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這飲酒之道萬萬不可與殿下相提並論,何談高見?殿下過譽了。”劉穆之說道。


    “道和不必自謙,但說無妨。”司馬道子又飲一杯。


    “謹遵王命!依在下愚見,這飲酒之道可分‘大飲之道’與‘小飲之道’。”劉穆之避席而起,朗聲說道。


    “哦?何謂‘大飲之道’?何謂‘小飲之道’?”司馬道子笑著問道。


    “世人皆知:酒者,忘憂之水也,水屬陰;然又有誰明:酒亦可屬火,亦可屬陽?”


    “這倒是奇怪?道和,快快道來!”還沒等劉穆之說完,這司馬道子卻催促道。


    “這‘大飲之道’乃屬火也,凡大飲者,腹內皆如烈火一般,燒及五髒,遍及六腑;火者,能焚一切也,亦能自焚,倘人腹部陰寒,切不可大飲也!大飲雖有一時之快,然則後患無窮。”


    “這是為何?”司馬道子又問道。


    “大飲過後,腹內寒意固然一掃而空,然則卻已傷及五髒六腑,動搖根基,需知,這酒對於人來說,可是外來之物啊。”


    “道和,為何會傷及五髒六腑,動搖根基?”


    “穆之以史為例,漢朝末年,宦官專政,此可謂漢朝之‘陰寒’也,大將軍何進欲除去這‘陰寒’,故而讓董卓進京勤王,這就相當於給漢朝‘大飲’一番,殿下,試想:這董卓姓董不姓劉啊,可謂是漢之‘外來之物’,董卓進京之後,宦官之亂固然平息,然則董卓‘此酒’留下的後患,想必殿下已然知曉,漢朝四百年之基業,搖搖欲墜,之後便是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劉穆之說罷,便飲了一盅酒。


    司馬道子本就是心思聰慧,聽聞這一席話,心中尋思道:“這劉穆之為何會說如此典故?難不成其是有意而說之,這董卓姓董不姓劉,當今謝安不也是姓謝而不姓司馬嗎?朝廷用恒溫、謝安之人抵禦僭秦,最後都是外氏掌權,而天子則大權旁落,這隻是其一;其二,這劉穆之是不是在提醒我:想要除掉這謝家的勢力是不能過分依靠外族的,得靠我們司馬一族,而我身為皇弟,便不是‘外來之物’。”


    司馬道子想到這裏,笑著說道:“道和喝酒竟然能喝出曆史來,佩服佩服啊!這‘大飲之道’有如此之弊端,那這‘小飲之道’又是何解?”


    “在下喝了殿下之酒,不覺醉意上頭,便胡說而已,殿下莫要介意。”劉穆之笑著說道。


    “酒後方能見真言啊,即使是胡說,我亦願聞其詳。”司馬道子亦飲一盅。


    “這‘小飲之道’便是酒如水般,潤及五髒六腑,使人沉醉而不知,欲罷而不能,不知不覺便已酒入肺腑,腦中空空了。”


    “道和,方才所言,卻有道理,我平日飲酒亦是如此,不知不覺,便已酩酊大醉了。”司馬道子笑道。


    “殿下,這‘小飲之道’的精髓便是不知不覺,潤物而無聲;等人察覺時,卻已然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好一個‘不知不覺’啊,方才這‘大飲之道’你以一典故而解之,這‘小飲之道’,不知道和你有何典故?”司馬道子眼中一亮,問道。


    “恕在下無禮,敢問殿下為何好酒?”劉穆之問道。


    “聊解口腹之欲罷了。”司馬道子說道。


    “所以這‘小飲之道’乃是人一旦‘小酌’之後,便會想著再‘小酌’一番,因為這一次‘小酌’是不會醉的,而且能解‘口腹之欲’;而這酒想要進入五髒六腑之中,它必會先給人一種滿口留香之感,也就是殿下所說的‘口腹之欲’,這便是老子所說的:‘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的微明之道了,尤其是那最後一句,也可為‘小飲之道’的精髓了,想想當年勾踐如何複國?韓信何以被滅?以殿下之聰慧,在下就不細細而談了。”


    司馬道子心中尋思:“看來這江敳所言非虛啊,劉穆之確實是個奇才!從他到我這裏開始,沒有一句話是正麵談及如今朝中大勢,可卻處處談著如今朝中大事:韓信如何被滅?那不是劉邦外示以恩寵,然後借遊夢之說一舉拿下的嗎?這勾踐也是先開始示弱,後臥薪嚐膽,從而複國的嗎?這樣想來,卻有道理,反正那謝氏一族現在已然是權勢滔天,再封他些什麽,他的權力還是那麽大,倒不如就讓皇兄給他以恩寵,打消其戒心,而我在外卻可以緩緩積蓄力量,靜待時機。”


    司馬道子想到這,卻故作飄然之態,於是盡飲杯中之酒,笑著說道:“道和,聽你所言,我方才知道,這酒原來有這般學問,枉我喝了這麽多年酒啊!”


    “殿下,在下不過是酒後亂言,班門弄斧罷了,若論飲酒之道,在下哪裏能及殿下之萬一?”劉穆之亦笑道。


    那司馬道子正欲回答,忽聽門外大喊一聲:“報!”


    “傳進來。”司馬道子似乎麵色不愉,對左右擺了擺手。


    “稟主公,最近陽都、郎丘、費、安丘等地盜賊蜂起,各地郡守紛紛上書請求派兵支援!”


    “知道了,你且退下。”


    “諾!”


    “道和,自我朝遷都於建康,北方流民甚多,匪患也日益猖獗,如今光靠王府之兵,已然力不從心,不知道和有何良策?”司馬道子問道。


    “稟殿下,但凡欲治其表必先知其根本,依在下愚見,這匪患蔓延,盜賊蜂起,推其根由,乃民生所致也,試問,民何以為盜?乃生活所迫耳,若民衣食豐足,又何必為盜?故而欲想解決匪患,穆之以為有兩策可行。”劉穆之避席緩緩答道。


    “道和,哪兩策?快快說與我聽。”


    “其一,琅琊國自古便是物產富饒之地,若殿下施以仁政,減輕民之賦稅,開墾荒地,還耕於農,穆之以為,不出三年,萬物必將欣欣向榮,百姓必將安居樂業矣!何談匪患?此一策也;其二,琅琊之地,鍾靈毓秀,天下賢士大都匯集於此,或抱膝危坐於山林之間,或談笑風生於酒肆之內,此皆隱士也!古語有言:‘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若殿下仁政已行,其必欣然而至王府之中,殿下既得賢才,便可上書於朝廷,求朝廷賜以殿下開府,以伐匪之餘患也,到時文武一心,殿下必是以秋風掃落葉之勢,一舉掃清汙濁,而廓清寰宇也!此二策也。”劉穆之娓娓道來。


    “道和所言,甚合我意!甚和我意啊!隻是為今之計,我又該當何為?需知,即使我想施行仁政,也必是遷延日久,方有成效,而今匪患猖獗,郡縣之內民亦受其禍,解決匪患,已是刻不容緩。”司馬道子歎了口氣,起身問道。


    劉穆之方才言說之時,怎會不知:想施行仁政,並非易事?別的不談,就說這琅琊國內,也是門閥林立,各自相鬥,何況整個大晉?如今百姓罹難,州郡紛亂,大都也是因門閥之爭而起,劉穆之方才之所以不言,正是想等司馬道子有此一問,如此,方能顯示出他不如司馬道子,這“喧賓奪主”的害處,劉穆之還是知道的。


    “還是殿下英明,一眼便看出穆之兩策的弊端,以穆之看來,殿下才是這心思聰慧之人,睿智明斷之主啊!”


    劉穆之先躬身施了一禮,然後又說道:“依在下愚見,如今殿下應立即上書於朝廷,或請陛下派兵支援,以剿匪盜;或請陛下準以開府,殿下自募鄉勇,先將匪患平定,再緩緩施以仁政,以用於民生之計。”


    “我亦正有此意,然而我是應該讓陛下派兵增援呢?還是讓陛下準允我開府呢?還請道和教我。”司馬道子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竟然對著劉穆之施了一禮。


    劉穆之豈不知這司馬道子在試探他?這司馬道子心中所想必是開府自治,現如今這般問他,肯定在試探其的忠心罷了。我若是直接明言開府自治,萬一有人泄露風聲,被謝家所知,則得罪於謝家;我若直言請天子派兵增援,這司馬道子必會認為我對其懷有二心。


    劉穆之想到這裏,隨即答道:“殿下盡可以將兩種方法,盡訴於陛下,當今陛下乃是殿下之皇兄也,必然知殿下之意,而聖裁矣!”


    司馬道子也是聰明之人,聽聞劉穆之此話,心中尋大罵:“滑頭!這小子如此而言,跟廢話有何區別?”


    後來司馬道子轉念又想道:“看這劉穆之,不像此類之人,或許,他說出此話另有它意?也罷,且看他奏疏如何而寫?”


    於是,司馬道子麵露笑容說道:“道和,聽聞你才思過人,飽覽群書,煩請你替我擬一道奏疏,我好上呈天子。”


    “能為殿下分憂,穆之之幸也!何談勞煩?在下謹遵殿下之命!”劉穆之趕忙施了一禮,隨後躬身說道。


    “穆之,現天色將晚,你先回驛站吧,明日將奏疏給我便可。”


    “在下告退。”劉穆之緩緩退出王府大堂。


    司馬道子看著劉穆之的身影,笑著又喝了一杯酒,自言自語道:“還是小飲好,真真叫我欲罷而不能啊。”


    杯杯玉液下肚,司馬道子不覺沉醉,竟臥於座位之上,呼呼大睡起來。


    也不知過了幾個時辰,司馬才悠悠醒來,問左右道:“現是何時啊?”


    “稟殿下,現在已過酉時,堂內陰冷,還請殿下回寢室休息。”


    “無妨,無妨,也不知江大人睡沒?你們且去江大人府中看下,若其沒睡,快快叫他來見我,我有要事相商。”司馬道子對左右說道。


    “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朝群英傳之南朝一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冬涉川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冬涉川客並收藏六朝群英傳之南朝一帝最新章節