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
陳留郡。
張邈對左右說道:“今群縣皆應,東郡守將陳宮,濟陰郡太守吳資,合吾之陳留皆舉兵備戰。兗州餘下郡縣如何?”
左右答:“山陽郡,自太守袁遺往走揚州,暫無郡守,曹操伐徐,士民皆怨,吾等舉兵伐曹,山陽應為中立之態。”(袁遺受袁紹指派前往揚州同袁術爭奪揚州,兵敗身死。)
“任城國,自國相戰死,亦無新任國相到任,應為中立之態。”(老國相鄭遂戰死,新任國相荀攸不想來。)
“東平國,國相沐寵新喪,亦無國相赴任,應為中立。”(獻帝前,有國相沐寵。沐寵,氏族略、容齋五筆引風俗通記載)
“泰山郡,太守應劭新奔袁紹,新任郡守薛悌尚在鄄縣,未赴任,曹操勢力難以遍及,竊以為泰山餘下之人應為中立。”
“濟北國,國相鮑信,曹操恩主也,然鮑信戰死沙場,其故吏將軍王朗鎮守濟北國,當為曹軍援。”(推薦於禁給曹操的將軍王朗,不是王司徒。)
張邈看著地圖,點了點頭,“今我等與曹操爭兗州,若我等勝,餘下群縣自會相附。”
...
東郡。
濮陽。
太守夏侯惇收到鄄城主事荀彧的書信,“恐陳留有變,呂布來意未可知也,願將軍速定鄄城。”(夏侯惇此時還是折衝校尉。)
接到書信後,夏侯惇當即問陳宮:“荀司馬言呂布來意未知,陳留有變,欲調諸縣以固守,待孟德回軍。陳將軍以為如何?”
陳宮也是一臉嚴肅,“呂布軍行陳留,其行跡可疑,未嚐聞曹使君有求於呂布,恐其不善,然大軍諸將家眷皆在鄄城,鄄城不容有失,竊以為府君可領輕兵前往,救援鄄城。”
夏侯惇:“然濮陽軍資重鎮,亦不可失也。”
陳宮鄭重的說道:“府君且安心,宮自領兵屯守濮陽,以濮陽之固,若呂布舉兵來犯,宮能自守以待府君援軍。”
夏侯惇:“善。”
當即率領輕兵前往鄄城。
...
鄄城外。
高順:“君侯,城中戒備森嚴,未易取也。不若以陳公台之計,先下濮陽,得濮陽,方有我等容身之所。”
呂布:“可,陳宮為濮陽守將,就依陳宮之計。”
於是呂布軍從鄄城方向行往濮陽。
是夜。
前往鄄城方向的夏侯惇與行往濮陽的呂布軍相遇,雙方都不念戰,觸之即走。
部下對著夏侯惇說道:“府君,呂布軍來者不善,濮陽恐有危。”
夏侯惇:“濮陽有陳公台鎮守,當無恙,先回鄄城,以定軍心。”
...
濮陽守將陳宮開城迎呂布入城,呂布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濮陽,終於在亂世之中有了自己的基本盤。
陳宮:“君侯新入濮陽,眾望所歸,宮願為前驅,領兵渡河,直下倉亭,下東阿,孤鄄城,將軍使眾破範縣,則曹軍無能為也。”
呂布笑道:“公台有此良計,何愁大事不成?”
於是讓陳宮率領千餘騎兵北上渡河,走河北之境繞擊東阿,派遣汎嶷(yi)將兵取範縣。
呂布入兗州,兗州舉郡皆叛,陳留太守張邈、濟陰太守吳資皆舉郡而叛,餘者心有所慮,作壁上觀。
......
鄄城。
夏侯惇到達郡城,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
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萬來至城下,大家擔心他是呂布同謀,都非常懼怕。
郭貢求見荀彧,荀彧準備去見他。
夏侯惇等人勸說:“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
荀彧回答:“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
郭貢見荀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這段史料的記載沒有任何語言記載,也不知道當時荀令君對郭貢說了什麽才使郭貢退兵,非常可惜。)
同時,程立、薛議等人快馬加鞭,帶領千餘人的部隊趕到了鄄城。
(部隊主要由程家、薛家、張家三家的人組成,算是私軍性質,由別部司馬薛議統領,李敢為副。)
就在陳宮率軍投降後,鄄城軍心不穩,人心思動,荀彧、夏侯惇當機立斷,誅殺為首者,現如今,城內都是堅定的保曹派。
荀彧開門的見山的對程立說道:“現如今情勢危及,陳宮叛之,濮陽已入呂布之手。曹使君未歸,今兗州反,唯有鄄縣、東阿、範縣三城。宮等以重兵臨之,非有以深結其心,三城必動。君,民之望也,歸而說之,殆可!”
說完又對薛議說道:“君出身東阿,縣之大族也,君兄薛悌亦為曹使君從事,可共往之。”
這是薛議第一次見到荀彧,而立之年的他一副風度翩翩的樣子,此刻卻顯得非常的急切。
程立點了點頭:“吾知矣,事有緩急,當前之勢,刻不容緩,老夫與孝威、伯言即可前往。”(薛悌,字孝威。)
荀彧施了一禮,拱手道:“我軍之存亡,全托長者!”
程立也是鄭重的回了一禮:“老夫必不負令君所托!”
-----------------------------------分割線-------------------------
史書上記載了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夏侯惇被呂布手下綁架。
適與布會,交戰。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
遣將偽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惇將韓浩乃勒兵屯惇營門,召軍吏諸將,皆案甲當部不得動,諸營乃定。
遂詣惇所,叱持質者曰:“汝等凶逆,乃敢執劫大將軍,複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討賊,寧能以一將軍之故,而縱汝乎?”(當時夏侯惇還是折衝校尉,不是大將軍哦)
因涕泣謂惇曰:“當奈國法何!”
促召兵擊持質者。持質者惶遽叩頭,言“我但欲乞資用去耳”。浩數責,皆斬之。
惇既免,太祖聞之,謂浩曰:“卿此可為萬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後有持質者,皆當並擊,勿顧質。”
由是劫質者遂絕。
(故事雖然假的很,但是這是有前科的,當年曹操的老恩主,喬玄的兒子就被綁架,然後喬玄也是行使這一方案,結果兒子和綁匪都死了。)
ps:謝謝大家一如既往的推薦票支持!非常感謝小夥伴們!
陳留郡。
張邈對左右說道:“今群縣皆應,東郡守將陳宮,濟陰郡太守吳資,合吾之陳留皆舉兵備戰。兗州餘下郡縣如何?”
左右答:“山陽郡,自太守袁遺往走揚州,暫無郡守,曹操伐徐,士民皆怨,吾等舉兵伐曹,山陽應為中立之態。”(袁遺受袁紹指派前往揚州同袁術爭奪揚州,兵敗身死。)
“任城國,自國相戰死,亦無新任國相到任,應為中立之態。”(老國相鄭遂戰死,新任國相荀攸不想來。)
“東平國,國相沐寵新喪,亦無國相赴任,應為中立。”(獻帝前,有國相沐寵。沐寵,氏族略、容齋五筆引風俗通記載)
“泰山郡,太守應劭新奔袁紹,新任郡守薛悌尚在鄄縣,未赴任,曹操勢力難以遍及,竊以為泰山餘下之人應為中立。”
“濟北國,國相鮑信,曹操恩主也,然鮑信戰死沙場,其故吏將軍王朗鎮守濟北國,當為曹軍援。”(推薦於禁給曹操的將軍王朗,不是王司徒。)
張邈看著地圖,點了點頭,“今我等與曹操爭兗州,若我等勝,餘下群縣自會相附。”
...
東郡。
濮陽。
太守夏侯惇收到鄄城主事荀彧的書信,“恐陳留有變,呂布來意未可知也,願將軍速定鄄城。”(夏侯惇此時還是折衝校尉。)
接到書信後,夏侯惇當即問陳宮:“荀司馬言呂布來意未知,陳留有變,欲調諸縣以固守,待孟德回軍。陳將軍以為如何?”
陳宮也是一臉嚴肅,“呂布軍行陳留,其行跡可疑,未嚐聞曹使君有求於呂布,恐其不善,然大軍諸將家眷皆在鄄城,鄄城不容有失,竊以為府君可領輕兵前往,救援鄄城。”
夏侯惇:“然濮陽軍資重鎮,亦不可失也。”
陳宮鄭重的說道:“府君且安心,宮自領兵屯守濮陽,以濮陽之固,若呂布舉兵來犯,宮能自守以待府君援軍。”
夏侯惇:“善。”
當即率領輕兵前往鄄城。
...
鄄城外。
高順:“君侯,城中戒備森嚴,未易取也。不若以陳公台之計,先下濮陽,得濮陽,方有我等容身之所。”
呂布:“可,陳宮為濮陽守將,就依陳宮之計。”
於是呂布軍從鄄城方向行往濮陽。
是夜。
前往鄄城方向的夏侯惇與行往濮陽的呂布軍相遇,雙方都不念戰,觸之即走。
部下對著夏侯惇說道:“府君,呂布軍來者不善,濮陽恐有危。”
夏侯惇:“濮陽有陳公台鎮守,當無恙,先回鄄城,以定軍心。”
...
濮陽守將陳宮開城迎呂布入城,呂布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濮陽,終於在亂世之中有了自己的基本盤。
陳宮:“君侯新入濮陽,眾望所歸,宮願為前驅,領兵渡河,直下倉亭,下東阿,孤鄄城,將軍使眾破範縣,則曹軍無能為也。”
呂布笑道:“公台有此良計,何愁大事不成?”
於是讓陳宮率領千餘騎兵北上渡河,走河北之境繞擊東阿,派遣汎嶷(yi)將兵取範縣。
呂布入兗州,兗州舉郡皆叛,陳留太守張邈、濟陰太守吳資皆舉郡而叛,餘者心有所慮,作壁上觀。
......
鄄城。
夏侯惇到達郡城,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
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萬來至城下,大家擔心他是呂布同謀,都非常懼怕。
郭貢求見荀彧,荀彧準備去見他。
夏侯惇等人勸說:“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
荀彧回答:“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
郭貢見荀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這段史料的記載沒有任何語言記載,也不知道當時荀令君對郭貢說了什麽才使郭貢退兵,非常可惜。)
同時,程立、薛議等人快馬加鞭,帶領千餘人的部隊趕到了鄄城。
(部隊主要由程家、薛家、張家三家的人組成,算是私軍性質,由別部司馬薛議統領,李敢為副。)
就在陳宮率軍投降後,鄄城軍心不穩,人心思動,荀彧、夏侯惇當機立斷,誅殺為首者,現如今,城內都是堅定的保曹派。
荀彧開門的見山的對程立說道:“現如今情勢危及,陳宮叛之,濮陽已入呂布之手。曹使君未歸,今兗州反,唯有鄄縣、東阿、範縣三城。宮等以重兵臨之,非有以深結其心,三城必動。君,民之望也,歸而說之,殆可!”
說完又對薛議說道:“君出身東阿,縣之大族也,君兄薛悌亦為曹使君從事,可共往之。”
這是薛議第一次見到荀彧,而立之年的他一副風度翩翩的樣子,此刻卻顯得非常的急切。
程立點了點頭:“吾知矣,事有緩急,當前之勢,刻不容緩,老夫與孝威、伯言即可前往。”(薛悌,字孝威。)
荀彧施了一禮,拱手道:“我軍之存亡,全托長者!”
程立也是鄭重的回了一禮:“老夫必不負令君所托!”
-----------------------------------分割線-------------------------
史書上記載了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夏侯惇被呂布手下綁架。
適與布會,交戰。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
遣將偽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惇將韓浩乃勒兵屯惇營門,召軍吏諸將,皆案甲當部不得動,諸營乃定。
遂詣惇所,叱持質者曰:“汝等凶逆,乃敢執劫大將軍,複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討賊,寧能以一將軍之故,而縱汝乎?”(當時夏侯惇還是折衝校尉,不是大將軍哦)
因涕泣謂惇曰:“當奈國法何!”
促召兵擊持質者。持質者惶遽叩頭,言“我但欲乞資用去耳”。浩數責,皆斬之。
惇既免,太祖聞之,謂浩曰:“卿此可為萬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後有持質者,皆當並擊,勿顧質。”
由是劫質者遂絕。
(故事雖然假的很,但是這是有前科的,當年曹操的老恩主,喬玄的兒子就被綁架,然後喬玄也是行使這一方案,結果兒子和綁匪都死了。)
ps:謝謝大家一如既往的推薦票支持!非常感謝小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