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不僅國滅,整個皇族都會被淩辱,您又如何麵對先祖?
高藏不說話了,他在看其他人的反應。
這種沉默讓其他大臣也回過味兒來了,原來高藏想投降啊!
剛才那個誰誰誰說投降,高一居然沒有直接拒絕,反而不好沉默。
這就說明他在思考,思考就代表著他又這樣的想法。
而有這樣的想法就表示,隻要他們這些大臣一聲高呼,就成了!
那樣他們的命就保住了!
投降好!這個主意不錯!
他們都感激的看著剛才那個老臣,好人呐!
你們以為如何?
臣附議。
臣附議。
老臣附議。
我等附議。
好,既然你們都同意,那就投降吧!
掛白旗,開城門!
高藏無奈的說道。
他終於做了一個自己的決定,然而這個決定是如此讓他痛苦。
泉男建這個混蛋已經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這種事本應該他來做,可是現在隻能他高藏出麵。
因為他是高麗的王,如果他不出去投降,李績肯定不會同意的。
所以就有了李績的疑惑。
大軍攻城才剛開始,雲梯都還沒架好,就投降了。
薛仁貴,我老了,也累了,你就替我去受降吧。
李績笑嗬嗬的對薛仁貴說道。
我?薛仁貴一愣,這可是巨大的榮耀啊,李績這個時候讓他去,實在是太看得起他了。
大總管,我去不合適吧?
有什麽不合適的?這次的高麗之戰,你的功勞最大,除了你,別人都沒資格。去吧,跑高麗看看我們大唐新一代的猛將!
李績說完扭頭走了,薛仁貴看著有些落寞的李績,突然明白了什麽。
他輕踢一下馬肚子,走向投降的高麗君臣。
此刻的高藏十分驚恐,他聽說前來接受投降的是大唐第一猛人薛仁貴,連頭都不敢抬起來。
實在是壓力太大了。
薛仁貴身上的殺氣太重了,遠比淵蓋蘇文身上的殺氣重。
本來他以為淵蓋蘇文已經是最狠的人了,現在薛仁貴走近,他才發現,和薛仁貴相比,淵蓋蘇文就是個渣渣啊!
我乃大唐遼東道副總管薛仁貴,代表大唐皇帝接受高麗王的請降!
高藏的腿忍不住的打顫,薛仁貴說完,他哆哆嗦嗦的吧手裏的玉璽舉過頭頂。
薛仁貴用長槍一挑,玉璽就落入手中。
他回過身,高高舉起,對麵大唐軍隊的歡呼聲響徹雲霄。
高麗被滅了。
李績和薛仁貴做到了無數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
經此一戰,薛仁貴躋身大唐最頂級的名將之列,成為蘇定方之後,大唐第一猛將。
大唐的版圖之中終於有了高麗這塊地方。
李治興奮異常,這是他的功績,他父皇沒有完成的事,他完成了。
連續滅掉突厥、百濟、高麗,這樣的功績可沒有幾個人能和他相比。
李治自從登基以來,已經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不敢放鬆。有李二在前麵做榜樣,李治根本就不敢放鬆。
生怕一個不小心成為別人口中的昏君。
這種壓力是巨大的。
他做任何事都有人去和他的父皇做對比,任何一件錯事都會被放大十倍。
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李治能完成滅掉三個國家的戰爭,確實很厲害。
在經曆了高麗之戰後,大唐的版圖達到了頂峰,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喜氣洋洋。
可是接下來的一場戰爭,給大唐所有人都澆了一盆冷水。
讓他們猛然驚醒。
原來大唐,並不是無敵的,至少在某一方麵,還是有所欠缺的。
而這一仗,也徹底毀掉了薛仁貴。
在滅掉高麗之後,李績已經沒有精力在上陣打仗了,他真的老了,已經風燭殘年,這次的高麗之戰已經耗掉了他所有的精力。
現在真正能打的,也就是薛仁貴了。
就在滅掉高麗不久,西南的吐蕃又在蠢蠢欲動。在李治集中全力攻打高麗的時候,吐蕃居然趁著大唐兵力不足攻占了大唐的屬國土穀渾。
這讓李治惱怒異常。
大唐和吐蕃的矛盾由來已久,雖然當年文成公主入吐蕃,使得大唐和吐蕃有過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兩國的關係,遠不是姻親能解決的。
在國家利益麵前,姻親的力量顯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
李治之所以如此憤怒是因為土穀渾對大唐太重要了。
打開大唐的地圖你會發現,土穀渾在北麵,大唐的西麵,正是連接西域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大唐和西域的聯係,正是通過這裏。
吐蕃攻占土穀渾,可見並不僅僅是垂涎土穀渾的土地,更重要的在於,吐蕃想掐住大唐和西域各國的聯係。或者說憑借著這塊地方,來要挾大唐。
狼子野心啊!
李治在太極宮暴跳如雷,連手中的琉璃碗都摔了。
沒有人可以要挾我,突厥不行,高麗不行,你吐蕃也不行。
所以等到薛仁貴從吐蕃歸來,就立刻任命他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負責把土穀渾搶回來,給吐蕃一個教訓。
當然了,徹底幹掉吐蕃是不可能的,因為李治很清楚,這種地方大唐的軍隊根本就上不去,打都沒辦法打。
不過把它打疼,讓他安生十幾年,李治還是有把握的。
吐蕃這個時候確實也很強悍,當年李二嚐試嚐試幾次都沒沾到什麽便宜,不然也不會用和親這種屈辱的方式來謀求西南的穩定了。
和親這種方式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求和,隻不過雙方都比較體麵而已。
看看漢朝,看看後麵的宋朝,和親不斷,為什麽?還不是因為打不過,或者即使打了過也因為耗費巨大打不起,這才想到用和親的方式來暫時來求得和平。
為什麽明朝的時候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因為人家確實牛逼,說的明確一點,這點大唐確實比不了。雖然大唐很厲害,也很開放,到就軍隊的戰鬥力和皇家的氣節來說,還真就比不過明朝。
所以盡管大唐讓人神往,但是和吐蕃和親一直被許多人詬病。也有人說正是因為和親,才避免了很多戰爭,錢死了很多人,我們應該心懷感激。
高藏不說話了,他在看其他人的反應。
這種沉默讓其他大臣也回過味兒來了,原來高藏想投降啊!
剛才那個誰誰誰說投降,高一居然沒有直接拒絕,反而不好沉默。
這就說明他在思考,思考就代表著他又這樣的想法。
而有這樣的想法就表示,隻要他們這些大臣一聲高呼,就成了!
那樣他們的命就保住了!
投降好!這個主意不錯!
他們都感激的看著剛才那個老臣,好人呐!
你們以為如何?
臣附議。
臣附議。
老臣附議。
我等附議。
好,既然你們都同意,那就投降吧!
掛白旗,開城門!
高藏無奈的說道。
他終於做了一個自己的決定,然而這個決定是如此讓他痛苦。
泉男建這個混蛋已經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這種事本應該他來做,可是現在隻能他高藏出麵。
因為他是高麗的王,如果他不出去投降,李績肯定不會同意的。
所以就有了李績的疑惑。
大軍攻城才剛開始,雲梯都還沒架好,就投降了。
薛仁貴,我老了,也累了,你就替我去受降吧。
李績笑嗬嗬的對薛仁貴說道。
我?薛仁貴一愣,這可是巨大的榮耀啊,李績這個時候讓他去,實在是太看得起他了。
大總管,我去不合適吧?
有什麽不合適的?這次的高麗之戰,你的功勞最大,除了你,別人都沒資格。去吧,跑高麗看看我們大唐新一代的猛將!
李績說完扭頭走了,薛仁貴看著有些落寞的李績,突然明白了什麽。
他輕踢一下馬肚子,走向投降的高麗君臣。
此刻的高藏十分驚恐,他聽說前來接受投降的是大唐第一猛人薛仁貴,連頭都不敢抬起來。
實在是壓力太大了。
薛仁貴身上的殺氣太重了,遠比淵蓋蘇文身上的殺氣重。
本來他以為淵蓋蘇文已經是最狠的人了,現在薛仁貴走近,他才發現,和薛仁貴相比,淵蓋蘇文就是個渣渣啊!
我乃大唐遼東道副總管薛仁貴,代表大唐皇帝接受高麗王的請降!
高藏的腿忍不住的打顫,薛仁貴說完,他哆哆嗦嗦的吧手裏的玉璽舉過頭頂。
薛仁貴用長槍一挑,玉璽就落入手中。
他回過身,高高舉起,對麵大唐軍隊的歡呼聲響徹雲霄。
高麗被滅了。
李績和薛仁貴做到了無數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
經此一戰,薛仁貴躋身大唐最頂級的名將之列,成為蘇定方之後,大唐第一猛將。
大唐的版圖之中終於有了高麗這塊地方。
李治興奮異常,這是他的功績,他父皇沒有完成的事,他完成了。
連續滅掉突厥、百濟、高麗,這樣的功績可沒有幾個人能和他相比。
李治自從登基以來,已經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不敢放鬆。有李二在前麵做榜樣,李治根本就不敢放鬆。
生怕一個不小心成為別人口中的昏君。
這種壓力是巨大的。
他做任何事都有人去和他的父皇做對比,任何一件錯事都會被放大十倍。
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李治能完成滅掉三個國家的戰爭,確實很厲害。
在經曆了高麗之戰後,大唐的版圖達到了頂峰,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喜氣洋洋。
可是接下來的一場戰爭,給大唐所有人都澆了一盆冷水。
讓他們猛然驚醒。
原來大唐,並不是無敵的,至少在某一方麵,還是有所欠缺的。
而這一仗,也徹底毀掉了薛仁貴。
在滅掉高麗之後,李績已經沒有精力在上陣打仗了,他真的老了,已經風燭殘年,這次的高麗之戰已經耗掉了他所有的精力。
現在真正能打的,也就是薛仁貴了。
就在滅掉高麗不久,西南的吐蕃又在蠢蠢欲動。在李治集中全力攻打高麗的時候,吐蕃居然趁著大唐兵力不足攻占了大唐的屬國土穀渾。
這讓李治惱怒異常。
大唐和吐蕃的矛盾由來已久,雖然當年文成公主入吐蕃,使得大唐和吐蕃有過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兩國的關係,遠不是姻親能解決的。
在國家利益麵前,姻親的力量顯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
李治之所以如此憤怒是因為土穀渾對大唐太重要了。
打開大唐的地圖你會發現,土穀渾在北麵,大唐的西麵,正是連接西域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大唐和西域的聯係,正是通過這裏。
吐蕃攻占土穀渾,可見並不僅僅是垂涎土穀渾的土地,更重要的在於,吐蕃想掐住大唐和西域各國的聯係。或者說憑借著這塊地方,來要挾大唐。
狼子野心啊!
李治在太極宮暴跳如雷,連手中的琉璃碗都摔了。
沒有人可以要挾我,突厥不行,高麗不行,你吐蕃也不行。
所以等到薛仁貴從吐蕃歸來,就立刻任命他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負責把土穀渾搶回來,給吐蕃一個教訓。
當然了,徹底幹掉吐蕃是不可能的,因為李治很清楚,這種地方大唐的軍隊根本就上不去,打都沒辦法打。
不過把它打疼,讓他安生十幾年,李治還是有把握的。
吐蕃這個時候確實也很強悍,當年李二嚐試嚐試幾次都沒沾到什麽便宜,不然也不會用和親這種屈辱的方式來謀求西南的穩定了。
和親這種方式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求和,隻不過雙方都比較體麵而已。
看看漢朝,看看後麵的宋朝,和親不斷,為什麽?還不是因為打不過,或者即使打了過也因為耗費巨大打不起,這才想到用和親的方式來暫時來求得和平。
為什麽明朝的時候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因為人家確實牛逼,說的明確一點,這點大唐確實比不了。雖然大唐很厲害,也很開放,到就軍隊的戰鬥力和皇家的氣節來說,還真就比不過明朝。
所以盡管大唐讓人神往,但是和吐蕃和親一直被許多人詬病。也有人說正是因為和親,才避免了很多戰爭,錢死了很多人,我們應該心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