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自197年脫離袁術以來,一直都是遣使供奉,終於得到了吳侯的爵位。
關於孫策的戰略動機和一些政治方針,本章不做討論,僅僅隻是從他的設定的一些郡縣名稱來探討他的想法,當然,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根據《東漢州郡沿革表》,在這裏跟大家做一個小小的探討。
最早開始自立郡縣的漢末諸侯,當為公孫度。
初平元年,公孫度新置遼西郡。
其後,劉焉、劉璋父子分別在蜀郡新置南允國、永寧郡等。
曹操奉天子之前,沒有一個新設,奉天子之後,則一發不可收拾。設立了諸多郡縣。
孫權在建安十三年之後才放飛自我。
劉備呢,直到建安十五年才開始。
也能看出私自設郡和主君的地盤,心態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分別對應了赤壁之戰等重要戰役。
當然,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孫策。
孫策渡江時間為195-200年,即興平元年-建安五年。
孫策主要地盤為揚州的會稽、豫章、吳郡、丹陽。
時間為195-200,即興平二年-建安五年時間段這期間發生在揚州郡縣的變化。
根據《東漢郡縣沿革表》
一、丹陽郡
1、安吳:
《三國誌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程普)後徙丹楊都尉,居石城,復討宣城,涇-安吳-陵陽-春榖諸賊,皆破之...(孫)策薨,與張昭等共輔孫權”。
兩漢誌皆無安吳縣,《宋書州郡誌》“宣城太守”條雲:“安吳令,吳立”,結合上引傳文,知該縣當是漢末由孫策所立。
按孫策卒於獻帝建安五年,則安吳縣應置於建安五年之前。
又,安吳縣位處丹陽郡南境(據《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揚州圖組的定點),而孫氏得據丹陽郡南境大致是在獻帝建安初年,因此安吳縣的置縣時間可進一步限定在建安初年至建安五年之間。
《東漢政區地理》從吳增僅《三國郡縣表》,直接判定安吳縣置立於獻帝興平二年孫策渡江之時,此論粗疏、本表不取。
至於安吳是分何縣所置,查《水經沔水注》:“北逕安吳縣東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安吳縣的置縣時間酈氏言誤,然其以安吳是分宛陵立,則或可從之。
(關於“安吳”縣名。按曹魏黃初二年孫權封爲吳王,八年後的黃龍元年孫權稱帝國號爲“吳”,因此“吳”作爲孫氏政權的代稱,最早應該出現在黃初二年。漢末孫策置立的“安吳”縣,“吳”定然不會指代孫氏政權;又安吳縣位於丹陽郡,故“吳”亦非指代吳郡。孫策名縣曰“安吳”者,應是欲安寧吳地之意也)
2、永平:
《三國誌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淩統字公績...父操,輕俠有膽氣,孫策初興,每從征伐,常冠軍履鋒,守永平長,平治山越,奸猾斂手,遷破賊校尉,及權統事,從討江夏”。
兩漢誌皆無永平縣,《宋書州郡誌》“丹陽尹”條雲:“永世令,吳分溧陽爲永平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結合上引傳文,知該縣當是漢末由孫策分溧陽縣所立。
按孫策獻帝興平二年渡江略地、建安五年亡卒,則永平縣應即置於興平二年至建安五年之間。(孫策在丹陽郡內新置之縣或名安吳、或名永平,其欲郡境安寧之心可見一斑)
二、會稽郡
1、吳寧:
獻帝興平二年孫策析諸暨縣置立吳寧縣,詳見《東漢政區地理》本節論述。
2、建安:
《三國誌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候官既平,而建安,漢興,南平復亂,(賀)齊進兵建安,立都尉府,是歲(建安)八年也,(會稽)郡發屬縣五千兵,各使本縣長將之,皆受齊節度”,兩漢誌皆無建安縣,該縣應爲漢末獻帝建安八年前會稽郡所新置。
復查《元和郡縣圖誌江南道建州》:“建安縣,本漢冶縣之地,後改爲東侯官,又立建安縣”;
《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建州》:“後漢建武中又爲東侯官縣建安初分東侯官之地爲建安並南平漢興三縣”、“建安縣...本孫策於建安初分東侯官之地立此邑即以年號爲名”,是知建安縣乃獻帝建安初年由孫策分東冶候官立。
按孫策獻帝興平二年渡浙江、入會稽,會稽太守王朗南逃東冶候官,翌年(建安元年)六月孫策破王朗於東冶候官(詳見文末附註),甚疑建安、南平、漢興三縣便在此時由孫策分東冶候官立,《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邵武軍》即載建安元年孫策置立南平縣(“邵武縣本後漢東侯官縣之北鄉也建安元年孫策稱會稽守置南平縣”)。
3、漢興:
獻帝建安元年,孫策析東冶候官地(《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建州》載析東冶候官之北鄉)置立漢興縣,見上“建安”。
4、南平:
獻帝建安元年,孫策析東冶候官地(《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邵武軍》載析東冶候官之北鄉)置立南平縣,見上“建安”。
5、豐安:
《續漢書郡國誌》會稽郡太末縣,劉昭補註:“建安四年孫氏分立豐安縣”;《宋書州郡誌》“東陽太守”:“豐安令漢獻帝興平二年孫氏分諸暨立”,二說迥異。
《東漢政區地理》則從清人吳增僅之說,以《三國誌》賀齊傳載太末縣有“豐浦鄉”,而認爲豐安析自太末(見《三國郡縣表》吳揚州部)。吳氏此說依據不足,本表不取。
按獻帝興平二年孫策確有分諸暨置立新縣之舉(見上“吳寧”),且孫策建安元年降王朗、據會稽,至建安四年其經略的重心已轉至廬江(征廬江太守劉勳)、江夏(征江夏太守黃祖)、豫章(降豫章太守華歆)諸郡,故以爲《宋誌》之說應是,興平二年孫策析諸暨縣地同時置立了吳寧、豐安二縣。
三、豫章郡
豫章(西安):
《三國誌吳書劉繇太史慈士燮傳》:“劉表從子磐驍勇數爲寇於艾西安諸縣(孫)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縣以慈爲建昌都尉治海昬”。傳文中所見艾、海昬、建昌
皆爲豫章舊縣,而“西安”縣爲兩漢誌所無{兩漢誌齊國(郡)另有西安縣},當是漢末新置之縣。
《宋書州郡誌》“豫章太守”雲:“豫寧侯相漢獻帝建安中立吳曰西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吳曰西安”之前該縣的初始縣名爲何,《宋誌》則無記載。
查《續漢書郡國誌》豫章郡,劉昭補註:“豫章記曰新吳上蔡永脩縣並中平中立豫章縣建安立”,此建安中所立豫章縣,錢大昕以爲即是西安縣的本名(見《廿二史考異》卷十四),錢
說應是。
按豫章縣所屬豫章郡在獻帝建安五年方被孫策所據,同年孫策卒,結合上引《三國誌》傳文,便可推知孫氏更豫章縣名爲西安的時間即是在建安五年也。
綜上,豫章縣置立於獻帝建安元年至四年間,迨建安五年孫策平定豫章郡,則改豫章縣爲西安縣。豫章縣鄰近劉表勢力所控製的江夏、長沙郡,孫策改此縣名曰西安,當出於欲西境安寧之意。
至於豫章(西安)縣是析何縣地而置,《太平寰宇記江南西道洪州》載:“武寧縣...古西安縣也後漢建安中分海昏縣立西安縣(實應作“豫章縣”)”。
《東漢政區地理》則以永脩、豫章(西安)縣皆爲分海昬縣置,永脩地望更接近海昬,而定豫章(西安)置縣的時間要早於靈帝中平年間置縣的永脩。《東政》這種僅憑縣治遠近而判定置縣先後的方法,依據不足、本表不取。
綜上,孫策沒有逾越自己的身份,設置郡級單位,同時在轄區,新設了諸如漢興、建安、吳安等名稱的縣城,指在庇佑一方,為漢出力。
附-劉備新置縣名:建安二十一年,漢豐縣;建安二十一年,漢複縣;建安二十二年,漢德縣。
ps:作者原創文章,僅用於參考,謝謝。
關於孫策的戰略動機和一些政治方針,本章不做討論,僅僅隻是從他的設定的一些郡縣名稱來探討他的想法,當然,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根據《東漢州郡沿革表》,在這裏跟大家做一個小小的探討。
最早開始自立郡縣的漢末諸侯,當為公孫度。
初平元年,公孫度新置遼西郡。
其後,劉焉、劉璋父子分別在蜀郡新置南允國、永寧郡等。
曹操奉天子之前,沒有一個新設,奉天子之後,則一發不可收拾。設立了諸多郡縣。
孫權在建安十三年之後才放飛自我。
劉備呢,直到建安十五年才開始。
也能看出私自設郡和主君的地盤,心態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分別對應了赤壁之戰等重要戰役。
當然,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孫策。
孫策渡江時間為195-200年,即興平元年-建安五年。
孫策主要地盤為揚州的會稽、豫章、吳郡、丹陽。
時間為195-200,即興平二年-建安五年時間段這期間發生在揚州郡縣的變化。
根據《東漢郡縣沿革表》
一、丹陽郡
1、安吳:
《三國誌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程普)後徙丹楊都尉,居石城,復討宣城,涇-安吳-陵陽-春榖諸賊,皆破之...(孫)策薨,與張昭等共輔孫權”。
兩漢誌皆無安吳縣,《宋書州郡誌》“宣城太守”條雲:“安吳令,吳立”,結合上引傳文,知該縣當是漢末由孫策所立。
按孫策卒於獻帝建安五年,則安吳縣應置於建安五年之前。
又,安吳縣位處丹陽郡南境(據《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揚州圖組的定點),而孫氏得據丹陽郡南境大致是在獻帝建安初年,因此安吳縣的置縣時間可進一步限定在建安初年至建安五年之間。
《東漢政區地理》從吳增僅《三國郡縣表》,直接判定安吳縣置立於獻帝興平二年孫策渡江之時,此論粗疏、本表不取。
至於安吳是分何縣所置,查《水經沔水注》:“北逕安吳縣東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安吳縣的置縣時間酈氏言誤,然其以安吳是分宛陵立,則或可從之。
(關於“安吳”縣名。按曹魏黃初二年孫權封爲吳王,八年後的黃龍元年孫權稱帝國號爲“吳”,因此“吳”作爲孫氏政權的代稱,最早應該出現在黃初二年。漢末孫策置立的“安吳”縣,“吳”定然不會指代孫氏政權;又安吳縣位於丹陽郡,故“吳”亦非指代吳郡。孫策名縣曰“安吳”者,應是欲安寧吳地之意也)
2、永平:
《三國誌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淩統字公績...父操,輕俠有膽氣,孫策初興,每從征伐,常冠軍履鋒,守永平長,平治山越,奸猾斂手,遷破賊校尉,及權統事,從討江夏”。
兩漢誌皆無永平縣,《宋書州郡誌》“丹陽尹”條雲:“永世令,吳分溧陽爲永平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結合上引傳文,知該縣當是漢末由孫策分溧陽縣所立。
按孫策獻帝興平二年渡江略地、建安五年亡卒,則永平縣應即置於興平二年至建安五年之間。(孫策在丹陽郡內新置之縣或名安吳、或名永平,其欲郡境安寧之心可見一斑)
二、會稽郡
1、吳寧:
獻帝興平二年孫策析諸暨縣置立吳寧縣,詳見《東漢政區地理》本節論述。
2、建安:
《三國誌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候官既平,而建安,漢興,南平復亂,(賀)齊進兵建安,立都尉府,是歲(建安)八年也,(會稽)郡發屬縣五千兵,各使本縣長將之,皆受齊節度”,兩漢誌皆無建安縣,該縣應爲漢末獻帝建安八年前會稽郡所新置。
復查《元和郡縣圖誌江南道建州》:“建安縣,本漢冶縣之地,後改爲東侯官,又立建安縣”;
《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建州》:“後漢建武中又爲東侯官縣建安初分東侯官之地爲建安並南平漢興三縣”、“建安縣...本孫策於建安初分東侯官之地立此邑即以年號爲名”,是知建安縣乃獻帝建安初年由孫策分東冶候官立。
按孫策獻帝興平二年渡浙江、入會稽,會稽太守王朗南逃東冶候官,翌年(建安元年)六月孫策破王朗於東冶候官(詳見文末附註),甚疑建安、南平、漢興三縣便在此時由孫策分東冶候官立,《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邵武軍》即載建安元年孫策置立南平縣(“邵武縣本後漢東侯官縣之北鄉也建安元年孫策稱會稽守置南平縣”)。
3、漢興:
獻帝建安元年,孫策析東冶候官地(《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建州》載析東冶候官之北鄉)置立漢興縣,見上“建安”。
4、南平:
獻帝建安元年,孫策析東冶候官地(《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邵武軍》載析東冶候官之北鄉)置立南平縣,見上“建安”。
5、豐安:
《續漢書郡國誌》會稽郡太末縣,劉昭補註:“建安四年孫氏分立豐安縣”;《宋書州郡誌》“東陽太守”:“豐安令漢獻帝興平二年孫氏分諸暨立”,二說迥異。
《東漢政區地理》則從清人吳增僅之說,以《三國誌》賀齊傳載太末縣有“豐浦鄉”,而認爲豐安析自太末(見《三國郡縣表》吳揚州部)。吳氏此說依據不足,本表不取。
按獻帝興平二年孫策確有分諸暨置立新縣之舉(見上“吳寧”),且孫策建安元年降王朗、據會稽,至建安四年其經略的重心已轉至廬江(征廬江太守劉勳)、江夏(征江夏太守黃祖)、豫章(降豫章太守華歆)諸郡,故以爲《宋誌》之說應是,興平二年孫策析諸暨縣地同時置立了吳寧、豐安二縣。
三、豫章郡
豫章(西安):
《三國誌吳書劉繇太史慈士燮傳》:“劉表從子磐驍勇數爲寇於艾西安諸縣(孫)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縣以慈爲建昌都尉治海昬”。傳文中所見艾、海昬、建昌
皆爲豫章舊縣,而“西安”縣爲兩漢誌所無{兩漢誌齊國(郡)另有西安縣},當是漢末新置之縣。
《宋書州郡誌》“豫章太守”雲:“豫寧侯相漢獻帝建安中立吳曰西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吳曰西安”之前該縣的初始縣名爲何,《宋誌》則無記載。
查《續漢書郡國誌》豫章郡,劉昭補註:“豫章記曰新吳上蔡永脩縣並中平中立豫章縣建安立”,此建安中所立豫章縣,錢大昕以爲即是西安縣的本名(見《廿二史考異》卷十四),錢
說應是。
按豫章縣所屬豫章郡在獻帝建安五年方被孫策所據,同年孫策卒,結合上引《三國誌》傳文,便可推知孫氏更豫章縣名爲西安的時間即是在建安五年也。
綜上,豫章縣置立於獻帝建安元年至四年間,迨建安五年孫策平定豫章郡,則改豫章縣爲西安縣。豫章縣鄰近劉表勢力所控製的江夏、長沙郡,孫策改此縣名曰西安,當出於欲西境安寧之意。
至於豫章(西安)縣是析何縣地而置,《太平寰宇記江南西道洪州》載:“武寧縣...古西安縣也後漢建安中分海昏縣立西安縣(實應作“豫章縣”)”。
《東漢政區地理》則以永脩、豫章(西安)縣皆爲分海昬縣置,永脩地望更接近海昬,而定豫章(西安)置縣的時間要早於靈帝中平年間置縣的永脩。《東政》這種僅憑縣治遠近而判定置縣先後的方法,依據不足、本表不取。
綜上,孫策沒有逾越自己的身份,設置郡級單位,同時在轄區,新設了諸如漢興、建安、吳安等名稱的縣城,指在庇佑一方,為漢出力。
附-劉備新置縣名:建安二十一年,漢豐縣;建安二十一年,漢複縣;建安二十二年,漢德縣。
ps:作者原創文章,僅用於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