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舉動,引發了一連串的後果,試探天下盟主袁本初,在朝野內外,都掀起了一陣波瀾...
...
冀州。
鄴城。
袁紹接到曹操大軍異動的消息,班師回城。
建安初,袁紹每次得到朝廷的詔書,都擔心不利於自己,畢竟,第一份詔書就是問責,希望能夠將天子遷都到鄄城,理由呢,自然是:“許下埤濕,洛陽殘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實。”
曹操當然不會同意,將天子送到鄄城,不是羊入虎口麽?
田豐見此,勸說袁紹:“徙都之計,既不克從,宜早圖許,奉迎天子,動托詔令,響號海內,此算之上者。不爾,終為人所禽,雖悔無益也。”
建議袁紹提早做好安排,曹操終不為人下,及早拿下許都,奉迎天子為上。
袁紹顧念舊情,可能還帶著以前的一些想法,沒有聽從田豐的建議。
而在接班人的問題上,袁紹也是搖擺不定,他鍾愛小子袁尚,而長子袁譚也有能力,所以很是猶豫,袁紹的態度,自然使下麵的人開始了投機行為。
沮授見此,曾經勸說過袁紹:“世稱一兔走衢(qu),萬人逐之,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製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義。”
袁紹回答:“孤欲令四兒各據一州,以觀其能。”出長子袁譚為青州,又以中子袁熙為幽州,外甥高幹為並州。
沮授見此,歎息道:“禍其始此乎!”
但是,袁紹最終還是為此事定下了基調,將袁譚過繼了兄長,那麽就基本確認了袁尚為繼承人。
《後漢書》:紹有三子:譚字顯思、熙字顯雍、尚字顯甫。譚長而惠,尚少而美。紹後妻劉有寵,而偏愛尚,數稱於紹,紹亦奇其姿容,欲使傳嗣。乃以譚繼兄後,出為青州刺史。
(所以袁紹並不是沒有立繼承人,而是死後,門下其他袁家子(袁譚)的勢力太大,有了和袁尚掰腕子的力量,導致了內部的分裂。)
城府內。
袁紹與眾人商討事宜。
“孟德此舉何意?”袁紹皺著眉頭詢問。
縱然心知肚明,但是袁紹還是沒想到,多年以來扶持的“小弟”竟然敢先向大哥出手了,這次曹操的試探,隻不過是因為雙方都沒準備好真正的大戰罷了,但局勢,隨著曹操的此次舉動,必然會向著最壞的方向發展,兵戎相見,指日可待。
到時,就是天下大戰之時。
眾人自然知曉袁紹同曹操的故事,都沒有說話。
袁紹見無人應答,別接過了這個話題,問道:“為之奈何?”該怎麽對待曹操,或者說,該如何對待有天子在手的曹操,擺在了袁紹集團麵前。
沮授進言道:“近討公孫,師出曆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人。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修器械,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
建議袁紹采取養精蓄銳的辦法,分輕騎騷擾曹操邊地,令其不得安寧,以逸待勞。
郭圖、審配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連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操,其勢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
郭圖、審配的意見是以勢壓人,速戰速決。
沮授反駁道:“蓋救敵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義者無敵,驕者先滅。曹操奉迎天子,建宮許都。今舉師南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師,竊為公懼之。”
師出有名,當戰無不勝,而且驕兵必敗,曹操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拿下,勸袁紹小心行事。
郭圖繼續勸說:“武王伐紂,不為不義;況兵加曹操,而雲無名!且公師徒精勇,將士思奮,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吳之所以滅也。監軍之計,在於持牢,而非見時知幾之變也。”
認為沮授過於謹慎,當今的機會就是乘著曹操弱小之時,覆滅他。
雙方說的都有道理,袁紹陷入兩難之中...
...
荊州。
襄陽。
大軍圍困長沙,聽聞張羨已然病入膏肓,多日未成出現,劉表本欲直下長沙,但是北方的消息,讓他不得不返回了襄陽。
曹操、袁紹,北方們目前的兩個最大的軍事集團,發生了碰撞...
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對劉表說道:“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
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禦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
於是劉表對韓嵩說:“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
韓嵩鄭重的說道:“聖達節,次守節。嵩,守節者也。夫事君為君,君臣命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
以嵩觀之,曹公至明,必濟天下。將軍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國實受其祐,使嵩可也。設計未定,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在君為君,則嵩守天子之命,義不得複為將軍死也。唯將軍重思無負嵩。”
劉表點點了頭,派遣韓嵩出使漢庭,一是替自己解釋朝廷對自己的誤解,二是探聽曹操的虛實...
---------小知識------------
漢製,惟司隸校尉有從事中郎,至漢末,則州牧亦有從事中郎矣。
...
冀州。
鄴城。
袁紹接到曹操大軍異動的消息,班師回城。
建安初,袁紹每次得到朝廷的詔書,都擔心不利於自己,畢竟,第一份詔書就是問責,希望能夠將天子遷都到鄄城,理由呢,自然是:“許下埤濕,洛陽殘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實。”
曹操當然不會同意,將天子送到鄄城,不是羊入虎口麽?
田豐見此,勸說袁紹:“徙都之計,既不克從,宜早圖許,奉迎天子,動托詔令,響號海內,此算之上者。不爾,終為人所禽,雖悔無益也。”
建議袁紹提早做好安排,曹操終不為人下,及早拿下許都,奉迎天子為上。
袁紹顧念舊情,可能還帶著以前的一些想法,沒有聽從田豐的建議。
而在接班人的問題上,袁紹也是搖擺不定,他鍾愛小子袁尚,而長子袁譚也有能力,所以很是猶豫,袁紹的態度,自然使下麵的人開始了投機行為。
沮授見此,曾經勸說過袁紹:“世稱一兔走衢(qu),萬人逐之,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製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義。”
袁紹回答:“孤欲令四兒各據一州,以觀其能。”出長子袁譚為青州,又以中子袁熙為幽州,外甥高幹為並州。
沮授見此,歎息道:“禍其始此乎!”
但是,袁紹最終還是為此事定下了基調,將袁譚過繼了兄長,那麽就基本確認了袁尚為繼承人。
《後漢書》:紹有三子:譚字顯思、熙字顯雍、尚字顯甫。譚長而惠,尚少而美。紹後妻劉有寵,而偏愛尚,數稱於紹,紹亦奇其姿容,欲使傳嗣。乃以譚繼兄後,出為青州刺史。
(所以袁紹並不是沒有立繼承人,而是死後,門下其他袁家子(袁譚)的勢力太大,有了和袁尚掰腕子的力量,導致了內部的分裂。)
城府內。
袁紹與眾人商討事宜。
“孟德此舉何意?”袁紹皺著眉頭詢問。
縱然心知肚明,但是袁紹還是沒想到,多年以來扶持的“小弟”竟然敢先向大哥出手了,這次曹操的試探,隻不過是因為雙方都沒準備好真正的大戰罷了,但局勢,隨著曹操的此次舉動,必然會向著最壞的方向發展,兵戎相見,指日可待。
到時,就是天下大戰之時。
眾人自然知曉袁紹同曹操的故事,都沒有說話。
袁紹見無人應答,別接過了這個話題,問道:“為之奈何?”該怎麽對待曹操,或者說,該如何對待有天子在手的曹操,擺在了袁紹集團麵前。
沮授進言道:“近討公孫,師出曆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人。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修器械,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
建議袁紹采取養精蓄銳的辦法,分輕騎騷擾曹操邊地,令其不得安寧,以逸待勞。
郭圖、審配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連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操,其勢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
郭圖、審配的意見是以勢壓人,速戰速決。
沮授反駁道:“蓋救敵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義者無敵,驕者先滅。曹操奉迎天子,建宮許都。今舉師南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師,竊為公懼之。”
師出有名,當戰無不勝,而且驕兵必敗,曹操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拿下,勸袁紹小心行事。
郭圖繼續勸說:“武王伐紂,不為不義;況兵加曹操,而雲無名!且公師徒精勇,將士思奮,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吳之所以滅也。監軍之計,在於持牢,而非見時知幾之變也。”
認為沮授過於謹慎,當今的機會就是乘著曹操弱小之時,覆滅他。
雙方說的都有道理,袁紹陷入兩難之中...
...
荊州。
襄陽。
大軍圍困長沙,聽聞張羨已然病入膏肓,多日未成出現,劉表本欲直下長沙,但是北方的消息,讓他不得不返回了襄陽。
曹操、袁紹,北方們目前的兩個最大的軍事集團,發生了碰撞...
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對劉表說道:“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
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禦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
於是劉表對韓嵩說:“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
韓嵩鄭重的說道:“聖達節,次守節。嵩,守節者也。夫事君為君,君臣命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
以嵩觀之,曹公至明,必濟天下。將軍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國實受其祐,使嵩可也。設計未定,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在君為君,則嵩守天子之命,義不得複為將軍死也。唯將軍重思無負嵩。”
劉表點點了頭,派遣韓嵩出使漢庭,一是替自己解釋朝廷對自己的誤解,二是探聽曹操的虛實...
---------小知識------------
漢製,惟司隸校尉有從事中郎,至漢末,則州牧亦有從事中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