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你翻開曆史課本,上麵也對大唐和吐蕃的和親大加讚揚,毫不避諱的說有利於雙方都發展,減少了戰火,使得雙方百姓都得到了休養生息,促進了民族融合。
這當然是對的,客觀上確實是這樣的。
問題是,和親的時候不管是大唐還是吐蕃,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客觀事實,而不在當時他們的考慮之列。
所以等到雙方的實力都壯大了之後,那顆野心就又開始蠢蠢欲動。
親家?
不存在的,該打還是打,該搶還是要搶。
於是吐蕃突然出兵,占領了土穀渾。對於這塊土地,吐蕃垂涎已久。不僅是因為地盤大,更重要的,是因為這裏是大唐和西域的中轉聯係之地,富庶繁華。相比於吐蕃的貧窮,土穀渾絕對是富人。
可惜土穀渾自身根本就無力保護自己的財產,而大唐現在忙於對高麗的戰爭,幾乎所有能征善戰的大將都被抽調過去。
在西麵,堅守不成問題,可是要再打一場,就困難了。
於是土穀渾在吐蕃眼裏成了一塊無主的奶酪,誰搶到了就是誰的。
常年在高原生存的吐蕃練就了強大的體魄,土穀渾的那點兵力根本就不夠看,吐蕃還沒出全力,土穀渾就繳械投降了。
而現在李治對高麗的戰爭已經取勝,自然就要抽出手來教訓一下吐蕃。把土穀渾搶回來是起碼的,畢竟這關係到大唐的臉麵。
而李治也很有自信再次取得勝利,因為現在的大唐兵強馬壯,經過了幾次對外戰爭,大唐的軍隊已經被磨礪的能征善戰。而且又有薛仁貴這樣的猛人在,打贏吐蕃好像問題不大。
於是薛仁貴再次出發了。
可惜的是,李治給薛仁貴配了一個不靠譜的副總管,正是這個決定,最終導致了薛仁貴的慘敗。
這個人就是郭待封,大唐名將郭孝恪的兒子。
他的父親郭孝恪很厲害,征戰無數,雖然沒有李績,程知節這樣出名,但也是和梁建芳一個級別的。
所以所為郭孝恪的子孫,郭待封是驕傲的,我老子是英雄,我也是英雄。虎父無犬子啊,我父親這麽勇猛,沒道理我會差太多。
這種強烈的自我暗示使得郭待封沉寂在自己構建的虛擬世界裏不可自拔。
在很多場合,郭待封都侃侃而談,談起帶兵打仗來頭頭是道,頗有青年傑出人物的味道。
但是沒有經過磨練注定是走不長遠的,因為他太想證明自己了,太想證明自己比他父親還要厲害。
如果他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跟著薛仁貴打幾年仗,不浮躁,不嫉妒,一步一個腳印的話,最終的成就能夠超過他父親也不是不可能。
跟在薛仁貴身後,他本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畢竟能夠得到薛仁貴這樣猛人的指導可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
薛仁貴也確實把他當做一個後輩來看待,他也知道,大唐需要不斷的培養新的將領,才能保證大唐的江山穩固。
相信李治之所以讓郭待封跟著薛仁貴出征攻打吐蕃,也存有這樣的心思。
從客觀上說李治是一個合格的帝王,他勤勤懇懇,有著高超的政治手段和強烈的進取心,智商也在線。所以更明顯,他對大唐有長遠的考慮。
薛仁貴在高麗之戰中徹底脫穎而出,成為大唐新一代的佼佼者,讓李治很欣慰。這意味著,以後他可以徹底拋棄那些貞觀武將了。
他要以薛仁貴為中心,建立自己的武將係統。
為此他不斷物色人選,讓一些有潛力的青年將領跟著薛仁貴,學習打仗的藝術。
一個薛仁貴是不夠的,大唐疆域遼闊,一個薛仁貴根本就不夠用。即使他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幾個地方。
上次和高麗的戰爭打到最關鍵處,結果北方的鐵勒發動叛亂,為了應對,隻能從高麗前線抽調將領。
最後完成對高麗的戰爭無功而返。
教訓太大了,不能再次重演。
如果再來兩次這樣的事情,不僅李治撐不住,大唐的將領也撐不住。
而現在老將已經太老了,已經不堪大用。能獨當一麵的年輕將領還是太少了。
他迫切的需要新人,像薛仁貴這樣的猛人,越多越好。
正是因為如此,他才囑咐薛仁貴,在打仗的同時,也要帶出一批人才出來。
紙上談兵終歸抵不過真刀真槍的訓練。
對於李治推心置腹的交代薛仁貴自然銘記於心,這說明李治根本就沒有把他當做外人。
所以在大軍出發後,薛仁貴對於郭待封一路上都是耳提麵命,悉心教導。一方麵是因為李治的囑托,一方麵是因為他和郭待封的父親關係還算不錯。照顧後輩,是應有之意。
然而郭待封卻十分不爽,他是來帶兵打仗的,是來展現自己的才能的,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那才威風。
薛仁貴這個人總是嘮嘮叨叨,調兵他要和自己說原因,糧草他要和自己說如何計算,前麵一個山坡他就指著和自己說如何預防埋伏。
真是受夠了!
郭待封十分惱怒,這些還用你教?兵書上都有,而且我父親已經教過我很多次了。你以為你是誰啊?你不就是打敗了高麗嗎?有什麽好神氣的?
如果讓我郭待封出手,根本就用不了那麽久,一個小小的高麗而已,我一出手就能嚇破高麗王的膽子。
年少的心總是輕狂,郭待封也不例外。而且,他比其他年輕人更加的輕狂。
即使是薛仁貴的兒子薛訥都沒有他這麽輕狂。
所以為年輕的輕狂付出點代價也是正常的。
年輕人嘛,總要付出一點代價才能明白自己真的還差的選。
看到郭待封是這個表現後薛仁貴放棄了對他的培養。
這樣的人是不值得他浪費時間的。他的身邊有無數人等著他的指導,等著他另眼相看。一個郭待封而已,你不學我還懶的教呢。
薛仁貴現在隻有一個念頭,幹掉突厥的有生力量,奪回土穀渾。
這當然是對的,客觀上確實是這樣的。
問題是,和親的時候不管是大唐還是吐蕃,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客觀事實,而不在當時他們的考慮之列。
所以等到雙方的實力都壯大了之後,那顆野心就又開始蠢蠢欲動。
親家?
不存在的,該打還是打,該搶還是要搶。
於是吐蕃突然出兵,占領了土穀渾。對於這塊土地,吐蕃垂涎已久。不僅是因為地盤大,更重要的,是因為這裏是大唐和西域的中轉聯係之地,富庶繁華。相比於吐蕃的貧窮,土穀渾絕對是富人。
可惜土穀渾自身根本就無力保護自己的財產,而大唐現在忙於對高麗的戰爭,幾乎所有能征善戰的大將都被抽調過去。
在西麵,堅守不成問題,可是要再打一場,就困難了。
於是土穀渾在吐蕃眼裏成了一塊無主的奶酪,誰搶到了就是誰的。
常年在高原生存的吐蕃練就了強大的體魄,土穀渾的那點兵力根本就不夠看,吐蕃還沒出全力,土穀渾就繳械投降了。
而現在李治對高麗的戰爭已經取勝,自然就要抽出手來教訓一下吐蕃。把土穀渾搶回來是起碼的,畢竟這關係到大唐的臉麵。
而李治也很有自信再次取得勝利,因為現在的大唐兵強馬壯,經過了幾次對外戰爭,大唐的軍隊已經被磨礪的能征善戰。而且又有薛仁貴這樣的猛人在,打贏吐蕃好像問題不大。
於是薛仁貴再次出發了。
可惜的是,李治給薛仁貴配了一個不靠譜的副總管,正是這個決定,最終導致了薛仁貴的慘敗。
這個人就是郭待封,大唐名將郭孝恪的兒子。
他的父親郭孝恪很厲害,征戰無數,雖然沒有李績,程知節這樣出名,但也是和梁建芳一個級別的。
所以所為郭孝恪的子孫,郭待封是驕傲的,我老子是英雄,我也是英雄。虎父無犬子啊,我父親這麽勇猛,沒道理我會差太多。
這種強烈的自我暗示使得郭待封沉寂在自己構建的虛擬世界裏不可自拔。
在很多場合,郭待封都侃侃而談,談起帶兵打仗來頭頭是道,頗有青年傑出人物的味道。
但是沒有經過磨練注定是走不長遠的,因為他太想證明自己了,太想證明自己比他父親還要厲害。
如果他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跟著薛仁貴打幾年仗,不浮躁,不嫉妒,一步一個腳印的話,最終的成就能夠超過他父親也不是不可能。
跟在薛仁貴身後,他本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畢竟能夠得到薛仁貴這樣猛人的指導可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
薛仁貴也確實把他當做一個後輩來看待,他也知道,大唐需要不斷的培養新的將領,才能保證大唐的江山穩固。
相信李治之所以讓郭待封跟著薛仁貴出征攻打吐蕃,也存有這樣的心思。
從客觀上說李治是一個合格的帝王,他勤勤懇懇,有著高超的政治手段和強烈的進取心,智商也在線。所以更明顯,他對大唐有長遠的考慮。
薛仁貴在高麗之戰中徹底脫穎而出,成為大唐新一代的佼佼者,讓李治很欣慰。這意味著,以後他可以徹底拋棄那些貞觀武將了。
他要以薛仁貴為中心,建立自己的武將係統。
為此他不斷物色人選,讓一些有潛力的青年將領跟著薛仁貴,學習打仗的藝術。
一個薛仁貴是不夠的,大唐疆域遼闊,一個薛仁貴根本就不夠用。即使他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幾個地方。
上次和高麗的戰爭打到最關鍵處,結果北方的鐵勒發動叛亂,為了應對,隻能從高麗前線抽調將領。
最後完成對高麗的戰爭無功而返。
教訓太大了,不能再次重演。
如果再來兩次這樣的事情,不僅李治撐不住,大唐的將領也撐不住。
而現在老將已經太老了,已經不堪大用。能獨當一麵的年輕將領還是太少了。
他迫切的需要新人,像薛仁貴這樣的猛人,越多越好。
正是因為如此,他才囑咐薛仁貴,在打仗的同時,也要帶出一批人才出來。
紙上談兵終歸抵不過真刀真槍的訓練。
對於李治推心置腹的交代薛仁貴自然銘記於心,這說明李治根本就沒有把他當做外人。
所以在大軍出發後,薛仁貴對於郭待封一路上都是耳提麵命,悉心教導。一方麵是因為李治的囑托,一方麵是因為他和郭待封的父親關係還算不錯。照顧後輩,是應有之意。
然而郭待封卻十分不爽,他是來帶兵打仗的,是來展現自己的才能的,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那才威風。
薛仁貴這個人總是嘮嘮叨叨,調兵他要和自己說原因,糧草他要和自己說如何計算,前麵一個山坡他就指著和自己說如何預防埋伏。
真是受夠了!
郭待封十分惱怒,這些還用你教?兵書上都有,而且我父親已經教過我很多次了。你以為你是誰啊?你不就是打敗了高麗嗎?有什麽好神氣的?
如果讓我郭待封出手,根本就用不了那麽久,一個小小的高麗而已,我一出手就能嚇破高麗王的膽子。
年少的心總是輕狂,郭待封也不例外。而且,他比其他年輕人更加的輕狂。
即使是薛仁貴的兒子薛訥都沒有他這麽輕狂。
所以為年輕的輕狂付出點代價也是正常的。
年輕人嘛,總要付出一點代價才能明白自己真的還差的選。
看到郭待封是這個表現後薛仁貴放棄了對他的培養。
這樣的人是不值得他浪費時間的。他的身邊有無數人等著他的指導,等著他另眼相看。一個郭待封而已,你不學我還懶的教呢。
薛仁貴現在隻有一個念頭,幹掉突厥的有生力量,奪回土穀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