個人因為愛情而互相扶持,也可以說兩個人為了各自的未來而聯手。
不管如何,他們此刻都需要幫手,越多越好,要打敗長孫無忌這些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之事,而是牽一發動全身。
如果武媚不是摩尼之人,那麽她能留這個女人在身邊,恐怕也是為了找一個幫手。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說明此刻的武媚和李治確實急於別人的靠攏,不管你是什麽身份,也不管你是好人還是貪官,隻要站在他們這邊,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確。
連摩尼的人都來了,看來武媚和李治那裏確實是沒人可用了。
看來朝堂之上,有越來越多的人感興趣了啊。
如果連這點本事都沒有,大唐能如此強大?
你也太小看大唐,太小看大唐的讀書人,太小看皇帝的心機,太小看政治的玄妙了。
在許敬宗看來,不管何種宗教,到最後都是服務於皇帝的。那是皇帝在律法之外另一種管理人的手段。
要想把一群人管理好,不僅需要律法、需要物質,同樣也需要精神層麵的加持。
宗教對於皇帝而言是一個很好的管理手段,這點曆史早已證明。
隻要能夠活下來的宗教,其教義的精髓,一定是勸人向善,忍受現有的苦難,期待虛無的來生。這是宗教得以長久存活的秘密,因為它的教義高度貼合了皇帝治國的需要。
他需要臣民的臣服,需要他們不反抗,需要他們老老實實,宗教正是滿足了皇帝的心理預期才得以存活並不斷壯大。
可是宗教對於皇帝而言就和他底下的大臣一樣,當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之時,就會相安無事,當一方處於強勢之時,如果另一方不懂得進退之道,那很有可能會被傷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啊。
當年宗教過分的強大,導致了國之不國,於與其說是國,不如說是廟更合適。最後民怨沸騰,戰亂不斷,終至國滅。
正是有了前車之鑒,大唐自立國以來才對佛教多加限製,不讓其壯大,保持在一個可控的範圍之內。
你摩尼教在西域風生水起,就以為天下可欺,妄想來大唐興風作浪,以李二之英明,自然不會心慈手軟。
大唐雄視天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也是最繁華的帝國,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外交,不管是科技程度還是人文風貌,都是天下仰慕的最高存在。
你一個西域小小的教派,一葉障目,以為在西域有點信徒就可以天下無敵了。那些西域小國你可以不放在眼裏,連大唐你也沒放在眼裏,這是有多蠢才做出的決定?
那些西域小國不過是三裏之城七裏之郭,說的好聽點是一個國家,說的難聽點,還沒有大唐的一個縣大。
國王?充其量也就是一個縣令而已。
敢窺伺大唐,實在是愚蠢至極。
雖然許敬宗此刻處於人生的低穀,但是他對大唐的愛戀絕對不少於任何人。
他對長孫無忌不滿,但是並不妨礙他對國家的熱愛,公和私他分的很清楚。
此刻這個女人居然提起了摩尼,不得不讓許敬宗重新審視起來,如果武媚也是摩尼拋出來的一個棋子的話,那麽許敬宗就必須重新考慮自己的計劃。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許敬宗在思考著眼前之人的話到底有幾分可信度。此刻的許敬宗內心是驚恐的,也是震撼的。他沒有想到摩尼並沒有徹底從大唐消失,反而有一種野火燒不盡的態勢,居然連宮裏都出現了。
他思考著這件事的嚴重性,並且警惕的看著眼前這個女人,既然她敢說出來,就有十足的把握自己泄露不出去。
這黑暗之中,不知道藏有多少弓弩手,恐怕隻要他稍有異動,一定會萬箭穿心而死。
嗬嗬,刺史不必多心,我可以告訴你,此地隻有你我兩人,我和說這般話也沒有得到武媚的同意,這是我的個人之言。
我就是摩尼教人,我的要求很簡單,也很容易辦到。我可以保證,摩尼教在大唐會遵守大唐律法,比其他教派還要聽從大唐皇帝的旨意。
我們需要的,就是在這裏好好活下去,成為大唐的臣民。
你和我說這些沒用,我不過是一個小人物,我連自己以後在哪裏都不知道,沒有那麽大的本事去幫助你們。
這話你應該和大唐皇帝說,武媚不就是你們的人麽?讓她去魅惑皇帝,成功的幾率會很大吧。
不,武媚是武媚,你是你,我們幫她從感業寺出來,到皇帝的身邊,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讓我們摩尼教有一個安身立命之地。並且為了遵守大唐律法,我們會修改我們的教義,讓我們的信徒變成比佛教還要順從的良民。
隻是武媚現在勢單力薄,不僅我們需要幫助,她同樣也需要。此刻的朝局刺史最為明白,武媚想要衝出一條路出來,刺史的力量不可缺少。
況且這也是皇帝的意思,武媚冊封事小,皇帝權力事大,這其中的關係刺史應該早已知曉,小女子不必多說。
許敬宗當然知道,宮裏多出一個武媚出來絕對不僅僅是李治的私欲,更多的應該是出於朝局的考慮。
武媚的尷尬處境,讓她能夠緊緊的依靠在李治身邊,並且為了自己的目標而放手一搏。
武媚沒有根基,又急於上位,這點李治清楚的很,可以成為他試探朝堂的重要棋子。
而武媚也清楚,要想擺脫艱難的處境,必須奮力拚搏,把長孫無忌那些人都踩在腳下自己才能成功。
說的直白一點,李治和武媚兩個人不過是在相互利用而已。
這中間當然有感情摻雜在裏麵,你可以說兩個人因為愛情而互相扶持,也可以說兩個人為了各自的未來而聯手。
不管如何,他們此刻都需要幫手,越多越好,要打敗長孫無忌這些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之事,而是牽一發動全身。
如果武媚不是摩尼之人,那麽她能留這個女人在身邊,恐怕也是為了找一個幫手。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說明此刻的武媚和李治確實急於別人的靠攏,不管你是什麽身份,也不管你是好人還是貪官,隻要站在他們這邊,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確。
連摩尼的人都來了,看來武媚和李治那裏確實是沒人可用了。
看來朝堂之上,有越來越多的人感興趣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