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彭城國。


    曹操以陶謙勾結逆賊為名,進攻徐州。相繼攻破昌慮、陰平、承縣,戚縣。大軍進入彭城國,薛議同於禁一起,率領分部兵馬前往匯合。


    彭城以北二十裏,曹軍大營。


    薛議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曹操,與想象中的英武形象不同,現在坐在上首的曹老板像是幾天沒睡過的樣子,頂著一副黑眼圈,有著非常明顯的眼袋,甚至頭發都顯得有些雜亂,就穿著一身普通的絳衣,在大帳內和諸將討論形勢。


    自挺近徐州以來,曹操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父親被害的線索,但攻破諸縣後,也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情報,長久下來,精神上的壓力,越來越大,也越發的暴躁。


    “今陶謙主力會師彭城,約莫五萬眾,與我等相當,彭城城高且堅固,有何良策可以破敵?”曹老板雖然看起來一副很累的樣子,但說起話來還是中氣十足。


    就聽得曹仁開口道:“今戰,我為客,彼為主,唯務深入。深入,則為主者不能勝也。謂客在重地,主在散地故耳。法曰‘深入則專。’”(曹仁這段話意思是客軍深入地區作戰,沒有退路,隻能拚命前進,而主軍會懷念家鄉,反而容易崩潰,不能像客軍一樣專心致誌奮勇殺敵。)


    這話在薛議看來就是鼓舞士氣用的,並沒有實質上的作用。


    但有人不這麽看,隻見得曹操左手邊的人說道:“曹厲鋒言之理,今我為客,陶謙為主,重地在我,但使陶謙出城,以我之正兵,伐有罪之師,勝必在我也。”


    “今陶謙守城不出,誌才有何良策誘敵?”就聽得曹操問道。


    戲誌才指了指地圖上的泗水說道,“今我軍駐於泗水上遊,使兵斷其水道,不出三日,謙知我等所謀,必引兵出戰矣。”


    曹操拍了拍手,笑道:“此陽謀也,陶謙必然出城。”


    就聽得下方有人出聲,薛議一看,是老熟人,原壽張縣丞侯聲,侯聲說道:“倘若陶謙不出,為之奈何?水淹彭城乎?”


    曹操目光閃了閃,沒有回話。


    侯聲更加急切的說道:“明公自入徐州,以陶謙勾結逆賊討之,何以水淹彭城至百姓於不顧?豈能以私仇而至天下棄耶?”


    曹操還是沒有回答,這時曹仁出來打圓場,說道:“誌才軍師之策,陶謙必然出城迎戰矣,侯軍師何故擔憂?且吾等豈能真以水攻乎?”


    曹操終於開口了:“此戰,且擒禍首陶謙,餘者不論。”


    “彭城平原之地,若謙出城迎戰,曹使君須得早作布置才是。”戲誌才提醒道。


    曹操點了點頭。開口道:“誌才、子孝、子洪且留下,共商軍陣之事,餘者暫且回營,且待安排。”


    “諾!”薛議跟著一起回答,退出大營。


    ......


    幽州。


    幽州牧劉虞盡起十萬大軍,討伐公孫瓚,反被公孫瓚破所,被包圍在了居庸縣。


    ......


    揚州。


    袁術與陳珪繼續在龍亢附近對峙,由於袁術兵糧不濟,也無法進軍。


    而遠在廬江的孫策取得了節節勝利,將陸康包圍在了廬江城之中。


    ......


    冀州牧袁紹在領地奉行修養生息的政策,百姓寬之。


    ......


    徐州。


    彭城國。


    彭城。


    曹操為父報仇,興兵伐徐,雖然陶謙已經殺了作亂的闕宣,一再解釋不是自己的錯,但是盛怒曹操根本不聽。曹操一路攻城掠地,他這個戎馬一生的徐州牧頭發都已經白了一半。(曆史真相隻有曆史知道了)


    麵對來勢洶洶的兗州軍,隻能領著五萬大軍在彭城堅守不出。


    陶謙坐在上首:“今曹孟德興兵來犯,氣焰洶洶,何以禦敵?”


    坐在下首的別駕麋竺答道:“今曹軍勢不可擋,我等隻需肅清壁野,固守城池,待其士氣已盡,糧草匱乏,引軍而退之際出兵攻之,必然大破。”


    陶謙點了點頭:“善。”


    就在這時,陶謙愛將曹豹走了進來,急切的說道:“斥候於泗水之上,觀見曹軍已然斷河蓄水,恐是要水淹彭城!”


    陶謙和糜竺聞言立即起身,悚然聽到這個消息,已不複當年誌勇的陶謙聲音都有點變化了:“當真?!”


    糜竺也是趕緊確認:“曹將軍此言當真?”


    曹豹道:“今日泗水流水漸淺,斥候察覺有異,特往察之,曹軍以然斷水泗水矣。”


    “為今之計,唯有出城迎戰了。”陶謙開口道。


    曹豹建議道:“曹軍斷泗水,恐引我等出城矣,守城必勝,野戰未卜,使君豈能犯險?”


    陶謙歎了口氣:“為政者不能守護一方,豈能再愧對百姓,使之塗炭?”


    曹豹不言。


    終究還是盡起彭城之軍,出城決戰。


    ---------------------分割線-------------------------


    小知識:是時,徐州百姓殷盛,穀米豐贍,流民多歸之。而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琊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周壽昌曰:陶謙此傳恐多過甚之辭,非實錄。謙性剛直,謂過傲則有之,未必至於疏名士而任小人。


    且既舉趙昱茂才、遷廣陵太守,何雲疏之?其任曹宏,究未聞有顯擢。


    闕宣作亂,謙自應討而殺,何得雲與合寇鈔,而複殺宣?後降其軍,何得雲並其眾?魏武不嚐降黃巾數十萬為青州軍邪?


    蓋謙士卒殺曹嵩全家,為所深恨,時載記者多魏臣,不惜誣謙以媚操,故肆詆之如此。觀注引《吳書》張昭等哀辭末有雲“喪覆失恃,民知困窮。曾不旬日,五郡潰崩”,時謙已死,昭尚何用諂諛?乃其哀且如是,可以考其實矣。


    《吳書》曰:謙死時,年六十三,張昭等為之哀辭曰:“猗歟使君,君侯將軍,膺秉懿德,允武允文,體足剛直,守以溫仁。令舒及盧,遺愛於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賴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寧。唯帝念績,爵命以章,既牧且侯,啟土溧陽。遂升上將,受號安東,將平世難,社稷是崇。降年不永,奄忽殂薨,喪覆失恃,民知困窮。曾不旬日,五郡潰崩,哀我人斯,將誰仰憑?追思靡及,仰叫皇穹。嗚呼哀哉!”


    ps:靠愛發電了,謝謝大家推薦票的支持!


    大家覺得曹嵩之死、曹操伐徐的曆史真相是什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將軍本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魏左將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魏左將軍並收藏三國將軍本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