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芋是一種本地野生的根塊類植物,有些像芋頭,但又不是一般常見的毛芋頭。
其實苕和薯,芋和蕷都是傻傻分不清楚的稱謂,它們都可以指稱山野中的任何澱粉根莖——就像很多人分辨不清自己到底吃的是塊根還是塊莖一樣。
本土的鄉民便在這些稱謂前頭加個“山”字,要麽加個“野”字,要麽兩兩搭配,顛來倒去,就可以命名各式各樣不同的植物。
比如本地人說“野薯”,有時候指一種有毒的根莖,有時候又是指個頭長不甚大而可食的野生圓山藥。
“山芋”,它可能是指能夠食用的野生芋頭;也可能指一種不能食用但可作染料的植物,這種植物有時候又被叫做薯蕷。
而薯蕷有時也可以指稱山苕,即是常見的山藥。
但薯芋又是另一種可以食用的本土芋頭,隻不過完全不是農家也偶有栽種的毛山芋……
其實山裏的人不識字,像芋和蕷在口語中通通都發音為“玉”的植物,農人們交談時僅僅用一點音調的變化來區分,偶爾又把某字念作“籲”。
就是這麽任性混亂。
隻能說,大約,這大靖朝的先人們將塊狀根莖類的植物作為食物的曆史“源遠流長”,傳播甚久又十分廣泛,加上物產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才會產生如此之多的變化和不同的理解。
反正“假本地人”的柳奕是聽著有點懵的。
總之,她家從林子裏采回的“薯芋”在本地也不太直接食用,而是清洗削皮之後用來製作一種隻有在秋季才能享用到的粉皮類食物。
恁土豆大小的芋頭在研缽裏研磨得稀碎粉爛之後,加入大量的水攪拌,讓它慢慢洗出澱粉來,再用細眼篩的竹籮過濾幾遍……
最後將澱粉液均勻鋪開在沒眼的小竹籮上,扔進鍋裏蒸熟。
今日蒸製粉皮的應該不止她們一家,因為奎嬸昨日亦采了許多蕨根,做蕨根粉也是這般操作。
現時叫這類用植物澱粉蒸製出來,口感略勁道又有點嚼頭,可以曬幹保存的食物都叫“x皮”。
薯芋粉製作的叫薯皮、芋皮,蕨根製作的就是蕨根皮。
將這些“皮”切細成條狀晾曬而成的便是“幹”。
蒸好的成品晾曬起來,可以曬得幹透,保存個半年不成問題。
隻不過,目前的工藝原始,大部分原材料都從野山采獲,這類食物的產量很小,幾乎就是做一次吃兩頓完事,存點下來也吃不出半年去。
像奎嬸,挖得恁多韌勁十足的蕨根,要舂搗起來就更費勁了,做蕨根皮也沒有做芋皮來得快。
看著鍋子裏水汽蒸騰的竹籮,柳奕忽然意識到,難怪豆腐皮要叫豆腐皮,還有米皮與涼皮……
澱粉類的幹製食物原來如此“源遠流長”,後麵再改進了做法的各種粉幹粉條,它們也應用了同樣的原理。
隻是材料不同了,製作手法進一步發展了而已。
照她說,應用澱粉製作這類食物的方式才叫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野生野長的植物,到後來任何傳播而至含有澱粉的食物,都可以被加工成各種粉、幹、麵、線……這叫真正的牛掰。
柳奕瞬間又從這些想到了肥腸粉、炒牛河、酸辣粉、米線……
蘇——隻能咽口水了。
旁的不說,如今還沒有現成的米粉,也磨不上麵,要用舂窩擂缽把它們舂成足夠細的粉,那得費大勁了,農人們一時半會兒可沒法製做。
米粉還能直接上鍋,麵皮又得多些程序才能達到恁順滑彈韌的口感——搓洗出麵筋而單純留下澱粉這思路,怕是還得要多經曆些歲月才會有聰明的小可愛琢磨出來。
等等!
之前怎地天熱也沒想著做點涼麵來吃呢,再冷下去,想吃可都不應景咯。
炒不成牛河,“媽!我要吃素炒河粉!”
等等,她家新煉了豬油,好像也不用那麽素,“加油渣!”
“一驚一乍的,”芳娘笑看了女兒一眼,“饞蟲醒了?”
“恁不是,一下子想起來,秋天都要過完了,我還沒吃上涼麵嗎?”
那也得有東西,芳娘想說,天正熱的時候幹活亦忙,種的好些菜還都吃不上……哪裏想得到這來。
且幹麵條做涼麵也不如新鮮麵條做的好吃,嗯,和麵時還得加些堿水。
其實,母女倆說的和想的完全不是一樣東西。
因為她們原來習慣說的涼麵和涼麵也不一樣,一種是涼的堿水麵,一種是涼皮。
若柳奕知道阿娘想差了,又會感慨,“隻能說,國土廣泛、物產豐富、文化多樣、博大精深……”
這頭,柳奕又去扒拉裝菜的大籃筐,“昨天不是還摘了紫蘇葉?涼拌一個來吃吧!”
“那是要準備染布的——”芳娘搖頭,“已洗過晾上了。”
“就吃一頓,用不了多少,不夠再去摘點。”說話間,柳奕已去院子裏將幹淨的蘇葉摟了一大捧回來。
“要不回頭咱家也種些,”柳奕笑道,“反正用處多著呢,種上一畦,甚時候用都可以現摘。”
這是饞蟲上腦了吧,芳娘懶得與她說嘴,“恁地,你自去準備材料。”
這現做現吃,也要弄半天呢,怎麽不得功夫。
昨日,她們從山上采回的草藥中有三種可作染料:山蕷、山梔子與紫蘇——劃掉。
皆是要給布料染色的,一種染紅、一種染黃、一種染紫……
芳娘問女兒,想用甚樣顏色做麵料。
結果柳奕也說不清楚——道甚麽,自己的選擇困難症犯了。
現吃了紫蘇,她這幾日可不得功夫再去摘得,恁就用山蕷染成紅色罷了?
紅衣白裏紫鑲邊,下染個黃裙……也挺好看。
芳娘端著剛做成的薯芋粉皮去院中晾曬,完全忽略了女兒的意見,誰叫她自己嘴饞來著。
其實柳奕原本想的是紅衣配紫裙,最多在裏頭搭條黃色的褲子;但又覺著恐怕紫色做衣裳更耐髒一點——她確實挺糾結。
殊不知,現下裏隻能穿她日常鄙夷的“西紅柿炒雞蛋”了。
“那我再用糖拌個西紅柿吧?”柳奕在屋裏吆喝。
“嗯,拌個西紅柿,挺好。”擔了糞桶回家的柳全正一腳跨進院門,轉問芳娘道,“今日有甚好吃則?”
“後院結的絲瓜,再不摘就老了,煮得個絲瓜湯,恁姑娘要吃炒粉。”芳娘一邊幹活一邊回他。
“恁地,今日當要早些兒開飯。”柳爹表示,不隻炒粉許久沒吃,炒麵也許久沒吃了;不僅想吃手擀麵條,又且想吃餃子了……
“是是是,個幾日的飯食都由你們安排便了。”柳氏正懶得費神呢。
其實苕和薯,芋和蕷都是傻傻分不清楚的稱謂,它們都可以指稱山野中的任何澱粉根莖——就像很多人分辨不清自己到底吃的是塊根還是塊莖一樣。
本土的鄉民便在這些稱謂前頭加個“山”字,要麽加個“野”字,要麽兩兩搭配,顛來倒去,就可以命名各式各樣不同的植物。
比如本地人說“野薯”,有時候指一種有毒的根莖,有時候又是指個頭長不甚大而可食的野生圓山藥。
“山芋”,它可能是指能夠食用的野生芋頭;也可能指一種不能食用但可作染料的植物,這種植物有時候又被叫做薯蕷。
而薯蕷有時也可以指稱山苕,即是常見的山藥。
但薯芋又是另一種可以食用的本土芋頭,隻不過完全不是農家也偶有栽種的毛山芋……
其實山裏的人不識字,像芋和蕷在口語中通通都發音為“玉”的植物,農人們交談時僅僅用一點音調的變化來區分,偶爾又把某字念作“籲”。
就是這麽任性混亂。
隻能說,大約,這大靖朝的先人們將塊狀根莖類的植物作為食物的曆史“源遠流長”,傳播甚久又十分廣泛,加上物產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才會產生如此之多的變化和不同的理解。
反正“假本地人”的柳奕是聽著有點懵的。
總之,她家從林子裏采回的“薯芋”在本地也不太直接食用,而是清洗削皮之後用來製作一種隻有在秋季才能享用到的粉皮類食物。
恁土豆大小的芋頭在研缽裏研磨得稀碎粉爛之後,加入大量的水攪拌,讓它慢慢洗出澱粉來,再用細眼篩的竹籮過濾幾遍……
最後將澱粉液均勻鋪開在沒眼的小竹籮上,扔進鍋裏蒸熟。
今日蒸製粉皮的應該不止她們一家,因為奎嬸昨日亦采了許多蕨根,做蕨根粉也是這般操作。
現時叫這類用植物澱粉蒸製出來,口感略勁道又有點嚼頭,可以曬幹保存的食物都叫“x皮”。
薯芋粉製作的叫薯皮、芋皮,蕨根製作的就是蕨根皮。
將這些“皮”切細成條狀晾曬而成的便是“幹”。
蒸好的成品晾曬起來,可以曬得幹透,保存個半年不成問題。
隻不過,目前的工藝原始,大部分原材料都從野山采獲,這類食物的產量很小,幾乎就是做一次吃兩頓完事,存點下來也吃不出半年去。
像奎嬸,挖得恁多韌勁十足的蕨根,要舂搗起來就更費勁了,做蕨根皮也沒有做芋皮來得快。
看著鍋子裏水汽蒸騰的竹籮,柳奕忽然意識到,難怪豆腐皮要叫豆腐皮,還有米皮與涼皮……
澱粉類的幹製食物原來如此“源遠流長”,後麵再改進了做法的各種粉幹粉條,它們也應用了同樣的原理。
隻是材料不同了,製作手法進一步發展了而已。
照她說,應用澱粉製作這類食物的方式才叫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野生野長的植物,到後來任何傳播而至含有澱粉的食物,都可以被加工成各種粉、幹、麵、線……這叫真正的牛掰。
柳奕瞬間又從這些想到了肥腸粉、炒牛河、酸辣粉、米線……
蘇——隻能咽口水了。
旁的不說,如今還沒有現成的米粉,也磨不上麵,要用舂窩擂缽把它們舂成足夠細的粉,那得費大勁了,農人們一時半會兒可沒法製做。
米粉還能直接上鍋,麵皮又得多些程序才能達到恁順滑彈韌的口感——搓洗出麵筋而單純留下澱粉這思路,怕是還得要多經曆些歲月才會有聰明的小可愛琢磨出來。
等等!
之前怎地天熱也沒想著做點涼麵來吃呢,再冷下去,想吃可都不應景咯。
炒不成牛河,“媽!我要吃素炒河粉!”
等等,她家新煉了豬油,好像也不用那麽素,“加油渣!”
“一驚一乍的,”芳娘笑看了女兒一眼,“饞蟲醒了?”
“恁不是,一下子想起來,秋天都要過完了,我還沒吃上涼麵嗎?”
那也得有東西,芳娘想說,天正熱的時候幹活亦忙,種的好些菜還都吃不上……哪裏想得到這來。
且幹麵條做涼麵也不如新鮮麵條做的好吃,嗯,和麵時還得加些堿水。
其實,母女倆說的和想的完全不是一樣東西。
因為她們原來習慣說的涼麵和涼麵也不一樣,一種是涼的堿水麵,一種是涼皮。
若柳奕知道阿娘想差了,又會感慨,“隻能說,國土廣泛、物產豐富、文化多樣、博大精深……”
這頭,柳奕又去扒拉裝菜的大籃筐,“昨天不是還摘了紫蘇葉?涼拌一個來吃吧!”
“那是要準備染布的——”芳娘搖頭,“已洗過晾上了。”
“就吃一頓,用不了多少,不夠再去摘點。”說話間,柳奕已去院子裏將幹淨的蘇葉摟了一大捧回來。
“要不回頭咱家也種些,”柳奕笑道,“反正用處多著呢,種上一畦,甚時候用都可以現摘。”
這是饞蟲上腦了吧,芳娘懶得與她說嘴,“恁地,你自去準備材料。”
這現做現吃,也要弄半天呢,怎麽不得功夫。
昨日,她們從山上采回的草藥中有三種可作染料:山蕷、山梔子與紫蘇——劃掉。
皆是要給布料染色的,一種染紅、一種染黃、一種染紫……
芳娘問女兒,想用甚樣顏色做麵料。
結果柳奕也說不清楚——道甚麽,自己的選擇困難症犯了。
現吃了紫蘇,她這幾日可不得功夫再去摘得,恁就用山蕷染成紅色罷了?
紅衣白裏紫鑲邊,下染個黃裙……也挺好看。
芳娘端著剛做成的薯芋粉皮去院中晾曬,完全忽略了女兒的意見,誰叫她自己嘴饞來著。
其實柳奕原本想的是紅衣配紫裙,最多在裏頭搭條黃色的褲子;但又覺著恐怕紫色做衣裳更耐髒一點——她確實挺糾結。
殊不知,現下裏隻能穿她日常鄙夷的“西紅柿炒雞蛋”了。
“那我再用糖拌個西紅柿吧?”柳奕在屋裏吆喝。
“嗯,拌個西紅柿,挺好。”擔了糞桶回家的柳全正一腳跨進院門,轉問芳娘道,“今日有甚好吃則?”
“後院結的絲瓜,再不摘就老了,煮得個絲瓜湯,恁姑娘要吃炒粉。”芳娘一邊幹活一邊回他。
“恁地,今日當要早些兒開飯。”柳爹表示,不隻炒粉許久沒吃,炒麵也許久沒吃了;不僅想吃手擀麵條,又且想吃餃子了……
“是是是,個幾日的飯食都由你們安排便了。”柳氏正懶得費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