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
山陽郡,
昌邑。
建安四年二月春。
就在曹操率軍修整於昌邑之時,河內的局勢又發生了變化。
原本心向曹操的楊醜,被部將眭固所殺,而眭固意欲北投靠大將軍袁紹。
“吾欲起兵伐之,奈何士卒多歸故裏!”曹操向著郭嘉抱怨,早先為了安撫士卒的軍心,曹操實現了攻打呂布時立下的約定,讓士卒返鄉,現如今,河內發生變故,士卒們大部分卻還在返回軍營的途中。
郭嘉說道:“曹公勿憂也,袁本初尚在易京,力有未逮,眭白兔孤立無援,無需多慮。”
曹操這才放心。
但是許昌傳來的消息卻是不妙,曹操因為壓下了獻帝欲要治學的觀點,被人彈劾,皇帝如今正在氣頭之上,曹操無奈,隻得先返回許都。
建安四年三月,為了避嫌,曹操舉薦尚在荊州的趙岐取代自己為司空,趙岐老矣,哪裏還有這精力?上書避之,於是光祿勳桓典、少府孔融上書薦之,於是就拜趙岐為太常。
先前,曹操的一些所作所為已然引起了天子的不滿,同在三月,為了分走曹操的權力,任命董承為車騎將軍,將曹操名義上的調兵職權給與了董承,但是曹操在朝廷的權力早已不可撼動,董承也影響不了曹操半分。
(補充曹操引起獻帝反感的所作所為: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揚州九江郡壽春稱帝。曹操想起楊彪曾經沒有給自己好臉色看,於是,曹操在彈劾袁術大逆不道時,順便誣陷楊彪與袁術也有所勾結,以“大逆”之罪將楊彪逮捕入獄。
範書《楊彪傳》:時袁術僭亂,(曹)操托(楊)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嚐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
...
冀州。
易京。
公孫瓚被圍已接近一年之春,四年春,黑山賊帥張燕與公孫瓚所派的公孫續一起,率兵十萬,分三道前來營救公孫瓚。
還未趕到易京,公孫瓚便派遣心腹寫密信告知兒子公孫續,希望同兒子裏應外合一齊攻打袁紹:“昔周末喪亂,僵屍蔽地,以意而推,猶為否也。不圖今日親當其鋒。袁氏之攻,狀若鬼神,梯衝舞吾樓上,鼓角鳴於地中,日窮月急,不遑啟處,鳥厄歸人,滀水陵高,汝當碎首於張燕,馳驟以告急。
父子天性,不言而動。且厲五千鐵騎於北隰(xi)之中,起火為應,吾當自內出,奮揚威武,決命於斯。不然,吾亡之後,天下雖廣,不容汝足矣。”
心腹當即領命,攜帶著書信趁夜出城,聯絡公孫續。
很不幸,攜帶公孫瓚書信的士兵,被袁紹的斥候所發現,並且得到了公孫瓚的手書。
“公孫瓚意欲裏應外合,夾擊我等,諸君以為如何?”袁紹陣營內,袁紹舉著公孫瓚的書信問道,經過了一番確認,確定是公孫瓚的手書無誤。
沮授建議道:“不如將計就計,舉火為期,引公孫瓚出城,設下埋伏,一戰可擒也!”
袁紹點點頭:“善!依此計行,公孫可定!”
到了公孫瓚同兒子約定的那天,公孫瓚親自登上城牆,看向遠方,隻見遠處突然亮起火把,那是公孫瓚同兒子約定好的信號,隨即,便聽得遠方傳來一陣喊殺之聲!
“我兒至矣!”公孫瓚興奮的告之左右,“眾將士!隨我出城!破敵之機,就在今日!”
當即帶領人馬出戰。
但是當公孫瓚帶著人馬奔赴戰場才發覺不太對,喊殺聲怎麽突然變小了?
便在此時,四周火炬大起,公孫瓚一驚,便見得袁紹騎著馬立於軍陣之中,“公孫伯圭!汝今日當死矣!”
公孫瓚立即意識到了不妙,拔馬便回,袁紹也是立刻指揮部隊包圍了上去。
公孫瓚死裏逃生,外城已丟,退保到了小城,自知毫無勝算的他等上了城樓,與他當初引以為傲的高樓一同化為了灰燼...
(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至,遂便出戰。紹設伏,瓚遂大敗,複還保中小城。自計必無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紹兵趣登台斬之。)
關靖見瓚敗,歎恨曰:“前若不止將軍自行,未必不濟。吾聞君子陷人於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
乃策馬赴紹軍而死,公孫續為屠各所殺,田揩與袁紹戰死。公孫瓚勢力滅亡...
...
許都。
士卒們都已返回兵營,曹操決意揮師北上,先將河內納入掌中,再按照計劃,尋找偷襲鄴城的良計。
建安四年四月,曹操率軍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
眭固使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自將兵北迎紹求救,與渙、仁相遇犬城。交戰,大破之,斬固。
曹操遂濟河,圍射犬。派遣董昭入城勸降,於是薛洪、尚率眾降,封為列侯,還軍敖倉。
而就在此時,公孫瓚被滅的消息傳到了曹操耳中,與此同時,袁紹也意識到了曹操的動作,雖然曹操一再解釋自己是過來幫袁紹打公孫瓚的,但是袁紹還是馬上回師鄴城,雙方的關係,陷入了冰點。
見偷襲無望,曹操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
----------------小知識---------------
個人看法:建安四年三月,以曹仁和史渙為首的曹軍,包括於禁、樂進、徐晃等名將,進攻睦固。睦固被討斬後,曹操又引軍相助,圍睦固餘眾。
打睦固這樣的貨色,出動名將的陣容也未免太大,更何況圍餘眾也需要曹操本人親征?原來事實的真相是如《後漢書.袁紹傳》注引《獻帝春秋》所雲:“操引軍造河,托言助紹,實圖襲鄴,以為瓚援。會瓚破滅,紹亦覺之,以軍退,屯於敖倉。”
陳琳日後替袁紹所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提及當時的內容,也大同小異。
曹操欲乘袁紹對被圍於易京的公孫瓚發動總攻擊時,偷襲鄴城,但因為公孫瓚和張燕裏應外合之計被袁紹識破,並被將計就計,公孫瓚兵敗自殺,曹操軍隻得退兵。
討眭固隻是替尊者禕的遮醜布,
山陽郡,
昌邑。
建安四年二月春。
就在曹操率軍修整於昌邑之時,河內的局勢又發生了變化。
原本心向曹操的楊醜,被部將眭固所殺,而眭固意欲北投靠大將軍袁紹。
“吾欲起兵伐之,奈何士卒多歸故裏!”曹操向著郭嘉抱怨,早先為了安撫士卒的軍心,曹操實現了攻打呂布時立下的約定,讓士卒返鄉,現如今,河內發生變故,士卒們大部分卻還在返回軍營的途中。
郭嘉說道:“曹公勿憂也,袁本初尚在易京,力有未逮,眭白兔孤立無援,無需多慮。”
曹操這才放心。
但是許昌傳來的消息卻是不妙,曹操因為壓下了獻帝欲要治學的觀點,被人彈劾,皇帝如今正在氣頭之上,曹操無奈,隻得先返回許都。
建安四年三月,為了避嫌,曹操舉薦尚在荊州的趙岐取代自己為司空,趙岐老矣,哪裏還有這精力?上書避之,於是光祿勳桓典、少府孔融上書薦之,於是就拜趙岐為太常。
先前,曹操的一些所作所為已然引起了天子的不滿,同在三月,為了分走曹操的權力,任命董承為車騎將軍,將曹操名義上的調兵職權給與了董承,但是曹操在朝廷的權力早已不可撼動,董承也影響不了曹操半分。
(補充曹操引起獻帝反感的所作所為: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揚州九江郡壽春稱帝。曹操想起楊彪曾經沒有給自己好臉色看,於是,曹操在彈劾袁術大逆不道時,順便誣陷楊彪與袁術也有所勾結,以“大逆”之罪將楊彪逮捕入獄。
範書《楊彪傳》:時袁術僭亂,(曹)操托(楊)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嚐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
...
冀州。
易京。
公孫瓚被圍已接近一年之春,四年春,黑山賊帥張燕與公孫瓚所派的公孫續一起,率兵十萬,分三道前來營救公孫瓚。
還未趕到易京,公孫瓚便派遣心腹寫密信告知兒子公孫續,希望同兒子裏應外合一齊攻打袁紹:“昔周末喪亂,僵屍蔽地,以意而推,猶為否也。不圖今日親當其鋒。袁氏之攻,狀若鬼神,梯衝舞吾樓上,鼓角鳴於地中,日窮月急,不遑啟處,鳥厄歸人,滀水陵高,汝當碎首於張燕,馳驟以告急。
父子天性,不言而動。且厲五千鐵騎於北隰(xi)之中,起火為應,吾當自內出,奮揚威武,決命於斯。不然,吾亡之後,天下雖廣,不容汝足矣。”
心腹當即領命,攜帶著書信趁夜出城,聯絡公孫續。
很不幸,攜帶公孫瓚書信的士兵,被袁紹的斥候所發現,並且得到了公孫瓚的手書。
“公孫瓚意欲裏應外合,夾擊我等,諸君以為如何?”袁紹陣營內,袁紹舉著公孫瓚的書信問道,經過了一番確認,確定是公孫瓚的手書無誤。
沮授建議道:“不如將計就計,舉火為期,引公孫瓚出城,設下埋伏,一戰可擒也!”
袁紹點點頭:“善!依此計行,公孫可定!”
到了公孫瓚同兒子約定的那天,公孫瓚親自登上城牆,看向遠方,隻見遠處突然亮起火把,那是公孫瓚同兒子約定好的信號,隨即,便聽得遠方傳來一陣喊殺之聲!
“我兒至矣!”公孫瓚興奮的告之左右,“眾將士!隨我出城!破敵之機,就在今日!”
當即帶領人馬出戰。
但是當公孫瓚帶著人馬奔赴戰場才發覺不太對,喊殺聲怎麽突然變小了?
便在此時,四周火炬大起,公孫瓚一驚,便見得袁紹騎著馬立於軍陣之中,“公孫伯圭!汝今日當死矣!”
公孫瓚立即意識到了不妙,拔馬便回,袁紹也是立刻指揮部隊包圍了上去。
公孫瓚死裏逃生,外城已丟,退保到了小城,自知毫無勝算的他等上了城樓,與他當初引以為傲的高樓一同化為了灰燼...
(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至,遂便出戰。紹設伏,瓚遂大敗,複還保中小城。自計必無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紹兵趣登台斬之。)
關靖見瓚敗,歎恨曰:“前若不止將軍自行,未必不濟。吾聞君子陷人於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
乃策馬赴紹軍而死,公孫續為屠各所殺,田揩與袁紹戰死。公孫瓚勢力滅亡...
...
許都。
士卒們都已返回兵營,曹操決意揮師北上,先將河內納入掌中,再按照計劃,尋找偷襲鄴城的良計。
建安四年四月,曹操率軍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
眭固使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自將兵北迎紹求救,與渙、仁相遇犬城。交戰,大破之,斬固。
曹操遂濟河,圍射犬。派遣董昭入城勸降,於是薛洪、尚率眾降,封為列侯,還軍敖倉。
而就在此時,公孫瓚被滅的消息傳到了曹操耳中,與此同時,袁紹也意識到了曹操的動作,雖然曹操一再解釋自己是過來幫袁紹打公孫瓚的,但是袁紹還是馬上回師鄴城,雙方的關係,陷入了冰點。
見偷襲無望,曹操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
----------------小知識---------------
個人看法:建安四年三月,以曹仁和史渙為首的曹軍,包括於禁、樂進、徐晃等名將,進攻睦固。睦固被討斬後,曹操又引軍相助,圍睦固餘眾。
打睦固這樣的貨色,出動名將的陣容也未免太大,更何況圍餘眾也需要曹操本人親征?原來事實的真相是如《後漢書.袁紹傳》注引《獻帝春秋》所雲:“操引軍造河,托言助紹,實圖襲鄴,以為瓚援。會瓚破滅,紹亦覺之,以軍退,屯於敖倉。”
陳琳日後替袁紹所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提及當時的內容,也大同小異。
曹操欲乘袁紹對被圍於易京的公孫瓚發動總攻擊時,偷襲鄴城,但因為公孫瓚和張燕裏應外合之計被袁紹識破,並被將計就計,公孫瓚兵敗自殺,曹操軍隻得退兵。
討眭固隻是替尊者禕的遮醜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