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世界上大概沒人否認: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夠有規律地作息,這既是健康的條件,又是健康的標誌。如按時上下班,按時休息,一日三餐,定時與家人散步、與孩子一塊兒玩耍等等。如果有可能,最好讓美夢也適時而至。從容、和諧、健康,這一切才是人們真正求之不得的東西。可惜這一切在四十多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裏與我毫不沾邊。這也是我與梅子的差異。梅子,還有她的一家,簡直很難有一種什麽外力能夠打亂他們的生活節奏。談到我與梅子的不同時,嶽父和嶽母隻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寶貝女兒:她有事業心。
我缺少事業心嗎?
嶽母有一次歎息:“如果你們倆能調換一下就好了。”
我好不容易才忍住了自己的苦笑。我好長時間都在琢磨這句話。後來我在台曆上寫了這樣一句:一般而言,事業心並不能使一個女性變得更為美麗,除非她是一個殉道者。
我寫下來也就忘了,壓根兒記不住當時為什麽發出了這樣一句感慨。可是一個星期之後,大約是梅子隨手翻閱台曆看到了吧,有一天散步她突然問我:
“喂,問你一個詞兒。”
“什麽詞兒?”
“什麽是‘殉道者’?”
我怎麽也沒有記起在台曆上寫過的那句話。我認真地解釋了一番。她接上問:某某是吧?
我還沒來得及回答,她又提到了另一個人的名字。
我回答:都是。可能都是吧。後者我見過照片,那是一個執拗的、十分溫厚而端莊的女性,很美麗。我想她的美有一多半是來自那種殉道精神。這種美應該是不容侵犯的……
梅子不吱聲了。
過了很久,我還能想起她那天奇怪的神情,後來終於恍然大悟:我記起了在台曆上寫下的話。我笑了。梅子那一天與我討論,說那些一心撲在平凡而又不可缺少的崗位上的人,那算不算“殉道”呢?她進一步解釋,說自己就是一個被固定在這樣的崗位上的人,這輩子大概也不可能做出什麽轟轟烈烈的事情了。我說是啊,在有些特殊的年頭裏,人們到處尋找轟轟烈烈的事情,以便成為一個英雄。他們巴不得在路上遭遇受驚的馬車或歹徒搶劫,實在不行就是碰到一個草垛著火也好。他們就盼著有這麽一個機會挺身而出。可惜怎麽也碰不到。結果有人太急切了,做夢都想參與這些惡性事件和不幸事件,成了精神病患者;有的竟然親手點燃了老百姓的草垛,然後再一頭一頭往火裏撞……
梅子打斷我的話:“這不是開玩笑,我是跟你認真討論的——我是說,有些女同誌,她們兢兢業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為名不為利……她們在你眼裏是不配被稱為‘美麗’的。”
我吭吭哧哧:“這樣……當然了,這樣的女同誌很多,我很尊敬她們。不過也有那麽一些女同誌就不是那樣……”
“那是另一回事。有些人在自己的崗位上不能紮紮實實工作,把希望寄托在歪門邪道上。她們隻會見風使舵,隻會討好……”
“這樣的人哪裏都有,這種人我們太熟悉了。有的女人是這樣,有的男人也是這樣。如果他(她)遇到一個好色的上司,腰帶也就形同虛設……”
梅子盯我一眼。我馬上為自己的刻薄而後悔。不過說心裏話,那樣的男男女女可真不少啊。每個時代的敗類都是由這一類人構成的。我們不光不能指望這樣的人當一個好妻子好丈夫,我們甚至不能指望這樣的人會生出一個健康的兒子。
討論是務虛,按時上班才是務實。當我在街巷上來去匆匆時,梅子也就高興了。她問:
“看,你現在簡直比我都抓緊時間了。你的工作真有那麽忙嗎?”
我點點頭。
我每天出門很早。本來有二三十分鍾就可以走到那個小四合院,可我往往要走上一個小時。隨著人流往前搖晃,有說不出的愜意。有時候隨便什麽東西就可以把我吸引住,讓我在那裏停留片刻。我常常一抬頭發覺自己走錯了方位,然後再趕緊折回。好在我出來得早,還不至於耽擱很久。如今街巷上擺攤的人越來越多,也不知從哪兒湧出那麽多稀奇古怪的商品。
我在一個攤位上站定,因為這兒有個滿臉橫肉的人正在擺弄一大堆望遠鏡。大大小小的望遠鏡,單筒的,雙筒的,帶支架的。有的小如拇指,有的則像門大炮。這麽多望遠鏡究竟要做什麽用?我拿起一個試一試,怎麽調弄還是兩眼昏花。這些看起來十分精巧但卻不怎麽中用的玩藝兒大部分是從海外弄來的。這年頭啊,不要說別的,單是望遠鏡就這麽五花八門,看得人眼花繚亂。我問賣主:
“有人買嗎?”
“怎麽沒有?我兩天就能銷出這麽多。”
我感到驚訝。我問那些人買望遠鏡做什麽用?他斜楞著眼,好像覺得我提出了一個真正愚蠢的問題。他不回答。但我自己琢磨出來了。我記起在劇場看演出時,很多人都帶著望遠鏡。我明白了。
剛離開他的攤子我又記起:有一次我們所在的一個街道派出所逮到了一個家夥,從他那裏搜出了很多望遠鏡。這家夥用望遠鏡在中午和晚上窺視別人的寢室。我吸了一口冷氣。但願這些買望遠鏡的人不要學他。
烤地瓜的爐子支在街道兩旁,煤煙混合著熟地瓜香噴噴的味道,妙極了。這個城市裏有多少人在吃烤地瓜啊。梅子最喜歡吃,我就不太喜歡。人的味覺真是不同啊。書攤更多,每個書攤跟前我都要停留四五分鍾。書籍無論如何對我還是有吸引力的。盡管我無數次地失望,也還是在書攤跟前徘徊。我發現所有的書都印得花花綠綠,幾乎半數以上的封麵都印了一個光膀子的女人:即便是高雅的名著,封麵上也少不了一個裸婦。這些書攤不僅擺在地上,而且還發展到空中——每個書攤上方都拉了幾條塑料繩,上麵懸著一串串彩色的封麵、招貼、卡片和雜誌等。要串書攤,就要在那些*的圖畫下麵鑽來鑽去。記憶當中,不久前,大約是一年以前吧,街道上好像還沒有這麽多稀奇古怪的男人或女人,也沒有這麽嘈雜。正看雜誌,一種奇特的聲音順著北風飄來,那是一種非常刺激的音樂。
我走過去,直鑽到了密密的人群中才看清,有三五個流浪漢給圍在當中:其中一個老者半跪在那兒,他的一條腿有毛病;老人在吹一個小嗩呐。其餘的人有的在拉二胡、敲木板,有的專心擊打一枚銅鈴,有的正彈奏一個杆子很長的叫不上名字的琴。音樂節奏感很強,卻不怎麽合調。他們或低頭鎖目,或瞪著大眼不顧一切地演奏。看得出那個老者已忘記了一切,全身都隨著音樂的節拍搖擺、顫抖,腮幫鼓得很大。他的旁邊堆了一塊白布,四角用石塊壓住。人群中不斷有人往白布上扔一點紙幣或硬幣。
這個場麵何等熟悉。記得在國外街頭,那些流浪者當中就有好多這樣的人,他們是街頭藝術家,也是乞討者。他們的身邊有一個向上仰起的禮帽,等著你掏出一點點錢幣投進去。
外國有的,中國遲早都會有。
再往前走,又有一些類似的流浪漢:單獨的、成幫成群的,許多人竟然都操著一個樂器。他們麵色古怪,比一般市民的臉色要紅,隻不過鼻子兩側多了一點汙垢而已。衣衫不整,可是瀟灑自如。我記得平原和山區那些匆匆趕路的流浪漢也有這樣一副神氣。不過他們手裏大多沒有一件樂器。看來流浪漢要取得進城的資格,最好先學會一兩樣樂器。這就是一座城市裏嶄新的流浪風氣。
城市的風氣一時一變,要追逐是很難的。比如說前一段,這兒的流氓時興用刮胡刀割女人的褲子。他們技藝之高超,令人瞠目:利利落落地把一條新褲子割開,受害者卻毫無察覺。她們從公共汽車或商店裏走出,覺得涼風習習,一摸才知道褲子破了。風氣往往是模仿的結果,它與時代精神並無關係。這就像我們看到的那些沒有標點的語言、稀奇古怪的詩、閉著眼睛唱歌的歌手、騎著摩托狂奔的少年、如癡如醉的字畫販子和足球迷一樣,都是模仿的產物。
2
想到字畫販子我就一陣緊張。近來小冷一提起那幾隻蝦就要皺眉。有一次她在我耳旁說:“知道嗎?再不趕緊出手要出大事了!”我問怎麽了?她說那個斜眼弟弟的朋友中有個不三不四的家夥走漏了風聲,有人正逼他把這幅畫交出來,還說是“老大”等用。
“誰是老大?”
“老大就是‘鰻魚’,他是那一幫的頭兒,說一不二。我弟弟不知道朋友中有一個鰻魚的耳目,這下可好了,我爸我媽嚇得哀求孩子,說快把畫交出去算了。最後鰻魚也會給一點錢,那不過是做做樣子。你以為他會給好多錢嗎?連一萬塊也不會給。他們嚇唬我弟弟:再不交出來,老大就要‘數點’了。”
“‘數點’是什麽意思?”
“‘數點’就是給你寫下一個日子、一段時間。比如說給你一天時間、兩天時間,十二小時或二十四小時,這全要看他們高興怎樣。他們會告訴你:‘過了一點’、‘過了兩點’。你說急人不急人?”
我明白了。我突然想起了那個叫“鰻魚”的人!我說:“那不過是一些社會渣滓,那個‘鰻魚’我以前聽說過,好像還在一個人那兒見過。他看上去倒不怎麽凶。我記得這人矮個子,黃瘦,像是缺少營養似的……”
小冷吸著冷氣說:“是呀,就是呀!”
她不斷催促我快找聶老,說這幅畫隻要經過了鑒別,是真的,那就趕緊出手了。東西不在手裏誰也不怕。我在這段時間看著這個鼻梁尖尖、眼睛圓圓的女人,覺得她也像個要錢不要命的主兒。
後來我發現,不僅是小冷,就是靜思庵主也不像我原來以為的那樣老實和怯懦,甚至也不是一個話語遲滯的人。我好幾次見他悄悄走入四合院,走入小冷的耳房裏,兩個人咕噥半天。小冷見瞞不了我,就把我叫到一起商量了。原來他們合計的仍然是那幅畫的事。小冷說:“有光認識很多字畫販子。”
我說:“那些人很多,他們平常就在路邊上擺攤;當然,最好的貨色他們都不帶到那裏去。”
靜思庵主點點頭:“他們在那裏尋買主和賣主。他們當中就有大販子的偵察兵。一旦有了大生意,覺得有油水,再約個地點給你真家夥看。他們跟走私的連成一個網。像小冷這幅畫,如果是真品,就非得跟大販子打上交道不可。”說到這兒他又搖頭,“路邊上那些家夥,靠不住的。”
小冷不停地歎息。我第一次見她愁成這樣。我故意說:“算了吧,就為了幾隻蝦。”
小冷白我一眼:“看你說的。那是幾十萬塊錢哪!”
我又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小冷不理我了。她隻和庵主說話。有光說起話來細聲細氣。我發現他在她麵前真是一副柔軟的心腸。我想這個家夥在追逐女人方麵可能還是個好手呢。
他們小聲說著,我在一旁翻書。突然聽到一陣抽泣:小冷抹起了眼睛。男人啊,在女人麵前千萬不要過分溫柔。我走出了屋子。
這天小冷和靜思庵主正在屋裏,突然黃科長走出了辦公室,一出門就大聲喊了幾句。小冷立刻跑出,然後隨他進屋去了。
有光一個人待得不耐煩,就到我這兒來了。他隨便翻看桌上的材料,說:“黃老這個人哪,哪裏都好,就是心眼太窄了一點。”
我不明白。
“誰跟小冷說話時間長了,他都不高興。連我都信不過。其實我是什麽人他還不知道嗎?”
我用詢問的目光看著他。
“他什麽都不瞞我。有一次和一個什麽女人沾了邊,結果被西郊的人‘數點’了。”
“‘西郊’是什麽?”
有光瞪起了眼睛:“這你還不知道嗎?就是城西的一幫家夥。那才叫厲害,動不動就甩刀子。誰得罪了仇人,就暗暗使錢買通他們。前幾個月一千塊錢一磚頭,如今什麽都漲價了,聽說要三千塊錢一磚頭呢。”
“‘一磚頭’是什麽?”
“就是往人身上扔黑石頭。”
我目瞪口呆看著他。
“那一次眼看到點了,是我給他解了圍!”
“想不到你這麽斯文,還有這樣的辦法。”
有光不好意思,搓搓臉:“這叫以毒攻毒。就像眼前小冷遇到的麻煩一樣,那些家夥都是一幫一幫的,你要頂住那一幫,必須去找另一幫。我倒不熟悉他們,‘老貓’熟悉。‘老貓’這個家夥也是一個主兒,他那一幫見了他就像老鼠見了貓。”
接著他告訴我:老貓在一家雜誌社工作,是他的好朋友。不過他一般不去驚動老貓。遇到了大事情才拉他出來應急,真管用。
有光得意地笑著。他又一次邀請我有時間到家裏去坐坐,說有幾個朋友想認識我——我一聽慌不迭地擺手:“可別那樣,我這人最怕和很多人在一起。”
庵主也擺手:“你放心就是了。我這個人嘛,可能黃老也對你說了,擇友甚嚴。我從來不和亂七八糟的人交往,你去了就知道了。”
3
不出所料,陽子很快就找到了我工作的地方。他進了這個小院之後,差不多沒有打聽,直接就奔我的屋子。
他肯定是從小冷那兒知道的。我一聲不吭看著他,發現他臉色暗淡,人更瘦了。他低著聲音說:又聽到有人談莊周了。我屏住呼吸聽著,沒有說什麽。他隻是談談而已,沒有什麽可靠的新消息。“我認出了你/因為看到了你留在路上的足跡/你已經離去/倉皇逃逸的時候/你的腳踐踏著我的心房/我的心就好像一條平坦的大道/一直把你送走/永無轉來的希望……”
我的目光離開陽子,咕噥了一句:“莊周……”
陽子看我一眼。屋裏的空氣都凝住了。陽子站起來:“我知道你想躲開所有的人,想自己安靜一會兒。可是……”
我一聲不吭。我心裏明白,我隻是不希望有人來打擾。當我再次投身這座熙熙攘攘的城市,就不希望任何人來打擾。我隻願與這座城市相隨相依,隻想被它裹挾和牽引。當睡夢般的安逸籠罩了我,我才會暫時忘卻。嘈雜的市聲已不能進入我的內心,它隻能觸動我的耳膜。而在這個偏僻街巷的四合院裏,我隻用萬分之一的感知力就可以去應付它。窄窄的耳房,世界的角落。它的厚殼之堅硬,足以隔開那些鋒利的尖刺。我現在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我什麽都不知道。
“你一個人躲開了,可是……”
我聽不到“可是”,我躲進了一個角落裏,我每天都在上班。
令我恐懼的隻是埋在胸間的什麽,那是一顆種子,或緊緊藏起的一根弦。那兒害怕被震顫,那兒動不動就要滲出一層……我感到一陣戰栗。
4
我們曾經有個真正的角落。
那是海濱平原,那兒有一棵巨大的李子樹。李子樹下有一個小茅屋。就在那個小茅屋裏,我開始長大。我的旁邊有滿頭銀發的外祖母和等待丈夫歸來的母親。我就是從那棵大李子樹下啟程的。父親從大山裏歸來了,但這不是什麽吉兆。他歸來不久外祖母就沒有了,接著最可怕的日子來臨了。我不得不告別大李子樹和小茅屋,告別母親……一步一步走到了南山。我在莽莽大山裏一個人流浪,經曆了無數的故事。我就從那時起養成了流浪漢的性格,連最好的朋友也是流浪漢。也許就因為長期生活在那些大山的皺褶裏吧,我從很早開始熟悉土地和岩石,迷戀與之有關的一切。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一本自然地理學家的傳記,它吸引我像讀小說、讀一段段美麗傳說那樣,讀了一本又一本類似的書。這種興趣一直保持到許多年之後,一直到我幸運地考入了一所地質學院。我不知血液裏流淌著什麽,長期以來,我總要壓抑奔走的渴念和需要——也許隻有地質學才會滿足這些莫名的欲望吧。
今天我想,肯定就是埋藏在血液中的這些東西,促使我當年選擇了地質學。
我的父親,還有祖父和外祖父,他們盡管各自經曆不同,可是都有著南南北北奔走、半生跋涉的曆史。作為他們的後代,可能每當麵對著一種選擇時,他的取舍就會不由自主地與整個家族的傳統暗中吻合了。記得每次暑假期間返回故地,我都能夠用另一種眼光去回視走過的山嶺和平原,能夠從地質學的角度去描述它們了。這使我得到了另一種滿足,獲得了難以言說的幸福。我甚至在父親當年忍受煎熬的那一座座大山裏搭起帳篷,獨自度過一個又一個夜晚。我模仿書上所描述的那些地質英雄們,背著背囊打著裹腿,翻山越嶺,饑渴疲憊然而興奮異常。我甚至在入學第一個年頭就知道了那個叫李希霍芬的人,他在我眼裏簡直化為了一個美麗傳說。
這個人從一開始就受到地質學的強烈吸引,最初在阿爾卑斯山進行自己的研究,後來又去客爾巴阡山。他第一個提出白雲岩是珊瑚形成物。他隨一個探險隊去了東亞,又去了加利福尼亞,一住就是六年。他一直對火山岩和金礦兩者關係的性質感到有趣——而我奔波的那個山區就有全國最大的金礦。我那時隨處都效仿李希霍芬,不用說這有多麽可笑。李同時還是一個極好的新聞記者,他報道了加利福尼亞的黃金財富。是一種偉大抱負使他來到了中國。他在中國旅行,研究地質構造和地形,準備寫一個大部頭。後來這部著作差不多占用了他一生的時間,直到逝世還沒有完成。這部傑作的第一卷談中亞山脈的構造及其移動對居民的影響,認為華北的廣大沉積物就是大風從草原吹來的塵埃。第二卷研究華北,第三卷研究華南……
大概在整個地質學院中,隻有我能夠準確周詳地敘述李希霍芬的故事。同時使我入迷的還有屈原,我會一口氣背誦出他一多半的華麗詩章。入學第二年,我無須古典文學教授的指導就可以磕磕巴巴動手翻譯楚辭。不管我做得有多麽蹩腳,那種熱情和機智還是讓很多人感到了驚訝。再後來我又迷上了蘇軾,以及後來的泰戈爾和葉芝。我差不多同時熟悉了艾略特和希門內斯的名字。
我開始尋找更新的詩人。我對詩的興趣與對地質學和自然地理的興趣幾乎是平行的,它們是心中的兩粒種子,一塊兒焐熱,一起發芽。
那時我剛剛二十多歲。人生旅程多像一條淙淙流淌的大河,隻一閃就進入嶄新的莽野。我最終背叛了心愛的地質學,可非常奇怪的是從未後悔。我漸漸明白自己更為致命的、也是最終的選擇,隻是做一個真正的“流浪漢”。我發現第一流的流浪漢不僅是身體的流浪,而且還有心靈的流浪。地質學能夠滿足我的前者卻不能滿足我的後者。我的心靈需要不停地周遊。我可以讓它飛到虛無縹緲的世界,讓它在神界或幽暗之地徜徉駐留——而嚴格刻板的地質學卻做不到這一點。
如今回想起來,我對地質學還是有一種無法遏止的愛。必須承認:我愛過它,愛過李希霍芬的偉大事業。可是我更愛屈原家族的事業。在這個隊伍中,我既想做一個端莊穩固的老派人物,又想紮入最為激進的現代之河。我一度像黃口小兒一樣喜歡談論虛無和潛意識、文本和語言哲學、符號學;喜歡談論解構主義以及攪在一塊兒的稀奇古怪的一坨。我那會兒甚至覺得一個當代吟者就是手持撲克牌的頑童,不必拒絕那些複雜的、讓人眼花繚亂的嶄新玩法。最後你會告別簡單程式進入橋牌賽事,再由橋牌轉向圍棋或國際象棋。它們的玩法大同小異。隻要你長了一雙狡靈的眼睛和縝密的頭腦,以及那種冰冷如鐵的心情,就可以成功。
可是弄來弄去我還是煩了。有一天當我察覺到某種危險,身心被另一種俗膩堵塞沾染了時,就趕緊逃開了。我像過去一樣踏入了一往情深的山區和平原。自此,我又重新讓腳板去挨近岩石和土地,讓眼睛去捕捉河流和山脈,傾聽清風呼嘯。野地小鳥的啁啾之聲再次讓人感到說不出的愉快。這是一種康複治療。
原來肉體的流浪和心靈的流浪有著微妙的、相互依存的關係。我背叛了地質學,就像背叛了大學期間的那個戀人一樣——埋怨她又懷念她。夜深人靜時,當遊動的思緒轉到她那一頭油亮的、末梢泛黃的柔發上時,就恨不得在茫茫夜色裏一伸手揪住昨天,讓一切再重新開始。往昔的夢想,少年的雄心,一切都伴隨著夜氣湧來了。你沉醉,忘情,你這個可怕的、從平原和山區流浪而來的魯莽小子,一不小心錯過了多少機會。
一切就是這樣,它們不可思議地糾纏一起。流浪,流浪,難以停止又不可遏製。時間過得多快啊,隻一晃就四十多歲了,可是進入那所地質學院之前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平原、山區、濱海小城以及後來——所有想竭力忘卻的可憎可愛的經曆,都會於一瞬間羅列胸前,壓得人無法呼吸。我還沒有來得及好好地恨一兩個人、愛一兩個人,就進入了雙鬢斑白的中年。盡管我總想以一副成熟的、火熱的心腸,把那一係列糊塗而有趣的事情——比如說辭職、經營,以及為一份心愛的雜誌付出的可怕勞動、心靈和肉體上的全部損傷一一從頭來一番總結和訴說,但最終還是發現已經無能為力了。老天,這期間我重新獲得、又再一次失去了那麽多朋友。這一切究竟由誰來負責?誤解、誹謗、嫉妒,以及各種各樣的追逐、出於恐怖的提防、黑夜裏的摸索、對往事的追究和臆想……就是這一切讓我如同處於密密蛛網的纏裹之中,一刻也不得安寧、不得解脫。
可是我知道所有的都該結束了。我明白心靈不是肉體,對它而言遼闊的平原和深邃的大山也難以躲藏。最安逸之地竟是這座喧囂的城郭。有時我甚至想:單純的梅子才是一個真正的智者。她的存在好像就是一道啟示:走進了平凡也就走進了至境;走入了喧囂也就走入了寧靜。
這個世界上大概沒人否認: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夠有規律地作息,這既是健康的條件,又是健康的標誌。如按時上下班,按時休息,一日三餐,定時與家人散步、與孩子一塊兒玩耍等等。如果有可能,最好讓美夢也適時而至。從容、和諧、健康,這一切才是人們真正求之不得的東西。可惜這一切在四十多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裏與我毫不沾邊。這也是我與梅子的差異。梅子,還有她的一家,簡直很難有一種什麽外力能夠打亂他們的生活節奏。談到我與梅子的不同時,嶽父和嶽母隻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寶貝女兒:她有事業心。
我缺少事業心嗎?
嶽母有一次歎息:“如果你們倆能調換一下就好了。”
我好不容易才忍住了自己的苦笑。我好長時間都在琢磨這句話。後來我在台曆上寫了這樣一句:一般而言,事業心並不能使一個女性變得更為美麗,除非她是一個殉道者。
我寫下來也就忘了,壓根兒記不住當時為什麽發出了這樣一句感慨。可是一個星期之後,大約是梅子隨手翻閱台曆看到了吧,有一天散步她突然問我:
“喂,問你一個詞兒。”
“什麽詞兒?”
“什麽是‘殉道者’?”
我怎麽也沒有記起在台曆上寫過的那句話。我認真地解釋了一番。她接上問:某某是吧?
我還沒來得及回答,她又提到了另一個人的名字。
我回答:都是。可能都是吧。後者我見過照片,那是一個執拗的、十分溫厚而端莊的女性,很美麗。我想她的美有一多半是來自那種殉道精神。這種美應該是不容侵犯的……
梅子不吱聲了。
過了很久,我還能想起她那天奇怪的神情,後來終於恍然大悟:我記起了在台曆上寫下的話。我笑了。梅子那一天與我討論,說那些一心撲在平凡而又不可缺少的崗位上的人,那算不算“殉道”呢?她進一步解釋,說自己就是一個被固定在這樣的崗位上的人,這輩子大概也不可能做出什麽轟轟烈烈的事情了。我說是啊,在有些特殊的年頭裏,人們到處尋找轟轟烈烈的事情,以便成為一個英雄。他們巴不得在路上遭遇受驚的馬車或歹徒搶劫,實在不行就是碰到一個草垛著火也好。他們就盼著有這麽一個機會挺身而出。可惜怎麽也碰不到。結果有人太急切了,做夢都想參與這些惡性事件和不幸事件,成了精神病患者;有的竟然親手點燃了老百姓的草垛,然後再一頭一頭往火裏撞……
梅子打斷我的話:“這不是開玩笑,我是跟你認真討論的——我是說,有些女同誌,她們兢兢業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為名不為利……她們在你眼裏是不配被稱為‘美麗’的。”
我吭吭哧哧:“這樣……當然了,這樣的女同誌很多,我很尊敬她們。不過也有那麽一些女同誌就不是那樣……”
“那是另一回事。有些人在自己的崗位上不能紮紮實實工作,把希望寄托在歪門邪道上。她們隻會見風使舵,隻會討好……”
“這樣的人哪裏都有,這種人我們太熟悉了。有的女人是這樣,有的男人也是這樣。如果他(她)遇到一個好色的上司,腰帶也就形同虛設……”
梅子盯我一眼。我馬上為自己的刻薄而後悔。不過說心裏話,那樣的男男女女可真不少啊。每個時代的敗類都是由這一類人構成的。我們不光不能指望這樣的人當一個好妻子好丈夫,我們甚至不能指望這樣的人會生出一個健康的兒子。
討論是務虛,按時上班才是務實。當我在街巷上來去匆匆時,梅子也就高興了。她問:
“看,你現在簡直比我都抓緊時間了。你的工作真有那麽忙嗎?”
我點點頭。
我每天出門很早。本來有二三十分鍾就可以走到那個小四合院,可我往往要走上一個小時。隨著人流往前搖晃,有說不出的愜意。有時候隨便什麽東西就可以把我吸引住,讓我在那裏停留片刻。我常常一抬頭發覺自己走錯了方位,然後再趕緊折回。好在我出來得早,還不至於耽擱很久。如今街巷上擺攤的人越來越多,也不知從哪兒湧出那麽多稀奇古怪的商品。
我在一個攤位上站定,因為這兒有個滿臉橫肉的人正在擺弄一大堆望遠鏡。大大小小的望遠鏡,單筒的,雙筒的,帶支架的。有的小如拇指,有的則像門大炮。這麽多望遠鏡究竟要做什麽用?我拿起一個試一試,怎麽調弄還是兩眼昏花。這些看起來十分精巧但卻不怎麽中用的玩藝兒大部分是從海外弄來的。這年頭啊,不要說別的,單是望遠鏡就這麽五花八門,看得人眼花繚亂。我問賣主:
“有人買嗎?”
“怎麽沒有?我兩天就能銷出這麽多。”
我感到驚訝。我問那些人買望遠鏡做什麽用?他斜楞著眼,好像覺得我提出了一個真正愚蠢的問題。他不回答。但我自己琢磨出來了。我記起在劇場看演出時,很多人都帶著望遠鏡。我明白了。
剛離開他的攤子我又記起:有一次我們所在的一個街道派出所逮到了一個家夥,從他那裏搜出了很多望遠鏡。這家夥用望遠鏡在中午和晚上窺視別人的寢室。我吸了一口冷氣。但願這些買望遠鏡的人不要學他。
烤地瓜的爐子支在街道兩旁,煤煙混合著熟地瓜香噴噴的味道,妙極了。這個城市裏有多少人在吃烤地瓜啊。梅子最喜歡吃,我就不太喜歡。人的味覺真是不同啊。書攤更多,每個書攤跟前我都要停留四五分鍾。書籍無論如何對我還是有吸引力的。盡管我無數次地失望,也還是在書攤跟前徘徊。我發現所有的書都印得花花綠綠,幾乎半數以上的封麵都印了一個光膀子的女人:即便是高雅的名著,封麵上也少不了一個裸婦。這些書攤不僅擺在地上,而且還發展到空中——每個書攤上方都拉了幾條塑料繩,上麵懸著一串串彩色的封麵、招貼、卡片和雜誌等。要串書攤,就要在那些*的圖畫下麵鑽來鑽去。記憶當中,不久前,大約是一年以前吧,街道上好像還沒有這麽多稀奇古怪的男人或女人,也沒有這麽嘈雜。正看雜誌,一種奇特的聲音順著北風飄來,那是一種非常刺激的音樂。
我走過去,直鑽到了密密的人群中才看清,有三五個流浪漢給圍在當中:其中一個老者半跪在那兒,他的一條腿有毛病;老人在吹一個小嗩呐。其餘的人有的在拉二胡、敲木板,有的專心擊打一枚銅鈴,有的正彈奏一個杆子很長的叫不上名字的琴。音樂節奏感很強,卻不怎麽合調。他們或低頭鎖目,或瞪著大眼不顧一切地演奏。看得出那個老者已忘記了一切,全身都隨著音樂的節拍搖擺、顫抖,腮幫鼓得很大。他的旁邊堆了一塊白布,四角用石塊壓住。人群中不斷有人往白布上扔一點紙幣或硬幣。
這個場麵何等熟悉。記得在國外街頭,那些流浪者當中就有好多這樣的人,他們是街頭藝術家,也是乞討者。他們的身邊有一個向上仰起的禮帽,等著你掏出一點點錢幣投進去。
外國有的,中國遲早都會有。
再往前走,又有一些類似的流浪漢:單獨的、成幫成群的,許多人竟然都操著一個樂器。他們麵色古怪,比一般市民的臉色要紅,隻不過鼻子兩側多了一點汙垢而已。衣衫不整,可是瀟灑自如。我記得平原和山區那些匆匆趕路的流浪漢也有這樣一副神氣。不過他們手裏大多沒有一件樂器。看來流浪漢要取得進城的資格,最好先學會一兩樣樂器。這就是一座城市裏嶄新的流浪風氣。
城市的風氣一時一變,要追逐是很難的。比如說前一段,這兒的流氓時興用刮胡刀割女人的褲子。他們技藝之高超,令人瞠目:利利落落地把一條新褲子割開,受害者卻毫無察覺。她們從公共汽車或商店裏走出,覺得涼風習習,一摸才知道褲子破了。風氣往往是模仿的結果,它與時代精神並無關係。這就像我們看到的那些沒有標點的語言、稀奇古怪的詩、閉著眼睛唱歌的歌手、騎著摩托狂奔的少年、如癡如醉的字畫販子和足球迷一樣,都是模仿的產物。
2
想到字畫販子我就一陣緊張。近來小冷一提起那幾隻蝦就要皺眉。有一次她在我耳旁說:“知道嗎?再不趕緊出手要出大事了!”我問怎麽了?她說那個斜眼弟弟的朋友中有個不三不四的家夥走漏了風聲,有人正逼他把這幅畫交出來,還說是“老大”等用。
“誰是老大?”
“老大就是‘鰻魚’,他是那一幫的頭兒,說一不二。我弟弟不知道朋友中有一個鰻魚的耳目,這下可好了,我爸我媽嚇得哀求孩子,說快把畫交出去算了。最後鰻魚也會給一點錢,那不過是做做樣子。你以為他會給好多錢嗎?連一萬塊也不會給。他們嚇唬我弟弟:再不交出來,老大就要‘數點’了。”
“‘數點’是什麽意思?”
“‘數點’就是給你寫下一個日子、一段時間。比如說給你一天時間、兩天時間,十二小時或二十四小時,這全要看他們高興怎樣。他們會告訴你:‘過了一點’、‘過了兩點’。你說急人不急人?”
我明白了。我突然想起了那個叫“鰻魚”的人!我說:“那不過是一些社會渣滓,那個‘鰻魚’我以前聽說過,好像還在一個人那兒見過。他看上去倒不怎麽凶。我記得這人矮個子,黃瘦,像是缺少營養似的……”
小冷吸著冷氣說:“是呀,就是呀!”
她不斷催促我快找聶老,說這幅畫隻要經過了鑒別,是真的,那就趕緊出手了。東西不在手裏誰也不怕。我在這段時間看著這個鼻梁尖尖、眼睛圓圓的女人,覺得她也像個要錢不要命的主兒。
後來我發現,不僅是小冷,就是靜思庵主也不像我原來以為的那樣老實和怯懦,甚至也不是一個話語遲滯的人。我好幾次見他悄悄走入四合院,走入小冷的耳房裏,兩個人咕噥半天。小冷見瞞不了我,就把我叫到一起商量了。原來他們合計的仍然是那幅畫的事。小冷說:“有光認識很多字畫販子。”
我說:“那些人很多,他們平常就在路邊上擺攤;當然,最好的貨色他們都不帶到那裏去。”
靜思庵主點點頭:“他們在那裏尋買主和賣主。他們當中就有大販子的偵察兵。一旦有了大生意,覺得有油水,再約個地點給你真家夥看。他們跟走私的連成一個網。像小冷這幅畫,如果是真品,就非得跟大販子打上交道不可。”說到這兒他又搖頭,“路邊上那些家夥,靠不住的。”
小冷不停地歎息。我第一次見她愁成這樣。我故意說:“算了吧,就為了幾隻蝦。”
小冷白我一眼:“看你說的。那是幾十萬塊錢哪!”
我又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小冷不理我了。她隻和庵主說話。有光說起話來細聲細氣。我發現他在她麵前真是一副柔軟的心腸。我想這個家夥在追逐女人方麵可能還是個好手呢。
他們小聲說著,我在一旁翻書。突然聽到一陣抽泣:小冷抹起了眼睛。男人啊,在女人麵前千萬不要過分溫柔。我走出了屋子。
這天小冷和靜思庵主正在屋裏,突然黃科長走出了辦公室,一出門就大聲喊了幾句。小冷立刻跑出,然後隨他進屋去了。
有光一個人待得不耐煩,就到我這兒來了。他隨便翻看桌上的材料,說:“黃老這個人哪,哪裏都好,就是心眼太窄了一點。”
我不明白。
“誰跟小冷說話時間長了,他都不高興。連我都信不過。其實我是什麽人他還不知道嗎?”
我用詢問的目光看著他。
“他什麽都不瞞我。有一次和一個什麽女人沾了邊,結果被西郊的人‘數點’了。”
“‘西郊’是什麽?”
有光瞪起了眼睛:“這你還不知道嗎?就是城西的一幫家夥。那才叫厲害,動不動就甩刀子。誰得罪了仇人,就暗暗使錢買通他們。前幾個月一千塊錢一磚頭,如今什麽都漲價了,聽說要三千塊錢一磚頭呢。”
“‘一磚頭’是什麽?”
“就是往人身上扔黑石頭。”
我目瞪口呆看著他。
“那一次眼看到點了,是我給他解了圍!”
“想不到你這麽斯文,還有這樣的辦法。”
有光不好意思,搓搓臉:“這叫以毒攻毒。就像眼前小冷遇到的麻煩一樣,那些家夥都是一幫一幫的,你要頂住那一幫,必須去找另一幫。我倒不熟悉他們,‘老貓’熟悉。‘老貓’這個家夥也是一個主兒,他那一幫見了他就像老鼠見了貓。”
接著他告訴我:老貓在一家雜誌社工作,是他的好朋友。不過他一般不去驚動老貓。遇到了大事情才拉他出來應急,真管用。
有光得意地笑著。他又一次邀請我有時間到家裏去坐坐,說有幾個朋友想認識我——我一聽慌不迭地擺手:“可別那樣,我這人最怕和很多人在一起。”
庵主也擺手:“你放心就是了。我這個人嘛,可能黃老也對你說了,擇友甚嚴。我從來不和亂七八糟的人交往,你去了就知道了。”
3
不出所料,陽子很快就找到了我工作的地方。他進了這個小院之後,差不多沒有打聽,直接就奔我的屋子。
他肯定是從小冷那兒知道的。我一聲不吭看著他,發現他臉色暗淡,人更瘦了。他低著聲音說:又聽到有人談莊周了。我屏住呼吸聽著,沒有說什麽。他隻是談談而已,沒有什麽可靠的新消息。“我認出了你/因為看到了你留在路上的足跡/你已經離去/倉皇逃逸的時候/你的腳踐踏著我的心房/我的心就好像一條平坦的大道/一直把你送走/永無轉來的希望……”
我的目光離開陽子,咕噥了一句:“莊周……”
陽子看我一眼。屋裏的空氣都凝住了。陽子站起來:“我知道你想躲開所有的人,想自己安靜一會兒。可是……”
我一聲不吭。我心裏明白,我隻是不希望有人來打擾。當我再次投身這座熙熙攘攘的城市,就不希望任何人來打擾。我隻願與這座城市相隨相依,隻想被它裹挾和牽引。當睡夢般的安逸籠罩了我,我才會暫時忘卻。嘈雜的市聲已不能進入我的內心,它隻能觸動我的耳膜。而在這個偏僻街巷的四合院裏,我隻用萬分之一的感知力就可以去應付它。窄窄的耳房,世界的角落。它的厚殼之堅硬,足以隔開那些鋒利的尖刺。我現在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我什麽都不知道。
“你一個人躲開了,可是……”
我聽不到“可是”,我躲進了一個角落裏,我每天都在上班。
令我恐懼的隻是埋在胸間的什麽,那是一顆種子,或緊緊藏起的一根弦。那兒害怕被震顫,那兒動不動就要滲出一層……我感到一陣戰栗。
4
我們曾經有個真正的角落。
那是海濱平原,那兒有一棵巨大的李子樹。李子樹下有一個小茅屋。就在那個小茅屋裏,我開始長大。我的旁邊有滿頭銀發的外祖母和等待丈夫歸來的母親。我就是從那棵大李子樹下啟程的。父親從大山裏歸來了,但這不是什麽吉兆。他歸來不久外祖母就沒有了,接著最可怕的日子來臨了。我不得不告別大李子樹和小茅屋,告別母親……一步一步走到了南山。我在莽莽大山裏一個人流浪,經曆了無數的故事。我就從那時起養成了流浪漢的性格,連最好的朋友也是流浪漢。也許就因為長期生活在那些大山的皺褶裏吧,我從很早開始熟悉土地和岩石,迷戀與之有關的一切。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一本自然地理學家的傳記,它吸引我像讀小說、讀一段段美麗傳說那樣,讀了一本又一本類似的書。這種興趣一直保持到許多年之後,一直到我幸運地考入了一所地質學院。我不知血液裏流淌著什麽,長期以來,我總要壓抑奔走的渴念和需要——也許隻有地質學才會滿足這些莫名的欲望吧。
今天我想,肯定就是埋藏在血液中的這些東西,促使我當年選擇了地質學。
我的父親,還有祖父和外祖父,他們盡管各自經曆不同,可是都有著南南北北奔走、半生跋涉的曆史。作為他們的後代,可能每當麵對著一種選擇時,他的取舍就會不由自主地與整個家族的傳統暗中吻合了。記得每次暑假期間返回故地,我都能夠用另一種眼光去回視走過的山嶺和平原,能夠從地質學的角度去描述它們了。這使我得到了另一種滿足,獲得了難以言說的幸福。我甚至在父親當年忍受煎熬的那一座座大山裏搭起帳篷,獨自度過一個又一個夜晚。我模仿書上所描述的那些地質英雄們,背著背囊打著裹腿,翻山越嶺,饑渴疲憊然而興奮異常。我甚至在入學第一個年頭就知道了那個叫李希霍芬的人,他在我眼裏簡直化為了一個美麗傳說。
這個人從一開始就受到地質學的強烈吸引,最初在阿爾卑斯山進行自己的研究,後來又去客爾巴阡山。他第一個提出白雲岩是珊瑚形成物。他隨一個探險隊去了東亞,又去了加利福尼亞,一住就是六年。他一直對火山岩和金礦兩者關係的性質感到有趣——而我奔波的那個山區就有全國最大的金礦。我那時隨處都效仿李希霍芬,不用說這有多麽可笑。李同時還是一個極好的新聞記者,他報道了加利福尼亞的黃金財富。是一種偉大抱負使他來到了中國。他在中國旅行,研究地質構造和地形,準備寫一個大部頭。後來這部著作差不多占用了他一生的時間,直到逝世還沒有完成。這部傑作的第一卷談中亞山脈的構造及其移動對居民的影響,認為華北的廣大沉積物就是大風從草原吹來的塵埃。第二卷研究華北,第三卷研究華南……
大概在整個地質學院中,隻有我能夠準確周詳地敘述李希霍芬的故事。同時使我入迷的還有屈原,我會一口氣背誦出他一多半的華麗詩章。入學第二年,我無須古典文學教授的指導就可以磕磕巴巴動手翻譯楚辭。不管我做得有多麽蹩腳,那種熱情和機智還是讓很多人感到了驚訝。再後來我又迷上了蘇軾,以及後來的泰戈爾和葉芝。我差不多同時熟悉了艾略特和希門內斯的名字。
我開始尋找更新的詩人。我對詩的興趣與對地質學和自然地理的興趣幾乎是平行的,它們是心中的兩粒種子,一塊兒焐熱,一起發芽。
那時我剛剛二十多歲。人生旅程多像一條淙淙流淌的大河,隻一閃就進入嶄新的莽野。我最終背叛了心愛的地質學,可非常奇怪的是從未後悔。我漸漸明白自己更為致命的、也是最終的選擇,隻是做一個真正的“流浪漢”。我發現第一流的流浪漢不僅是身體的流浪,而且還有心靈的流浪。地質學能夠滿足我的前者卻不能滿足我的後者。我的心靈需要不停地周遊。我可以讓它飛到虛無縹緲的世界,讓它在神界或幽暗之地徜徉駐留——而嚴格刻板的地質學卻做不到這一點。
如今回想起來,我對地質學還是有一種無法遏止的愛。必須承認:我愛過它,愛過李希霍芬的偉大事業。可是我更愛屈原家族的事業。在這個隊伍中,我既想做一個端莊穩固的老派人物,又想紮入最為激進的現代之河。我一度像黃口小兒一樣喜歡談論虛無和潛意識、文本和語言哲學、符號學;喜歡談論解構主義以及攪在一塊兒的稀奇古怪的一坨。我那會兒甚至覺得一個當代吟者就是手持撲克牌的頑童,不必拒絕那些複雜的、讓人眼花繚亂的嶄新玩法。最後你會告別簡單程式進入橋牌賽事,再由橋牌轉向圍棋或國際象棋。它們的玩法大同小異。隻要你長了一雙狡靈的眼睛和縝密的頭腦,以及那種冰冷如鐵的心情,就可以成功。
可是弄來弄去我還是煩了。有一天當我察覺到某種危險,身心被另一種俗膩堵塞沾染了時,就趕緊逃開了。我像過去一樣踏入了一往情深的山區和平原。自此,我又重新讓腳板去挨近岩石和土地,讓眼睛去捕捉河流和山脈,傾聽清風呼嘯。野地小鳥的啁啾之聲再次讓人感到說不出的愉快。這是一種康複治療。
原來肉體的流浪和心靈的流浪有著微妙的、相互依存的關係。我背叛了地質學,就像背叛了大學期間的那個戀人一樣——埋怨她又懷念她。夜深人靜時,當遊動的思緒轉到她那一頭油亮的、末梢泛黃的柔發上時,就恨不得在茫茫夜色裏一伸手揪住昨天,讓一切再重新開始。往昔的夢想,少年的雄心,一切都伴隨著夜氣湧來了。你沉醉,忘情,你這個可怕的、從平原和山區流浪而來的魯莽小子,一不小心錯過了多少機會。
一切就是這樣,它們不可思議地糾纏一起。流浪,流浪,難以停止又不可遏製。時間過得多快啊,隻一晃就四十多歲了,可是進入那所地質學院之前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平原、山區、濱海小城以及後來——所有想竭力忘卻的可憎可愛的經曆,都會於一瞬間羅列胸前,壓得人無法呼吸。我還沒有來得及好好地恨一兩個人、愛一兩個人,就進入了雙鬢斑白的中年。盡管我總想以一副成熟的、火熱的心腸,把那一係列糊塗而有趣的事情——比如說辭職、經營,以及為一份心愛的雜誌付出的可怕勞動、心靈和肉體上的全部損傷一一從頭來一番總結和訴說,但最終還是發現已經無能為力了。老天,這期間我重新獲得、又再一次失去了那麽多朋友。這一切究竟由誰來負責?誤解、誹謗、嫉妒,以及各種各樣的追逐、出於恐怖的提防、黑夜裏的摸索、對往事的追究和臆想……就是這一切讓我如同處於密密蛛網的纏裹之中,一刻也不得安寧、不得解脫。
可是我知道所有的都該結束了。我明白心靈不是肉體,對它而言遼闊的平原和深邃的大山也難以躲藏。最安逸之地竟是這座喧囂的城郭。有時我甚至想:單純的梅子才是一個真正的智者。她的存在好像就是一道啟示:走進了平凡也就走進了至境;走入了喧囂也就走入了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