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雖屬於宗教,但不是有神論,而是無神論。
佛教不承認存在著某種超越自然的力量在主宰萬物。
萬物生死輪回的原因在於因果相續,緣起性空,而不是依靠某一個神或人的意思。
譬如:某甲,活著的時候做過善事,也做過惡事。
當他瀕死時,腦海裏會將那些做過的善事和惡事於瞬間播放一遍。
之後,某甲肉身死亡。
從肉身之中,生出中陰身。
中陰身會依照曾經做過的善事和惡事所形成的業力去尋找來世的父母。
當中陰身看到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結合之時,便會投入其中,所謂投胎即是。
住胎十月,如果一切順利,就會出胎,所謂誕生。
後來,父母給他取名為某乙。
某乙的此時的肉身是全新的,他不記得上一世某甲所經曆的所有事情,但某甲在上一世所做下的善業和惡業,都必須由某乙來受報承擔。
這就是某甲到某乙的生死輪回。
一切眾生都從六道,即天道、人道、修羅道、傍生道即畜生道、鬼道、地獄道上。
眾生在六道上輪回,死此生彼,循環不已,流轉不休。
人在一期生命結束之後,朝向輪回的目標,有三種可能的引力:
隨重。
一生之中,如果善業比惡業重,便可生善道。
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
隨習。
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生平有一種特別強烈的習氣。命終後,隨習氣偏向投生處所。
隨念。
臨命終時,心念決定下一生的去向。
因此,佛教主張麵對死者,不可哭泣,應當代他朗誦佛號,令他一心向往佛國淨土。
輪回生死的根,不在外麵,而在自心。
眾生由於不明“實無有我”,而生妄想、執著,以至於輪回不已。
然而,法起有滅,物成有敗,人生有終,興盛必衰。
一切事物的本來麵目是不斷地生滅,無有停息。
一念喜,則升開界。
一念惡,則墮地獄。
善惡隻在一念之間,輪回也是永無休止。
以輪回心,生輪回見。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何期自性不生不滅?
覺知自性是自主的開始,不由自主,隨業沉浮,便是生死輪回。
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修行依法是大乘。
離諸法相,一無所得,是最上乘。
當心進入深度的靜定狀態,感應自性,於刹那間頓然洞徹“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義。
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本來就沒有住,是心的實質。
但我們迷失得太久太久了,要真實覺照到“五蘊皆空”,做到“人法兩忘”,隻有踏踏實實地從淨化身、口、意三業做起。
“我生已盡,夢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唯見法,欲入涅磐、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生死事大。
阿羅漢放棄了對自我的執著,不受後有,脫離了生死,而這距離佛菩薩道還差三大阿僧祗劫。
宋朝有人描述禪修曆程的《牧牛圖》,一共十幅,分別是:尋牛、見跡、得牛、牧牛、騎牛回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八市垂手、返本還原。
最後一幅,隻見山花爛漫,高山流水,卻無人無牛。
無人無牛,返本還原是一種什麽境界?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此一境界,當屬最高境界。
正所謂:小隱隱於山,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元代大開元寺有一位禪師,法號子聰,名劉秉忠。
他還了俗,以漢人的身份去輔佐異族忽必烈。
在那個時代,被稱為不折不扣的“漢奸”。
他成功地勸阻了忽必烈正在推行實施的兩件罪大惡極的政策:
第一個,忽必烈每占一地,必定屠城,雞犬不留。
劉秉忠對他進言:不可濫殺無辜。投降者免罪,老百姓無罪。
第二個,忽必烈每占一地,必定改耕地為牧場,致使土地沙漠化,原住民流離失所,連年鬧饑荒。
劉秉忠對他建議:保持耕地屬性,給原住民分派土地,收取賦稅。
忽必烈采用了他的“與其趕盡殺絕,不如懷柔共榮”的良策,很快便奠定了江山社稷的人心和物質基礎。
像劉秉忠這樣的人,是應當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
他的所作所為,是入世求榮還是出世舍身?
他的真心本性是超越俗見還是輪回紅塵?
在覺悟和奉獻中識得本心,在世事和眾生裏修證成佛。
“有意氣時添意氣,風流淺處最風流。”
又所謂:人間有味清歡。
想來世間奇特事,做來卻這般。
佛教不承認存在著某種超越自然的力量在主宰萬物。
萬物生死輪回的原因在於因果相續,緣起性空,而不是依靠某一個神或人的意思。
譬如:某甲,活著的時候做過善事,也做過惡事。
當他瀕死時,腦海裏會將那些做過的善事和惡事於瞬間播放一遍。
之後,某甲肉身死亡。
從肉身之中,生出中陰身。
中陰身會依照曾經做過的善事和惡事所形成的業力去尋找來世的父母。
當中陰身看到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結合之時,便會投入其中,所謂投胎即是。
住胎十月,如果一切順利,就會出胎,所謂誕生。
後來,父母給他取名為某乙。
某乙的此時的肉身是全新的,他不記得上一世某甲所經曆的所有事情,但某甲在上一世所做下的善業和惡業,都必須由某乙來受報承擔。
這就是某甲到某乙的生死輪回。
一切眾生都從六道,即天道、人道、修羅道、傍生道即畜生道、鬼道、地獄道上。
眾生在六道上輪回,死此生彼,循環不已,流轉不休。
人在一期生命結束之後,朝向輪回的目標,有三種可能的引力:
隨重。
一生之中,如果善業比惡業重,便可生善道。
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
隨習。
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生平有一種特別強烈的習氣。命終後,隨習氣偏向投生處所。
隨念。
臨命終時,心念決定下一生的去向。
因此,佛教主張麵對死者,不可哭泣,應當代他朗誦佛號,令他一心向往佛國淨土。
輪回生死的根,不在外麵,而在自心。
眾生由於不明“實無有我”,而生妄想、執著,以至於輪回不已。
然而,法起有滅,物成有敗,人生有終,興盛必衰。
一切事物的本來麵目是不斷地生滅,無有停息。
一念喜,則升開界。
一念惡,則墮地獄。
善惡隻在一念之間,輪回也是永無休止。
以輪回心,生輪回見。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何期自性不生不滅?
覺知自性是自主的開始,不由自主,隨業沉浮,便是生死輪回。
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修行依法是大乘。
離諸法相,一無所得,是最上乘。
當心進入深度的靜定狀態,感應自性,於刹那間頓然洞徹“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義。
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本來就沒有住,是心的實質。
但我們迷失得太久太久了,要真實覺照到“五蘊皆空”,做到“人法兩忘”,隻有踏踏實實地從淨化身、口、意三業做起。
“我生已盡,夢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唯見法,欲入涅磐、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生死事大。
阿羅漢放棄了對自我的執著,不受後有,脫離了生死,而這距離佛菩薩道還差三大阿僧祗劫。
宋朝有人描述禪修曆程的《牧牛圖》,一共十幅,分別是:尋牛、見跡、得牛、牧牛、騎牛回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八市垂手、返本還原。
最後一幅,隻見山花爛漫,高山流水,卻無人無牛。
無人無牛,返本還原是一種什麽境界?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此一境界,當屬最高境界。
正所謂:小隱隱於山,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元代大開元寺有一位禪師,法號子聰,名劉秉忠。
他還了俗,以漢人的身份去輔佐異族忽必烈。
在那個時代,被稱為不折不扣的“漢奸”。
他成功地勸阻了忽必烈正在推行實施的兩件罪大惡極的政策:
第一個,忽必烈每占一地,必定屠城,雞犬不留。
劉秉忠對他進言:不可濫殺無辜。投降者免罪,老百姓無罪。
第二個,忽必烈每占一地,必定改耕地為牧場,致使土地沙漠化,原住民流離失所,連年鬧饑荒。
劉秉忠對他建議:保持耕地屬性,給原住民分派土地,收取賦稅。
忽必烈采用了他的“與其趕盡殺絕,不如懷柔共榮”的良策,很快便奠定了江山社稷的人心和物質基礎。
像劉秉忠這樣的人,是應當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
他的所作所為,是入世求榮還是出世舍身?
他的真心本性是超越俗見還是輪回紅塵?
在覺悟和奉獻中識得本心,在世事和眾生裏修證成佛。
“有意氣時添意氣,風流淺處最風流。”
又所謂:人間有味清歡。
想來世間奇特事,做來卻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