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修行,是聖賢們用來親身實踐的大道。
孟子說:“外貌形體與神情容色,是發之於人本然的心性。”
形體和容貌是本性的展現,離開人世的身體,就不存在心性。
許多人枯坐一生,就是想另尋心性,仿佛如從天降。
其實,本來的心性就在身體之內,向外求索所謂的“明心見性”怎麽能得到?
所謂的心性,是具足一切法,遍造一切法的。
而實在來說,也沒有能具所具、能造所造。
即心就是法,即法就是心。
能造的因緣以及所造的一切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
心性與身形是相依相生,不可分離的。
《華嚴經》普賢菩薩作偈曰:
“所有一切浩瀚廣大世界海的空間及一切長遠綿延無盡的時間,都是無有邊際的,而今以一方便善巧悉皆令其清淨無垢。”
方便善巧就是心性。
令其清淨無垢,就是心性可令身形清淨無垢。
這就是“實踐身形”的最高極致了。
清淨無垢的具體狀態是什麽呢?
專一誌向於莊嚴的心靈淨土。
此淨土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
它所展示的就是修行之人的整個世界。
精進修行所感召的玄妙世界,開闊廣大,無有障礙。
超然獨特,美妙恒長,無有變異。
積極培植無量的福德,從來不起貪欲、嗔恨、煩惱。
從不抱怨個人得失、計較勞苦。
少欲知足,常處於無為寂靜,智慧通達。
沒有虛偽諂媚、邪惡妄想。
時時刻刻流露出關懷問候的慈愛心意。
初心不改,從不懈怠。
專心於清淨純樸的善念善法,惠賜利益一切眾生。
遠離所有粗惡低俗、自害害他、彼此相害的言行。
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覺真實解脫之道。
那麽,自性究竟是什麽?
自性本來清淨無念。
念是隨妄想而生。
此顛倒妄想是虛幻不實的,眾生由此妄想執著而流轉生死不得解脫。
無念,即可悟入空、無相、無願三昧。
什麽是三昧?
那就是專一心思、澄寂念頭。
心思專一,則心念一致,不令散亂。
念頭澄寂,則意氣清虛,神誌明朗。
意氣清虛,則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觀照。
神誌明朗,則沒有絲毫幽微玄妙的義理不能通達透澈。
三昧和禪定有什麽區別呢?
三昧比普通的禪定要圓滿,超過了四禪八定。
最低限度也是阿羅漢所證得。
三昧是古印度梵文,音譯,它的意思是禪定。
眾生有樂受和苦受,但在禪定裏,沒有苦樂憂慮,全部放下,叫做舍受。
要得三昧,禪定的功夫是很深的。
《楞嚴經》上稱為“九次第定”,這個定功在第九層。
世間禪定最高在第八定。
第九定超越世間,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回。
到這個時候,才能算作三昧。
四十一品無明統統破盡,看到了“自己的本來麵目”。
我們所得到的都是自性的本能,自性本來就有的。
修行的本意,隻是為了“惑盡”,恢複自性的德能。
凡是能窮究不可思議玄妙義理、達到澄寂寧靜境界者,可稱之為“如來”。
“如來”,既能悟入本體的神妙又能隨順因緣應機變化,應用無方而無為定法。
因此,修行悟入三昧的人,渾然忘卻分別的知見,隨著外在所緣的事物而內心如明鏡般的現起相映的作用。
我們的本性本來具足一切,一切現成,不必要進行刻意的修煉,也不必依靠他人他物。
若是通過修煉或他人他物才能成就,就不是不生不滅的本性。
隻要有生,就沒有不滅的。
所以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有些旁門修煉元神,憑此妄想長駐人間,以為是最高境界。
所謂元精元氣總不出元神。
什麽是元神?
是意識的別名。
修行的目標是為了回複本來麵目,必須洗盡神識,斬斷命根。
為什麽反而要修出一個神識,並且還要越來越堅固的執著著它。
時間一久,神識執持的力量就會減弱,有的天仙尚未到劫火來燒就已經報盡衰敗了。
縱然能夠堅持牢固的,隻要劫火一到,便與天地同歸於盡。
因為劫火不止能破有形,也能破無形。
無形如虛空,但也是要壞掉。
因為,虛空也是神識所幻化出來的,隻無上的道眼才能照得破。
化虛煉神,也是空,不是正宗修門。
要修行,須趁早。一寸光陰一寸寶。
個人吃飯個人飽,自己修持自己了。
在修行過程中,旁門萬千,錯走一步,萬劫不複!
保住慧命的辦法就是要始終明徹:一切諸法,悉皆如夢。
莫要執著。
長生是美夢,仙佛更是大夢。
既然都是夢,為何還要修行?
七地菩薩之前,仍然是夢中修道。
無明的這場大夢,雖是等覺菩薩猶是眠而醒。
唯有成佛,才能稱之為“大覺”,修行就是由夢入醒,由迷到覺。
漫漫長夜,夢中求夢。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就像說此話的諸葛亮也是夢中說夢,自知何能自破自醒?
吾輩凡人,隻能先從實踐身形開始。
孟子說:“外貌形體與神情容色,是發之於人本然的心性。”
形體和容貌是本性的展現,離開人世的身體,就不存在心性。
許多人枯坐一生,就是想另尋心性,仿佛如從天降。
其實,本來的心性就在身體之內,向外求索所謂的“明心見性”怎麽能得到?
所謂的心性,是具足一切法,遍造一切法的。
而實在來說,也沒有能具所具、能造所造。
即心就是法,即法就是心。
能造的因緣以及所造的一切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
心性與身形是相依相生,不可分離的。
《華嚴經》普賢菩薩作偈曰:
“所有一切浩瀚廣大世界海的空間及一切長遠綿延無盡的時間,都是無有邊際的,而今以一方便善巧悉皆令其清淨無垢。”
方便善巧就是心性。
令其清淨無垢,就是心性可令身形清淨無垢。
這就是“實踐身形”的最高極致了。
清淨無垢的具體狀態是什麽呢?
專一誌向於莊嚴的心靈淨土。
此淨土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
它所展示的就是修行之人的整個世界。
精進修行所感召的玄妙世界,開闊廣大,無有障礙。
超然獨特,美妙恒長,無有變異。
積極培植無量的福德,從來不起貪欲、嗔恨、煩惱。
從不抱怨個人得失、計較勞苦。
少欲知足,常處於無為寂靜,智慧通達。
沒有虛偽諂媚、邪惡妄想。
時時刻刻流露出關懷問候的慈愛心意。
初心不改,從不懈怠。
專心於清淨純樸的善念善法,惠賜利益一切眾生。
遠離所有粗惡低俗、自害害他、彼此相害的言行。
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覺真實解脫之道。
那麽,自性究竟是什麽?
自性本來清淨無念。
念是隨妄想而生。
此顛倒妄想是虛幻不實的,眾生由此妄想執著而流轉生死不得解脫。
無念,即可悟入空、無相、無願三昧。
什麽是三昧?
那就是專一心思、澄寂念頭。
心思專一,則心念一致,不令散亂。
念頭澄寂,則意氣清虛,神誌明朗。
意氣清虛,則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觀照。
神誌明朗,則沒有絲毫幽微玄妙的義理不能通達透澈。
三昧和禪定有什麽區別呢?
三昧比普通的禪定要圓滿,超過了四禪八定。
最低限度也是阿羅漢所證得。
三昧是古印度梵文,音譯,它的意思是禪定。
眾生有樂受和苦受,但在禪定裏,沒有苦樂憂慮,全部放下,叫做舍受。
要得三昧,禪定的功夫是很深的。
《楞嚴經》上稱為“九次第定”,這個定功在第九層。
世間禪定最高在第八定。
第九定超越世間,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回。
到這個時候,才能算作三昧。
四十一品無明統統破盡,看到了“自己的本來麵目”。
我們所得到的都是自性的本能,自性本來就有的。
修行的本意,隻是為了“惑盡”,恢複自性的德能。
凡是能窮究不可思議玄妙義理、達到澄寂寧靜境界者,可稱之為“如來”。
“如來”,既能悟入本體的神妙又能隨順因緣應機變化,應用無方而無為定法。
因此,修行悟入三昧的人,渾然忘卻分別的知見,隨著外在所緣的事物而內心如明鏡般的現起相映的作用。
我們的本性本來具足一切,一切現成,不必要進行刻意的修煉,也不必依靠他人他物。
若是通過修煉或他人他物才能成就,就不是不生不滅的本性。
隻要有生,就沒有不滅的。
所以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有些旁門修煉元神,憑此妄想長駐人間,以為是最高境界。
所謂元精元氣總不出元神。
什麽是元神?
是意識的別名。
修行的目標是為了回複本來麵目,必須洗盡神識,斬斷命根。
為什麽反而要修出一個神識,並且還要越來越堅固的執著著它。
時間一久,神識執持的力量就會減弱,有的天仙尚未到劫火來燒就已經報盡衰敗了。
縱然能夠堅持牢固的,隻要劫火一到,便與天地同歸於盡。
因為劫火不止能破有形,也能破無形。
無形如虛空,但也是要壞掉。
因為,虛空也是神識所幻化出來的,隻無上的道眼才能照得破。
化虛煉神,也是空,不是正宗修門。
要修行,須趁早。一寸光陰一寸寶。
個人吃飯個人飽,自己修持自己了。
在修行過程中,旁門萬千,錯走一步,萬劫不複!
保住慧命的辦法就是要始終明徹:一切諸法,悉皆如夢。
莫要執著。
長生是美夢,仙佛更是大夢。
既然都是夢,為何還要修行?
七地菩薩之前,仍然是夢中修道。
無明的這場大夢,雖是等覺菩薩猶是眠而醒。
唯有成佛,才能稱之為“大覺”,修行就是由夢入醒,由迷到覺。
漫漫長夜,夢中求夢。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就像說此話的諸葛亮也是夢中說夢,自知何能自破自醒?
吾輩凡人,隻能先從實踐身形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