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粹、嚴象為尚書郎。


    路粹是陳留郡人,早年拜入同郡名士蔡邕門下,初平初,因為蔡邕隨朝廷西遷長安,他也追隨恩師而遷至三輔居住(大概也是住在長安)。建安初,他與京兆名士嚴象一同征為尚書郎。


    陳誌《王粲傳》裴注引《典略》原文是“初平中”,當為“初平初”。


    路粹後來被曹操看中,收為幕僚,署軍謀祭酒(即軍師祭酒),嚴象則在袁術敗亡之後,領揚州刺史。


    【名士出任地方官】


    陳珪為沛相、陳瑀領吳郡太守。


    陳珪出身徐州下邳世族,其從兄陳瑀為吳郡太守、陳瑀之弟陳琮為汝陰郡太守(東漢無汝陰郡,濟陰郡為程昱所領,疑為汝南郡之誤。)。


    袁術本與下邳陳氏都是公族子弟,陳瑀曾被袁術任命為揚州刺史,後背叛袁術,建安初,陳瑀領吳郡太守(範書本傳引謝承書雲其不至),對抗江東孫策。


    駱俊為陳國相。


    駱俊是揚州會稽郡名士,以尚書郎拜陳國相,當時天下饑荒,駱俊安撫百姓,出資賑災,周邊的百姓都歸附於陳國,本年(196年)陳國的土地獲得非豐收,大批饑民因此存活下來。


    楊沛為長社縣令。


    新鄭縣令楊沛因為給曹操送過幹桑椹,曹操投桃報李,提拔其為(潁川郡)長社縣令。


    當時有曹洪的門客在本縣不服從征調,故而被楊沛誅殺,曹操都支持楊沛的做法;無獨有偶,又有曹洪的門客在許縣違法被捕,曹洪寫信向許縣令滿寵求情,滿寵將人誅殺,曹操不怒反喜,對滿寵稱讚有加。


    陳誌《賈逵傳》裴注引《魏略》:及太祖輔政,遷(楊)沛為長社令。時曹洪賓客在縣界,征調不肯如法,沛先撾折其腳,遂殺之。由此太祖以為能。


    陳誌《滿寵傳》:時曹洪宗室親貴,有賓客在界,數犯法,(滿)寵收治之。洪書報寵,寵不聽。洪白太祖,太祖召許主者。寵知將欲原,乃速殺之。太祖喜曰:“當事不當爾邪?”


    言歸正傳。名士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範書《禰衡傳》雲: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正說明了建安初,許都漢廷吸引了全國各地像禰衡這樣的士大夫雲集於此。


    此時,曹操的幕僚團隊也得以壯大,除去創業初期的譙沛子弟和兗州故吏,來自四方的名士都陸續歸附曹操,在這之前,是曹操無法想象的影響力。當然,這是因為曹操手裏有漢廷這塊金字招牌的緣故。


    甚至之前與曹操敵對的人,也在猶豫,甚至摒棄前嫌,來到許都。


    前文提到的徐奕可算一例,徐奕本是徐州名士,為了躲避戰亂而避難江東,以曹操二伐徐州而給本地人留下仇怨,有很多徐州人(如張昭、呂蒙等)選擇為孫策效力,徐奕卻不從眾,拒絕孫策,寧可投奔許都朝廷,甚至投入曹操府中。


    同樣的例子還有前兗州刺史金尚,他因為無法入主兗州而寄寓袁術。袁術在建安二年(197年)僭號稱帝,欲拜金尚為太尉,金尚不從。金尚兩相權衡,決定還是投奔許都,可惜被袁術發覺後殺害。


    本年秋,金尚與太傅馬日磾的遺體被送至許都,在孔融的建議下,朝廷給金尚辦了葬禮,皇帝劉協又下詔命百官為其吊祭,而馬日磾因為失節而沒有給予禮遇。


    陳誌《呂布傳》引《典略》:(袁)術僭號,欲以(金)尚為太尉,不敢顯言,私使人諷之,尚無屈意,術亦不敢強也。建安初,尚逃還,為術所害。其後(袁紀為二年秋),尚喪與太傅馬日磾喪俱至京師,天子嘉尚忠烈,為之谘嗟,詔百官吊祭,拜子瑋郎中,而日磾不與焉。


    還有一個重要人物也來投奔曹操,他就是劉備。


    劉備本是陶謙臨終托付的徐州牧,卻被呂布奪了徐州,最終又被呂布所不容,恰逢許都新設,劉備帶著敗軍投奔曹操而來。


    話說當年,曹操和劉備在郯縣城外也曾互相殺得紅眼,如今,曹操也不計前嫌,以朝廷的名義表奏劉備為豫州牧,屯於沛縣,並給他軍糧、兵馬讓他對抗呂布。


    陳誌《先主傳》: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東擊(呂)布。


    劉備本是梟雄,程昱和郭嘉都有勸曹操趁機除掉劉備,以免留為後患,而曹操不同意,他認為在許都新建的時期,善待曾經的敵人,可以獲得更多的名聲,獲得擁戴。


    對於曹操來說,劉備是一麵旗幟,一塊招牌。可用於對其他與自己敵對的勢力的宣傳:我,曹操為了平定天下,可以不計前嫌!


    陳誌《武帝紀》:呂布襲劉備,取下邳。(劉)備來奔。程昱說公曰:“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最後簡單介紹一下趙融,這位涼州人,早在中平五年(188年),與曹操一同擔任西園軍校尉,在亂世中,他歸附曹操,擔任蕩寇將軍(表麵上與曹操同為將軍,本質上還是算歸附曹操的),而另外一位前西園軍校尉淳於瓊則是效忠於袁紹。


    有擁護就會有敵對。在曹操入主朝政之初,太尉楊彪就對曹操表現出不滿,曹操則罷免楊彪了事,次年,還欲置楊彪於死地(詳見下一節)。甚至於,有個名叫趙彥的議郎,因為經常指點劉協為政之道,結果引來殺身之禍。


    範書《皇後紀下》: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嚐為帝(劉協)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


    劉協的丈人,輔國將軍伏完見曹操勢力日益強大,甚至染指宮內(如棗祗任羽林監事,親信占據尚書台等),他為了避嫌,幹脆放棄了軍職,選擇了閑職養老。


    範書《皇後紀下》:建安元年(196年),拜(伏)完輔國將軍,儀比三司。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綬,拜中散大夫,尋遷屯騎校尉。


    漢廷逐漸成了曹操個人意願的舞台,也正是基於此,正在許都求官的禰衡對曹操表現出非常不滿,甚至接著孔融推薦的機會去接近曹操,當眾羞辱曹操,弄得孔融、曹操都十分尷尬。


    曹操在這時為了顧全大局,隻能選擇了忍耐,最後把禰衡送給劉表了。


    說完了官員任命這個話題,我們接著來說曹操的執政舉措。


    我在前文也反複提過東漢帝國自興平元年(194年)以來,持續三年各地爆發旱災、蝗災,擺在曹操麵前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是:饑荒。


    例如曹操在得到兗州牧等封賞後,他向漢廷進貢謝恩的禮物是油柿、棗、山陽郡的梨子各兩箱。這可真不是曹操小氣,而是當時物資匱乏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了。要知道袁紹的士兵靠吃桑葚為生,袁術則是靠吃蒲蠃(蚌、蛤類)度日,至於處於社會底層的百姓,就隻能人吃人了。


    《太平禦覽·卷969》:魏武帝為兗州牧上書曰:山陽郡有美梨,謹上甘梨二箱。《卷971》:魏武帝為兗州牧上書曰:謹上椑、棗二箱。


    陳誌《武帝紀》裴注引《魏書》:自遭荒亂,率乏糧穀。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裏蕭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將軍本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魏左將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魏左將軍並收藏三國將軍本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