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七月底,高燧已然痊愈,又是一副活蹦亂跳的樣子了。這多虧了外婆多年來對他的悉心照顧,使得他身體底子強健。不然他連熬過這一關都困難,更遑論恢複地這麽快。
等到八月初,暑熱將近,我們就回了北平城。在走之前,我也特意交待了親信的小廝,將那老太婆好好看守,還特別叮囑:不拘著給她吃什麽,關鍵是要留著她一條命。
回到北平燕王宮之後,我們依然過著我們自己的日子。將北苑之事,還有高燧的病暫時拋諸腦後。父王也時常有信來,信都是送到徐王妃那裏,我也從信中得知,父王戰事得力,即將凱旋。
到十月初,離新年隻有兩,父王終於得勝凱旋。按照朝廷禮製,父王要先進京朝見皇爺爺。
此次北征,父王所取得的最大的成果便是徹底收服了韃靼部,還協了韃靼王子進京作為“和平使者。”說白了就是人質。韃靼與瓦剌兩部的內亂已久。若是韃靼真心臣服,那麽將會是大明日後征戰瓦剌的重要力量。
等到父王回到北平,就已經是十月下旬了。這幾日,整個燕王宮上上下下都在翹首以盼。
高燧這些天,每日練字,練功,愈加勤謹。看他臉上每每露出欣然笑意,似乎也是興致很高的樣子。我心裏也不由地地想,他到底是與我一母同胞的弟弟,這個時候,知道父王要回來,心裏掩飾不住地高興。對於父王,我們心裏哪怕有疑,有怨,但是絕對做不到不在意。
洪武三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天剛剛蒙亮,我就聽見府裏頭有了動靜了。上上下下都在張羅著迎接父王。
午時不到,由徐王妃起攜一眾郡王,郡主在等在王宮正門口迎接父王。外婆因為是長輩,故無需出門迎接。這些日子她照顧高燧也太過操勞,就一直在房中安置靜養,王妃也叫人傳了話,讓她家宴也不必出席了。
約麽午時,隻見父王一身戎裝踏入府門,近半年多征戰加上一路的舟車辛勞,讓他有些神色倦怠。不知何故,麵色比似乎比往日都要蒼白,但是依舊沒有消減他明月般的神采和逼人的風華。
不用想也知道,父王此番得勝京麵聖,必然是頗受嘉獎。用那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閱盡長安花”來形容父王此番的光景,恰如其分。
遠清緊隨著父王而來,他在父王的軍營中一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戰時隨父王在軍中,現已升作百戶。非戰時,他便和邱城一道,等於是父王的左右貼身護衛。那邱城的哥哥邱福,也是燕雲十八騎中的出色將才。
隨父王幾番征戰下來,遠清也有了一些老練的神色和氣質,不再是從前的愣頭小子,與我眼神相觸之時,十分含蓄地會心一笑。這笑容,也讓我莫名地心安。
行過禮後,父王我們幾個子女一番噓寒問暖。幾個哥哥姐姐十分恭謹規矩地回話。我對父王的態度,也就止於不失禮數,我自己也感覺到少了往日的親近熱絡。相反高燧,他卻是十分熱切的樣子。他恨不得將他這些天讀了什麽書,騎過多少次馬一一對父王説一遍對他生病的事卻隻字不提。我心裏隻覺得奇怪。
父王聽高燧說了半天,慈和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卻也沒有問起他的身體狀況。
家宴之時,一派家庭和睦的,父慈子孝的祥和景象。徐王妃與王德妃分別坐在父王的兩側,徐妙錦則坐在徐王妃的身旁。我看見她,想起她和別院的老嫗所說的話,心裏不免一陣隔應。
家宴過後,我們就各自回到房中了。一路上,我就感覺到高燧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回到房中,我吩咐蕊依給我們一人泡了一杯山楂茶來,我們靜靜的坐下來,喝了幾口茶,我才緩緩開口道。“你是怎麽了?想說什麽嗎?”高燧先是望了我一眼,他開口道:“姐,你今兒是怎麽了,對父王的態度那樣冷淡。別讓父王覺得你對他生分了。”我十分狐疑地看向他:“我冷淡?在當著王妃和德妃還有那幾個哥哥姐姐的麵,難道要我跟個三歲小孩兒一樣撒嬌索抱嗎?我禮數不出錯就行了,倒是你今天纏人的很,你心裏沒怨沒氣嗎?我倒覺得奇怪了。”高燧煞有介事地對我說:“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想到這一層,也就都沒什麽了。更何況,父王是一家之主,咱們倆又是個庶出的,上頭幾個嫡出的壓著,人家背後有榮寵不衰的英國公府。人家都恩寵庇護是我們這兩個沒有母族庇護的人能比的,咱們可不能太任性。再怎麽說,我們的前程還要仰仗著父王,與他生分了對我們可沒有好處。”我十分詫異地望著我那年僅十歲的弟弟,若不是我不信種種玄學之說,一定會認為他是被某個沉浮宦海的老謀臣附身了。我沒有多說,隻是擠出了一絲略帶嘲諷的笑容。“看不出啊弟弟,病了一場,人都通透了。”高燧隻當我是在誇他,臉上還露出得意的神色。
他對著我又是一通遊說。他說我一直是父王的貼心小棉襖。讓我這兩日無論如何單獨去探望父王一回。結合他剛剛說的那番話,我明白了他的心思,高燧終究是長大了,有了自己活泛的心思,還懂得了虛與委蛇。我心裏不免一陣酸楚。我雖然明白,我們生在宮門王府,不允許我們心思單純。但是,如果可以,我願意以我一己之力護我弟弟周全,讓他平安順遂,永葆赤子情懷。
見我良久不表態,高燧一該剛才的小大人模樣,竟然撒起了嬌。“姐姐,你不是早就答應我,不管什麽時候都要護著我的嗎?你就當是幫幫我。”
我在他軟磨硬泡的架勢下,答應了他。不光是為了高燧,我心裏積壓的一切,也是時候解開了。
等到八月初,暑熱將近,我們就回了北平城。在走之前,我也特意交待了親信的小廝,將那老太婆好好看守,還特別叮囑:不拘著給她吃什麽,關鍵是要留著她一條命。
回到北平燕王宮之後,我們依然過著我們自己的日子。將北苑之事,還有高燧的病暫時拋諸腦後。父王也時常有信來,信都是送到徐王妃那裏,我也從信中得知,父王戰事得力,即將凱旋。
到十月初,離新年隻有兩,父王終於得勝凱旋。按照朝廷禮製,父王要先進京朝見皇爺爺。
此次北征,父王所取得的最大的成果便是徹底收服了韃靼部,還協了韃靼王子進京作為“和平使者。”說白了就是人質。韃靼與瓦剌兩部的內亂已久。若是韃靼真心臣服,那麽將會是大明日後征戰瓦剌的重要力量。
等到父王回到北平,就已經是十月下旬了。這幾日,整個燕王宮上上下下都在翹首以盼。
高燧這些天,每日練字,練功,愈加勤謹。看他臉上每每露出欣然笑意,似乎也是興致很高的樣子。我心裏也不由地地想,他到底是與我一母同胞的弟弟,這個時候,知道父王要回來,心裏掩飾不住地高興。對於父王,我們心裏哪怕有疑,有怨,但是絕對做不到不在意。
洪武三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天剛剛蒙亮,我就聽見府裏頭有了動靜了。上上下下都在張羅著迎接父王。
午時不到,由徐王妃起攜一眾郡王,郡主在等在王宮正門口迎接父王。外婆因為是長輩,故無需出門迎接。這些日子她照顧高燧也太過操勞,就一直在房中安置靜養,王妃也叫人傳了話,讓她家宴也不必出席了。
約麽午時,隻見父王一身戎裝踏入府門,近半年多征戰加上一路的舟車辛勞,讓他有些神色倦怠。不知何故,麵色比似乎比往日都要蒼白,但是依舊沒有消減他明月般的神采和逼人的風華。
不用想也知道,父王此番得勝京麵聖,必然是頗受嘉獎。用那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閱盡長安花”來形容父王此番的光景,恰如其分。
遠清緊隨著父王而來,他在父王的軍營中一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戰時隨父王在軍中,現已升作百戶。非戰時,他便和邱城一道,等於是父王的左右貼身護衛。那邱城的哥哥邱福,也是燕雲十八騎中的出色將才。
隨父王幾番征戰下來,遠清也有了一些老練的神色和氣質,不再是從前的愣頭小子,與我眼神相觸之時,十分含蓄地會心一笑。這笑容,也讓我莫名地心安。
行過禮後,父王我們幾個子女一番噓寒問暖。幾個哥哥姐姐十分恭謹規矩地回話。我對父王的態度,也就止於不失禮數,我自己也感覺到少了往日的親近熱絡。相反高燧,他卻是十分熱切的樣子。他恨不得將他這些天讀了什麽書,騎過多少次馬一一對父王説一遍對他生病的事卻隻字不提。我心裏隻覺得奇怪。
父王聽高燧說了半天,慈和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卻也沒有問起他的身體狀況。
家宴之時,一派家庭和睦的,父慈子孝的祥和景象。徐王妃與王德妃分別坐在父王的兩側,徐妙錦則坐在徐王妃的身旁。我看見她,想起她和別院的老嫗所說的話,心裏不免一陣隔應。
家宴過後,我們就各自回到房中了。一路上,我就感覺到高燧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回到房中,我吩咐蕊依給我們一人泡了一杯山楂茶來,我們靜靜的坐下來,喝了幾口茶,我才緩緩開口道。“你是怎麽了?想說什麽嗎?”高燧先是望了我一眼,他開口道:“姐,你今兒是怎麽了,對父王的態度那樣冷淡。別讓父王覺得你對他生分了。”我十分狐疑地看向他:“我冷淡?在當著王妃和德妃還有那幾個哥哥姐姐的麵,難道要我跟個三歲小孩兒一樣撒嬌索抱嗎?我禮數不出錯就行了,倒是你今天纏人的很,你心裏沒怨沒氣嗎?我倒覺得奇怪了。”高燧煞有介事地對我說:“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想到這一層,也就都沒什麽了。更何況,父王是一家之主,咱們倆又是個庶出的,上頭幾個嫡出的壓著,人家背後有榮寵不衰的英國公府。人家都恩寵庇護是我們這兩個沒有母族庇護的人能比的,咱們可不能太任性。再怎麽說,我們的前程還要仰仗著父王,與他生分了對我們可沒有好處。”我十分詫異地望著我那年僅十歲的弟弟,若不是我不信種種玄學之說,一定會認為他是被某個沉浮宦海的老謀臣附身了。我沒有多說,隻是擠出了一絲略帶嘲諷的笑容。“看不出啊弟弟,病了一場,人都通透了。”高燧隻當我是在誇他,臉上還露出得意的神色。
他對著我又是一通遊說。他說我一直是父王的貼心小棉襖。讓我這兩日無論如何單獨去探望父王一回。結合他剛剛說的那番話,我明白了他的心思,高燧終究是長大了,有了自己活泛的心思,還懂得了虛與委蛇。我心裏不免一陣酸楚。我雖然明白,我們生在宮門王府,不允許我們心思單純。但是,如果可以,我願意以我一己之力護我弟弟周全,讓他平安順遂,永葆赤子情懷。
見我良久不表態,高燧一該剛才的小大人模樣,竟然撒起了嬌。“姐姐,你不是早就答應我,不管什麽時候都要護著我的嗎?你就當是幫幫我。”
我在他軟磨硬泡的架勢下,答應了他。不光是為了高燧,我心裏積壓的一切,也是時候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