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後文涉及到主角為將帥統領一軍的情況,細說一下本文的後勤算法及規定。
東漢打戰都說糧草多少多少石,首先明確一下東漢末年的一石的概念。
“石”是在秦朝和漢朝時作為質量單位使用。1石=4鈞=120斤。而一斤大約為258.24克,那麽一石就大概有31公斤。
“石"在古代作為容量單位,相當於重量,在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糧食都有所不同。在三國時期,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石主要用來計量糧食,稻穀、粟等。
所以,為了方便計算,本文中就一石統作60斤。
後勤方麵,其中《居延漢簡》和《九章算術》都出現過類似的題目,按古時候算術用來解決實際問題來看,東漢這時候“石”和“斛”應該是同等的計量單位,所以本文中的“斛”和“石”是同一個意思。
《居延漢簡》:入粟大石二十五石,車一輛輸甲溝候官......入粟大石廿五石車一輛居攝三年三月。
《九章算術》:六人共車,車載二十五斛(hu)。
都是說一車25個單位,由六人運送。
所以本文運送一車為25石,六人一車,合一車為1500斤。
軍隊開支。
引用《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一書中的內容如下:
廢許昌附近稻田,調部分駐軍於兩淮屯墾。鄧艾建議:“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
後來這數萬軍隊東調以後,即分散在當地務農備戰。“遂北臨淮水,自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沘水四百餘裏,五裏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
由於土沃水豐,可以收獲並積蓄大量存糧,用於將來的對吳作戰。鄧艾預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其中鄧艾提到:“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
即10萬人5年消耗3000萬斛糧草。
即1萬人1年60萬斛,也就是3600萬斤,即1人1年3600斤,一人一天約莫10斤。
那麽規定本文所寫的三國時期軍隊後勤如下:軍隊1人1天消耗10斤糧草,運糧車一車為1500斤,有6名人員隨車押送,路上消耗糧食同等於軍隊標準。
東漢打戰都說糧草多少多少石,首先明確一下東漢末年的一石的概念。
“石”是在秦朝和漢朝時作為質量單位使用。1石=4鈞=120斤。而一斤大約為258.24克,那麽一石就大概有31公斤。
“石"在古代作為容量單位,相當於重量,在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糧食都有所不同。在三國時期,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石主要用來計量糧食,稻穀、粟等。
所以,為了方便計算,本文中就一石統作60斤。
後勤方麵,其中《居延漢簡》和《九章算術》都出現過類似的題目,按古時候算術用來解決實際問題來看,東漢這時候“石”和“斛”應該是同等的計量單位,所以本文中的“斛”和“石”是同一個意思。
《居延漢簡》:入粟大石二十五石,車一輛輸甲溝候官......入粟大石廿五石車一輛居攝三年三月。
《九章算術》:六人共車,車載二十五斛(hu)。
都是說一車25個單位,由六人運送。
所以本文運送一車為25石,六人一車,合一車為1500斤。
軍隊開支。
引用《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一書中的內容如下:
廢許昌附近稻田,調部分駐軍於兩淮屯墾。鄧艾建議:“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
後來這數萬軍隊東調以後,即分散在當地務農備戰。“遂北臨淮水,自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沘水四百餘裏,五裏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
由於土沃水豐,可以收獲並積蓄大量存糧,用於將來的對吳作戰。鄧艾預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其中鄧艾提到:“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
即10萬人5年消耗3000萬斛糧草。
即1萬人1年60萬斛,也就是3600萬斤,即1人1年3600斤,一人一天約莫10斤。
那麽規定本文所寫的三國時期軍隊後勤如下:軍隊1人1天消耗10斤糧草,運糧車一車為1500斤,有6名人員隨車押送,路上消耗糧食同等於軍隊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