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戚(彭城國,故屬沛,與沛縣一河之隔。)
大軍準備開拔,在曹操主力東進合鄉之時,作為分兵的於禁也即將帶領部隊前去廣戚,進行騷擾,分散徐州軍的兵力,當然,如果能拿下廣戚,那再好不過了。
於禁大帳內,薛議坐在下首,看著地圖,認真聽著大家分析當前局勢和下一步動作。
“曹使君大軍四萬使往合鄉,南下昌慮、陰平。”於禁指著地圖開口說道。
“主力軍的行軍方向是途徑亢父縣,然後東向合鄉縣,南下陰平縣,再徐州彭城國方向掃蕩,可以解讀成曹老板期望從張闓原駐地(陰平)、闕宣南返路線(任城國至下邳國)上尋找殺害父親的證據。”薛議看著地圖根據於禁的說法想到。
“厲鋒校尉曹仁則率騎兵四千先進傅陽、陰平之間。”於禁繼續開口到。
“這是要圍城打援?利用我方的機動部隊阻礙徐州方的援軍。”薛議思索著。
“至於我軍”於禁頓了頓,“前往廣戚,若攻克廣戚,兵糧可順泗水而下直達廣戚。”
薛議看著地圖:“廣戚在沛縣附近,沛縣地處泡水和泗水之間,沛縣陳珪可是徐州人士,會放任我們這麽簡單的過去嗎?沛縣該如何處理?”
就聽得於禁說道:“沛相陳珪,徐州名士,然其子陳應為袁術所擒,現與袁術對峙於龍亢,無暇顧及沛縣,吾等大軍過境,無需擔憂。”
“等於說現在沛縣就是個可有可與的存在了,我們直接過去就行了。”
於禁:“我軍有兩千可戰之兵,加之伯言別部五百餘人,共兩千五百步兵,四千輔軍,據斥候所報,廣戚守軍不足八百,可一戰而定。”
“張元”
“在!”
“率斥候五十為前軍偵查!”
“諾!”
“李封”
“在!”
“率汝部為前鋒,先發進軍。”
“諾!”
“薛議、王斯。”
“在!”
“以薛議為督,率本部士卒護糧草輜重,王斯領輔軍先行安營紮寨。”
“諾!”
“吾親率大軍後進,辰時進軍。”
所有下官:“領命!”
......
約莫六千五百的人部隊前往廣戚,期間斥候來回穿梭,報告著最新的情況。因為擔心徐州軍會在渡河處埋伏,於禁下令休息一晚,等第二天早上再渡南梁水,當晚,悄悄的安排了一隻百人小隊渡河,發現河對麵並沒有埋伏。
第二天清晨,大部隊才開始渡河。
雖然看起來像是在做無用功,但是薛議還是不得不佩服於禁的小心謹慎,能在史書上流下名字的將軍,都不能小看呀。
大軍在離廣戚約莫十裏的地方安營紮寨。
夜晚,將官們在軍帳內討論進攻方案。
“據聞,曹使君已下合鄉,正在南下攻取昌慮。”於禁說道。
“這麽快就打下來了?也是,曹老板他們比我們先幾天出發。大軍行軍速度就算比我們慢,也已經入了徐州境內了。”
“厲鋒校尉曹仁破陶謙將呂由於傅陽西,敵軍傅陽的援軍已沒。”於禁繼續說道。
“也就是說,我們不用擔心東邊傅陽的援軍了,那麽根據地圖來看,廣戚下方的留縣會有援軍過來嗎?”
“據斥候所報,留縣兵馬亦不足千人,縣令樓已膽小無謀,必不能來援。”下方的斥候長官張元說道。
“這麽看來,我們要麵對的隻有廣戚內的守軍了。”薛議沉思著,“該怎麽打呢?”
就聽得於禁緩緩開口道:“凡戰,所謂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則出兵以攻之,無有不勝,法曰‘可勝者,攻之。’今觀此城,不甚固,以三軍之銳氣,四麵攻之,不移時可拔。諸君以為然乎!”
薛議等:“善!”
......
第二日清晨。
於禁采用圍三缺一的進攻方式,安排好了三麵進攻部隊的部署,讓輔軍的王斯準備好軍鼓,隨時準備號令從三方進攻。
唯獨沒安排薛議。
薛議不解,趕緊前去麵見於禁。說到:“諸將皆有所為,獨議無,司馬輕議乎?”
於禁解釋道:“非也,豈能輕伯言乎?留縣縣令樓已今雖無能,但恐其縣內有明智之士出兵謀之,今欲以伯言所將兵馬,守其渡口,埋伏林間,伯言可有意乎?”
薛議這才明白,原來是於禁還是擔心後麵的留縣會出兵來援,怕到時給部隊來個偷襲,這才安排自己守在後麵,先前不在大眾麵前說,也是怕大家擔心後麵有敵人,從而影響士氣。
隻能在心裏默默的說:“真是算無遺策啊。”
聽到於禁的解釋後,薛議也是拱了拱手:“必不負司馬所托。”
於是帶著自己的部曲,趕到了留縣與廣戚之間泗水河岸的一片林中,埋伏了起來。
.......
廣戚並不是一座大城,城高兩丈,寬亦兩丈有餘,沒有護城河,因為靠近沛縣的緣故,曆來也不被兵家重視,城牆上站著約莫二百衣裝各異的士兵,拿著各式各樣的武器,明顯也是一股新兵,就在於禁主力列陣前行的時候,出現了明顯的騷動,顯然對方不僅沒上過戰場,士氣也是低的可憐。
侵晨進攻,於禁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生,食時而敵軍潰敗,廣戚破之。
就在薛議埋伏了不久,就收到了消息,廣戚已經被攻破....
“這麽快!!?”收到消息的薛議想到。
(三國誌於禁傳: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郡國誌》:徐州彭城國廣戚。◎趙一清曰:此“威”字當是“戚”字之訛。◎謝鍾英曰:考徐州諸郡無廣威縣,即廣戚之訛。)
......
就在於禁、薛議攻破廣戚修整之際,曹操帶領著兗州的大軍相繼攻破了昌慮、陰平、承縣,戚縣直撲陶謙主力所在的彭城,力求決戰。
同時,因功封於禁為陷陳都尉,而薛議沒有直接的軍功,功勞不足以繼續往上升。(功勞有,但不夠,先記著。)
令於禁、薛議部繼續南下,同大軍於彭城附近匯合,準備決戰。
ps:廣戚附近地圖在書友圈孟津之戰帖裏麵。謝謝大家推薦票的支持!
大軍準備開拔,在曹操主力東進合鄉之時,作為分兵的於禁也即將帶領部隊前去廣戚,進行騷擾,分散徐州軍的兵力,當然,如果能拿下廣戚,那再好不過了。
於禁大帳內,薛議坐在下首,看著地圖,認真聽著大家分析當前局勢和下一步動作。
“曹使君大軍四萬使往合鄉,南下昌慮、陰平。”於禁指著地圖開口說道。
“主力軍的行軍方向是途徑亢父縣,然後東向合鄉縣,南下陰平縣,再徐州彭城國方向掃蕩,可以解讀成曹老板期望從張闓原駐地(陰平)、闕宣南返路線(任城國至下邳國)上尋找殺害父親的證據。”薛議看著地圖根據於禁的說法想到。
“厲鋒校尉曹仁則率騎兵四千先進傅陽、陰平之間。”於禁繼續開口到。
“這是要圍城打援?利用我方的機動部隊阻礙徐州方的援軍。”薛議思索著。
“至於我軍”於禁頓了頓,“前往廣戚,若攻克廣戚,兵糧可順泗水而下直達廣戚。”
薛議看著地圖:“廣戚在沛縣附近,沛縣地處泡水和泗水之間,沛縣陳珪可是徐州人士,會放任我們這麽簡單的過去嗎?沛縣該如何處理?”
就聽得於禁說道:“沛相陳珪,徐州名士,然其子陳應為袁術所擒,現與袁術對峙於龍亢,無暇顧及沛縣,吾等大軍過境,無需擔憂。”
“等於說現在沛縣就是個可有可與的存在了,我們直接過去就行了。”
於禁:“我軍有兩千可戰之兵,加之伯言別部五百餘人,共兩千五百步兵,四千輔軍,據斥候所報,廣戚守軍不足八百,可一戰而定。”
“張元”
“在!”
“率斥候五十為前軍偵查!”
“諾!”
“李封”
“在!”
“率汝部為前鋒,先發進軍。”
“諾!”
“薛議、王斯。”
“在!”
“以薛議為督,率本部士卒護糧草輜重,王斯領輔軍先行安營紮寨。”
“諾!”
“吾親率大軍後進,辰時進軍。”
所有下官:“領命!”
......
約莫六千五百的人部隊前往廣戚,期間斥候來回穿梭,報告著最新的情況。因為擔心徐州軍會在渡河處埋伏,於禁下令休息一晚,等第二天早上再渡南梁水,當晚,悄悄的安排了一隻百人小隊渡河,發現河對麵並沒有埋伏。
第二天清晨,大部隊才開始渡河。
雖然看起來像是在做無用功,但是薛議還是不得不佩服於禁的小心謹慎,能在史書上流下名字的將軍,都不能小看呀。
大軍在離廣戚約莫十裏的地方安營紮寨。
夜晚,將官們在軍帳內討論進攻方案。
“據聞,曹使君已下合鄉,正在南下攻取昌慮。”於禁說道。
“這麽快就打下來了?也是,曹老板他們比我們先幾天出發。大軍行軍速度就算比我們慢,也已經入了徐州境內了。”
“厲鋒校尉曹仁破陶謙將呂由於傅陽西,敵軍傅陽的援軍已沒。”於禁繼續說道。
“也就是說,我們不用擔心東邊傅陽的援軍了,那麽根據地圖來看,廣戚下方的留縣會有援軍過來嗎?”
“據斥候所報,留縣兵馬亦不足千人,縣令樓已膽小無謀,必不能來援。”下方的斥候長官張元說道。
“這麽看來,我們要麵對的隻有廣戚內的守軍了。”薛議沉思著,“該怎麽打呢?”
就聽得於禁緩緩開口道:“凡戰,所謂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則出兵以攻之,無有不勝,法曰‘可勝者,攻之。’今觀此城,不甚固,以三軍之銳氣,四麵攻之,不移時可拔。諸君以為然乎!”
薛議等:“善!”
......
第二日清晨。
於禁采用圍三缺一的進攻方式,安排好了三麵進攻部隊的部署,讓輔軍的王斯準備好軍鼓,隨時準備號令從三方進攻。
唯獨沒安排薛議。
薛議不解,趕緊前去麵見於禁。說到:“諸將皆有所為,獨議無,司馬輕議乎?”
於禁解釋道:“非也,豈能輕伯言乎?留縣縣令樓已今雖無能,但恐其縣內有明智之士出兵謀之,今欲以伯言所將兵馬,守其渡口,埋伏林間,伯言可有意乎?”
薛議這才明白,原來是於禁還是擔心後麵的留縣會出兵來援,怕到時給部隊來個偷襲,這才安排自己守在後麵,先前不在大眾麵前說,也是怕大家擔心後麵有敵人,從而影響士氣。
隻能在心裏默默的說:“真是算無遺策啊。”
聽到於禁的解釋後,薛議也是拱了拱手:“必不負司馬所托。”
於是帶著自己的部曲,趕到了留縣與廣戚之間泗水河岸的一片林中,埋伏了起來。
.......
廣戚並不是一座大城,城高兩丈,寬亦兩丈有餘,沒有護城河,因為靠近沛縣的緣故,曆來也不被兵家重視,城牆上站著約莫二百衣裝各異的士兵,拿著各式各樣的武器,明顯也是一股新兵,就在於禁主力列陣前行的時候,出現了明顯的騷動,顯然對方不僅沒上過戰場,士氣也是低的可憐。
侵晨進攻,於禁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生,食時而敵軍潰敗,廣戚破之。
就在薛議埋伏了不久,就收到了消息,廣戚已經被攻破....
“這麽快!!?”收到消息的薛議想到。
(三國誌於禁傳: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郡國誌》:徐州彭城國廣戚。◎趙一清曰:此“威”字當是“戚”字之訛。◎謝鍾英曰:考徐州諸郡無廣威縣,即廣戚之訛。)
......
就在於禁、薛議攻破廣戚修整之際,曹操帶領著兗州的大軍相繼攻破了昌慮、陰平、承縣,戚縣直撲陶謙主力所在的彭城,力求決戰。
同時,因功封於禁為陷陳都尉,而薛議沒有直接的軍功,功勞不足以繼續往上升。(功勞有,但不夠,先記著。)
令於禁、薛議部繼續南下,同大軍於彭城附近匯合,準備決戰。
ps:廣戚附近地圖在書友圈孟津之戰帖裏麵。謝謝大家推薦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