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就是郝處俊的高明之處,你以為人家的孤家寡人,其實不是。他和劉仁軌的關係很好,而且甘願作為劉仁軌的小弟。
要知道,不管從級別還是官位上來說,兩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上下級關係。
在劉仁軌身邊扮演一個小弟的角色,讓很多人都嘲笑郝處俊是軟骨頭。
他劉仁軌是宰相,你郝處俊也是宰相,憑什麽要聽他的!
正是這種認識上的差別,讓郝處俊和他們完全成了兩類人。
迂腐的人啊,做人最忌諱露頭,一切事都不要衝在前麵,那樣隻會成為別人攻擊的目標。
槍打出頭鳥,倒黴的總是最前麵的人。
他郝處俊要做的就是悶聲發大財,悶聲得升遷,有人在前麵頂著,他這個千年老二才能做的安穩。
當老大自然好,但是風險也大啊,在皇權專政的時代,老大說被幹掉就被幹掉了,風險太大。這不符合他郝處俊的處事法則。
關於郝處俊此人,作者覺得這是一個講究中庸之道的人。任何事都不會做的太過火,對官場規則,他的理解是,不做老大,隻做老二。
因為風險低。
雖然受益相對老大來說要低一些,但是他不是一個輕易冒險的人,利益相對於身家性命來說,當然可以舍棄一些。
有命賺錢沒命花,那就太悲劇了。
這種人生處事哲學和官場哲學無所謂對錯,隻是個人的理解和追求而已。
在這樣的官場哲學指導下,郝處俊很低調,低調到很多人幾乎忘記了大唐的朝堂之上還有這樣一個宰相。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一來,他在李治和武媚那裏印象不錯。因為這是一個聽話的人,一個隻知道幹活而沒有野心的人。
這才是讓領導感到滿意的好官啊!
對北門學士態度的差異讓郝處俊和李敬玄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評價。
那些大臣對郝處俊的脾氣太熟悉了,知道他是一個不願意得罪人的老實人。但是這次是北門學士啊,一群烏合之眾,沒有背景,沒有家世,不過就是一群在官場不得意的年輕人而已。仗著有武媚在後麵撐腰,一個個的都快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你郝處俊作為大唐宰相之一,對他們也如此客氣,太丟我們大臣的臉了!
你看看人家李敬玄,那才是真爺們兒,說打就打,說罵就罵,簡直不要太直接。
這才是宰相該有的樣子。
可是無論別人怎麽說,郝處俊都不為所動。他心裏清楚的很,這些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亂,他們想著的,可不是什麽大臣的臉麵,而是自己的官位。
畢竟大唐的官位就那麽點,武媚重用劉煒之這些人,那以後肯定是要提拔的。可是官位就是一個金字塔,越往上越少。人多肉少。
怎麽辦?
隻能讓一些人下來。
誰下來,自然是他們這些人裏麵的一些人,就看哪個倒黴了。
那些皇帝和皇後看著不順眼的就是第一批倒黴的人。
束手待斃?
不可能,這輩子都不可能的,身為大唐的臣子,束手待斃不是他們的風格。
可是自己直接出手風險太大,畢竟北門學士後麵可是心狠手辣的武媚啊,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她給幹掉。
找一把刀替自己出頭是必要的。
他們找來先去,最終把目光定在了李敬玄和郝處俊身上。
他們兩個是最合適的人選。
地位高,權力大,你們不上誰上?
李敬玄為人火爆,一點就炸。可是郝處俊就是一個絕緣體,不管其他人怎麽說,他都不動如山嶽。
哼,想把我當刀式,你們還差點火候。
郝處俊聰明啊,就是不鬆口,還順的有意無意的把話頭往李敬玄那裏引。意思很明顯,這種事請不要來找我,諸位請往李敬玄那裏去。
碰了一鼻子灰的眾人隻能把希望寄托在李敬玄身上。
希望李敬玄出麵,把那些北門學士都趕走。修史嘛,我們這裏有大把的人才,完全可以派的上用場。
而且我們有經驗啊!當年長孫無忌修《齊書》,幹活的就是我們這些人,現在再修一次隋史,簡直是輕車熟路。
李敬玄出手了,隻不過上來就碰了釘子。被武媚狠狠的罵了一頓,灰頭土臉的回來了。
那麽為什麽李敬玄會去找武媚呢?
原因很簡單,他現在根本就顧不上修史這件事。此刻對外戰事很焦灼。李治的所有心思都在劉仁軌那裏,根本沒有精力去關注修史。
這件事在李治的心裏定位並不高,以為不過就是武媚閑的沒事想找點事做打發一下時間而已。
修史是必要的,但是大規模的修史不是現在,而是等到戰事平定以後,集中大唐的精力,廣纜人才,進行聲勢浩大的修史活動。
這次武媚的修史,在李治看來不過就是一次小規模的訓練,並不指望要見到多大的效果。
從實際情況來看好像也和李治的預期一樣,武媚並沒有大規模的招人,也沒有大規模的申請錢財。
要知道,修史是一件繁瑣浩大的工程,招來的人沒有五千也有三千,至於錢財,那更是耗費無數,連戶部尚書都心疼。
那才叫修史。
現在武媚就是心血來潮,時間一長這件事就過去了。
李敬玄在這個時候上書,說武媚主持修史不合適,她招來的那些人更不合適,必須全部更換。
我難道不知道?這件事還用你提醒?
你當我是傻子啊!
我之所以這麽做不過就是為了讓武媚高興一點而已,又不是真的要修史。現在戰事不斷,花費錢財的地方很多,哪有精力大規模的修史?
李敬玄啊李敬玄,你身為宰相,連我的苦心都不理解,這官是怎麽做的?
你不要來找我,去找皇後吧,她說換就換,不換就不換。我這兒忙著呢,沒空搭理你。
鬱悶的李敬玄沒想到皇帝是這個態度,肚子裏窩了不少的火氣。找皇後就找皇後,有什麽好怕的?這可是皇帝你說的!
於是李敬玄真的去找武媚說這件事了。
要知道,不管從級別還是官位上來說,兩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上下級關係。
在劉仁軌身邊扮演一個小弟的角色,讓很多人都嘲笑郝處俊是軟骨頭。
他劉仁軌是宰相,你郝處俊也是宰相,憑什麽要聽他的!
正是這種認識上的差別,讓郝處俊和他們完全成了兩類人。
迂腐的人啊,做人最忌諱露頭,一切事都不要衝在前麵,那樣隻會成為別人攻擊的目標。
槍打出頭鳥,倒黴的總是最前麵的人。
他郝處俊要做的就是悶聲發大財,悶聲得升遷,有人在前麵頂著,他這個千年老二才能做的安穩。
當老大自然好,但是風險也大啊,在皇權專政的時代,老大說被幹掉就被幹掉了,風險太大。這不符合他郝處俊的處事法則。
關於郝處俊此人,作者覺得這是一個講究中庸之道的人。任何事都不會做的太過火,對官場規則,他的理解是,不做老大,隻做老二。
因為風險低。
雖然受益相對老大來說要低一些,但是他不是一個輕易冒險的人,利益相對於身家性命來說,當然可以舍棄一些。
有命賺錢沒命花,那就太悲劇了。
這種人生處事哲學和官場哲學無所謂對錯,隻是個人的理解和追求而已。
在這樣的官場哲學指導下,郝處俊很低調,低調到很多人幾乎忘記了大唐的朝堂之上還有這樣一個宰相。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一來,他在李治和武媚那裏印象不錯。因為這是一個聽話的人,一個隻知道幹活而沒有野心的人。
這才是讓領導感到滿意的好官啊!
對北門學士態度的差異讓郝處俊和李敬玄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評價。
那些大臣對郝處俊的脾氣太熟悉了,知道他是一個不願意得罪人的老實人。但是這次是北門學士啊,一群烏合之眾,沒有背景,沒有家世,不過就是一群在官場不得意的年輕人而已。仗著有武媚在後麵撐腰,一個個的都快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你郝處俊作為大唐宰相之一,對他們也如此客氣,太丟我們大臣的臉了!
你看看人家李敬玄,那才是真爺們兒,說打就打,說罵就罵,簡直不要太直接。
這才是宰相該有的樣子。
可是無論別人怎麽說,郝處俊都不為所動。他心裏清楚的很,這些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亂,他們想著的,可不是什麽大臣的臉麵,而是自己的官位。
畢竟大唐的官位就那麽點,武媚重用劉煒之這些人,那以後肯定是要提拔的。可是官位就是一個金字塔,越往上越少。人多肉少。
怎麽辦?
隻能讓一些人下來。
誰下來,自然是他們這些人裏麵的一些人,就看哪個倒黴了。
那些皇帝和皇後看著不順眼的就是第一批倒黴的人。
束手待斃?
不可能,這輩子都不可能的,身為大唐的臣子,束手待斃不是他們的風格。
可是自己直接出手風險太大,畢竟北門學士後麵可是心狠手辣的武媚啊,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她給幹掉。
找一把刀替自己出頭是必要的。
他們找來先去,最終把目光定在了李敬玄和郝處俊身上。
他們兩個是最合適的人選。
地位高,權力大,你們不上誰上?
李敬玄為人火爆,一點就炸。可是郝處俊就是一個絕緣體,不管其他人怎麽說,他都不動如山嶽。
哼,想把我當刀式,你們還差點火候。
郝處俊聰明啊,就是不鬆口,還順的有意無意的把話頭往李敬玄那裏引。意思很明顯,這種事請不要來找我,諸位請往李敬玄那裏去。
碰了一鼻子灰的眾人隻能把希望寄托在李敬玄身上。
希望李敬玄出麵,把那些北門學士都趕走。修史嘛,我們這裏有大把的人才,完全可以派的上用場。
而且我們有經驗啊!當年長孫無忌修《齊書》,幹活的就是我們這些人,現在再修一次隋史,簡直是輕車熟路。
李敬玄出手了,隻不過上來就碰了釘子。被武媚狠狠的罵了一頓,灰頭土臉的回來了。
那麽為什麽李敬玄會去找武媚呢?
原因很簡單,他現在根本就顧不上修史這件事。此刻對外戰事很焦灼。李治的所有心思都在劉仁軌那裏,根本沒有精力去關注修史。
這件事在李治的心裏定位並不高,以為不過就是武媚閑的沒事想找點事做打發一下時間而已。
修史是必要的,但是大規模的修史不是現在,而是等到戰事平定以後,集中大唐的精力,廣纜人才,進行聲勢浩大的修史活動。
這次武媚的修史,在李治看來不過就是一次小規模的訓練,並不指望要見到多大的效果。
從實際情況來看好像也和李治的預期一樣,武媚並沒有大規模的招人,也沒有大規模的申請錢財。
要知道,修史是一件繁瑣浩大的工程,招來的人沒有五千也有三千,至於錢財,那更是耗費無數,連戶部尚書都心疼。
那才叫修史。
現在武媚就是心血來潮,時間一長這件事就過去了。
李敬玄在這個時候上書,說武媚主持修史不合適,她招來的那些人更不合適,必須全部更換。
我難道不知道?這件事還用你提醒?
你當我是傻子啊!
我之所以這麽做不過就是為了讓武媚高興一點而已,又不是真的要修史。現在戰事不斷,花費錢財的地方很多,哪有精力大規模的修史?
李敬玄啊李敬玄,你身為宰相,連我的苦心都不理解,這官是怎麽做的?
你不要來找我,去找皇後吧,她說換就換,不換就不換。我這兒忙著呢,沒空搭理你。
鬱悶的李敬玄沒想到皇帝是這個態度,肚子裏窩了不少的火氣。找皇後就找皇後,有什麽好怕的?這可是皇帝你說的!
於是李敬玄真的去找武媚說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