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
陳縣。
“我軍傷亡如何?”薛議詢問李敢,李敢被程昱叫去統計傷亡人數了,薛議正好可以問問他情況。
“我軍陣亡八百餘,敵軍陣亡一千五百餘人,降者四千。”李敢回答。
“聽聞守軍約莫八千?”薛議疑惑的問道,他記得之前開戰前會議的時候,聽王必說過,當時的敵軍情況,守軍應該是差不多八千人才是。
“樂進城破之時,敵軍士氣大跌,餘下僅將軍部曲為之而戰,術將李豐、樂就、梁綱皆已授首,餘者殘兵逃往苦縣矣。”
薛議點點了頭,確實,剛才他也去城牆上看了,發現陣亡的士兵大多都是裝備堪稱精良的步卒了,結合李敢所言,估計都是將軍們的私人部曲了,而大軍,估計在城破的那一刻,就開始逃亡了。
...
“陳縣已下,苦縣獨木難支!”曹操看著地圖,高興的說道。
“然糧草已然將盡,大軍恐無力出征。”主薄王必當即澆了盆冷水。
曹操摸著下巴沉默不語,薛議運送的物資,被樂就突襲,燒毀了一半,其中大部分都是糧草。
現如今,屯田雖然初見成效,但是距離倉稟賦還有著不小的差距,何況今年才是屯田第一年,缺糧的問題還是困擾著大軍。
“為之奈何?”曹操詢問起了自己的謀士團。
荀攸道:“可使樂進、於禁速擊之!”
曹操精神一震,問道:“何也?”
荀攸自信的說道:“彼不知我軍缺糧也,但曉我軍速攻!昔日陳縣敗卒,多奔苦縣,樂進之威,廣傳矣,敵軍喪膽,頃刻覆之也!”
薛議想到:“對呀!敵人可不知道我們缺糧,一旦於禁和樂進的先鋒軍直接包過去,隻會以為我們馬上就要對苦縣進行圍攻了,而苦縣的士卒大多都是原來陳縣的敗兵,士氣本來就不好,再加上在陳縣大放異彩的樂進,敵軍很有可能,不戰而逃。”
郭嘉補充道:“荀軍師之計妙矣,竊以為可使先鋒前去,圍而不攻。凡圍城之道,圍其四麵,須開一角,以示生路,使敵戰不堅,則城可拔,軍可破也,法曰:‘圍師必闕!’”
“郭嘉的建議是圍城,然後示之以生路,讓敵人知道我們沒有趕盡殺絕的意思,進一步瓦解敵人的鬥誌,這是《孫子兵法》的內容啊,我記得好像當年,程老頭教我們這條還引用了朱儁攻破南陽宛城黃巾的例子。”想到這裏,薛議瞟了一眼正襟危坐的程昱。
曹操聽到兩位謀士的謀略,大聲稱讚,然後詢問主薄王必:“糧草可夠於禁、樂進出兵之用?”
“可矣!”王必回答。
“善!事不宜遲!可令於禁、樂進兩位統領出兵苦縣!”曹操大手一揮,馬上下達了命令。
...
益州。
天子調停的使者到達了蜀郡。
除劉璋監軍使者,封其為益州牧,統領益州,同時停止與荊州牧劉表的小規模戰鬥。
同樣,身在荊州的劉表也收到了朝廷使者的消息,兩位宗室的鬥爭,在此告一段落。
...
許都。
馬日磾在壽春死亡之後,屍體被袁術送還朝廷,朝廷議欲加禮。
孔融獨議道:“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節之使,銜命直指,寧輯東夏,而曲媚奸臣,為所牽率,章表署用,輒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昔國佐當晉軍而不撓,宜僚臨白刃而正色。王室大臣,豈得以見脅為辭!又袁術僭逆,非一朝一夕,日磾隨從,周旋曆歲。《漢律》與罪人交關三日已上,皆應知情。《春秋》魯叔孫得臣卒,以不發揚襄仲之罪,貶不書日。鄭人討幽公之亂,斫子家之棺。聖上哀矜舊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禮。”
否定了馬日磾的功績,認為他“失節”事大,不宜加禮。
朝廷從之。
...
陳國。
苦縣。
陳縣的敗軍,大多都逃亡了,少部分則逃到了苦縣。
橋蕤收到了消息,李豐、樂就、梁綱、全部陣亡。
此時的他,急的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因為,不僅僅是在陳國,他的主君袁術,更是在鍾離附近被呂布大敗,後方的糧草,已然不穩了。
“報!”一個士兵飛速的奔來,“曹軍已至,距苦縣十裏!”
橋蕤皺著眉頭,看著惶恐不安的士卒們,心下一歎,“士氣全無,如何能戰?”
當即,在於禁和樂進還未完全到達苦縣之時,下令,放棄苦縣,前往蘄縣。
---------------------小知識-------------------------
在《郡國誌》中沒有蘄陽這個縣城記載,範書中提到蘄陽時,李賢注錯了,把蘄陽當成了荊州江夏郡的蘄春縣了,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時就發現了問題,提出蘄陽可能是沛國蘄縣。
盧弼按照《水經注》記載:蘄水東南徑蘄縣。也讚同胡三省的意見,並提出:縣在蘄水北,故三國時稱蘄陽也。
如此看來,蘄陽極有可能就是沛國蘄縣了。
但是在陳誌《何夔傳》中,則說蘄陽是陳郡的轄縣。《何夔傳》的故事應該是發生在袁術攻陳之前,袁術派橋蕤圍攻蘄陽縣城,同時又派陳國陽夏人何夔去勸說據守蘄陽的將領(曹操一方),理由是何夔是同郡人的緣故。
實際上,沛國蘄縣距離陳國很遠,絕沒有劃歸陳國的可能。所以我考慮《何夔傳》原文本意是說:何夔與當時的蘄陽令某人同是陳國人的緣故。
這個故事的後續是,何夔趁機脫離袁術,到廬江郡的潛山一帶隱居,而橋蕤攻克蘄陽。在本年(197年),何夔也想返回家鄉(陳國陽夏縣),結果聽聞袁術又侵占陳國,隻能繼續隱居,直到橋蕤又在蘄陽戰敗身死,袁術的勢力退出陳國,次年(198年),何夔才返回家鄉。
任乃強先生以為劉表“與漢廷攜貳,在曹操執政與袁紹戰官渡以後”,除璋益州牧當在建安五年以後,且“征東中郎將為朝廷官,顯為漢廷所給”;又雲史料記載“係合初平至建安前後七年言之”,雖諸事合劉焉死後事為一節,實非同年發生。
後一觀點眼光老辣,服為確論;前一觀點則在時間上有待商榷。《三國誌·孫討逆傳》裴注引《江表傳》:“策被詔敕,與司空曹公、衛將軍董承、益州牧劉璋等並力討袁術、劉表。”可見漢廷承認劉璋為益州牧並使之討劉表,事在袁術、董承、孫策皆未死時,絕沒有拖到建安五年及之後。其確切時間難考,必在曹操迎獻帝掌權執政之後,即建安初年。
考慮到天子東歸之時劉表還在供奉物資,而劉璋的上位必然報複劉表的插手,所以我將天子調停劉表、劉璋第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屬於劉表、劉璋兩人的小規模摩擦。)時間暫定為建安二年(197年),同時給了劉璋正式的漢官職位,益州牧,承認其對於益州的統治地位。
因為同年,天使還出使討伐李傕、郭汜等人,可見天子對於朝廷還是有統治力的。
當然,隻是作為個人的一點猜想,僅供參考。
陳縣。
“我軍傷亡如何?”薛議詢問李敢,李敢被程昱叫去統計傷亡人數了,薛議正好可以問問他情況。
“我軍陣亡八百餘,敵軍陣亡一千五百餘人,降者四千。”李敢回答。
“聽聞守軍約莫八千?”薛議疑惑的問道,他記得之前開戰前會議的時候,聽王必說過,當時的敵軍情況,守軍應該是差不多八千人才是。
“樂進城破之時,敵軍士氣大跌,餘下僅將軍部曲為之而戰,術將李豐、樂就、梁綱皆已授首,餘者殘兵逃往苦縣矣。”
薛議點點了頭,確實,剛才他也去城牆上看了,發現陣亡的士兵大多都是裝備堪稱精良的步卒了,結合李敢所言,估計都是將軍們的私人部曲了,而大軍,估計在城破的那一刻,就開始逃亡了。
...
“陳縣已下,苦縣獨木難支!”曹操看著地圖,高興的說道。
“然糧草已然將盡,大軍恐無力出征。”主薄王必當即澆了盆冷水。
曹操摸著下巴沉默不語,薛議運送的物資,被樂就突襲,燒毀了一半,其中大部分都是糧草。
現如今,屯田雖然初見成效,但是距離倉稟賦還有著不小的差距,何況今年才是屯田第一年,缺糧的問題還是困擾著大軍。
“為之奈何?”曹操詢問起了自己的謀士團。
荀攸道:“可使樂進、於禁速擊之!”
曹操精神一震,問道:“何也?”
荀攸自信的說道:“彼不知我軍缺糧也,但曉我軍速攻!昔日陳縣敗卒,多奔苦縣,樂進之威,廣傳矣,敵軍喪膽,頃刻覆之也!”
薛議想到:“對呀!敵人可不知道我們缺糧,一旦於禁和樂進的先鋒軍直接包過去,隻會以為我們馬上就要對苦縣進行圍攻了,而苦縣的士卒大多都是原來陳縣的敗兵,士氣本來就不好,再加上在陳縣大放異彩的樂進,敵軍很有可能,不戰而逃。”
郭嘉補充道:“荀軍師之計妙矣,竊以為可使先鋒前去,圍而不攻。凡圍城之道,圍其四麵,須開一角,以示生路,使敵戰不堅,則城可拔,軍可破也,法曰:‘圍師必闕!’”
“郭嘉的建議是圍城,然後示之以生路,讓敵人知道我們沒有趕盡殺絕的意思,進一步瓦解敵人的鬥誌,這是《孫子兵法》的內容啊,我記得好像當年,程老頭教我們這條還引用了朱儁攻破南陽宛城黃巾的例子。”想到這裏,薛議瞟了一眼正襟危坐的程昱。
曹操聽到兩位謀士的謀略,大聲稱讚,然後詢問主薄王必:“糧草可夠於禁、樂進出兵之用?”
“可矣!”王必回答。
“善!事不宜遲!可令於禁、樂進兩位統領出兵苦縣!”曹操大手一揮,馬上下達了命令。
...
益州。
天子調停的使者到達了蜀郡。
除劉璋監軍使者,封其為益州牧,統領益州,同時停止與荊州牧劉表的小規模戰鬥。
同樣,身在荊州的劉表也收到了朝廷使者的消息,兩位宗室的鬥爭,在此告一段落。
...
許都。
馬日磾在壽春死亡之後,屍體被袁術送還朝廷,朝廷議欲加禮。
孔融獨議道:“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節之使,銜命直指,寧輯東夏,而曲媚奸臣,為所牽率,章表署用,輒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昔國佐當晉軍而不撓,宜僚臨白刃而正色。王室大臣,豈得以見脅為辭!又袁術僭逆,非一朝一夕,日磾隨從,周旋曆歲。《漢律》與罪人交關三日已上,皆應知情。《春秋》魯叔孫得臣卒,以不發揚襄仲之罪,貶不書日。鄭人討幽公之亂,斫子家之棺。聖上哀矜舊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禮。”
否定了馬日磾的功績,認為他“失節”事大,不宜加禮。
朝廷從之。
...
陳國。
苦縣。
陳縣的敗軍,大多都逃亡了,少部分則逃到了苦縣。
橋蕤收到了消息,李豐、樂就、梁綱、全部陣亡。
此時的他,急的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因為,不僅僅是在陳國,他的主君袁術,更是在鍾離附近被呂布大敗,後方的糧草,已然不穩了。
“報!”一個士兵飛速的奔來,“曹軍已至,距苦縣十裏!”
橋蕤皺著眉頭,看著惶恐不安的士卒們,心下一歎,“士氣全無,如何能戰?”
當即,在於禁和樂進還未完全到達苦縣之時,下令,放棄苦縣,前往蘄縣。
---------------------小知識-------------------------
在《郡國誌》中沒有蘄陽這個縣城記載,範書中提到蘄陽時,李賢注錯了,把蘄陽當成了荊州江夏郡的蘄春縣了,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時就發現了問題,提出蘄陽可能是沛國蘄縣。
盧弼按照《水經注》記載:蘄水東南徑蘄縣。也讚同胡三省的意見,並提出:縣在蘄水北,故三國時稱蘄陽也。
如此看來,蘄陽極有可能就是沛國蘄縣了。
但是在陳誌《何夔傳》中,則說蘄陽是陳郡的轄縣。《何夔傳》的故事應該是發生在袁術攻陳之前,袁術派橋蕤圍攻蘄陽縣城,同時又派陳國陽夏人何夔去勸說據守蘄陽的將領(曹操一方),理由是何夔是同郡人的緣故。
實際上,沛國蘄縣距離陳國很遠,絕沒有劃歸陳國的可能。所以我考慮《何夔傳》原文本意是說:何夔與當時的蘄陽令某人同是陳國人的緣故。
這個故事的後續是,何夔趁機脫離袁術,到廬江郡的潛山一帶隱居,而橋蕤攻克蘄陽。在本年(197年),何夔也想返回家鄉(陳國陽夏縣),結果聽聞袁術又侵占陳國,隻能繼續隱居,直到橋蕤又在蘄陽戰敗身死,袁術的勢力退出陳國,次年(198年),何夔才返回家鄉。
任乃強先生以為劉表“與漢廷攜貳,在曹操執政與袁紹戰官渡以後”,除璋益州牧當在建安五年以後,且“征東中郎將為朝廷官,顯為漢廷所給”;又雲史料記載“係合初平至建安前後七年言之”,雖諸事合劉焉死後事為一節,實非同年發生。
後一觀點眼光老辣,服為確論;前一觀點則在時間上有待商榷。《三國誌·孫討逆傳》裴注引《江表傳》:“策被詔敕,與司空曹公、衛將軍董承、益州牧劉璋等並力討袁術、劉表。”可見漢廷承認劉璋為益州牧並使之討劉表,事在袁術、董承、孫策皆未死時,絕沒有拖到建安五年及之後。其確切時間難考,必在曹操迎獻帝掌權執政之後,即建安初年。
考慮到天子東歸之時劉表還在供奉物資,而劉璋的上位必然報複劉表的插手,所以我將天子調停劉表、劉璋第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屬於劉表、劉璋兩人的小規模摩擦。)時間暫定為建安二年(197年),同時給了劉璋正式的漢官職位,益州牧,承認其對於益州的統治地位。
因為同年,天使還出使討伐李傕、郭汜等人,可見天子對於朝廷還是有統治力的。
當然,隻是作為個人的一點猜想,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